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复旦投毒案最终是如何宣判的呢?

复旦投毒案,指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林森浩是受害人黄洋的室友,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二甲基亚硝胺。

复旦投毒案最终是如何宣判的呢?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

如何预防复旦投毒案一类的事件发生

据新华社电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8日对复旦学生林森浩投毒案二审公开宣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一审判决中,林森浩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上诉人林森浩为泄愤采用投放毒物的方法故意杀人,致一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惩处。林森浩的犯罪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极大。林森浩到案后虽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但其所犯罪行极其严重,不足以对其从轻处罚。一审原判认定被告人林森浩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适用法律正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林森浩的上诉理由不能成立,辩护人的辩护意见不予采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建议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意见,应予支持。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东方网记者毛丽君11月27日报道: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审理,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曾经的高材生如今站上了法庭的被告席,面临法律的审判,就在7个多月前,林某同寝室的黄洋中毒身亡。

堂堂一个名牌大学的天子骄子,没有在社会的庄重殿堂里向社会发射角色的辉煌,却在被告的席位上接受法律和道义的审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大学怎么啦?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出问题了,因为投毒案这一类只是在农村、在社区发生的案件,现在不只是在“经济基础”出现了,而且也在复旦大学这样的“上层建筑”发生了,甚至连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有时一不小心也会染上这种病!大学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校(从小学生起)对知识很重视,对成绩很重视,对有形的、可以化为利益和名声的东西很重视,唯独对道德、对做人、对无形的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文化操守、人格规范却很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这次案件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小小的桶装水,浅浅的溪水湾,却能够致人以非命。黄浦没死人,阴沟却翻船——这是知识不够吗,这是智商不行吗,这是有形的东西学了太多还是无形的东西压根就没有呢?

第二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方法还是老一套,虽然也在进行改革,进行尝试,进行以人为本的探索,但是为何效果不佳呢?原因之一就是太教条化、太形式化、太没有设身处地为学生心理生理考虑化。政治学习,还是读着经典教科书,100年以前,甚至200以前的理论被照搬到现在的课堂,学生会欣赏吗?教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比学生在网络和自己接触的内容新多少?那些大师级和准大师级的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可有几个在课堂第一线坚持、坚守、坚定?学生要找到他们有多难,学生要与他们切磋学术更是有多费劲?当然,学生也有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老师教的也会无精打采。于是,这种恶性循环出现,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心情也会压抑。至于课余活动,是学生大学期间最得到他们亲睐的事情,国外一流大学,从硬件到软件应有尽有,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校边上就是一条宽宽的剑河,河的对岸虽然是热闹的波士顿城区,但不会吸引大学生去,因为在剑河上有那么多的船帆移动、生命激荡,划船比赛的歌声此起彼伏,青年学子的期待这山比那山高……反观我们的大学,前些年也搞过大学之间“巅峰对决”的竞技比赛,但还是成不了气候,甚至像复旦大学连一座像样的剧场也没有,同学们业余时间还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内心的青春活力在哪里得到表现呢?所以,一个梁朝伟来到复旦,就会发生大学生蜂拥而至、连正常行课都会受到影响的怪事。这种事情在国外一流大学会发生吗?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8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