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我说说卫子夫的故事
卫子夫(前2世纪-前90年),名字已失考,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
卫子夫的生年不详,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中婢女,而她则是平阳侯曹时和平阳公主府中的歌伎。汉武帝到访平阳公主家时发现她姿色美艳,当夜临幸,并把她和卫青一同带入宫中。此时为建元二年春(公元前139年)。
根据《汉书》记载,卫子夫入宫一年多,汉武帝没有再宠幸她。后武帝安排宫人出宫。卫子夫得以再次见到武帝,涕泣请出。武帝对她十分怜爱,再次宠幸。卫子夫便怀孕了,生下三个女儿,受到宠爱。陈皇后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听闻她受到宠幸,便派人抓住卫青。卫青幸有公孙敖与壮士解救,才得以不死。武帝听闻后,召卫青为建章监、侍中,得到的赏赐数日间累积至千金。公孙敖也由此益贵,而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
元光五年(前130年)秋,陈皇后因巫蛊被废,后位空悬。元朔元年(前128年),卫子夫生下一个儿子刘据,遂被立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
卫子夫逐渐年长色衰,失去汉武帝欢心,相继有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赵婕妤受宠,加以卫青、霍去病先后去世,卫氏地位日益可危。征和三年(前90年),卫子夫因其在巫蛊事变中支持太子,被汉武帝下令收缴了皇后印玺,灭卫氏家族,卫子夫绝望自缢而死。葬于长安城外的桐柏。
她唯一生还的曾孙宣帝刘询即位后,追谥卫子夫为思皇后,重新以皇后礼仪安葬她,置园建周卫奉守,在宣帝势力威固之后又升了陵园规格,守墓人由原来的三百扩充为千人。桐柏即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汉书所写的改葬只是指重新以后礼安葬,并没有改变安葬地点。
卫子夫为武帝皇后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王皇后)。卫子夫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独谥号的皇后——思后(谥法曰:道德纯一曰思),自她之后,历代皇后在丈夫的谥号之后也开始有了形容自己的独立的谥号。
卫子夫与武帝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除刘据之外,三女不详。根据唐代司马贞所著《史记索隐》三女为有卫长公主、石邑公主、诸邑公主。而唐初颜师古在《汉书》注释中则称阳石公主和诸邑公主皆是卫子夫的女儿。阳石公主又名德邑公主,目前没有证据证明她与石邑公主为同一人。两种说法必有一种是错误的,或两种皆错。
诸邑、阳石公主及刘据皆在巫蛊事变中死亡,卫长和石邑公主未有记载死于巫蛊。因公主的出生时间不详,无法知道四人的排行。
卫长公主丈夫曹襄的曾孙在汉哀帝时复为平阳侯,这个爵位一直延续到东汉,汉光武帝时再授平阳曹氏为平阳侯。
刘据孙子刘病已在巫蛊中幸免(当时未满周岁),在牢狱中度过数年后流落民间,18岁时由霍光辅助登基为帝,即汉宣帝。
卫子夫的母亲卫媪,先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卫长君,长女卫孺(《汉书》记为卫君孺,公孙贺妻),次女卫少儿(霍去病母),三女卫子夫。后与郑季生一子卫青,其后又与他人生卫步、卫广二子(或为卫步广一人)。
卫媪的身份,《史记》记为平阳侯“妾”,《汉书》则记为平阳侯“家僮”。妾在先秦和秦汉时可指女奴,并不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妾。其弟卫青对自己的身份的描述,则是“人奴之生”。据《史记》记叙,卫子夫“其家号曰卫氏”,可见卫媪姓氏由卫子夫生父而来,而媪则是用于妇人的称谓。卫媪的身份应是平阳侯家的奴仆。
另“平阳侯妾”中,平阳侯可能指曹时。汉太祖时曹参封平阳侯,为第一代平阳侯。汉惠帝六年十月,曹窋为第二代平阳侯。汉文帝二十年(公元前160年),曹奇为第三代平阳侯。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4年),曹时为第四代平阳侯。其姐卫少儿身份明确,她为平阳侯曹时家中的侍者。
《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字子夫。
《汉书·外戚传》:孝武卫皇后字子夫。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建元二年春,青姊子夫得入宫幸上。
《汉书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卫媪长女君孺,次女少貌,次女则子夫。子夫男弟步广,皆冒卫氏。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其父郑季,为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侯妾卫媪通,生青。
《汉书 卷五十五 卫青霍去病传第二十五》季与主家僮卫媪通,生青。
《史记·卷111·卫将军骠骑列传》《史记·卷049·外戚世家》青笑曰:“人奴之生,得毋笞骂即足矣,安得封侯事乎!”
《史记·卷049·外戚世家》卫皇后字子夫,生微矣。盖其家号曰卫氏,出平阳侯邑。
《汉书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传第三十八》父中孺,河东平阳人也,以县吏给事平阳侯家,与侍者卫少儿私通而生去病。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上巳节,汉武帝刘彻到平阳公主家,饮宴时,独悦平阳侯府讴者卫子夫,临幸了她,并把她带入宫中。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卫子夫怀孕,大幸,后引起陈皇后嫉妒,馆陶公主欲杀卫青给女儿出气,败露后武帝大怒,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夫人是仅次于皇后的嫔妃,当时窦太后尚在世),卫家也因此显贵。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已生育三女的卫子夫,生下了皇长子刘据,春三月甲子日,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大赦天下。如今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汉书》等史料看到封后诏书。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皇长子刘据被立为太子,大赦天下。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奸人江充、宦官苏文等刻意制造巫蛊案陷害太子刘据等人,太子被迫起兵反抗,兵败自杀。卫子夫由于支持太子,被汉武帝迁怒,不能自明而自杀。葬于桐柏。
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卫子夫去世十七年后,她的曾孙刘询登基为汉宣帝。后来刘询以皇后应有的礼仪重新厚葬卫子夫,追谥号曰 “思”,建园置周卫。史称孝武卫思后。
思者,《谥法》曰: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桐柏正对长乐未央宫,即是后来宣帝登基之后重新厚葬的长安城覆盎门外南北大道之东。宣帝后来的“改葬”只是以皇后礼仪重新安葬,并起高大的墓冢置陵园,设置周卫,并没有迁葬。
卫子夫为武帝皇后3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第二长的皇后,第一位是明神宗王皇后。?
胯下之辱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典故:韩信一天在路上走着,遇见一个小混混,他拿起一个匕首,对韩信说:“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忍耐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而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统一天下。
卧薪尝胆
出 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典 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两年后阖闾的儿子夫差率兵击败越国,越王勾践被押送到吴国做奴隶,勾践忍辱负重伺候吴王三年后,夫差才对他消除戒心并把他送回越国。
其实勾践并没有放弃复仇之心,他表面上对吴王服从,但暗中训练精兵,强政励治并等待时机反击吴国。艰苦能锻炼意志,安逸反而会消磨意志。勾践害怕自己会贪图眼前的安逸,消磨报仇雪耻的意志,所以他为自己安排艰苦的生活环境。他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又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他不时会尝尝苦胆的味道,为的就是不忘过去的耻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之下把越国强大起来,最后并找到时机,灭亡吴国。
完壁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7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