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骑自行车日记800字3篇
记得在三年级时,我硬拉着爸爸带我去操场学骑自行车。开始时,我需要爸爸扶着自行车,随着我跑。骑了两圈后,爸爸觉得太累了,要我自己推着车子踏上去骑。开始车子还稳稳当当的,可后来就不听使唤起来。我想往东骑,它却偏往西歪;我想往南走,它却向北转,那个恼人劲啊!要拐弯了!车子一歪,“哇”地一声,我被摔了个“狗啃泥”!“哈哈,摔了一脚啊!”爸爸在一旁大笑起来!
“不干了!”我有些恼怒,说着扔下自行车就往回走。说是恼怒,其实是自己从心里有了恐惧感,想打退堂鼓了。爸爸看出了我的心思,一把把我拉了回来。“遇到这么点困难就退缩?以后怎么面对众多困难?学骑自行车很容易,一会儿工夫就学会了,坚持!”说着,把我扶上自行车,推了一把,车子就跑了起来,我只好又开练了!
说来也怪,这次骑起来有些顺利了。可两圈过,它又不听指挥了,像个喝醉了的酒鬼东倒西歪。“咚”地一声,这家伙竟然冲出了操场,奔向了一颗树,结果我连人带车一同撞倒在一棵树上,撞得我两眼冒金星。回头看看我的宝贝自行车,嗨,那家伙完好无损。看来,我是得好好练练,我骑自行车都学不会,还能干什么?一咬牙,我一骨碌爬了起来,顺势骑上去,又开练了!看到我不怕困难,爸爸开心地笑了!
说来也巧,摔了几次后,自行车就像被我驯服的马,可以让我安全驾驭了,骑了四五圈也没有摔倒,一切顺利。“看,会骑了吧?刚才是谁说不干了?干事情就得不怕困难!”听了爸爸的话,我的脸都羞红了。
从这次学骑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成功就是“勤奋+勇敢”,不怕吃苦,不怕困难。只有这样,才可以尝到成功的甜头。
篇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日,天气是那样的温柔,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在这么美好的天气,我和爸爸决定去公园练自行车。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经常看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爽快的在路上“飞驰”,我见了,十分的羡慕,恨不得的立刻把爸爸妈妈的自行车拿来骑。这一天我终于可以学一下了,我很快乐,我一定要让爸爸大开眼界,看一下我学自行车的速度。到了公园,我迫不及待的问爸爸:“开始怎么练?”
爸爸见我对骑自行车这么感兴趣,便把我领到了公园操场,笑着对我说:“孩子,在这儿先溜上一圈,让我看看怎么养。”
我想:不就是溜一圈吗,这么简单还让我练,小意思。于是我按照爸爸说的溜了一圈,溜完了,爸爸慢悠悠的说:“再溜一圈。”
我忍不住了,便不解的问:“这么简单为什么要一遍一遍的练呢?”
爸爸笑着说:“如果你不愿意,可以骑骑试试。”
我听了急忙要上车,结果没等上车就摔了下来,又来了一遍,一个样,有摔倒了,我很生气,便说:“什么呀,一点也不好玩。”说罢,便躺在地上望着有蓝有白而美得天空想:这么简单,我怎么老是摔倒呢?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坐下来和蔼的说:“站起来,再留一圈,你一定能行。”
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里先像吹来一阵信心之风,我站起来,信心十足的走向自行车,心里一直念着:站起来,再溜一圈,你一定行,一遍一遍的听着爸爸的指导练,开始时溜,又是爸爸扶着,再是爸爸帮我扶着车把练,(爸爸坐在后座上,把手伸到车把上,我抓着爸爸的手,这样练。)最后就可以骑着自行车随意的逛着玩了,现在我已经能够带着妈妈骑自行车了!
这都是是爸爸对我的告诫,是我难以忘记的告诫:站起来,在溜一圈,你一定行!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坚持才能胜利”和“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的道理。
篇三
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名字,但是每一个人都是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活,生活就是一本书,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一本书中汲取营养、有所启示、有所发现。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的爸爸提出来一个奇怪的要求,让我学骑自行车,我感到非常惊讶,我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让我学骑自行车啊?”爸爸说:“你都长这么大啦,而且你的表妹都会骑自行车了,你不会,难道你不觉得丢人吗?”
无奈之下,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我心想,不就是骑自行车吗,肯定难不倒我的。只动了一下车把,用力蹬几下脚蹬就可以学会了吗!
我原本以为很简单,可是我错啦,我听着妈妈的教导,刚登上去,砰的一声,我连人带车一起摔到了地上,我的车被磕掉了一块铁皮。我非常生气,反复练习,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也没有学会。我心想,唉!要是现在能够反悔那该有多好啊!如果那样我就可以不学了,也不用再摔倒了。
又过了一天,爸爸把我的表哥也“请”来了,我心想完了,完了,我玩完了,看来今天我非摔死不可。想着想着,哥哥把我的“宝马”放在了我的面前,我哭笑不得地对爸爸说:“爸爸,你不要这么的‘赶尽杀绝’好不好啊!”爸爸苦笑着说:“儿子你忍一忍吧!这么大啦你连自行车都不会骑,丢不丢人呀。”没办法我只好忍者“旧伤”去练车。哥哥的教法跟妈妈的完全不一样,妈妈是让我右脚蹬在一个脚蹬上然后双手握好车把,左脚往后蹬。哥哥教的是让我骑在车上,用右脚蹬着右边的脚蹬,左脚撑在地上,看准时机,右脚再蹬,我用哥哥的方法来骑。一开始我不会,然后慢慢慢慢就学会了。
每当我潇洒的在大街小巷中骑车的时候,我就会很自豪,还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当时学骑车的情景。每一次我做事时,我都会坚持到底!
日记骑自行车20字
Day49 5.20 冈仁波齐(塔尔钦) (转山徒步37公里)
冈仁波齐的日照“金山”,艰难地悬挂经幡,5600米的卓玛拉山口,冰与雪的世界,悬崖下坡,对信仰的探讨,转山直至深夜。。。
早上7点多醒来,急忙起身穿衣。昨天约好7点半一起出发,看来是实现不了了。天气很好,太阳还没完全升起,从我们住的房屋里可以直接看到冈仁波齐。一边吃东西,一边等待日照金山。随着太阳的升起,冈仁波齐的峰顶慢慢明晰,突然间金色的阳光撒满峰顶。神奇的金**,那么耀眼。急忙跑出去,站在寒冷中拍两张照,又急忙返回暖和的房屋。透过窗户,冈仁波齐很快就从金**变成白色,只有那么一小会呈现的是“金山”。
虽然很幸运地看到了“日照金山”,但这并没有完全激起我们的能量。我和小哥两人都是懒洋洋、睡眼朦胧的状态,根本不想出发。无奈之下,给拉萨姐姐发信息,让她们先行出发,我们随后赶到。确实因为昨天太累,她们也没有按预定时间。
8点20分左右才出发。过了小桥,顺着仅有的小路走了一会,就发现前面不远处的坡上居然有很多人。很奇怪,怎么突然这么多人?昨天还寥寥无几,今天好像突然间就冒了出来。找到那两个姐姐,赶了过去。坡度很陡,所有人爬得都很吃力。爬坡前一直没有照射到的阳光,这时很温暖地照在了身上,体能的“封印”被慢慢解开。转山之旅开启。
小哥的肚子从早上就有点不舒服,体能无法释放出来。有可能是早上喝红牛的原因,太凉。我带了两罐红牛,给小哥一罐,小哥直接喝掉,而我自己除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一般不会用红牛来补充体能。北京姐姐爬得更为艰难,速度很慢,我、小哥、拉萨姐姐我们三人每爬一段就要停下等她。我认为自己的体能很好,可以力有能及地帮助他人,于是我就在我们三人停下等北京姐姐的地方,把自己的背包放下,原路返回去帮北京姐姐背包,像昨天傍晚时一样。北京姐姐让我先走,不用等她。于是我就先行背包到达之前停留的地方,放下她的背包,再背上我的背包往前走。之后都是如此,而且也很享受。看着其他人都气喘吁吁,而自己有时甚至可连续超过他们两次,很有成就感。
路上不时出现帐篷,供游人休息、吃饭,售卖零食、氧气罐等。在一处帐篷里,拉萨姐姐要了一壶甜茶,我们在帐篷里喝茶休息。藏式甜茶喝起来像冲泡的奶粉,很甜,没有酥油茶的那种腥香味,很适合大多数外来游客的口味。休息一会,继续出发,依旧之前的模式,停下、返回、背包、再折返。前面就是最高的卓玛拉山口,也是转山的一个困难点,由于海拔较高,很容易出现缺氧或高反。很多转山者会自备氧气罐,一路上不断看到有转山者在吸氧。
距离卓玛拉山口不远时,发生了一件很有趣或者说很友爱的事。因为在把北京姐姐的背包放在路边后,我们三人会继续往前,等北京姐姐到达放背包的地方再自己背上。正当我们三人边走边聊,拉萨姐姐看到一个人的背包很像北京姐姐的背包。一个藏族男青年,背着一个很女生的背包,尤为醒目。拉萨姐姐越看越像自己闺蜜的背包,我背过多次,也觉得特别像。
于是我们很客气地询问那位藏族青年,果然不是他的背包,原来是他发现路边有个背包,认为应该是朝圣者的,就顺便帮忙背一下。很感谢他,不过我们希望他把背包放在卓玛拉山口之前挂满经幡的地方就可以了。也许他没有听懂我们说什么,但依旧很热心,就一直背着背包往前走,还指着前方。走过一段路后,拉萨姐姐反应过来,那位藏族青年好像是要把背包放在卓玛拉山口,但那个背包里放着经幡,需要在山口之前悬挂。于是我们急忙追赶。
小哥终于在悬挂经幡的地方追上了那位热心的藏族青年。等我们都到达后,两个姐姐把背包里的经幡拿出。她们带的是最大的经幡,需要悬挂在最高处。在准备悬挂经幡时,从山上下来一队人马,确实是一队人和马,七八个人和四匹马。最前面一位年纪较大的妇人,看上去很是虚弱,应该是出现了高反,左右两人架着她的胳膊艰难走着。也许这是老妇人唯一一次朝圣之旅,即使再艰难、身体再不适,也要用双脚走完。
悬挂经幡,拉萨姐姐完全拿出了女汉子的气质,当然也是一个户外达人的体现。先悬挂较为简单的一端,这里的简单只是相对,需要爬上的坡度很陡,厚厚的积雪很滑。我想帮她挂这一端,她不让,必须亲自挂。而另一端更难,只能两人相互协作才能悬挂上去。积雪确实很厚,而且根本不知道积雪下面是什么,可能是石头,也可能就是沟壑,一步步试探着。上去困难,下来更难。终于帮她把经幡挂了起来,是所有经幡的最高。两个姐姐看到自己的经幡悬挂在最高处,很激动。我和小哥只是抬头看一下,没有表现出太多特别的 情感 ,也许只是我俩还无法明白其中所代表的含义。
悬挂经幡时出现了一点小插曲,几个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正是新藏骑行小队的几位哥们,他们昨晚到塔尔钦,今天一大早就转山,正好中午时分在这里相遇。闲聊几句,他们继续往上走,而我继续悬挂经幡。经幡悬挂完成,前面不远就是卓玛拉山口。上山时,我和小哥开玩笑,说,也许这里的积雪从来就没有融化过,那么现在我们踩在脚下的可能就是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积雪。小哥也开玩笑说,可能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后的人类想要了解现在的我们,就只能从这些积雪覆盖下的经幡中了解了。
12点40多,终于到达卓玛拉山口。卓玛拉山口是整个转山之旅的最高点,海拔超过5600米。上面满是经幡,在强风的吹拂下呼呼作响。两个姐姐到山口后撒龙达,随后对着神山行跪拜之礼。我和小哥两人没有特别的表现,只是静静地看着一些对我们来说略显奇特的行为和仪式,但更多的是那种肃穆和神圣。
下山,小哥帮北京姐姐分担了背包里一个睡袋的重量。北京姐姐的背包本就不重,原来里面装有食物、经幡、龙达等,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剩下两个很轻的睡袋。但对于体力不支的人来说,哪怕一丁点的重量都无法承受。我的背包最重,里面装着各种需要不需要的东西,谁让自己从来没有户外徒步的经验呢,白白多劳累。拉萨姐姐不用说了,户外经历丰富,广州小哥也是有过多次户外徒步经历。
先是一段很陡的下坡,随后进入一段冰和雪的神奇世界。周围都是厚厚的积雪,远远望见山下有个小湖,湖面结成一整块的冰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经过一条河流,厚厚的冰层。真想顺着河面上的冰滑下,但一想到结果可能会被摔个粉身碎骨,也就放弃了。
下山途中,遇到一个看上去好像“马上就不行了”的哥们,背夫一直不停地给他吸氧。哥们的皮肤很白,但整个人接近虚脱的状态让脸色白得不正常,说话声音几乎是从嗓子眼里挤出来,沙哑而无力,走几步就要停下休息。典型的高反,而且看上去很严重。停下询问情况,哥们是上海人,从没经历过这种高海拔。拉萨姐姐对高反有经验,正好随身带有缓解高反的药物,给那哥们吃,背夫对我们表示感谢。背夫遇到这种情况确实无能为力,只能不断给他吸氧。大多数背夫从出生就生活在高海拔,真的无法体会这种症状。
告别那哥们后,拉萨姐姐说,那种小小的氧气罐根本不能解决高反,应对高反要不停吸氧,且氧气必须达到一定浓度,只有背带式的氧气袋才有作用,而像这种氧气罐的氧气含量本就少,浓度也不够,只能稍微缓解。随后我在路边捡到一个氧气罐(这种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必须谴责),摇晃一下,感觉还有气压,按下压力钮,放在鼻子前,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虽然告别了那哥们,但对于他的情况我们还是比较担心,不停回头看他的位置。虽然他已过最高山口,但后面的路况并不好,只能祈祷他慢慢恢复。
积雪最厚的地方完全淹没鞋子,走起来很费劲。冰和雪的世界出来后,就是一个陡直下坡,接近垂直的山坡,全是大石头和各种碎石。我走在最前面,很快与他们三人拉开一段距离,前面根本看不到路在哪里,往后看也没发现他们三人在哪,只好顺着垂直的岩壁下去。小心翼翼地寻找着每一块可以下脚的石头,身体尽量贴着后面岩石,因为一个不小心、身体的重心稍微往前倾斜一点,就可能直直摔下。这绝对是自己走过的最艰难的路,根本就不是路,就是镶满岩石的悬崖。
艰难从“悬崖”上下来,回头寻找他们,没有一个身影。面对着崖体,我的右侧,也就是“悬崖”的左侧有一条小路,曲折往上,不时有人从上面下来。等了一会,还不见他们下来,就决定上去找,崖体肯定不能直接上,只能沿着小路上去。边往上爬边询问下来的人,有没有看到一起的三个人,回答都没有。在连续得到否定的回答后,我想他们应该没走这条下坡路,不然不会一直没出现,更不会没人看见。于是折返下去,心里打算着要不要沿着陡峭的“悬崖”上去找他们。还没下到底,就看到拉萨姐姐站在不远处,急忙过去。原来他们走的是“悬崖”右侧的一条小路。在上面时,拉萨姐姐想叫住我,但我已经下去。她下来时,看到我又再往上爬,知道我是去找他们,给我发短信,但我没看到。他们走的那条下坡路是个比较缓的斜坡,相对容易和安全。
不一会,广州小哥和北京姐姐相继下来。已3点,很是饥饿,于是坐在一片石头上吃东西。艰难的行程已基本结束,接下来差不多都是相对平缓道路,虽然路况还是很烂。没走多久,远远望见路边有一栋很大的建筑在修。走近后看到建筑说明,印度修建的宾馆一类的建筑,应该是为印度教徒准备的。毕竟冈仁波齐也是印度教神山,来这转山的印度教徒很多。
与上午爬坡时的情况相同,除了北京姐姐,我们三人体能都还不错,边走边聊,北京姐姐不断被我们远远落下,要不时停下等她。不过挺佩服北京姐姐的,体能不好,很不好,但一直坚持着,从没说过放弃。刚开始她还会停下休息,后来索性不休息了,一直不停地慢慢走。停下等她时,她赶上我们后也不停下,还是继续走。再次超过她,她让我们先走,自己慢慢走。也许是害怕停下后,就再也没有勇气起身,所以就一直坚持不停地走,即使很慢很慢。
之后在一个藏茶馆,停下休息。一壶甜茶,每人一碗藏面,很小的一碗。北京姐姐的脚磨出了水泡,只是稍微处理一下,穿上鞋继续走。在经过一座小桥时,小哥肚子不舒服,去找地方方便。我和拉萨姐姐先走,一段路后,回头看不到人。等了一会,远远看到小哥和北京姐姐一起走过来。北京姐姐的体能已接近极限,小哥直接帮她背包,只见小哥身后一个包,身前又抱着一个包。
随后的行程就形成我和拉萨姐姐走在前面,小哥和北京姐姐走在后面,相距不远,目力可及。很快我和拉萨姐姐聊到一些关于信仰的话题。拉萨姐姐是安徽人,已在拉萨生活多年,经营一家客栈,藏式的生活和宗教信仰对她产生很大影响。一路上就可看出,两个姐姐是有信仰的人,挂经幡、撒龙达、跪拜等等。转山这一路虽然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磕长头朝圣者,但对他们其实还是有很多不解。磕长头转山至少需要十多天,朝圣者个个蓬头垢面,身上穿着厚厚的护具,手上戴着厚厚的木板。路面上留存着他们每一次跪拜的痕迹,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有一个大约三四岁的小孩,也许还完全不知道磕长头的意义,但每当大人跪拜时,他也会跟着匍匐跪下。
不知道他们为了什么,或者追求什么,而这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表达自己的疑虑。拉萨姐姐反问一句,那你不顾一切地骑行又是为了什么。一时语噎。也许本就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更没有什么利益所向,只是纯粹的想要去完成罢了。没有使命感,更谈不上责任和义务。只是清楚自己的心是怎么想的,然后践行在最简单、最直接的行动上。也许这就是对信仰最具体、最直接也是最真实、最可贵地表达。
晚上9点多,转过一个大弯,远处的219国道已出现,距离塔尔钦只剩4公里左右了,天慢慢暗下,气温突然下降很多。我们决定不再前后分开走,而是一起走。北京姐姐还在坚持着,机械地重复着步伐,不敢有一点其他多余的动作,整个人紧绷着,仿佛灵魂出窍一般。这时我们又想起高反的上海哥们,不知道他现在怎样了,走到哪了。因为不断在走走停停,我们的速度算是很慢,上山时不停吸氧的几个巴基斯坦哥们被我们超出很远,但这时早已超过我们。可是一直没看到上海哥们赶上来,这么晚了如果不继续走,又是否找到了住宿的地方。
闲来无事,又很冷,开始数天上的星星。刚开始灰暗的天空中只有一颗,接着两颗、三颗,然后就数不过来了。很快,满天星辰。离村子最后两公里,我们决定让小哥先回饭店,我和拉萨姐姐一人一边架着北京姐姐的胳膊往前走。每走一段路,我和拉萨姐姐就要调换一下位置,因为时间一久架着的胳膊就有点酸痛,通过不断调换位置,让左右胳膊轮换休息。北京姐姐不停向我们道歉,说自己拖累了我们。我们只好不停安慰。这时我又想起小哥的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虽然耽误了行程,但却体验到很多不同之处,这不正是转山的意外收获和乐趣所在吗?如果只有我和小哥两人,也许下午就可结束行程,但又如何更深刻地记起这次转山之旅呢?
晚上10点多,逃离黑暗的笼罩,终于进入村子主干道,路灯很亮,店铺大都关门,偶有几家还在营业。开始担心晚饭是否有着落,毕竟很晚。11点左右,终于到达我和小哥住宿的那家饭店,我们是最后一波客人。小哥也刚刚到,正坐在板凳上休息。在山上时,两个姐姐就说要请我和小哥吃大餐。对我和小哥来说,只要吃饱就是大餐。饭菜很丰盛,有鱼有肉。确实很饿,完全不顾及形象地狼吞虎咽。两个姐姐吃得比较少,然后就看着我和小哥吃,我俩的吃相和饭量着实有点吓到她们。
吃得很饱,感觉整个肚子都装满了食物。饭后,送两个姐姐回她们的酒店。相识两天,转山,然后一顿大餐,很完美。回来后,去趟厕所,顾不上再收拾什么,直接躺倒床上,从来没有入睡这么快。小哥和我的状态差不多。已过午夜12点。
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我有时画画,有时跳舞,有时看课外书……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骑自行车。
以前我不会骑自行车的时候,看到其他同学都会骑,心里很羡慕他们。于是我央求爸爸给我买一辆自行车,生日那天爸爸终于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当时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我着急要骑上自行车,爸爸笑着说:“宝贝,你还没学会呢,会摔跤的,让我来帮你扶着自行车吧!”开始我把握不住方向,骑得东倒西歪的,后来我越骑越好,我心里想:骑自行车真简单,真是“小儿科”!我急着说:“爸爸爸爸,快松开手!”爸爸说:“这可是你说的。”我自信地说:“是,快点!”爸爸松开了手,我迫不及待地把脚放到踏板上,突然,爸爸大叫了一声:“小心点!”我刚骑了两下子,就差点摔了一跤,我咬着牙坚持住,继续练,练了四天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现在骑自行车速度超级快,想去哪就去哪,我还可以从很高的坡上往下冲!原来只要坚持、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57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