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是制约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瓶颈”有没有语病
其实就一个航空发动机来说,就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技术储备有多深,这里面涉及到很多的工业体系。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军工革命90年代后才被国家所认同(以前中国总是感觉人海可以解决很多战术和装备上不足的问题,但海湾战争让中国认清了军事现代化的重要性)。起步较晚的中国,为了尽可能快的追赶发达国家的军工水平,所以采用跨越式发展.仿制是捷径中的捷径,所以技术断代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而中国仿制的领域只不过以航电,制导和一些非核心部件为主体。由于断代问题严重没有一步步发展的经验和自已的核心技术,所以中国在发动机材料和工艺还有热处理上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外型及构造仿制国外发动机产品,但国产材料在热处理上远没有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不是材料耐热不行就是工作起来不稳定),因为这些核心枝术是中国没有的。所以中国在发动机这种技术含量较高,整体工艺复杂,没有外来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国内的技术储备薄弱问题就突现出来!钢材质量不过硬更是中国的短板!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能说中国走仿制路线是错误的,只能说中国军工的快速发展有利也是有敝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迟早会走上自己的正轨,以自主研发代替仿制创新。我想到那时才是中国人真正扬眉吐气的时候!
大功率的航天发动机技术瓶颈在哪里?
高端材料不是问题!中国航发只剩一个瓶颈
发动机问题是长期困扰中国军事装备发展的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发动机的发展方面,中国相关的基础积累少的可怜,虽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工业开始起步以来,中国发动机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年的重工业发展为主的指导思想下,中国的发动机相关研发制造能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和西方传统的动力强国相比,中国相关产业和他们的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也进入高速阶段,但是,动力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
而在中西方关系之下,若想从西方获得最先进的现代动力技术,无异于痴人说梦,在这个时候,拥有强大的动力研发制造技术的乌克兰就成为中国动力技术引进的不错选择。
作为前苏联的重要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在苏联解体之前就已经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型、世界级动力研发制造企业,虽然随着苏联的瓦解,乌克兰相关的能力也变得支离破碎,但是,几十年的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相关的研发制造能力、人才培养体系甚至现成设备也都不是一般的国家可比的。
因此,在现今的外交环境下,中国相关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吸收乌克兰的动力技术还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快速提高我国相关能力的方法。而事实上,中国无论是官方还是民营企业也都在做着这样的努力,天骄航空和乌克兰马达西奇的合作、中航工业和乌克兰相关工业企业进行的深度技术交流都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
以乌克兰现今的外交倾向,直接对中国输出动力技术还是有很大阻力的,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单单是技术交流获得的设计思路和人才培养机制就已经很够中国相关方面享用了。
中国在动力相关的众多子系统的制造方面已经不存在太多的问题,无论是钛合金、复合材料为代表的尖端材料还是相关的规模化生产技术,中国相关方面都可以独立完成,而相关动力的设计发展思路则是中国动力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
任何一款装备的研发,设计思路是基础,设计思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装备发展项目的成败,而设计思路又是很需要经验做基础的,而中国最缺乏的也恰恰是经验积累,而乌克兰方面是不缺乏这些经验的。
同时,作为世界上动力研发制造水平比较强悍的国家之一,乌克兰在动力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相关人才培养制度体系,且这种体系在苏联解体后也并没有受到毁灭性的影响,马达西奇的相关人才比苏联时期明显更多就是最好的例证。而中国方面,这个体系仍然没有形成,而相比于技术来说,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明显更加有价值。
因此,中乌动力合作,只要能够帮助中国相关企业学到设计方面的一些经验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即使得不到技术,中国也赚了。
航天发动机技术我国很成熟,你说的应该是航空发动机。
具体技术是十分复杂的,涉及很多学科,属于全方位的差距,恐怕不能一下子说清楚。我只能就我知道的说一点。
我国研制涡轮风扇发动机,遇到的一个重大难题是风扇叶片的材料。发动机功率越大,燃气的温度就越高。叶片就需要极强的耐高温能力,并且有快速散热的能力(最好叶片是空心的,散热效率最佳)。而我国以前既没有达到这种水平的耐高温材料,也没有加工这种空心叶片的成熟工艺。这两点都是近几年才逐步得到解决的,而且直到现在也未能真正大批量投入使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0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