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中国杂技家协会的辉煌成就

强化精品意识

中国杂技家协会的辉煌成就

以强化精品意识来催动杂技精品的生产,是中国杂协实施“精品战略”的重要举措。

当代中国杂技已摆脱了单纯表现技巧的局限,自觉追求艺术的完美,注重作品的完整性。中国杂协通过全国性杂技比赛和吴桥、武汉两个国际杂技艺术节,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研讨会,探索杂技界最为关注的问题,鼓励艺术创新。还不失时机地根据杂技的艺术创作实践组织专题研讨活动,探讨杂技创作的艺术规律,促进杂技精品节目的生产。新时期国内涌现了一批不仅在技艺上追求新、难、奇、美,而且有丰富文化内涵,并能反映时代风貌的艺术作品。20多年来,已有110多个节目在国际各大赛场获得金牌。为了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需求,九十年代艺术创作样式繁多,主题杂技晚会也作为一种新的演出形式出现在舞台上。它将许多优秀的单个节目串联起来,赋予一定的主题或意境,并利用编导、音乐、服装、道具、舞美、音响、灯光等综合艺术手段,充分渲染晚会的个性和艺术魅力,大大增加了杂技艺术的文化含量。同时,以大篷为主要演出形式的民营杂技团创作出一批驯兽、马术、高空杂技节目,为城乡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设立多种奖项

为表彰贡献毕生精力,取得显著成绩的杂技艺术工作者,中国杂协设立了最高荣誉奖——百戏奖。1992年和1995年先后评出16位“百戏奖”获得者和6位“百戏奖荣誉奖”获得者。后经中宣部批准,设立中国杂技金菊奖。此奖为全国性的专业奖项,其中包括终身成就奖(前身为百戏奖)和杂技、魔术、滑稽、马戏及理论作品奖和各单项奖,是中国文联、中国杂协联合主办的专家奖,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导向性。自1998年开始,已举办了一届终身成就奖评选,评出10位金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和2位荣誉奖获得者。还举办了一届杂技艺术作品奖、两届魔术奖、一届滑稽奖、四届理论作品奖的评奖。

中国杂协通过开展各项评奖活动,倡导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使杂技界出现了学先进、创业绩的良好风气。

坚持文艺三贴近

中国杂协先后11次组织近400名杂技艺术工作者,奔赴陕西省延安和西安、甘肃金昌、陕西陇原地区、山西省太行山老区、北京房山区抗日根据地司马台乡、河南宝丰县赵庄乡魔术村及京郊军营、交警部队采风、送戏下基层。老区人民和解放军官兵以极大的热情欢迎文艺下乡、下部队,并深深地体会到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艺术家的深情厚谊。

参加中国杂协采风活动的杂技艺术工作者,走进沸腾的时代生活,精神境界得到新的升华。老区人民忘我奋斗的精神和对艺术的强烈渴望,激发着杂技艺术工作者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创作灵感。

建立专业委员会

中国杂协于1993年在上海成立了魔术艺术委员会,1994年在河北吴桥成立理论研究委员会,1995年在天津成立了杂技滑稽艺术委员会,1997年在常州成立了杂技音乐专业委员会,2000年在北京成立马戏专业委员会,剧团管理指导委员会,市场经济开发委员会,基金管理委员会,杂技工作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各专业委员会建立后,与地方杂协联合举办了多次全国性的活动。1994年在上海举办全国近景魔术比赛;1996年在珠海举办全国首届魔术奇观大赛;1997年在上海举办首届国际魔术节;1998年在天津举办中国杂技金菊奖首届滑稽比赛;1999年在常州举办全国杂技音乐研讨会;2000年在深圳举办了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一届魔术比赛;2002年在南京举办了中国杂技金菊奖第二届全国魔术比赛;还三次参与了在桂林举办的魔术邀请赛。通过比赛,引入竞争机制,国内外百余名艺术家参加角逐,推动了魔术、滑稽的艺术创作;通过研讨,切磋技艺,相互交流,探求发展途径,有力地扶植了弱项,促进了杂技艺术的全面发展。

深入开展理论研究

杂技艺术的实践强烈地呼唤杂技理论的发展与指导,为了改变杂技理论滞后于艺术创作的状况,建立杂技艺术的理论体系,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在1991年以前七省、十省理论研讨会的基础上,中国杂协从1992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全国性的杂技理论研究工作。

迄今中国杂协与地方文联、地方杂协、地方文化厅、总政文化部联合举办了九次全国性杂技理论研讨会,收到论文476篇。中国杂协还与吴桥国际杂技节组委会联合举办了三届国际马戏论坛。研讨活动针对“编导、创新、杂技音乐、科学训练、杂技与儿童、杂技与市场、杂技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研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重视出版工作

《杂技与魔术》是中国杂协的机关刊物,是联系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的纽带。23年出版127期,发行至31个省、市、自治区和13个国家及地区。它致力于宣传为杂技艺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勇于拼搏的艺术家、大胆改革的管理者,介绍国内外信息,进行艺术评论和艺术分析,是探讨发展杂技艺术的园地,并为广大读者提供知识和健康娱乐服务。

随着杂技事业的繁荣,杂技研究工作的深入,一批专著相继出版,1989年,《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技集》出版,介绍了建国35年有代表性的200多个节目。1997年,《当代中国杂技》出版,它详实地记载了新中国杂技事业的发展轨迹,总结了半个世纪以来杂技发展的历史经验,内容丰富。1999年,《新中国舞台影视艺术精品选》杂技光盘出版。它凝聚了几代艺术家的心血,反映了五十年杂技艺术创作概貌。

这期间,杂技界还出版了《中国杂技艺术》、《中国杂技史》、《中国魔术史》、《中国杂技古今谈》、《延安时期的杂技艺术》、《天桥史话》、《杂谈忆旧》、《百戏奇观》、《杂技训练基础知识》、《杂技艺术教程》、《浅谈杂技创新—马圈型节目初探》、《发展中的马戏艺术》、《中国马戏初探》、《中国魔术》、《魔术万花筒》、《中国的魔术》、《魔术入门》、《杂技音乐探索》、《杂技艺术中的舞台艺术》、《杂技纵横谈》、《中国杂技精粹》、《中国百戏史话》、《杂技精英》、《杂技美的探寻》、《魔术大观园》、《杂技论坛》、《马戏——没有边疆的世界》、《情系杂技》、《东方人体文化》、《中国艺能史》、《马戏、杂技、市场》、《魔术世界》、《杂技魔术丑角》、《惊世奇功揭密》、《魔术与神功》、《吴桥杂技老照片》、《河北杂技》、《杂技情思》、《魔术与伪科学辨析》等一大批杂技专著。各地方杂协还编撰了一批颇有史料价值的杂技方志,为丰富杂坛创作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弘扬民族文化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杂技因不受语言、地域的限制,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为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替代的贡献。

我们不仅向世界介绍我国杂技创作的最新成果,而且将国外马戏请进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方面需求,这是中国杂协的职责之一。中国杂协先后12次派杂技团组,赴挪威、日本、俄罗斯、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做为期1个月至半年的演出,都深受国外人民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3年,协会组织哈萨克斯坦六国马戏团来华演出,先后在10个城市演出51场。

23年来,中国杂协实现对外考察、交流近50项,涉及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摩纳哥、日本、瑞士、古巴、新西兰、荷兰、朝鲜、意大利、墨西哥、巴西等国家。考察国际马戏界最具盛名的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国际赛场,参加美国国际魔术协会(IBM)近年来的历届年会,成立国际魔术协会中国311分会,参加世界魔术大会,加入国际魔术联盟等,增强了对国际马戏、魔术发展状况的了解,加强了信息沟通,有力地促进了协会工作的开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