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成网红,因念错两个字被“炮轰”,陈果“冤”吗?
开创近代中国教育典范的陶行知曾在谈及中国教育改造时说道:“对待学子首要严谨认真,教学求知首要实事求是。”
长久以来,许多大学老师对待教育容不得半点马虎,但随着高校考核标准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严谨治学的态度正在逐渐消逝。
有这么一位老师,在网上凭着一句“自由的灵魂”走红一时,却因念错两个汉字被众人推下神坛。
她叫陈果,是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同时又是善于自我营销的网红。
在复杂的身份和经历之下,陈果更多的却是让世人看到了一个时代的陨落。
1、少年学霸
1981年2月,陈果在上海的一户书香家庭哇哇坠地,父母均是社科界的高级知识分子。
随着教育改制,过去被人无视的文科勉强在大学有了一席之地,陈家因此生活有了好转。
在父母的教导下,陈果从小就把自己埋进书堆里,每天不是念叨着孔孟就是苏格拉底。
在她的《好的孤独》一书中,她曾言爸妈告诉自己好几次说梦话都在不停念叨着哲学名词。
不过小陈果并没有因此而“读傻了”,父母一直鼓励她和同学交流,每次都会答应她出去玩。
也因此,陈果从小到大一直十分活泼,善于与人沟通,做人处事游刃有余。
在许多关于陈果的讲课视频中,我们丝毫看不出哲学老师那般“苦大仇深”的态度。
1999年,在书堆中沉浸多年的陈果以专业前三的成绩毫无压力地考进了复旦大学哲学系。
不过一进入大学校园,她便放飞了自我。宅电脑室聊天,参加各类社团“玩”得不亦乐乎。
在复旦BBS上她有着很高的人气,被校友们戏称作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中也没有闲着,入学参与竞选便以高票担任了复旦大学哲学系学生会主席。
由于相貌出众,做事八面玲珑,陈果也是当时校园中有名的女神,追求者络绎不绝。
四年后她成功保研,留在复旦哲学系继续攻读西方哲学专业,期间各类奖学金拿到手软。
2004年,从《人民画报》结束实习的陈果遵循和父母的约定,回到了母校当一名“临时工”。
彼时的她还没有职称,只能从最底层做起,每天的生活不是写论文就是翻课本,枯燥乏味。
在她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中,还吐槽以前过的这种日子简直是对生命的磨难。
与书为伴的日子里,她从复旦的西方哲理学到哈佛的基督教,有几年还差点入了神学研究的坑。
在这一时期,陈果勤勤恳恳做学术,安安分分搞研究,最终被复旦请回学校成了正式职工。
2008年,陈果正式入职复旦大学社科部,彼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名人生导师。
陈果从成名再到“归隐”的过程,实际上是鸡汤文学从兴起走向没落的过程。
无论是大冰、刘同还是张皓宸,他们的观点和文字都存在一个毛病:美好却又虚幻。
他们斟酌语句,说得极为动情,大笔一挥,描绘了极为美好的未来光景。
但一旦经历实践却往往与现实产生割裂,脱轨,最终的结果必然只能是坍塌。
昔日“复旦女神”陈果,为何突然消失了?
1.
知我所能,知我所能者,尽善尽美
知我所不能,知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2.
我们只活一次,你怎么舍得让它不美丽
3.
学什么都是一条路,通向自我认识
有多远都是一个方向,为了找到我自己
4.
你会慢慢的活成一束光,谁若接近你,就是靠近光
5.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相互欣赏。只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成为知己好友。
6.
陈果,一个曾经名声鹊起,以复旦"女神导师"的名号被大众所熟知,各种出书参加节目的思修课教师。她曾经登上神坛,最终却从众人视线中消失,在她跌宕起伏的这些年当中,其实不过是"学术偶像"4个字在作祟。
陈果是个80后,1981年出生,如今也才39岁。她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中,父母都是从事人文社科类的学者,因此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对哲学类的知识非常有兴趣,我们看上去深奥而又迷糊的哲学道理在陈果看来却是最有意思的乐趣。
18岁那年陈果如愿考上了复旦大学,一入学就成为了哲学系学生会主席,之后继续在复旦哲学系深造读了个研究生,因出色的外形以及对哲学的痴迷被称为北区研究生公寓三宝之首——"酋长"。
陈果在当时的复旦校园的确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20年前的大学校园大家都比较素面朝天,那个时候打扮的风气还没兴起,尤其是学哲学这之类比较枯燥的学科,大家就更是素净,参加活动穿个三四厘米的高跟鞋都摇摇欲坠,陈果却不同。
陈果在当时就已经很注重打扮自己的外貌,不得不说人一收拾起来气质的确就立刻出来了,再加上她本身专业能力也很强,一跃成为了校园女神级别的人物。2004年陈果先是去到《人民画报》实习,之后又被母校聘回成为了一名助教。
陈果在担任助教期间表现非常不错,之后她又在复旦大学攻读了哲学系博士,并且还去到加拿大温哥华的大学做访问学者。如此亮眼的履历自然获得了复旦大学的青睐,她从助教变成了正式讲师,从2008年开始负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这门课程的讲授。
学过思修的朋友都知道,这门课其实很枯燥,都是一些大道理,而且只会跟您讲"是什么",而没有关于"为什么"跟"怎么做"的内容;但这门课又很重要,关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修养,于是陈果接过这个重担后也是愁的不行,她在思考要怎么才能将原本枯燥的知识点讲得更具有趣味性。
有一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可以不按照书本来讲,而是将这些内容的含义用别的方式去诠释,于是金牌讲师陈果横空出世,她妙句连连,什么"寂寞的人会需要社交。"什么"两个戴着面具的人就不用做朋友了。"什么"爱情中最珍贵的不是我爱你,而是我愿意,是心甘情愿。"
那个时候正是"鸡汤文学"盛行之时,陈果恰好符合了当时学生们对于"心灵鸡汤"的需求,并且她讲课的方式别开生面趣味横生,因此受到了众多学生的欢迎,自她讲课的第二年起,连续5年获得"学生最喜爱老师"和"复旦优秀教师"称号。不仅如此,她的课程每年开课时都被学生争抢,她的授课视频也在网上广受好评,随随便便就是百万播放量。
教学风格有趣,长得又好看,还受学生喜欢,陈果一下子就在网络上走红了,她先后出版了《好的孤独》、《好的爱情》等"鸡汤"类书籍,还被央视台的节目组请去做节目,一下子名利双收。
但随着名气而来的是无数人放大了看待她的一言一行,在一次节目中,陈果不小心将"耄耋"(mào dié)读成了"毛至",一下子就引起了网络反弹,大家开始质疑她的专业能力,一个博士生,一个大学讲师,竟然连耄耋二字都不认识,还不懂装懂读错了,这样的老师真的能够为人师表吗?
陈果跌落神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心灵鸡汤这股风气已经过去,人们现在开始了"反鸡汤",有些鸡汤说白了就是大道理换了种方式来说,实用性为零。
在"耄耋事件"之后陈果经消失在了大众视线内,她不再出版各种书籍,也拒绝了很多节目邀请,安安心心当她的大学老师。或许抛开那些浮华的名利,重新回归校园本质,陈果能够收获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0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