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镇化带来的产业效益
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2006年2月17日-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香港特首顾问曾德成做了主题为“从珠三角城市群兴起看香港衍生的城镇化效应”的演讲。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突出的城镇化进展,当中有明显的香港效应。有论者预期,香港、澳门和珠三角城市群将进一步整合,崛起为「珠江口超巨都会」。回顾这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产业布局是带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国家宏观政策所引导,又无可避免地要纳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趋势之中。
产业带动城镇化
在城镇化发展下,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正如戴维˙史密斯所言,城镇人口增长数字实际上「隐含了成千上万个迁徙的人们与贫穷作斗争的故事。」农民进成首先是为了寻求生计。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曾一度广受曯目,被认为是让农民增加收入、解决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乡镇企业是在小城镇兴起的。费孝通先生1984年7月在香港发表演说,题目是《小城镇的发展在中国的社会意义》,他满腔热情地推介了江苏农民在先前五年间创造的「离土不离乡」新模式:「农民不改变他们居住的地方,不改变户口,白天去镇上或村里的工厂、商店和其它机关里做工,晚上回家住宿,或短期单身寄宿在镇上。」他指出小城镇可以成为城乡之间的「蓄水库」,吸纳大量人口转移。
费孝通先生引述古书里「日中为市」之说:以往农民把自己生产的东西带出去卖,从住地走路去市集,最远的地方要半天,再远当天就回不去了,所以《周礼˙地官》说「五十里(华里)有市」,是歩行的距离。费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以苏南地区看到,从农村到镇上的交通已越来越方便,一般骑自行车就可以到达;「自行车每小时可行十公里,而现在苏南两个集镇之间距离只有十五至二十公里。」 城镇的空间布局就不再以步行距离为限,而是骑自行车可以覆盖的范围了。
乡镇企业带起了小城镇的兴旺,入镇工作的周围的农民「离土不离乡」。稍后,却随着交通条件的持续改善,加上政策的调整和人们意识的改变,农村居民很快就突破了围绕乡镇的活动范围。他们不受骑自行车的距离限制,而乘搭火车、长途汽车和各种交通工具,远离家乡出去「打工」,展开了大跨度的流动,汇成蔚为奇观的民工潮。农民工既离土、也长时间离乡,虽然不被算作就业地点的户籍人口,但长期在外地居留,人数远超出于乡镇企业就近吸纳的劳动力。民营企业因而得到了扩大发展的人力资源。至于最大量聘用民工的,是外资企业而非乡镇企业。于是,二十几年下来,城镇化发展得最快的,并非费孝通先生长期考察的苏南地区,而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处高度外向型的沿海地带。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凭借毗连香港的条件,以「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取先领先于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并随同这增长创造出一个城镇密集区,也有称为「都市连绵区」。
香港是位于珠江口的现代大都会,又是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高度开放,有广泛的国际联系。国家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企业界近水楼台,率先把制造业北迁,结合内地的资源优势,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进而继续根据海外市场需求,到珠江三角洲一带组织生产和采购,配合提供融资和生产服务。
与港商投资与产业转移相结合的,是大批来自广大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从四方八面汇聚到珠三角来,成为农民工、「打工妹」。改革开放前,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增长率本来低于广东全省以至全国的水平。近二十几年来由于港资的投入,珠三角急速城镇化,外来人口迅猛增长。2003年,外来打工人员已占到珠三角总人口的45%左右。估算到2005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达60%左右--这是按户籍人口统计,若按城镇实际居住人口口径,城市化水平达80%左右。到2005年底,港商在广东共开办八万多家企业,雇用超过一千万人[7]。在外向型经济带动下,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从1982年的19.8%上升至2000年的55%,升幅和水平均为全国之冠。
就香港来说,以联系内地产区和海外市场的策划营运中,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升了其传统的商贸中心和航运中心地位,处理的贸易额持续增长。2004年香港外贸总值四万一千二百六十五亿港元,等于当年香港GDP的319%。香港也在这过程中形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2003年底,以市值计算的香港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三千三百九十六亿美元,相当于当年香港GDP的214%;其中对内地累计直接投资总量已达二千五百亿美元。单是对广东的直接投资至今已达一千亿美元,占其外来投资的七成。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涌现与香港经济转型同步发生,正体现了《全球城市》的作者萨斯基娅?萨森曾所讲的「根本互动关系」--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中心功能就越是向少数地点集结,「经济活动在地域上的扩散,产生出加强集中控制管理的需求」。[11]扩散于各地的全球化供应链,策划和管理起来十分复杂,需要多种专业服务支持配合,这就要求汇聚一批高素质的知识人才。生产分散,管理集中,是相辅相成的。萨森还强调必须超越一般人将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立的二分法,认识到「世界城市」也是生产所在地,以庞大和复杂的组织架构,管理众多分散的工厂、办公室和营销网络提供所需的高度专业化服务、创新的金融服务,以及对市场的开拓。管理和控制的职能是越向特大城市集中。
「三小时经济圈」
如上引述,古时「日中为市」以步行距离为限;费孝通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察的苏南乡镇企业布局,以自行车距离为限。可作对比的是,珠三角涌现的新城市群,由现代交通工具所接通,其空间布局是受到所谓「神奇三小时」的制约。珠三角的外来投资最大部分来自香港。对这些港资企业东主和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查显示,他们一般只会投资于三小时内可以从香港乘车到达的地方,为的是确保从早上出发,巡视工厂后,同一天能够返回香港。[12]因而以香港为中心计算,有「三小时经济圈」的说法。
在「三小时经济圈」的作用下,珠江东、西两岸的发展也出现了明显差距。改革开放之前,珠江西岸的中山和珠海,生产总值比较东岸的深圳加上东莞还要稍多一些;两岸人口也相若,1980年时都在一百三十万至一百五十万之间。但经过二十多年发展,深圳、东莞由于与香港直接相连,经济增长很快,而珠江西岸与香港的交通联系较不方便,超出了「三小时经济圈」范围,因而到2004年,前者的GDP已是后者的3.9倍。东岸两市由于有大批职位吸引外来工,人口也增长至数倍于西岸:2000年,深圳与东莞的人口合共已达一千三百五十万,而中山加上珠海共为三百六十万。见表)计划将要兴建的港珠澳大桥,正可把往来东、西岸的时间大为缩减,纳入「三小时经济圈」之中。
珠江东岸与西岸比较 恩莱特2005
1980
1990
2000
人口
(百万)
2002
GDP
(亿元人民币)
人口
(百万)
GDP
(亿元人民币)
人口
(百万)
GDP
(亿元人民币)
深圳
+东莞
1.45
9.74
3.400
201.0
13.50
2929.7
中山
+珠海
1.38
10.10
1.835
85.0
3.60
822.0
港商在「三小时经济圈」内向珠三角投资和转移产业,固然是因应经济规律。香港紧靠珠三角,而两地的价格水平差别很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处如此紧贴的地方存在如此大幅度的价格落差」。因此珠三角吸引港商投资的同时,也吸引香港市民前去消费,包括置业买屋。深圳、东莞等地成为港人周末度假的后园,以及购买廉价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因此这里急速的城市化,是来自生产和消费的双拉动。
珠三角本来是肥沃的耕地,近二十多年来急促城镇化,当中以东莞最为典型。东莞处于广州和深圳之间,原是一片地,经过大批港资和台资的投入,风貌大变,在幢幢厂房、商品楼和百货商场之间,剩下零星穿插的荒废田地。有论者认为东莞就是如地理学者麦基所说的「城乡融合区」。由于广州和深圳已是发展得较完备的城市,必须控制由外地迁入的人口数量,于是两者之间的东莞就扮演了「蓄洪区」角色,「把滚滚民工潮储起来减轻周边大城市压力」。麦基原本根据在印尼的考察,提出的「城乡融合区」也是一种「就地都市化」的概念,兼有城市和乡村的特征,亦工亦农,融合区内的居民尤其是女性会前去周边的主要城市从事非农工作,同样「离土不离乡」。 然而在东莞受聘从事非农工作的主要并非区内的原居民,而是大批来自外地的农民工。
应聘在北京为中央电视台设计新大楼的荷兰裔建筑师伦?库哈斯,一再惊叹珠三角城市化的急剧与无序:「从一片空白跃进到城市状态,并无任何中间经历」,「城镇只是一批看来互不关联的楼房的聚集」,「罗西说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如今却有大批人热切于无历史的生活」;「作为人居环境,这儿相当奇特,有点凶相」。 广东省政府有关方面也承认,珠三角城市化「发展水平和质量不高」,「城建管理机构尚不完善」,以至有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所以需要「不断优化重组结构和空间布局」。
在「三小时经济圈」以外的珠江西岸,相对来说较少外资进入,倒让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中山「以上(市属企业)带下、一镇一品」的模式,以及顺德「中间(乡镇企业)突破、带动两头(市属、村办企业)」的模式,都为内源型经济积累了成功经验。西岸城镇也保存了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区别于东岸呈现的一般快餐式文化。不过整体而言,广东的内源型经济发展并未比得上浙江: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拉动了县域经济,其84个县、市、区创造的工业产值已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2003年广东县均GDP只相当于浙江的48.75%。
「十一五」期间将努力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如果在全国范围里,内源型经济的比重有所上升,对不同类型的城镇化进度速度也将带来变化。就珠江三角洲东、西两岸的城市建设,也将出现一番新景象。
国际都会与城镇互动
继续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在「十一五」时期的重要策略,以配合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据国内专家估计,今后五年,农村将有富余劳动力一亿二千万人向城镇转移;也有估计十五年内有两亿至三亿农民进入城镇。要实现过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投入非农业生产,便要努力扩大内需,加快内源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继续重视利用海外的市场、资金和技术。城镇化进程仍将不能摆脱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大势的影响。
由农民工从事生产的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村存在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也难以很快提高技术水平,今后一段时期还是要靠价廉物美去竞争。一些地方提出要促进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在实际市场运作中,则不可能消除二者在产业资源配置方面的竞争关系。根据市场的不同条件,让内源和外源型经济并举,是多途径推进城镇化、实现较多农村人口进城的有效方针。
产业总要向最具经济效益的地方转移。我国既有丰富的劳动力,各地只要能吸引到投资,便有条件发展生产,扩大经济规模,也给当地政府带来收益。所以有一段时间,全国各地都竞相提供土地、税务等优惠,设法招徕投资,较容易的是吸引境外的资金。中央在全国规限了税务优惠后,各地又纷纷拿土地去换取项目资金。「据有关部门数据,在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以前,全国共有6000多个各类开发区,规划占地面积达3.6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所有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总和。」在珠三角城镇化过程中,前一段时期是纷纷「撤县建市」,到几年前又纷纷改市为区,原先属于农村的土地便并入为大城市的一部分。例如广州的市区面积,就由五十年代的一千二百多平方公里,经合并番禺、花都为辖区后,扩展至三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在更多土地被并入城市的时候,由于城市建设和社会服务滞后,外来农民工一般不会被接受为户籍居民,形成「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扩张中的城市人均用地面积高于亚洲邻近国家和地区。
唯有香港有一条既定的界线,自1979至2004的25年间,人口增长39.6%,GDP增长了276.5%,都是在固定的范围内,通过提升效率达到的,并非靠地理上的外延。香港向外流动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在珠江三角洲,随着城市建设的逐渐深化和完善,难免要带来成本上升,大批外销企业也面对进一步向内地转移的需要。依据萨森的「根本互动关系」,生产环节越是散开,控制管理的环节越是要集中。随着交通进一步发展,过去主要依靠陆路的「三小时经济圈」可继续扩大,更将可跨越至乘坐飞机一小时航程可及的范围,都同样可实现当日往来。若以香港为中心点计算,可以覆盖「泛珠三角」九省范围的很多地方。关键是发挥「一国两制」的优势,打通沟通联系的环节,撤除对经济融合的障碍,当可发挥珠江三角洲对内地经济发展更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如今一方面是珠三角的周边地区纷纷准备迎接沿海产业的转移,多个周边省份都已向香港提出,愿意划出成片的土地,提供给港商集中投资。另一方面,香港工业总会也曾向内地提出建议,希望得到成片土地开发为香港工业园;然而一直停留于概念层次,有待落实。港商向内地何处转移产业和扩大再投资,摸不到方向。以投资带动产业,推进城镇化,正是「十一五」时期的国家策略之一。如果要避免再重复开发区遍地开花的境况,就应该在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引导外资流向,集中到中心城市联系可及的主要地点去。
2005年10月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发表的《重庆宣言》中说:「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以科学发展观在全局上作出规划,订出新阶段城镇化的价值标准,依循经济发展规律选好加速城镇化的主要点,将使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更显出特色,不仅以数量、而且以素质展示空前的新成就。(曾德成:香港特首顾问)
附 :“中国21世纪城镇化发展战略论坛”今天上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论坛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共同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中国市长协会、香港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协办。
之前在媒体上读到过复旦大学MBA有个iLab,好像在读生可以跟着企业做项目?具体是怎样的呢
楼盘名称:大夫山·尚东
别名:尚东嘉御
楼盘位置:禺山西路东桥大街68号(大夫山公园南门旁)
开发商:广州市瑞安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
产权年限:70年
建筑类型:高层,塔楼,
公交线路:番108路:横江村站,气象局站,汀根村站,联邦工业城站
番16路:汀根村站,联邦工业城站,气象局(番禺)站,横江村(禺山大道)站,大夫山森林公园总站
番108B路:横江村站,气象局站,汀根村站,联邦工业城站
番4B路:横江村站,气象局站,汀根村站,联邦工业区站,大板工业区站,汀根村委站,汀根村广场站,汀根小学站,大平村站
番129路:横江村站,气象局站,汀根村站,联邦工业城站
其他交通方式:朝猎德大道/马场路方向,靠右进入珠江东路——朝猎德大桥/新光快速方向,右转进入猎德大道——朝新光快速/S81/广州环城高速/番禺方向,靠左——朝新光大桥/迎宾大道/番禺大道/双溪大道方向,靠左进入新光快速路——过右侧的铭誉大厦约1950米后,靠左——从东艺路/市广路/招商金山谷出口离开靠右——行驶360米,直行进入东艺路——左转进入市广路——右转进入银平路——过右侧的溢利大厦约170米后,靠左——靠右进入东桥大街——到达终点
规划信息:其占地面积为42247平方米,容积率,绿化率35%,共7栋楼,停车位1:1
周边配套:公园:大夫山森林公园、滴水岩森林公园、南山公园
中小学:祈福英语实验学校、番禺实验中学、番禺中学、市桥小学、沙头中学等高校
综合商场:项目旁有顺兴百货商场、易发购物广场、友谊商店番禺店、广百新大新百货、百佳超市以及多家银行。
医院:番禺区市桥医院、番禺区人民医院、番禺区中医院、番禺中心医院等。
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广州农商银行、番禺联社禺山分社
菜市场:汀根市场、大平市场
内部配套:项目配套商业:风情商业街
(所载信息仅供参考,最终以售楼处信息为准。)
搜狐焦点网,为您提供房产信息,房产楼盘详情、买房流程、业主论坛、家居装修等全面内容信息
iLab全称叫作“复旦MBA商业咨询实验室项目”,是2005年复旦大学MBA项目在国际MBA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实践项目,在国际MBA课程体系里占3个学分。复旦国际MBA学生在复旦管理学院老师的指导下,以小组的形式(3-5人/组),作为合作企业的外部智囊,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围绕企业的发展开展专项咨询或研究工作,帮助企业剖析实际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思路,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助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管理理论应用于商业实践,全面提升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
从2005年到2020年期间,复旦MBA项目已经成功与210家合作企业开展了261个iLab项目,合作企业包括IBM、英特尔、LG、华为、葡萄牙电信、埃克森美孚、康宁、米其林中国、正大集团、复星集团、百胜餐饮集团、麦当劳中国、汉堡王中国、Popeyes、来伊份、上房集团、景瑞控股、默沙东、辉瑞、赛诺菲、中金公司、东证资管、德之馨、连卡佛、丝芙兰、科蒂集团、VIPABC、超星集团、清晖管理、博世、沃尔沃等中外企业。复旦MBA iLab项目内容涵盖国际化战略、市场进入、公司财务、营销、竞争者分析、渠道管理、品牌策略、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创新、投资分析、供应链和公益项目等多方面。
复旦MBA商业咨询实验室分为国内商业咨询实验室(Local iLab)和全 球商业咨询实验室 (Global iLab)两块。
Local iLab的咨询团队全部由复旦IMBA学生组成,周期为一学期(3月-6月),为国内企业或位于上海的跨国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与思路。
Global iLab分为:
1. Fudan–MIT China Lab复旦-麻省理工学院中国实验室项目(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
项目周期为五个月(1月-5月),每个商务咨询团队由4人组成,2位MIT斯隆管理学院的MBA学生和2位复旦MBA学生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参与公司包括康宁玻璃和特殊材料公司、博世汽车部件公司、来伊份、东方财富网、VIPABC、道康宁、合合信息、上海电气电力电子、美敦力、瑞安房地产、复兰科技、Raise3D、清晖管理等。
2. Fudan-Business Finland iLab 复旦-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商业咨询实验室项目(与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合作),2012年,复旦MBA首次与芬兰国家商务促进局(原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合作开展商业咨询项目,周期为四个月,咨询团队由5位复旦MBA组成,主要为芬兰的企业进入或拓展中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3.Thailand–China Lab 泰国-中国商业咨询实验室项目(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合作)
2018年,复旦MBA首次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合作开展商业咨询项目,周期为四个月(3月-6月),咨询团队由3位复旦MBA学生和3位朱拉隆功大学MBA 学生组成,主要为泰国的企业进入或拓展中国市场、或者中国的企业进入或拓展泰国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的公司包括泰国国家石油、亚航、梵璞丽、暹罗化工、曼谷银行、Harnn、MQDC。
4.Australia–China Lab 澳大利亚-中国商业咨询实验室项目(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
2014年,复旦MBA首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合作开展商业咨询项目,周期为四个月,咨询团队由5位复旦MBA学生和5位昆士兰大学MBA 学生组成,主要为澳大利亚的企业进入或拓展中国市场、或者中国企业进入或拓展澳大利亚市场提供咨询服务。
5. Portugal-China Lab 葡萄牙-中国商业咨询实验室项目(与里斯本MBA合作)
始于2011年暑期,周期为八个星期,咨询团队由3位复旦MBA和3位里斯本MBA组成,主要为葡萄牙的企业进入或拓展中国市场、或中国企业进入或拓展葡萄牙市场提供咨询服务。两国的学生们会共同合作七到八周:前两周在中国度过,接下来的三到四周在线沟通,最后两周在葡萄牙度过。
6. 沃顿-复旦全 球商业咨询实践项目(2005-2017)
与沃顿商学院GCP项目的合作,项目周期为八个月(第 一年10月-第二年5月)。沃顿-复旦GCP项目由5位沃顿商学院MBA和5位复旦MBA组成咨询团队,主要为有志于拓展美国或中国市场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合作的企业包括: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美国常青实业集团、美国利康科技集团公司、上海先导药业有限公司、北京万业源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