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四亩五公养殖方法
1、选择好池塘:蟹池条件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出水方便,面积一般以1—5亩为宜,水深一般以1—1.5米为好。蟹池底质量最好为沙壤土、砂砾土,通气性能好,有利于水草、底栖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可为河蟹提供天然饲料,池底淤泥厚度一般不超过5厘米。蟹池的四周应建防逃设施,如砖墙、塑料薄膜等。蟹池的进出水口应用铁丝网拦好,以防河蟹外逃。
2、放养前的准备:幼蟹放养前应做好蟹池的清塘消毒和栽培水生植物的准备工作。清塘的方法多采用排干池水,曝晒池底,配以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这样的效果很好。发现有蛙或蛙卵要随时捞出,这是很重要的一项。放养的蟹苗以二龄幼蟹(蟹种),180—200只/公斤为宜,放养密度一般在每亩800—1000只左右。水生植物可栽培些苦草、水葫芦等,一是能为幼蟹提供饲料,二是可为幼蟹提供栖息隐蔽场所,有利于河蟹的生长。
3、科学饲养、精心管理:河蟹在池塘养殖的整个过程中,除利用水草和底栖生物外,主要靠人工投喂饲料。由于河蟹是杂食性动物,我们主要投喂杂鱼虾及饼粕、土豆、小麦等饲料。投喂时把饵料投放在接近水位线的土坡上或浅水处,一般每亩水面选择3—5个分布均匀的投饲点,既便于观察河蟹摄食、活动情况,又有利于清除残饵。投喂时间为适应河蟹昼伏夜出的习性,可选在傍晚前后,一天一次或两次,根据情况适度掌握。河蟹对水质条件的要求比鱼类要高,尤其对污染的水体具有更大的敏感性。池水水质好,利于河蟹的生长发育,且肉味鲜美。池塘养蟹其池水PH值应为7—9,最适为7.5—8.5,池水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若低于5毫克/升,会影响生长发育,若在2毫克/升以下,便会引起河蟹的死亡。为了保持水质的清新,一般采用经常换水和加水的方法,使池水经常保持在清、爽、活的状态,透明度要在40厘米以上。
4、敌害与病害的防治
河蟹的敌害主要有水老鼠、青蛙、鸟类等,其中以水老鼠危害最大。河蟹夜间在池坡边活动,特别是刚脱壳的软壳蟹,往往几天行动缓慢,最易受袭击。防治的办法可采用药饵毒杀及人工捕捉等。
河蟹常见的疾病有几种,在蟹苗和幼蟹阶段,有聚缩虫和单缩虫附生,严重时,影响幼体的正常活动和摄食。在幼蟹和成蟹阶段,有蟹奴虫和红丝虫寄生。前者寄生在腹部,蟹脐内有白色点状虫体,严重时,肉味恶臭,不可食用。后者寄生在体内,肉眼可见。另外还有溶壳病,即蟹壳上有洞;黑斑病,蟹体上有黑点。
河蟹一旦得病治是很难的,所以要无病先防,以预防为主,在河蟹放养前,要彻底清塘,进行消毒,杀死病菌。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加注新水,泼洒生石灰,这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可养殖的野生动物有哪些?
最少8只。老鱼塘里经常出现的水老鼠、螯虾等对鱼影响不大,但对前期的螃蟹来说危害很大,一只水老鼠一天能至少吃掉8只幼蟹,因此前期一定要做好清塘除杂工作,尤其是养殖多年的老塘口,确保养蟹环境安全。
可养殖的野生动物有:
1、仓鼠
仓鼠亚科(学名:Cricetinae):在生物分类学上是仓鼠科中的一个亚科。共7属18种,其中中国有3属8种,通称仓鼠。
除分布于中亚地区的小仓鼠外,臼两颊均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搬运到洞内贮藏,故又称腮鼠、搬仓。眼小 ,耳朵被毛,耳壳显露毛外。体长范围从50毫米到340毫米,腿短,脚宽,尾巴粗短。温带陆生动物,在开阔的地区最为常见。
2、花鼠
花鼠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河南,中国以外分布于前苏联西伯利亚至乌苏里和萨哈林岛及朝鲜和日本北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3、毛丝鼠
毛丝鼠(学名:Chinchilla lanigera?Molina):是啮齿目、毛丝鼠科、毛丝鼠属动物的统称。
2013年CNN评选的世界最可爱物种排行榜上排名第十。
4、麝鼠
麝鼠的俗称是青根貂、麝香鼠,得名原因是因其会阴部的腺体能产生类似麝香的分泌物而得名。又因它们生活在水域,善游泳,而有水老鼠、水耗子之称。麝鼠原产北美洲,20世纪初才引种到欧洲。1957年开始先后在中国黑龙江、新疆等地饲养。
5、荷兰鼠
豚鼠(学名:Cavia porcellus)又名天竺鼠。豚鼠是无尾啮齿动物,身体紧凑,短粗,头大颈短,它们具有小的花瓣状耳朵,位于头顶的两侧,具有小三角形嘴。四肢短小,作为选择育种的结果,存在20种不同表型的毛发颜色,并且存在13种不同的表型毛发质地和长度。
在野外已经灭绝,作为宠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未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3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