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影响水产品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养殖用水、水产养殖用药、水产养殖病害、养殖苗种、养殖环境

影响水产品安全性的因素有哪些

1、养殖用水

一般来讲,成鱼池的水位可加深到2米以上,鱼种培育池的水位可加深到1.5~2米,水源方便的鱼塘,每隔10天左右加注新水一次;

水源不便的池塘每隔15~20天加注一次新水,每次注、换水量为池水容量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左右。注意不要让工业废水和农药污染水流入鱼塘内,以防发生病害。

养殖用水水源受到污染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确需使用的,应当经过净化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养殖水体水质不符合养殖用水水质标准时,应当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经处理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应当停止养殖活动,并向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其养殖水产品按本规定第十三条处理。

2、水产养殖用药

使用渔用饲料应当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渔用饲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鼓励使用配合饲料。限制直接投喂冰鲜(冻)饵料,防止残饵污染水质。

禁止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饲料添加剂。禁止使用变质和过期饲料。

3、水产养殖病害

采用二氧化氯、二溴海因、漂白粉或生石灰等药物进行水体的定期消毒工作,防治病害的发生。

在饲料中可间隔一段时间添加适量的Vc、免疫多糖或内服药物,以增强养殖对象的抗病力。

发现病害,应及时诊断、治疗切莫病急乱投医。在用药时一定要遵照水产技术人员的指导,选用优质、高效、低毒的药物,并减少用药量,做到合理施用,谨防用药过量造成药害事故。

4、养殖苗种

健康养殖是指通过采用投放无疫病苗种、投喂全价饲料及人为控制养殖环境条件等技术措施,使养殖生物保持最适宜生长和发育的状态,实现减少养殖病害发生、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养殖方式。

5、养殖环境

提升池塘水位。针对池塘养殖水位偏低,外河水源较差的状况,采取隔三差五少量多次逐步添加池水的方法,使池塘水位逐步提升到1.2米以上,每次加水时选择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时到下午2时间进行。

增加水体溶氧。有增氧设备的可在晴天中午坚持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遇到阴雨天或天气突变,要及时开启增氧机。如无增氧机的可采用潜水泵在池内打循环水(时间在下午3时前,切忌在傍晚进行),增强水体的对流与交换。

生物调控水质。各类养殖品种已进入生长的黄金时期,但在摄食旺盛的同时,其排泄物也显著增多,加速了水质的恶化。为此建议选择由多种微生物菌种制成的生物制剂泼洒,调控水质,具体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外河网围养蟹的应捞投水草遮荫,减少强光直射,降低水温,如出现缺氧现象可采取用挂机船螺旋桨推水增氧,增加水体流动。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

百度百科-水产养殖

《渔业水质标准》标准中规定非离子氨氮含量应不超过0.02 mg/L;

氨氮对水生物起危害作用的主要是游离氨,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并随碱性的增强而增大。氨氮毒性与池水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对鱼的危害类似于亚硝酸盐。

氨氮对水生物的危害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慢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摄食降低,生长减慢,组织损伤,降低氧在组织间的输送。鱼类对水中氨氮比较敏感,当氨氮含量高时会导致鱼类死亡。急性氨氮中毒危害为:水生物表现亢奋、在水中丧失平衡、抽搐,严重者甚至死亡。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绘制校准曲线时,可以根据水样中氨氮含量,自行取舍三或四个标准点。

(2)试验过程中,应避免由于搅拌器发热而引起被测溶液温度上升,影响电位值的测定。

(3)当水样酸性较大时,应先用碱液调至中性后,再加离子强度调节液进行测定。

(4)水样不要加氯化汞保存。

(5)搅拌速度应适当,不使形成涡流,避免在电极处产生气泡。

(6)水样中盐类含量过高时,将影响测定结果。必要时,应在标准溶液中加入相同量的盐类,

百度百科-渔业水质标准

百度百科-氨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13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