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发动机技术到底差在哪?
中国发动机受到设计,材料,加工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设计方面,我们的发动机一直靠仿制国外。根本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人家造啥样我们就造啥样,人家变样我们就跟着变样,人家出下一代产品了我们还在仿制人家十年前的东西。没有自己的设计人员就是照猫画虎,就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更别提什么升级换代了。升级是国外的事情,我们不懂,他们升级以后我们照着做就可以了。这种境况持续了几十年才得到改变,近几年才开始有完全自己设计制造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排量发动机。
材料学上中国的差距也很明显,首先是轴承钢,国产的绝对用不过美国的,橡胶国产的用不过欧美的,正时链条等一些东西国产的都干不过国外的。这不是理念不行,我们的设计理念很先进,但是落实到实处就发现国产的材料跟不上我们的设计理念,就拿我们常用的锯条为例,德国的一根锯条顶国产的五根耐用,这都是材料学的巨大差距。航空发动机上,我们发动机设计的不错,但是超硬度钢材不行,轴承不行,所以一款设计非常好的发动机在使用上就会大打折扣,据说‘只是听说啊,你可以不信,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可以使用一万小时,俄罗斯的大约四千到六千小时,国产的只能使用两千小时。我们的设计理念还是跟的上的,但是由于材料学的巨大差距,落实到实处只能大打折扣。
加工方面,我看过一张,就是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生产车间,里面一大排的精密机床。我查了一下商标,全是瑞士机床。中国的精密机床也是个短板,好多东西是没办法人为加工的,要靠精密的数控机床。中国的精密机床一直是短板。
大约七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到长春一汽去看过。那里是生产丰田皇冠发动机的车间,中日合资的。那里主管告诉我这里的生产线是全中国最先进的,但是却是日本淘汰下来的。听后让我很惊讶。
说起中国的航空工业,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产品有很多,歼-20、运-20、直-20、C919乃至歼-16、歼-10C等都是具有重大突破性意义的飞机,可以说,中国在航空工业领域已经取得很多突破性发展,未来发展前景非常光明。但如果是说到中国航空工业中的航空发动机领域,中国人显然还无法感到骄傲自豪,中国航空发动机仍然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牵挂”。
客观来说,目前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仍然和世界一流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跟美国和欧洲相比无论是军用航发还是民用航发领域,均没有实现完全并驾齐驱。那么,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为何迟迟无法取得更大突破呢,到底是材料还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呢?
其实,现在航空发动机的基本技术原理并不复杂,目前航空发动机发展很多只是在继续优化设计、改进制造材料上,中国航空发动机就是在细节处理上存在差距。俗话说得好,“恶魔总是藏在细节之中”。例如中国目前在发动机涡轮锻造、涡轮盘粉末冶金、钛合金空心件成型等领域技术储备不足,仍然需要加强研究,距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不过,造成今天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发展速度相对较慢的原因,可不只有技术问题,不得不说,此前中国对航空发动机的认知、决策都是有责任的。
此前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有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飞机决定发动机,例如中国决定研发一款飞机时,才会开始研发配套发动机。假如飞机最终下马,那么配套发动机项目也会无疾而终,所以中国发动机中很少有走完从研制到正式装备部队的型号,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此前中国也存在轻视航空工业地位的问题,中国在上世纪更加重视导弹、火箭领域的发展,航空工业一直到20世纪末才被确立为高技术领域,自然不难想象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受重视程度了。
未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如果想要继续加快发展,除了需要进行技术层面的突破,很多时候还需要及时更新对航空发动机的观念,更大程度上重视航空发动机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制定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发动机研发过程,如此一来,中国航空工业才能取得全面进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