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洞村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高洞村位于长沙镇东部,辖7个村民组,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38.8亩,有党员43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积极分子6名,2002年11月撤小并大村,建立高洞村。
由于小村前的区域局限性,小村之间各自为政,很难做到资源整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刚成立高洞村时,没有办公场地,没有一分办公经费,村两委一班人,首先是完善相关制度,积极挖掘经济潜力,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并举。第一年改造修建回龙坝和鲤鱼田两条石板路,解决了1000多人出行难和资源运输问题。通过一年的努力,村集体经济有了转机。由于没有遮风挡雨的地方,很难适应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04年着手建设办公大楼,2005年7月投入使用,并且按市场运作模式,逐步化解债务。
“要得富,先修路”的口号下,在2005年,村两委抢抓机遇,及时召开了群众代表大会,制定了乡村公路建设实施方案,拉开了乡村公路建设的序幕。两委负总责,主要成员分片负责,让群众选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账务资金的收取和支出,两委负责群工协调。很快,高洞至曾家园、高洞至玉家沟、团石包至瓦厂沟、玉家沟至大圈沟,大院子至太公山、毛狗岩至砖房头几条支线先后动工兴建。仅仅两年时间,全村通村公路里程22.5公里,辐射全村原17个小村民组中的15个。
乡村公路的建成,大大缩短了农村和城镇的距离。全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历年完成“四在农家”创建3个,惠及108户共367人。一幢幢新房相断矗立起来,一条条水泥路把各家各户连接起来,一车车资源在往外运,一辆辆摩托车在奔驰。种植业和养殖业蓬勃发展,建成了石斛基地一个,高洞竹地板厂、预制厂先后落户高洞,解决了全村240多就业人口,经济提升2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00元。
现在,支部正在以“保畅公路大动脉,建设产业大村”的发展主题,以“竹业促进致富,乡企促进就业,石斛乌鸡促进增收,民约促进和谐”的发展思路,以乡村公路为依托,在全村兴起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林下乌骨鸡、石斛种植的主体模式,发展手工业和竹编业,做到物尽其用,强力吃进毗邻资源。“以路养路,以资源养路”的乡村公路养护模式加强乡村公路管理,从而巩固了两个竹企业更好地发展,解决了更多就业人口问题,为群众谋求更多的经济收入。
高洞村附近有月亮湖景区、赤水丹霞旅游区·佛光岩景区、赤水风景区、四洞沟旅游景区、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有赤水金钗石斛、赤水乌骨鸡、赤水晒醋、赤水筒筒笋、陈记猪儿粑等特产。
湖南的长城,用来防着谁?| 地球知识局
养小型草食动物 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起来的果子狸、竹鼠(冬芒狸)、毛丝鼠、小灵猫、野兔、獭兔、麝鼠、海狸鼠、紫貂和肉兔等,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些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以草食为主,需精料较少;繁殖周期短,产仔较多;饲料易得,容易饲养;疫病较少,易于管理;设备简单,投资不大。同时,肉产品营养丰富,而且药用或皮革用的价值很高。例如,饲养竹鼠,每只每天仅需粗料200-250克和精料20-25克。一对成年竹鼠每年可循环繁殖仔鼠20-30只左右。饲养3-4个月,每只体重可达1.5-2千克。目前,广州地区的市场价为每千克80-100元。此外,竹鼠的内脏器官还可以加工成高档生化药品,使整体效益倍增。所有这些小型草食动物,只要不人为的“炒种”、“倒种”,又进行综合加工利用,其发展前景应该看好。
2.饲养高产奶牛 发达国家每人年消费奶量都在300千克以上,世界人均消费奶量也有94千克,而我国人均仅为8.4千克,湖南长沙人均只有0.38千克,国内外相关何其悬殊!入世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奶业必将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目前,国家正在推行“学生奶”计划。如果每个中小学生每天喝一杯牛奶,则我国每年牛奶产量就得翻番生产。在我国,饲养一头高产奶牛,年产奶量可达7吨,其料奶比仅为0.25:1,每头奶牛年产值为1.3万元,纯收入为8000元左右。如果一个农户年饲养10头高产奶牛,一年可收入8-10万元。一头奶牛就是一棵“摇钱树”。因此,在大中城市及其郊区县(市),大力发展奶牛饲养业,再把奶产品综合加工搞上去,其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
3.种草养鹅 鹅是草食家禽,在河、湖、沙滩洲地或林间空坪隙地以及荒山坡地等地方,种植优质牧草,发展养鹅业,是一项很有前途的养殖业。鹅最喜欢吃的优质牧草有苜蓿、三叶草、黑麦草、苏丹草以及近些年来从国外引入我国的矮象草、扁穗牛鞭草、杂交狼尾草、鲁梅克斯、俄罗斯菜和串叶草等。这些牧草一般每年每公顷产鲜草为10-20吨,甚至有的多达100-200吨。同时,营养价值也很高,一般粗蛋白含量高达15%-20%左右,是喂鹅的优质饲草。一般每667平方米(1亩)可养鹅200-250羽,每羽鹅饲养70-80天,平均体重可达3.5千克左右,而每羽鹅生产成本约为13-15元。据目前市场价,活鹅销售价为每千克8-10元,则种草养鹅每亩产值为5600-8750元,平均约为7200元。除去成本,每亩纯收入约4200元。如果再进行综合加工利用,生产鹅肥肝、鹅掌、烤鹅以及用羽毛加工成羽绒服等,其经济效益将成倍增加。
4.饲养名优土鸡 从国际市场情势看,我国一般肉鸡(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的肉鸡品种)产品没有竞争能力,即使在国内市场也未必十分行销。但是,在国内市场上,农户家养的土鸡,被老百姓所称的“洋鸡”、“饲料鸡”却要抢手得多。例如,在广东市场上一般肉鸡每千克为9元,而名优土鸡(如草鸡、乌骨鸡)是每千克18元,相差一倍。我国各地有许多名优土鸡品种(如乌骨鸡、草鸡、三皇鸡、桃源鸡、绿壳蛋鸡等)都是发展土鸡养殖业的优良品种资源。这些品种的肉、蛋产品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走俏,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据报道,用5%-15%的谷粒(或麦粒)饲养土鸡,再补喂15%-20%青绿多汁的嫩饲草,并让其放牧食虫蚁等食物,饲养90-100天,每只土鸡重可达1.5-2.0千克,每只可获纯利8-10元。如果一个农户每批饲养土鸡1000只,每年交叉饲养6批,如果销路有保证的话,则年纯收入为4.8-6.0万元。
5.饲养改良山羊 近些年来,我国农区大力发展山羊饲养业,许多农户大发“羊财”。我国农区有许多优良地方山羊品种,例如南方的成都麻羊、贵州白山羊、云南龙陵山羊、广西都安山羊、福建福清山羊、广东雷州山羊、湖南马头山羊和济阳黑山羊等。所有这些山羊都是发展山羊养殖业的优良品种资源。虽然地方良种山羊都具有适应性强和耐粗饲等优点,但却有体形矮小、生长速度慢和繁殖性能低等缺点,故经济效益有限。如果通过引进国外大型肉用山羊(如波尔山羊)进行杂交改良,生产肉用商品山羊,则经济效益可以成倍增加。近年来,不少地方引进原产于南非的肉用山羊——波尔山羊进行饲养繁殖,并与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取得了明显成功。波尔山羊成年体重,公羊为84.5-90千克,母羊为75.5-80千克,一年多胎,一胎多糕,平均年产羔羊3.6只,母羊产羔率为207.8%。据报道,波尔山羊与鲁北山羊杂交,商品羊日增重180-220克,比本地羊快一倍。9月龄的公、母羊体重分别达46.4%千克和39.3千克,平均比本地羊提高58.4%左右。饲养一只波尔山羊,每年产值可达500-700元,纯收入增加300-400元。饲养一只波尔山羊杂交山羊,其经济效益比养2-3头猪还高。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NO.1262-湖南长城 作者:临溪主人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修建了逶迤磅礴的长城,以作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中国南方的湖南省境内,也有一处绵延数百里的防御性质的长城——苗疆边墙。 这座边墙的位置,正是古时汉地和苗疆的分割线,对于研究南方民族历史有着无法估量的价值。再加上南方破碎复杂的地形对基础建设构成的挑战,这座苗疆长城宏伟程度虽不及北方长城,却也堪称一道南方奇迹。 西南咽喉:横亘在交通要道上的苗疆 最早在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出现的苗民,仅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民族概念。直到明代以来,「 ”苗”在 *** 眼中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 有意识地根据苗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进行人为划分族类,多达几十支系。 现在一般人印象中的苗族 已经是辨识度相当高的现代形象 但广泛分布在西南的苗族本是相当庞杂多样的群体 (@ic / 图虫创意)▼ 当然对古代 *** 来说,「 ”生苗”「 ”熟苗”的划分方式更为方便。这一般是以接受中央王朝教化程度为标准进行区分的,已经编户齐民、缴纳贡赋的,往往被称作「 ”熟苗”,反之,则以「 ”生苗”冠称,简单粗暴。 「 ”生熟”的划分,表现出来是编户齐民和纳税 背后则是当地是否支持自给自足的定居农业,以及交通上是否足够便利 决定了行政管理和纳粮纳税是否可行▼ 随着古代中央王朝对苗民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苗疆也从一个较为含糊的地理概念,演变为国家与社会眼中对苗民聚居地的泛称,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政治意涵,反映在史书上,也就是「 ”湖南苗疆东、南、北三面周围七百余里,环列苗人二千余寨”。 除了洞庭湖平原以及南北交通线沿线之外 更大的区域只能算「 ”生地”▼ 苗疆,按照统治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类,流官统治、土司统治和生界三类。第一种,由朝廷直接任命流官进行直接统治。第二种则是朝廷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委任土司,借由世袭土司在地方的威望和实力进行羁靡统治的办法。第三种生界,就属于中央王朝和地方土司都未能深入影响的化外之地,完全由地方苗民所占控。 土司统治可能是对朝廷来说最方便的一种 而当地土司时间久了,自己也会修起巨大的「 ”城堡” 颇有地方土皇帝的味道 (湖北恩施土司城) (@图虫·创意)▼ 元明两代的政策多有延续性,为了深入控制西南地区,中央大举修建驿路,而苗疆就恰好位于从湖广通往云南、贵州的驿站路线之上。除此以外,以都司卫所的军管型政区为依托,在沿途更是修建了一系列的屯堡据点进行护卫。能否打通苗疆走廊咽喉,保障从湖广通往云南交通的畅通,事关帝国西南经略的成败。 湖广行省内部以及对外的主要驿路路线 两条从湘西向西入贵州,与贵州的驿路网络相连▼ 然而西南地区的苗民,由于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向来异于 *** ,向来桀骜不驯,因此叛服无常。根据相关史料汇总,终明一世,朝廷对苗疆用兵多达数十余次,却始终未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苗患。 既然难以解决,那就只能把他们围起来了。这就是南方长城的修筑背景。 本来也是因为山高路远难以镇压 索性把你们都关在山里不要出来好了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守圉筑墙:环绕苗疆防御体系的建立 明廷最初修筑的边墙,是以军堡的形式存在,并环绕其间的。 宣德五年,贵州铜仁、湖南湘西相继爆发动乱,明将萧授率先在自己所辖防区修筑二十四座军堡,包围其地并分兵戍守。这类军事戍堡,除起到防守作用外,另有收集情报之功效,同时也肩负着「 ”教化招抚”的使命,标志着明廷的统治力量已初步进入苗疆腹地。 贵州与湖南交界的湖南一侧 就是之后苗疆「 ”边墙”的主要针对对象▼ 然而好景不长,到正德、嘉靖年间,湘黔边的苗疆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叛乱,而明廷也多次派遣大批军队进山征剿。此后明军改制,在西南改设十三处哨所,以收缩防御。同时,嘉靖帝也决定将苗疆委任给地方少数民族出身的永顺、保靖二土司代管,以减轻朝廷负担。 设置在湘西的永顺宣慰司与保靖州宣慰司 对于湖广行省其实是一块很偏僻的区域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不过这里是通向贵州的要道,必须要重视起来 (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而那十三处哨所,同样借助了地方土司的土兵力量进行防守,不久后又增设了七营三哨,总计共二十三哨,初步形成了一个针对苗疆的弧形防线。 1615年,时任辰沅兵备参政的蔡复一,以「 ”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阻遏窥观”为由,请求朝廷拨款,沿着原来的23处哨所,从铜仁至保靖,修建了一条绵延三百余里的边墙。 这条边墙最终于天启年间完工,只可惜在明清之际的西南战乱中,早期长城逐渐被废弃。近代学者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发现,明代的边墙并不完全倚仗地形来修建,反而是由于 *** 屯垦移殖的深入,影响了边墙的修建路线,而这条边墙直至清代,仍被 *** 视作是汉苗之间的界线。 明代堡哨分布及「 ”边墙”示意图 (来自——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94-99.)▼ 随着明末清初边墙的废弃,汉苗人民的往来也因此逐渐增多,不少苗人开始迁移到汉地定居。但尽管如此,苗民叛乱仍然此起彼伏,而清廷内部也再度出现了倡议修复明代边墙的声音,但都因为工程量大、财力有限,未能实施。 另外,清代也更愿意采用软性控制的手段,将苗民编户入籍,同时设立义学,试图通过教化的手段来使苗民移风易俗。此后越来越多的生苗开始归附朝廷,并与传统的土司形成竞争,清朝反而不那么需要城墙保护边境了。 能软性控制,这硬墙就任由他长草好了 (@图虫·创意)▼ 只是苗民的加入也未必全是好处。苗汉的人地矛盾随着苗人增长急剧升级,最终在乾隆六十年爆发了清代最大规模的苗民起义。这场苗民起义以贵州松桃厅为起爆点,迅速遍及了整个苗疆,直到嘉庆十一年才被清 *** 镇压。 明朝的永顺宣慰司成了清朝的永顺「 ”府” 保靖州宣慰司则成了三个「 ”厅”(凤凰、乾州、永绥) 可见朝廷对「 ”生熟”的判断还是有区别 (@图虫·创意)▼ 再造苗疆:苗疆的社会变迁 这场苗民起义的规模,让清廷再次意识到了修建苗疆边墙的重要性。 傅鼐常年在西南任官,根据自己为官经验,摸索了出了一套适用于当时苗疆的屯防政策。在其本人主持下,新一轮的苗疆长城建设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这次要搞一套系统性工程 (@图虫·创意)▼ 新一代边墙长达110余里,沿线各类汛堡、碉楼、哨台、炮台、屯卡等加起来接近一千两百个,平均每两百米就有一个碉楼或汛堡。与此同时,傅鼐还大力开展屯田工作,前后总计开垦了12万亩耕地。 「 ”边墙”大致走向 (参考王亚力、刘艳芳的《「 ”苗疆边墙”与凤凰民族文化景观分区》) (地图来自google map)▼ 软性剿抚也在进行,苗民减负的政策逐步落实,最高峰时苗民完全无须纳粮当差。此外,蚕桑养殖业、纺织业的推广,以及茶叶等经济作物、玉米等高产杂粮作物的引进,都改变了苗疆的农业经济结构,不但解决了苗民的口粮问题,还使得不少原本贫穷的苗民借此变得富裕起来。 不过这一地区搞农业确实挺困难 吉首以西的湘西很难找到较大的盆地 即使搞起了农耕,与外界的贸易也是必不可少的 (图像来自google map)▼ 因此此时边墙的功能主要侧重于「 ”治苗”,而非明代边墙的「 ”防苗”,而且汉苗之间的贸易往来却也没有因为边墙的阻隔而有所荒废。 与北方长城内外的汉蒙交易类似,清廷以边墙为中心,设置了多个「 ”墟场”,允许汉苗贸易。在官吏监督之下的边墙贸易,也减少了无良奸商对淳朴苗民的欺诈,缓和了汉苗矛盾,同时也促进了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给苗疆边墙在民国遭到第二次废弃提供了条件。 这环形碉堡修得如何 (@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苗民风俗习惯与内地迥异,帝国在苗疆还保留了苗族习惯法,专门制订了适用于苗民之间的法律——《苗例》,也就是苗地自治的基本法。而帝国中央彰显 *** 的象征,则是保留「 ”苗例”的最高解释权,即也能用内地法律治理涉苗案件,对于清帝国时期的西南稳定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鉴于苗疆屯政中屯租带来的重大经济利益,民国以来的湖南军阀对湘西屯政控制权的争夺也颇为重视。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湖南军阀何键和陈渠珍之间围绕屯政的控制权,更是引发了1936年的「 ”革屯” *** 。 而在屯租最严重的地区,更是在抗战爆发前后酿成了1937年的武装革屯起义。这批起义苗民,除了请求革屯外,还同时举起了抗日救国的大旗,成立了 「 ”湘西苗民抗日革屯军”,提出了改善苗民生活、耕者有其田等思想主张。 在军阀何键被调离湖南政坛,国府鸽派军人张治中主湘后,双方通过和平谈判,正式废除了苗疆屯政,并由国军收编地方武装,再统一组织前往抗日前线共赴国难。 现在的「 ”边墙”遗址 (@图虫·创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行之有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进,阻碍内地和苗疆交流的边墙再无必要重建,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原本作为区域性防御体系的南方长城,则变成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旅游资源,即将冲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湘西历史传统的魅力名片。 (@图虫·创意)▼ 参考文献 王肇磊.论西南苗疆历史地理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阿林保:《抚宪阿奏苗疆均屯告蒇会筹经久章程八条》,《苗疆屯防实录》卷4,《湖湘文库》标点本,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 张振兴.从哨堡到边墙:明代对湘西苗疆治策的演递——兼论明代治苗与土司制度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02):117-124. [清]严如熤:《苗防备览》卷15《述往中》,中华文史丛书,台北:华文书局,1968年。 伍新福.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94-99. 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74-81. 赵月耀.论清代湘西苗疆的「 ”边墙贸易”政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09):19-22. 黄国信.「 ”苗例”:清王朝湖南新开苗疆地区的法律制度安排与运作实践[J].清史研究,2011(03):37-47+128.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来自图虫-创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3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