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海参养殖池水色发绿而且浑浊怎么处理

1、草绿色、黄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绿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草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池塘常见并期望的水色。

海参养殖池水色发绿而且浑浊怎么处理

2、茶褐色(包括黄褐色、褐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幼体的优质饵料,档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茶褐色,该种水色是池塘养鱼的优质水色。

以上良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好,水体中所含的浮游植物一般都是鱼类易小华的种类,需注意保持。绿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强,平时要注意水色太绿(浓绿色、墨绿色)或水色早晚不变,则谁名水体已老化,要及时换水或适量添注新鲜水。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届时也要换水或添注新鲜水。

3、翠绿色:当水体呈翠绿色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当夏季水温升高时,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处)的水面上漂浮起一层翠绿色的油膜。这种颜色的水体常含有大量的蓝、绿藻(主要为率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的藻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4、黑绿色.此种水色的水体在天气较热时,池塘下风处常有一层绿膜,这说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

5、红棕色:次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红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均匀,成团成缕,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等。当它们大量繁殖时,水体呈酱油色,这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以上三种水色的水质都不好,因为水体中所含的藻类多为水生动物不易消化的藻类,当这些藻类大量繁殖时,水体中的溶氧降低,透明度减小。档上述藻类大量死亡后,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有毒物质,麻痹水生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当水体出现以上三种水色后,应根据水质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方法一:有条件的可先换一些老水,加注新鲜水。

方法二:无法换水的,可先用水净宝类沉降悬浮的有机物,再配用微生物制剂。

方法三:对于悬浮有机物特别多的池塘,可用少量高锰酸钾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水的粘度,然后再用水净宝类,调节水体的透明度。

方法四:沉泥厚或臭的,使用粒粒氧和底该霸王类产品,改善池塘底质。

6、浅绿色、土**:此二种水色大都是水中富有植物极少,从而透明度高,水色清淡,水质较瘦。

以上两种水色在水产养殖中遇到时,可在晴天的上午九点前后少量施无机肥(尿素、磷肥)或“高效肥水灵”等,可连用几次,至水色为黄绿色为止。尽量避免使用有机肥,也可以配合施用高效培藻素和氨基酸肥水液。

养海参有什么风险吗?

摘要海参分野生海参和人工养殖海参两种,野生海参养殖周期在5年左右,人工养殖的一般5个月左右就可上市。野生海参营养价值高,但是耗时太久,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人工养殖海参的人越来越多,目前海参养殖最常用的方法有:虾池养殖法、海底撒播养殖法、浅海圈养法、大棚养殖方法、南方引进北参养殖法等。

目前市面上的海参分两种类型:野生海参和人工养殖的海参。野生海参的生长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人工养殖的海参通过投放人工饲料将生长周期大大缩短了,一般在5个月左右便可上市。这两种海参的营养价值显而易见,野生的营养价值极高,价格相对也会昂贵一些,人工养殖的相对便宜,更适合大众人群的吃食。

海参的养殖方法

1、虾池养殖法

很多养殖者为节约成本,利用早期废弃的虾池进行海参的养殖,即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污染,虾池养殖就是在靠近海边空地上挖掘一个池塘,进行防水处理,再在里面投放石头、瓦砾等作为人工礁石进行海参的养殖。

2、海底撒播养殖法

很多养殖者为了建立自己的品牌,会在海域20米深处撒播海参,这样撒播的海参与自然繁殖的野生海参就混养在一起了。撒播海参的周期一般要4年左右,所以其营养价值和野生的一样都很高。撒播的海参因受海域的限制,产量低、看管不容易,所以很容易被偷盗,捕捞的成本也很高,因此产量有限,只占全国海参总产量的10%。

3、浅海圈养法

养殖者为了增加产量和收入,很多在靠近海域的区域修筑拦水坝进行海参的圈养,这样养殖周期在2年左右就可以上市,并且有利于捕捞和看管。

4、大棚养殖方法

养殖者为了便于管理,才室内修建养殖场进行海参的养殖,对于室温和水温的控制也很方便,因此一般一年左右就能上市。

5、南方引进北参养殖法

因南方特有的气候条件,养殖者把在北方培育出来的参苗运送到南方海域进场养殖,周期短,产量高,养殖规模大。

海参养殖的风险有两点,一是海参生病,二是销路不好。

生病的主要原因

一、参池选址不正确,建池不规范,导致水质交换质量差

近几年,由于海参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可观、养殖简便宜行而又易于管理,由此激发了不少的投资商不顾环境和条件,盲目选址投资。参池建池也不规范,其一是参池换水条件不畅通,不少围堰参池地势高低不平,池内水深不一,深处高达2.0m以上,浅处只有30cm~40cm,水循环时参池交换量极少,特别是虾池改建的参池,原本虾池地势较高,水位较浅,为达到海参养殖标准,不得不将池底下挖,有很多参池的进排水闸门悬在离池底40cm以上,水交换时一直留有很深的“死水”;其二是虾池筑礁不合理,有的参池采用石礁,每堆石不足1.0m,而石块小,间距与堆距都在5m~6m之多。有的参池采用编织袋装泥,仅3袋搭成三角形,间距与堆距也在5m~6m。还有的采用瓦片搭成人字形,刚开始进行养殖就被潮水冲垮,既不利于海参栖息与渡夏,又不利于底栖硅藻的附着,阻碍了海参的正常生活与摄食。

二、参池清淤消毒不彻底,导致水质败坏

有很多参池养殖多年而很少清淤和消毒,使池底和礁石上堆积很深的海参粪便、淤泥和杂藻,尤其是池底的低温藻类经过冬、夏两季后开始腐烂变质,从而滋生细菌、霉菌等多种病菌,影响了海参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海参瘦小体弱而发病。

三、放苗密度过大,造成天然基础饵料生物严重缺乏

很多养参户不顾养参池所处的地理环境、水质状况、基础饵料生物的容有量,片面地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惜代价地增加放养密度,在养参条件并不理想的参池放苗密度竟达到10万头/亩之多,加上又不舍得投喂,当海参逐渐长大、天然饵料生物严重缺乏时,海参的生长空间也逐渐缩小,造成海参缺氧、缺食而体弱患病,直至死亡。

四、养参者的技术素质还不高,缺乏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意识

这是海参养殖迅速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许多养参者从来就没接触过水产养殖,对于海参的生物学特性等了解甚少,海参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无从谈起,一旦海参发病,束手无策,不仅延误了海参疾病的治疗,而且加速了病害的发展和传染,最后导致海参死亡。

针对上述海参发病的主要原因,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海参的病害防治工作,以供参考。

一、做好规划与布局,规范参池建设

养参池最好避开养参密集区,尽量选择在海区较近、潮流通畅、能纳自然潮水、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水质条件好、适于刺参摄食的基础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底质以较硬的泥沙底为好、水深达到2.0m以上、进排水渠道分设、池底不能低于海水低潮浅、排水闸门建成在参池底部的最低位,以使底层水体能够排净,参池水流畅通而达到水质鲜活、饵料丰富、目的的池塘。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筑礁种类,并按照标准堆放,通常多选用的投石筑礁,一般每堆石块不低于2.0m,每个石块不低于10kg,投石的行距4m~5m,堆距2m~3m为好,前提是以有利于海参的栖息渡夏,有利于藻类的附生,并为海参正常生长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及饵料。

二、适当降低放养密度,提高饵料利用率

参苗放养密度要根据参池的基础生产力和水体交换量来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以提高海参生长速度,增强海参体质,防止病害的发生。特别是虾池改造的参池,其基础生产力是有限度的,合理密植尤为重要。根据海参的生活习性和天然饵料生物状况估算,一般海区的参池投放规格为300头/kg~400头/kg的参苗,放苗密度应控制在4000头/亩~5000头/亩为宜,而在条件较好、天然饵料生物丰富的海区,且计划投喂饲料的参池,可适当增加放苗量。

三、严格参池清淤消毒,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参是底栖水生动物,长年栖息于水层的底部,因此,参池的底质环境和水质是海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底质和水质恶化则带菌量高也是海参发病的主要根源。虾池改建的参池,应选择泥沙底质且要求进行清淤改造。池塘清淤后,全池泼洒生石灰50kg/亩~100kg/亩或漂白粉30ppm进行消毒,1周后待药效消失后方可注水施肥和投苗养成。养成3年以上的参池,由于长期积累的淤泥、粪便、杂藻等,更易引发细菌性疾病,清淤消毒尤为重要,除每年进行消毒外,最好每隔半个月用50kg/亩~100kg/亩生石灰消毒一次,进行底质改良,以为海参创造一个良好的栖息环境,防止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四、病害防治以预防为主,做到“无病先防,有病早治”

参苗投放时,要尽量投放大规格、体质健状的苗种,并在苗种入池前用青霉素、链霉素各30mg/L浓度的药液进行药浴0.5小时~1.0小时。无病的成参养殖池,最好每隔15天~30天用生石灰消毒1次,用量为30kg/亩·m,并在低潮时全池泼洒,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已发病的养殖池,要从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入手,加大换水量,并用40kg/亩生石灰消毒,且派潜水员收集病参,将病参放养于小面积培育池中,用青霉素、链霉素各50mg/L药液药浴30分钟,隔天1次,待病参治愈后再投放于养殖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68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