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导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欢迎借鉴!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最早在西方兴起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它关注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包括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社会环境,力图完成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的心理学模式转换,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展开讨论。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及研究领域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什么是积极心理学?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反动;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问题做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一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研究:对过去的幸福感和满意感、对现在的愉悦、对未来富有建设性的认知,如希望、忠诚;二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研究:乐观、爱和职业能力、勇气、人际技能、美感、宽恕、创造性、天赋和智慧;三羣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研究: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责任感、利他、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等。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保持积极健康的良好心态并未实现。然而,关注人类积极力量,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的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却表现出独特的潜力,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结合,势必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创新思维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的内容可概括为:创新意识,即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求新、求异;创新思维,即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创新知识,即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最新的知识;创新能力,即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创新人格,即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调整自我心态,在任何不利环境下都不动摇对自我的信念,不因一时困难和挫折放弃个人的想法和计划,有较强的独立性。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心理暗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灌输教育的“智育化”说服作用,也要积极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说服作用,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被教育者愉悦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产生心理抵制情绪,对于促进被教育者的个性全面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很大帮助。一是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二是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最后一次。三是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四是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五是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2.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养。积极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表现为积极追求一定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的品质。在当代中国国情之下,大学生积极道德人格的培育表现为大学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积极追求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所认定的各种善。

第一,增强道德理论教育的实效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一是在理论灌输中确立主体的本质、价值和尊严。二是在促成认知失调中矫正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三是在满足大学生道德需要中增进道德判断力。

第二,开展道德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爱的情感、义务感和正义感。“道德情感是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体验,它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处理相互道德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体验的到的心理活动”。一是培养爱的情感。二是培养义务感。第三,科学引导道德行为,促进知行统一。

三、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一)积极心理学的存在的问题。从以上方面来看,积极心理学似乎给我们展示了一种非常光明的前景。但就积极心理学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它还有着许多尚待克服的问题。

(二)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现在,积极心理学已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建构完善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人类生活质量提高,将是其主要任务。

1.完善积极心理学体系。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将个体的人格优势体现到整个生命过程中。加强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与整个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联系。不能孤立地考察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应综合考察和谐、安宁的社会、积极的社区、积极的组织、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和家庭背景对人的积极品质形成和发挥的影响。

2.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重视人性中积极方面,使心理科学更加科学的理解人性,并实施更有效、积极的干预,以促进个人、家庭与社会的良性发展。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于重建人类的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其发展和壮大的本质和目标。积极心理学是既体现对人类命运深切关怀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

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吗?

一、考研的主要好处

1.适应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进入社会的起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十年前也许本科生就是社会的骄子,然而走到今天,本科生已经不是那么受宠和独占鳌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为了能在知识时代把握住时代的潮流,不被时代边缘化,进一步学习和深造显得尤为必要。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2.通过学位的快速提升,缩短走向成功的路径。

空间距离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然而一个人从立志到成功是找不到一条最短路径的,正所谓“没有最短,只有更短”,这取决于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应对世间万物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通过个人的主观作为,走向成功的路径确实可以缩短,考研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为如果一个本科生毕业后出去打工,要谋取一个较为理想的职位,至少要5—8年,如果要生活得更好,则需要10年甚至20年。而考研、读博士和博士后,毕业后,其社会地位则可以迅速得到提升,尤其是在知识成为社会最重要的稀缺品的时候,更是如此。加上目前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层知识层次普遍偏低,更强化了这种学历的价值。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靠做学问走向成功压缩的是时间而不是过程,这其间需要相当的毅力和极大的付出。路径压缩也不仅是限于做学问这一条道路,如何压缩一般取决于个人的智慧。

3.拓宽了交际面,开阔了人生的视野。

研究生阶段正是大学生思想开始独立,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成熟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能结识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一定知识积累的同学和朋友,其文化、性格、思维方式与知识结构上的互补和交流等都能更进一步增强研究生的待人处事的能力, 不同人的不同人生经历又相互给了关于人生思考的素材。

二、读研中存在的弊端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目前还是一种精英教育, 培养的是高级人才, 大量的大学生涌入考研队伍中来无疑是为人才的选拔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但是随着大学生考研队伍的越来越庞大,一些新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

1.加剧了竞争,打乱了本科教学秩序。

“考研热”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加剧了学生的竞争压力。很多大三的学生提前参战,实施考研计划,摒弃一切与考研无关的活动,整天忙于考研功课的学习。此外考研生还要忙于了解和联系招研的学校和导师, 自然使正常的本科教学秩序被打乱,大三、大四的正常教学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完成都被应付了事。很多考研生利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间去参加考研辅导班,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因此正常的本科教学制度必然受到冲击。不仅如此,一些大学生如同高考一般专事考研,为了能够自由秉烛夜读,避开学校不同意学生外租的规定,学校的住宿费照交,个人却外出租房,这也增加了学校住宿管理的难度。

2.考研动机过于功利,备考过程应试化。

许多人为学位而不是为学问来考研,有些人把考研当作通往成功的捷径,备考过程应试化,只靠突击复习,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即使考上研究生也只能在专业研究的边缘徘徊。由于考研目的不明确、不端正,导致考研虽“热”但学术却“冷”,未能水涨船高地随着考研人数和录取名额的增多而相应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术层次。?

1、大学生(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即在大学注册入学和接受教育的群体统称,包括全日制和在职业余学习两类,通常为在校生,不含自考生。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一般称大学学历。 2、大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硕士生、博士生)

。即三级四等:(三级:预科大学-专科;初级大学-本科;高级大学-研究生 高等教育四等: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管什么学习类型。从国际通行严格意义上说:“学士、硕士、博士”层次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等级形式。 3、目前中国人才市场89%的学历层次为专科(大专为主导),国人学历普遍偏低。 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承担研究生教育的科研机构),专门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的在籍和已经毕业的各类型的学生。即高等教育专科层次以上的在籍学生,含专科生。高校分为普通高校(全日制高校)和成人高校(业余学习)两类,目前以普通高校教育为主、成人高等教育为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6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