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青春的根,怎么扎进乡村江苏第一代大学生村官调查

5月13日,2009年江苏大学生村官面试名单公布,近1.1万人从3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角逐5010个大学生村官岗位。

青春的根,怎么扎进乡村江苏第一代大学生村官调查

 自1995年起,在全省大规模招聘大学生村官之前,十多年间,江苏有11个大市、26个县(市、区)选聘近3000名大学生到村工作。在全国,同期招聘大学生村官的省市有20多个。按中组部要求,未来几年,全国将招聘10万—20万名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热持续升温,社会关注:有多少大学生村官最终能留在乡村?留下来,从个人到外部环境,又有哪些原因?4月,本报记者选择苏南、苏中、苏北的5个县市,从扎根乡村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身上找答案。

 留村留乡都是“留下来”

 各地招聘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十多年后,仍然留村的还有多少?据记者调查,沛县、睢宁分别招了23人、35人,留村的均没有,而东海所招的114人中,留村42人,江都第一批招了51人,11人留村。

 据省有关部门的调查,省内招聘的大学生村官中,到2007年,仍留在村干部岗位的,仅四成多。四川选聘的八千余名大学生村官,留村的不足三成。

 “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是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期望。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需求不可忽视,让所有大学生干一辈子村官不现实。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不少留在了乡镇。就服务农村而言,“留乡”与“留村”都是“留下来”,提高“留乡留村率”,有几点经验:

 多招本地孩子,不搞“学历高消费”。南京、苏州等地明确招收本地生源,江阴要求户籍就在招聘的乡镇。“他们熟悉乡土人情,易被农民接纳,来个外地的,连话也听不懂,怎么当村官?”张家港凤凰镇组织委员马宏鹏说。记者接触的十几位第一代大学生村官,都是本科、大专生。沛县组织部副部长李延洪说,“他们不少是大专生,在乡镇工作自己能接受,大专生想找更好的去处也不容易。”

 政策明朗化。沛县招考大学生村官前明确“关系进乡镇,人先下村。”对大学生村官,参照机关人员管理,虽无公务员编制,工作相对稳定,是不少地方的做法。沛县五段镇副镇长曹良伟说,政策模糊空间越小,投机心态越少,“知道将来在乡镇干,不愿来的就不来,来的也容易留下。” 

 待遇有保障。对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多数地方参照乡镇干部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定工资标准,由财政支付,并办理相关保险。在发达地区,大学生村官收入不错,无后顾之忧。江阴大学生村官每月工资2300元,还有年终奖。也有少数地方,大学生村官工资难保证。苏中某市1999年招聘36名大学生村官,规定从村里领工资,由于多数村集体负债,拖欠工资,至2007年,仅剩1人在岗。

 考核精细化。在张家港,大学生村官有市聘、镇聘、村聘,形式多样,但都明确岗位目标。“今年,镇上要求咱村经济增长15%,完不成没法交代。”张家港凤凰镇凤凰村党总支书记徐敏峰说,每天一大早,他就赶到村部,找人碰头想办法。

 用好“熟人社会”的规则

 见到宋平,是在周五傍晚,她刚从村里回镇上,平底皮鞋上蒙了些灰尘。

 不穿高跟鞋,源自第一次下农村的经历。11年前,宋平从上海大专毕业返回睢宁,去官山乡官南村干主任助理。

 “土路坑坑洼洼,我穿着高跟鞋去,没几天把脚磨破了,不好意思说,就那么忍着。”

 乡村拒绝象征城市生活的高跟鞋,农民用怀疑的眼光迎接这个城市女孩。

 “上任没几天,村支书派我带队,去治理河道。我哪天干过这活?村民们磨磨蹭蹭,想看我出洋相。我抄起铁锨挖土方!宣传委员拿着喇叭喊:‘大老爷们,别让一个丫头给看扁了。’”

 那天,宋平双手磨起水泡,却苦有所值。“村支书拉着我的手,笑着说:‘不错,不错’。乡亲们也肯给面子了,我到哪都端茶倒水。”

 宋平的经历,在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很普遍。赢得农民认可,避免“排异反应”,大学生村官才能干得久。选择离开的大学生村官,除了待遇达不到预期,多半也因为无法融入农村。

 要为农民认同,必须从情感上融入农民。睢宁县委组织部张艳清说,“12年前,我刚到邱圩村,住在农民家,却离他们很远:自己烧饭,关门看小说。一个月后,我终于走出门,一家家找人聊天,老乡们渐渐喜欢我了,我也摆脱孤独,进入村官的角色”。

 相信所见,不信,务实的农民接纳务实的大学生村官。2002年,田文安到东海大湖村当副书记,听说水质太硬,就跑补贴,找人集资建水厂,“天天去海边拾鹅卵石,晒脱几层皮。”两年后,全村人喝上了自来水;1997年,黄俊刚到江都民和村,干的头件事,也是跑钱造桥;同一年,曹良伟一到沛县胡寨村,领人建翻水站,改造洼地,“天冷,没人下水放石头,我穿裤衩跳下去!”这年,千亩洼地多收了一季粮食,农民真高兴。

 乡村,有诗意的田园风光,更有无数的困难:向农民收钱,调解矛盾,动员计划外怀孕妇女做手术……沛县五段镇党委副书记韩方兴感慨:不下农村,不知村官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哪样事都得干好,哪样事都不好干。睢宁魏集镇镇长助理柴军回忆,十年前,头一次去农民家收几百元钱,竟跑了十几趟。 

 面对“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民”,解决困难,肯花力气还不够,用好乡村的游戏规则更重要。

 曹良伟说,“1998年,我当村主任助理,吴家兄弟大打出手,法院判了也不服。我找村里张会计出面,骂了两人一顿,然后吩咐:宅基地怎么分、老人怎么养。老张怎么说,他们怎么应。费孝通说得对,中国乡村是熟人社会,讲理讲法,但有时更认权威。他们辈分高,说狠话有人听。”沛县鹿楼镇副镇长燕存冲认为,顺着农民的心理,用好农民认可的技巧,往往事半功倍。

 干得好,用得好,留得久

 留得住,才能干得好;用得好,才能留得住。从组织部门到大学生村官,都认同这样的观念。

 其实,留与不留,对第一代大学生村官来说,权衡取舍的支点在于:能否在乡村找到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能否在多重利益的比较中找到心理平衡。

 当了十年大学生村官的徐敏峰,不断拒绝父亲的要求,不肯回家打理公司,作为凤凰村党总支书记,他更喜欢把村子当公司运转的成就感。

 “利用金融危机,我们低价收购不动产,最近买了批厂房,就比估价便宜了700万元,转手租出,一年赚了八九十万。”小伙子有干不完的事,“前年我刚当书记,全村人均收入1万元出头,集体净资产961万元,而现在,分别增加三分之一和近一半。”他不在意7万元的年收入,但很看重镇里奖给优秀村官的冰箱,“这是我的家乡,干得越长,感情越深,越舍不得走。”

 “用得好”,才能激励大学生村官“干得更好”;“发展得好”,才能让他们“留得更久”。

 留在乡镇的第一代大学生村官中,相当部分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还有不少成为机关的骨干。在沛县、东海,各有7人被提拔为乡镇党委副书记、副镇(乡)长,睢宁则有12人。东海县组织部副部长刘晋说,第一批大学生村官的发展速度,比从校门到机关的公务员总体要快,“对大学生村官,我们提拔一批,培养一批,已有6人考上副科级后备干部。”各地为大学生村官预设多条出路,比如:对他们考公务员给予适当照顾。在东海,近半大学生村官考上公务员。

 很多基层干部认为,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第一代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引导大学生进入农村,不仅要培养更多优秀的基层干部,更要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对选择离去的人来说,村官的经历也是人生成长的财富。

 “1998年,我到江都张纲村当村官,只干了一年,就回家办厂,但却终身受益。到农村,我真正了解基层社会;当村官,体验农村办事难,我身上的浮躁也磨掉了不少。”江都老板韦长瑾说。

1970级我国招收大学生近九万人

1966年高考在即,国家的高考试题、考生的高考报名等都基本就绪。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届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他们十二年寒窗,参加全国高考的备考等工作也都准备就绪,7月中旬就要参加全国高考。但是,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许多适龄学生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52年以来实行的全国普通高考招生考试办法,于1966年至1969年被暂停了达四年之久。加上1971年没有招生,我国普通高考和大学招生共暂停了五年。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乱场面已渐渐平息。而关于恢复大学招生的议论,也成为当时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5月27日,北大、清华两所大学提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具体意见(修改稿)》。在集中了各大学意见的基础上,政府也形成了恢复办大学的思路。这个思路就是:恢复开办的大专院校,学制要缩短,要从工农兵中选拔、推荐学生。

1970年6月20日,毛主席批示:照办、中共中央批示:同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请示报告》(中发[1970]46号),报告指出:经过三年来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已经具备了招生条件,计划于本年下半年开始招生。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先从北大、清华试点,后来其他高校也开始相继招生。招生办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推荐保送办法。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1970年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其中录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学制三年和三年半。

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41870人,1970年9月入学;第二批工农兵大学生42400人,1971年初入学,统称70级工农兵学员或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学员)。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约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进行了“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国高考。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考查。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着重增加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试,由地、市命题,县(市)主持,文化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考试。考试很正规,分笔试和面试,还有体检。考试后由于张铁生的一封信,考试成绩就作为参考,基本上按1972年的推荐制招生。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大中专学生)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录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有94万人,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只是工农兵学员的一部分!

第六届1977年3月入学。学制三年半的1980年8月毕业,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在校时间是1970年至1980年共十年整。

1993年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育部第[1993]4号文件,其中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则为专科毕业”。我国每年全国普通高考就是大学普通班招生考试,大学普通班就是大学本科。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2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