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池水ph管理调控
首先:如何处理pH偏高?
危害:
(1)碱中毒,会腐蚀表皮黏膜组织,导致鳃、肠功能障碍甚至坏死,
不仅是慢大还会缺氧死亡。
(2)pH高的环境若遇温度或盐度变化就会导致肌体渗透障碍,诱发气
泡病,进而易感病菌或直接导致死亡。
原因及处理:
(一)土质因素:
(1)沙质土质(海边)、石灰质土质(广西北海):碱性物质含量高
所以池水pH相对较高。多用氨基肽肥调水肥水同时络合碱性物质。同时用利水
菌或降解三株或降解芽孢配合调控藻相。
(2)老化池塘、含氮、含磷、含铁有机质偏多的池塘:肥水前用沸石
粉20斤一亩+降解芽孢一瓶3亩或益生菌一包2亩或水优一瓶2亩分解消耗掉这些
富余营养。以免不良藻类繁殖。
(二)水化因素:
(1)硬度偏低:硬度低于40DH的池塘容易出现藻相不稳定,一般白天
pH偏高,夜晚pH偏低。可以通过直接施用熟石灰一亩8-10斤或3-4天或者沸石
粉或白云石粉或滑石粉一亩20-30斤一次来提高水体硬度。
(2)硬度偏高:硬度偏高(≥160DH)即是水体的矿物质含量偏高,如
果钙、镁等碱性金属偏多,pH自然会长期稳定偏高。用解毒绿水爽一瓶2亩+降
解三株一瓶2亩即可。
(3)碱度偏高:表示水土污染过重,水体可溶性有机质过多,水体微
生物会出现异常繁殖现象。要先用科环底优、水维康或活性铁甲一瓶2亩直接
氧化降解部分污染,再用降解芽孢或生物解毒剂分解剩余污染物。
(4)透明度过高:水体受到阳光强烈照晒,光合作用剧烈,游离氧原
子过多pH会持续偏高。这种情况直接肥水遮光或用降解芽孢或益生菌消耗光合
作用的所产生的溶氧即可。
(5)地下水源污染:这种情况类似上面的“(2)硬度偏高”与“(3
)碱度偏高”。有的地下水矿物质偏高,有的可溶性有机质偏高都会导致进水
后pH偏高。处理同上。
(三)生物因素:
(1)藻相单一:单一的藻相会因为藻类统一的生理习性,导致光合作
用非常强烈,从而使得pH持续偏高。如硅藻、绿藻在养殖前期都容易引发单一
藻相水质。可用浓缩EM菌或水优等去调理出复杂藻相的水质,平稳降碱。
(2)有害藻类:如蓝藻、甲藻或隐藻的过度繁殖(水色呈蓝绿或红褐
色),会令pH变化较大(白天很高,夜晚偏低)。水源好的可适量换水,避免
有害藻类影响对虾生长,之后使用利水菌、水优或光合菌宝素+解毒元或浊水
清来抑制有害藻类的繁殖。
(3)水草:水草大量繁殖也会因光合作用强烈产生富余游离氧导致水
体pH急剧升高。
(四)药物因素:
(1)石灰、氮肥等碱性药物:不论水质如何,碱性药物都会令池水pH
持续偏高。可用解毒绿水爽+降解三株直接降碱。
(2)肥水类产品使用不当:如化肥、不溶的固体有机肥、都会导致藻
相的单一或者有害藻类,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可用降解芽孢或益生菌或水优强
效分解消耗药物营养。之后再重新补菌培藻。
(3)光合细菌:过量使用光合细菌若遇连续晴朗天气会导致水体光合
作用强烈,从而令pH持续偏高。可用益生菌或水维康抑制。
(五)天气因素:
(1)连续高温或升温:这种天气会加强光合作用,与上面原理和处理
都相同。
(2)降温:秋冬交际水体藻相会从绿藻、蓝藻慢慢转变为硅藻、金藻
、甲藻。pH会逐步偏高。用降解三株或水优调控即可。
==============================================
接下来如何防控pH偏低?
pH偏低的原因有:
(一)土壤土质:重金属超标或酸性土壤(红树林)都会导致水质pH严
重偏低。只能用海水浸泡后用生石灰碱化。有虾就只能用熟石灰或沸石粉少量
多次的频繁使用,以减轻土质对水质的影响。
(二)水源影响:一些山泉水水质偏酸,长期使用会导致池水pH轻度偏
低。注意一次性不要加太多,加水后注意补菌培藻即可。
(三)雨水影响:工业污染较重的区域,常会有酸雨危害。要注意降雨
时氧机全开连续打水混合,减小酸雨对pH的影响。雨后用适量解毒元+熟石灰
调整pH。
(四)藻相不佳:老化藻类或一些底栖或鞭毛藻类会导致pH缓慢降低。
可用水优、利水菌、降解芽孢或益生菌配合氨基肽肥或藻初源培育调整优良藻
相。
(五)用药影响:酸性药物、活菌(乳酸菌、好氧型芽孢菌、酵母菌或
蛭弧菌)、净水剂、杀藻消毒药物等使用不当也就导致pH降低。可用解毒元+
生物解毒剂+活力高稳C缓解药物影响。
注意:
(1)提高pH最简单是用熟石灰(一次5-10斤一亩,5天左右可用一次)
,但用的太频繁也常会有黑鳃、烂鳃等病症。
(2)若pH不低于7.2,而对虾吃料蜕壳正常,则不用太过担心。
高密度水产养殖如何改良水质?
夏季河蟹进入生长关键期,养殖水质的好坏在这期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质调控到位则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感染。下面介绍河蟹养殖水质调控技术要点:一、水位调控;进入夏季特别是高温期,河蟹的生长速度加快,存塘量进一步加大,这一阶段的水位应随气温的渐增而相应调高,控制在100-3000px,高温季节池塘水位应加至满塘水位。沟槽底部过深的塘口应经常用增氧剂和底质改良剂,增加池塘底部的溶养,降解池塘底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二、池水透明度的控制;水的透明度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殖过程中要定期测试水体的透明度,通过换水、加水、药物调控等方法来调控,保持充足溶养,控制水草密度。三、技术措施;适量使用生石灰,少量多次,定期选择性使用生物制剂,定期换水,小排小进,溶养保持在5mg/l以上,高温久旱会造成ph升高,使用微生物制剂,禁用化学药物,避免应激反应。
?据乾界生物研究发现,高密度意味着高的投苗率、高的投饵量,更多的水产投入品 (肥料、调水产品)的使用,伴随这些物质进入池塘,随之而来的是氨氮、亚硝的升高、溶解氧的下降、残饵粪便、动物残骸等有机物质的沉底积累,尤其在养殖关键的高温期,水中、塘底有害物质急剧增加,造成蓝藻等有害藻类、各类寄生虫、细菌病、病毒病大量爆发,给养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水体的改良包括水质、底质的改良,水质的改良主要针对水体中藻类、菌类、溶解氧、各类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要明白有害的物质只是没有充分利用的营养 ,以前的养殖总是通过化学药品去强行氧化、分解这些物质,但是毕竟化学药品是死物,效果有时间、区域的局限性,乾界生物提醒:如果使用菌种优秀、配方合理的微生物制剂,就相当于为池塘找了一个好医生,24h为池塘改良水质,效果持续时间长,减少调水成本,现在国家对水产药品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因此,尽快改变养殖思路,使用好的微生物菌剂比如乾界的复合乳酸菌、水质净化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池塘本身就是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很多化学药剂诸如氯、溴制剂,各类抗生素,直接将水体微生物不分好坏杀得一干二净,短期起到了杀菌防病的效果,长远看将池塘物质循环最关键的一环:微生物菌完全破坏;在现今普遍增氧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缺少了有益菌的竞争,有害菌反而更易滋生;同时水中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质,没有微生物将其转化为藻类可以吸收的无机营养盐,在塘底发热、发臭,败坏水质,接着进入化学药品强制氧化的恶性循环,药品越用越多,而养殖效益每况愈下。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微生物这一环补齐,充分提高池塘溶氧,让池塘的循环自己动起来,定期补菌、改善微生物生存环境,发挥其分解者的功用,这样才能提高养殖成功率。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238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