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中的诚信故事
1、红四军大柏地借粮
1929年2月9日,从井冈山下来的红四军来到大柏地宿营。此时,红四军被敌刘士毅第十五旅追得精疲力尽。
当天,正是农历除夕。清晨,军部命令部队往宁都方向开拔。被敌人追得疲惫不堪的前卫三十一团三营“抗命”不前,派出代表联络其他连队,发誓要和追敌刘士毅决一死战。营党代表罗荣桓和营长陈明代表全营前往军部请战。
毛泽东、朱德立即召开前委紧急扩大会议,顺应军心,果断作出决定:此仗必打,以振军威。
大柏地村中的老百姓对红军不了解,已经逃避一空。虽然部队已经一天未吃饭,又饥又寒,但红军有红军的纪律,主人不在,不能随便动用老百姓的东西。同时,部队早已没有了经费,也拿不出钱来向老百姓买吃的。
毛泽东觉得这是个问题,就说:“总不能叫大家饿着肚子打刘士毅吧。军长,你说呢?”朱德点头:“是呀,要打仗,不吃饱饭怎么行?”
前委秘书长江华建议:“能不能这样,让部队先借用村中老百姓的食物,但一定要算清价钱,留下欠条,待以后如数归还。”
毛泽东回答:“你去通知部队吧,只好如此了。”红军各连队得到批准后,就借用当地群众的粮油,饱餐了一顿,养足了精神,在大柏地战斗中一举歼敌两个团,俘敌800人,缴枪800支,取得了大柏地战斗的重大胜利。战斗结束后,红军离开大柏地,向宁都县城进发。
老百姓从山上回到家中,发现家中的粮油少了,顿时怒火中烧。可是家家户户掀开锅盖、米缸盖一看,只见都留着一张纸条,上面说明红军不得已吃了什么食物,价值多少,但因红军经费紧缺,一时付不了钱,以后一定如数归还,嘱咐房主人要妥善保管好纸条,当作以后还钱凭据。
人们难以置信:世上哪里还有这样的军队呀?可留下的纸条又说得明明白白,大家只好将信将疑。五十多天后,红四军由宁都县城向闽西进军,重返大柏地。毛泽东没有忘记红军对老百姓许下的诺言。
他亲自召集大柏地群众开大会,向大家说明当时红军被迫向老百姓借粮借菜的情况,表示衷心的感谢。部队当场向老百姓兑现所欠的款项。有的老表原来不相信红军的承诺,把欠条撕毁或丢弃了,只要说个数目,红军照数给款,分文不少。这一次,红军共发出3500块大洋。
大柏地全村立刻欢腾起来,群众说:“红军说话算数,钉是钉,铆是铆,我们信得过。”红四军用行动诠释诚信,赢得群众拥护。从此,红军“借粮还款”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
2、腰缠万贯的“乞丐”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奉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斗争。在一次战斗中,他不幸左胸中弹晕了过去。醒来后,刘启耀发现战友已经转移,他与组织失去了联系。
这天夜里,他挣扎着爬回原来藏身的洞口,取出了埋在乱石堆中一个沉甸甸的小布包,里面装着13根金条和一批首饰、银元,那是他和曾山同志分手时,组织上要他妥为保管的党的活动经费,这可比生命还重要!
刘启耀深感责任重大,在随后几年寻找组织的过程中,先在山里吃野果、喝泉水,当了半年野人;后腰缠万贯,走村串寨、乞讨度日。1937年成立江西临时省委,瘦骨嶙峋、疾病缠身、当了多年叫花子的刘启耀将经费拿出,13根金条及银元分文未动,被称为“腰缠万贯的乞丐”。
3、毛泽东连续十年春节“还债”
在1920年,毛泽东为筹备党的成立、湖南革命运动以及一部分同志去欧洲勤工俭学,急需一笔数量较大的钱款。当时在上海的毛泽东只好向老乡章士钊告急。
章士钊当即在上海工商界名流中筹集了两万银元,全部交给了毛泽东。随后,毛泽东将此笔巨款一部分给了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志,一部分带到湖南开展革命活动。
此后,毛泽东和章士钊一直没有中断联系。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又一次与章士钊见面。毛泽东特意为章士钊帮助解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旅费的事情再次向其表示感谢,章士钊听了非常感动。
谈判后期,毛泽东见到章士钊问他:“关于重庆谈判的事,你怎么看?”章士钊在手上写了一个“走”字,并小声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明确地表示蒋介石对和谈并没有诚意,重庆乃是虎穴之地,不可久留。毛泽东非常感谢章士钊对自己的关心。
1963年初,毛泽东向他的“英语教师”章含之(章士钊之女)说:“我还欠了你父亲一笔债没还呢。”毛泽东要章含之转告她父亲:“从今年春节开始,要还这笔欠了近50年的债。一年还2000元,10年还完。”
章含之回到家里把这事说了一遍,章士钊听了哈哈大笑,说:“确有此事,主席竟还记得。”可是,他们父女并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几天之后,毛泽东果然派秘书送来了 2000元 ,并说,主席安排今后每年春节送上2000元。对此,章士钊嘱咐章含之说:“告诉主席,不能收此厚赠。
当时的银元是募集来的,自己也拿不出这笔巨款。”章含之将父亲说的话转告给毛泽东。毛泽东笑着说:“你也不懂,我这是用我的稿费给行老(章士钊,字行严)一点生活补助啊。他给我们***的帮助,哪里是我能用人民币偿还得了的呢?
我要是说明给他补助,他这位老先生的脾气我知道,是不会收的,所以我说是还债。你告诉他,我毛泽东说的,欠的账无论如何要还的。这个钱是从稿费中抽的。”从1963年春节起,毛泽东每逢春节初二这天,总是派秘书给章士钊送去2000元,直到1972年送满两万元。
1973年春节过后不久,毛泽东又认真地向章含之提出:“从今年开始还利息,50年的利息我也算不清应该多少。就这样还下去,行老只要健在,这个利息是要还下去的。”
4、写在墙上的留款信
“老板: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红军”。在福建省漳平市杨美村传统民厝荣福堂内的墙壁上,一幅高0.55米、宽0.35米的留款信十分引人注目。
1929年8月,国民党调集闽、粤、赣三省的兵力“会剿”闽西革命根据地。为了保卫闽西土地革命的胜利果实,粉碎敌人的三省“会剿”,扩大红色区域,红四军决定由军长朱德率领二、三纵队向闽中进军。
其间经过杨美村,当地群众对红军不甚了解,不清楚这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而当地的土豪劣绅散布流言,污蔑造谣红军在县城里杀人放火,全村人心惶惶。为了避免遭受兵祸之乱的痛苦,杨美村群众扶老携幼、带着财物,纷纷离家躲进深山老林。
当时,杨美村上埔山有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叫苏观泗,他曾经听过红军三打龙岩城的传奇故事,对土豪劣绅造谣抱有怀疑,很想看看红军到底是什么样子,因此,全村只有他一人留了下来。
朱德率部到达杨美村时,正值中午,部队没米下锅,为了购买粮食,红四军战士跑遍全村,在一间小杂货店里找到了苏观泗老人。战士们耐心地向老人解释了红军的宗旨、任务以及纪律,同时请他帮忙购买粮食以解决军中急需。
在他的带领下,红军战士来到了苏观泗堂弟苏和的家中,苏和不在家,米缸中却盛满了大米。在苏观泗的应允下,红军战士为主人留下充足的口粮后,以高于市价的价格买下了26斤大米,并请苏观泗老人转交米款二元大洋给苏和。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便于提供主人查核,临行前红军返回苏和家中,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封红军留款信。
考虑到当时复杂的环境,为了便于提供主人查核,临行前红军返回苏和家中,在他家的墙壁上写下了这封红军留款信。
红军走后,杨美村村民陆陆续续回到了村里,他们发现家里并未丢失一针一线。苏观泗老人向回村的乡亲们讲述了红军题壁留款的经过,并将二元大洋交给苏和。村民对这支秋毫无犯的军队赞不绝口:“这才是咱们穷苦人民的子弟兵!”
1929年8月28日,红四军回师再次经过杨美村时,乡亲们不但没有躲避,还拿出家中最好的食物热情招待红四军,积极协助红四军侦察敌情,自告奋勇当向导。在村民的大力配合下,红四军在杨美村附近打了一仗,歼灭国民党一个团的兵力。
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努力下,这封红军留款信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如今,它的复制件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古田会议纪念馆中,成为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珍贵物证。
5、雷锋故事—添砖?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
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
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雷锋觉得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一块砖,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兴,推着小车跑得飞快,一口气推了十几车,脸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湿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哪儿来了这么个解放军战士,干得这么带劲!有的说:嘿,真了不起,解放军同志干什么都是好样的!?
有一位工人端来一碗水,对雷锋说: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锋说:不累,谢谢。接过碗,一饮而尽,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砖去了。
运砖供应不上的情况很快转变了。当雷锋刚刚装好一车砖的时候,尖嗓子的广播员甩着辫子跑出来,问雷锋:喂,同志,你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你问这个干啥?你给我们带来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写篇稿子表扬表扬你。雷锋说:我今天没事儿,到这儿干点活是应该的。
有啥可表扬的。说罢,推上车就走。广播员感动地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还向我保密哩,我非打听出你的名字不可!整个工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大家越干越欢。上半天,超额完成了施工任务。中午,劳动结束后,雷锋拿起军衣,准备回连队时,一帮工人忽地把他围住了。
这个和他握手,那个向他致谢。一个穿白衬衣的人,上前来拉住他的手,热情地说:你到这里来劳动,给我们的鼓舞不小。
雷锋不好意思地说:“这有什么!我和大家一样,只是尽了我应尽的义务。那位女广播员又问道:可是干了半天,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叫什么呢?我该回去了……雷锋拔腿就走。
广播员故意板起面孔说:同志,广播你的事迹,不能看成光是对你的表扬,这对我们今后的工作,也会有推动作用呀!雷锋只好说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位广播员一甩辫子,笑着跑。不一会儿,她那尖嗓子传遍了工地:感谢解放军,向雷锋同志学习。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096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