王志成的学术论文
1王志成, 李艳博, 郭伟, 赵红光, 姜晓燕, 吕文天, 龚守良. 低剂量电离辐射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活性氧活性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33 (5): 786-789.
2 王志成, 李艳博, 龚平生, 刘淑春, 刘扬, 康顺爱, 赵刚, 龚守良. 低剂量X射线对小鼠睾丸生精细胞中凋亡诱导因子变化的影响.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8, 26(1):28-32.
3 王志成, 龚守良. Smac/DIABLO与肿瘤.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8):942-945.
4 王志成, 赵红光, 龚守良. 生精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7, 33(1): 176-179.
5 王志成, 杜翔, 龚平生, 郭伟, 李艳博, 康顺爱, 李文兴, 李校堃, 龚守良. 莪术油对中波紫外线致豚鼠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32(6): 1012-1015.
6 王志成, 赵红光, 杜翔, 李艳博, 郭伟, 肖健, 姚崇舜, 李效堃, 龚守良. 莪术油对紫外线辐射皮肤损伤的防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5):533-535.
7 王志成, 赵红光, 朴春南, 刘光伟, 刘淑春, 吕喆, 龚守良. 低剂量辐射对小鼠睾丸神经细胞中细胞色素c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 26 (2): 151-154.
8 Wang Zhicheng, Gong Pingsheng, Li Yanbo, Xiao Jian, Yao Chongshun, Li Xiaokun, Gong Shouliang. Protective effect of oleum curcumae wenchowensis on skin damage exposed to UVB. In: Feng Changgen, et al, ED.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ce Press and Science Press USA Inc. 2008, 4 (1):784-787.
9 郭彩霞,王志成, 龚平生, 李艳博, 赵红光, 郭 伟, 龚守良. N-乙酰半胱氨酸对糖尿病大鼠脾细胞凋亡及免疫相关因子的干预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9, 35(1):1-4.
10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龚守良. 深入加强莪术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4):152-153.
11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郭彩霞, 姚崇舜, 李校堃, 龚守良. 姜黄素对UVB辐射诱导HaCaT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辽宁中医杂志, 2008, 36(8):1153-1154.
12 康顺爱, 王志成, 李艳博, 郭彩霞, 姚崇舜, 李校堃, 龚守良. 姜黄素对紫外线氧化损伤人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28:1688-1690
13 刘淑春, 王志成, 刘扬, 张萱, 龚守良. 低剂量辐射诱导体外EL-4淋巴瘤细胞周期进程的适应性反应. 中国辐射卫生, 2008, 17(1):3-4.
14 杜翔, 王志成, 王华, 李艳博, 龚守良. PARP抑制剂3-AB的辐射致敏作用及其机制.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7, 27 (4):409-410.
15 赵红光, 王志成, 龚平生, 刘淑春, 吕文天, 史经宇, 龚守良. 含金属硫蛋白奶粉对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5, 25 (4):345-347.
16 赵红光, 王志成, 杜翔, 吕喆, 姜晓艳, 史经宇, 龚守良. 含MT蛋奶粉对小鼠辐射损伤的保护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5, 31 (4):543-546.
17李艳博, 郭彩霞, 王志成, 李鹏武, 郭伟, 赵红光, 刘扬, 龚守良. 多次LDR对12周糖尿病大鼠脾细胞凋亡及免疫的干预作用.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9, 27(2):101-105.
18 刘淑春, 龚平生, 王志成, 孙丽光, 龚守良. 低剂量X射线照射诱导体外EL-4淋巴瘤细胞凋亡适应性反应及其可能机制.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08, 26(2):70-73.
19 吕文天, 龚平生, 王志成, 赵红光, 姜晓燕, 郭伟, 李艳博, 李校堃, 龚守良. 核转位序列敲除的人类aFGF对NIH3T3细胞的促分裂活性及其机制.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6, 32 (5):745-749.
20 吕文天, 刘光伟, 王志成, 赵红光, 龚平生, 姜晓燕, 李效堃, 龚守良. 人类重组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分裂效应及其信号转导途径的推测.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6, 27 (3S):35-38.
长春中医药大学是几本院校?
老年性黄斑变性(sne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或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也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 ),是欧美地区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发生本病的年龄大约在50岁,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临床上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两种类型。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5-448.具体发病的原因尚不能确定,可能与年龄、饮食、吸烟、遗传、视网膜慢性光损伤、基础疾病等有关。梁凤鸣等.基于肝肾亏虚理论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42-146.现代中医研究认为,黄斑归属于脾脏,黑睛归属于肝脏,瞳神归属于肾脏,故湿性AMD与肝脏、脾脏、肾脏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3邵雁,徐新荣.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91-94.。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别属于“视瞻有色”、“视瞻昏渺”、“暴盲”等疾病范畴。 4王莉,梁凤鸣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探讨[J].新中医,2011,(43):9-10.
1.发病机制: 对于湿性AMD的发病机制,许多专家争议较多,并未形成统一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湿性AMD与bruch膜增厚、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消耗、视网膜色素上皮沉着有关5姚慧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学,2013,(19):370-375.。还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关系。6杨萱,魏文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5-9.
2.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眼科学7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8-281.:一眼视力突发骤降,数年后可能会累及另一眼,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会见到玻璃膜疣和新生血管或者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血区遮蔽荧光、荧光区渗漏。
3治疗
3.1中医治疗: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价格便宜、服用相对安全、取材较为广泛等一系列特点。8周尚昆等.明睛颗粒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4,(34):155-157.高志强10高志强.凉血化瘀法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14,2014,(4):58-59.对50例湿性AMD患者全部采用化瘀、凉血的方法治疗,药物组成:生地、芍药、丹皮、仙鹤草、大蓟、茜草、小蓟、生蒲黄、炒山栀、枳壳,所用各药量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晚期患者在原来方剂的基础上酌情加半夏、昆布、浙贝母、海藻以软坚散结,加快瘢痕的吸收;伴有出血者可酌加白茅根、大蓟、侧柏叶、小蓟、藕节碳等以止血;伴有渗出者可酌加车前子、泽泻、茯苓以减少渗出。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续服用3个月。用药1、3个月之后,视力改善例数明显增加。张祝强等人对34例(52眼)湿性AMD患者以健脾明目、燥湿化痰为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二陈汤,并根据患者症状随证加减,有出血者加大蓟、小蓟、茜草、生蒲黄等;渗出严重者加昆布等,并根据患者眼部症状随证加减。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穴:太阳、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肝俞、球后、肾俞、三阴交。同时以血栓通注射粉针,每次100毫克,加入注射用水3毫升,为患者做直流电治疗,每日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最长治疗60天,最短治疗20天。治疗20天后视力提高1-3行及3行以上者共40眼,总有效率为76.92%。张祝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34例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126-127.
3.2西医治疗:湿性AMD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NV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而抗VEGF治疗成为CNV治疗的有效手段。11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指南I临床路径制定委员会.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4):343-355.。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放射治疗、黄斑部转位手术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给湿性AMD带来希望,12Zhang X,Ren B C.Recent Advance of the Study on Treatment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Int J Ophthalmol,2007,7(6):l674~1676.13李菲,陈长征.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后视功能的变化.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27(1):97~99。丁晓琚等人为20例患者22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毫升,每月1次,连续治疗3次后根据病情观察决定是否继续注药,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患眼的中心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可见,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使患眼视力提高,抑制新生血管的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丁晓琚,单舞强,谢桂军等.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6,(11):2088-2090.杨默迟等人共收纳湿性AMD患者46例(72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每瓶装0.2毫升)0.05毫升,每月1次,连续共注射3次,治疗总时间为3个月,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逐渐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杨默迟等.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215-1218.
3.3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薛娟,路玉英为60例(60眼)湿性AMD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30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规格:40mg:1ml)0.1ml(含曲安奈德4mg),30例(30眼)为治疗组,在注射曲安奈德的基础上联合唐由之经验方--明睛颗粒,方剂药物的组成:蒲黄15克,黄芪30克,墨旱莲20克,随证加减,阴虚症状伴眼底出血者,加生地黄15克,侧柏叶10克;陈旧性眼底出血,伴见黄斑部水肿、心脏不适、舌暗红、脉弦涩者,加地肤子10克,川芎15克,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每次150毫升。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较治疗前面积减少75%及25%-75%以上者为83.3%,对照组为43.3%。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提高1行或者保持不变者为86.7%,对照组为60%。14薛娟,路玉英。明睛颗粒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86-88.吴权龙等人将77例(77眼)湿性AM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9例,39眼):散血明目片 雷珠单抗注射液;雷珠单抗组(38例,38眼):雷珠单抗注射液。联合治疗组雷珠单抗注射液(0.2毫升)注射0.05毫升,散血明目片为院内制剂(0.3克/片)每次口服10片,每日三次。连续服用3个月。雷珠单抗组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2毫升)0.05毫升,每个月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个月.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为76.9%,雷珠单抗组为50%.治疗前后2组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联合治疗组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降低更为明显.16吴权龙,彭清华等.散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J].中南药学,2016,(14):329-332.方一惟等人收治湿性AMD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雷珠单抗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组(55例):雷珠单抗注射液 中药汤剂。对照组用雷珠单抗注射液注射0.05毫升,中西医结合组在雷珠单抗注射液基础上加中药汤剂辅助治疗,中药汤剂处方:石决明20克,太子参20克,茯苓10克,昆布10克,生蒲黄10克,薏苡仁10克,郁金10克,每日1剂,每次150毫升,每天分3次温服,两组各治疗4周,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率41.82%,中西医结合组为63.64%,中西医结合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透消失率:对照组60%,中西医结合组94.55%。中西医结合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透消失率显著由于对照组。17方一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17-118.
4.小结: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AMD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优势,虽然中医治疗仍难以清楚脉络膜新生血管,但在血管新生关键因子的调节方面能够起积极作用,尤其在防止黄斑反复出血和提高视觉质量方面有效。安丽娜,魏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6):365-367.刘红宇。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概况。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62-163.卢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4):291-2931.抗新生血管药物出现时间短,存在复着价格昂贵、复发率、反复注射、不良反应等问题。张欣桐,梁凤鸣.眼底新生血管中西医治疗进展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279-283.关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功能恢复问题,西医学的多数观点认为不可逆,但中医药对本病视力的提高确实临床存在。王莉,梁凤鸣等。补肾活血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338.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湿性AMD可有效提高最佳矫正视力,降低视网膜厚度,降低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具有有临床意义。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二本的概念。长春中医药大学(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简称长中医,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应用研究型高校B类,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医、理、工、管、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
学校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0年,吉林省职工医科大学和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并入。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校教学理念
学校始终恪守“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形成了从高职教育、本科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学校突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产学研结合,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学校馆藏资源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收藏各类图书233.4万余册其中纸质图书121.4万余册,电子图书66.8万余册;期刊2719种(含过刊);馆藏古籍2700种,近3万余册。购置了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EBSCO西文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超星读秀、超星电子图书、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百链、移动图书馆等40余种数字资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创刊于1985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长春中医药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类科技期刊。设有理论研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临证经验、临床报道、现代医学、方药研究、综述、文献研究等栏目。
2007年8月,荣获首届吉林省高校科学研究促进奖;2009年10月,荣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同年,荣获吉林省一级期刊;同年,在中国医学期刊影响因子表(2009)中名列第8位。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博士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医史文献、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医心理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药物化学、药剂学、生药学、药物分析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药理学、制药工程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药物经济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学、中药药剂学、中药生物技术、中药炮制学 、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护理学、中医药信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药学、护理学、公共卫生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内经学、中医脑病学、中医心病学、中医肺病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药理学、药用动物学、中医络病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神志病学、中医眼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医全科医学、中医预防医学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临床
吉林省长白山学者特聘计划设岗学科:中医学、中药学
优势专业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护理学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药学“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医骨伤科学》等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骨伤科学》等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制药工程、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药物制剂、护理学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特色专业: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学、护理学、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药学、药物制剂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针灸推拿学专业“3+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中医基础类课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架构于实践实训的立体多维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临床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49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