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做沙蚕干及其详细过程
一、沙蚕类
沙蚕素有海钓“万能饵”之美誉,是垂纶沧海的“黄金钓饵”。北方海域常见沙蚕有岩虫、巢沙蚕、红沙蚕、青沙蚕。另有部分种群分布稀少沙蚕,因使用者较少,加之钓效颇具争议,在此不作介绍。
岩虫:俗称“肉蛆”。体长20至35厘米,成虫身体前部有淡蓝或淡绿色荧光,躯干肉红色呈亚圆柱形,尾部淡粉扁平,体侧有密集绒毛状侧线,温暖季节行动敏捷,逃窜迅速。栖息于礁岩缝隙或礁石根部周边土壤中,要求栖息地无严重污染,土层较深。**土质及风化严重酥质岩石内所产品质上乘。海钓旺季售价不菲,整虫千克240元,即使是残缺不全的“次品”,零售价亦达千克160元。岩虫置于冰箱冷藏室中保存,可存活一昼夜。另可盐渍使用,即将岩虫用盐盐透,晾半干收起用精盐拌匀,密封后放冰箱冷冻室,可长时间保存。鲜岩虫具有色泽醒目,腥味浓重的优点,是沙蚕类钓饵中的极品。不足之处是鲜虫腹腔肥大,体液丰富,不恋钩,远投时极易出现饵钩分道扬镳现象。
巢沙蚕:俗称“管蛆”、“袋沙蚕”。直径略小于岩虫,最大体长50厘米,头部圆柱形有微弱荧光,躯干明显扁圆状,栖息习性和体色斑纹与岩虫不同。巢沙蚕在泥沙滩涂上用分泌物粘合杂质织成管状藏身处,下端与沙滩深处洞穴相通,形成地面有“堡垒”,地下有“战壕”的特殊生存空间,如遇惊扰,迅速逃入沙滩深处避难。体表分布明显节状条纹。巢沙蚕售价毛重千克20元,净虫含量较少,是沙蚕类钓饵中上品。巢沙蚕保存简单,直接装入沙蚕盒,放冰箱恒温室中,可保存四昼夜以上,如定期在虫体上淋洒海水,可延长成活期至一周。使用方法与岩虫基本相同。
红沙蚕、青沙蚕:俗称“沙蛆”。体长5至10厘米之间。红沙蚕对于栖息地各项指标要求严格,水质要少有污染,土质要透水性能良好。红沙蚕体表乳白、浅黄、粉红,脊背中心有艳红线条从头部延伸至尾端,与细长身躯比较侧足相对发达健壮,产量稀少。青沙蚕分布广,产量高,对水质和栖息土质要求宽松,体态特征与红沙蚕不同之处在于虫体粗壮,稍短于前者。青沙蚕体表浅绿、浅黄、淡粉,因栖息环境不同而色泽有所变异,脊背处无明显中心线,侧足紧密细小,黄渤海沿线盛产。目前大连地区红沙蚕售价达到千克120元左右,青沙蚕千克100元,即使是养殖青沙蚕,售价亦攀升至千克80元。上述几种沙蚕的保存方法类同,可用干细的河砂,无味的锯末伴匀,或干脆与海藻一同装入沙蚕盒中,青沙蚕能保证存活两天以上,红沙蚕保存存活四天不成问题。沙蚕保存过程中要控净多余水分,分拣出受伤病虫。挂饵使用多数不需分段,从头部或尾部穿入,从另一端刺出,余有少部分留在钩尖外无妨。用整条小沙蚕作为钓饵的优点是钓饵对钓钩有很强的亲和力,入水后蠕动强烈,刺激鱼群猎食欲望。红沙蚕和青沙蚕包括养殖沙蚕是北方沿海使用最广泛的大众化钓饵
沙蚕 拉丁文:Nereis succinea 英文:Common clam worm;rag worm 亦作(clam worm)。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多毛纲(Polychaeta)沙蚕属(Nereis)环节动物。极大多数海生,多数为淡水生。长2.590公分(1吋3呎),一般褐色、鲜红或鲜绿。可能是最高级的环节动物,头部有锐利可伸缩的腭。身体第1节有两根短触手和4个眼,第2节有4对触手状须。体节数可超过200.除前2节外,各有一对疣足,用於移动。用鳃呼吸。主要食其他蠕虫及海产小动物。临近生殖时,多数种类体後部因有精子或卵而膨大。通常在夜间离开海底浅洞穴到近海面处排出性细胞。受精卵孵出球形幼体。有些种在洞内生殖。雌体排卵後即死去,并被雄体所食,由雄的孵卵。有的雌雄同体,自体受精。北美最常见的种为N. limnicola,分布太平洋及大西洋沿岸。N. virens可长达80公分(31.5吋),分布於北太平洋两侧。 多毛纲叶须虫目的1科。体长圆柱形,两侧对称、后端尖,具许多(80~200多个)体节。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部发达,由口前叶和围口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口前叶为伸于口前方的圆三角形或圆锥形肉质叶突,具2对简单的圆形眼,1~2个前伸的头触手和其前端腹侧两个大的分节的触角。围口节为一大的环状节,腹面具横长的口,其两侧具3~4对触须,肌肉质的吻可由口伸出,吻前端具1对几丁质大颚,吻表面平滑或具几丁质颚齿或软乳突;躯干部有许多结构相似的体节,每个体节两侧具外伸的肉质扁平突起,即疣足。疣足多为双叶型具内足刺,外有刺状或镰状复型刚毛;尾部为虫体最后1节或数节,亦称肛节,具一对肛须、肛门开口于肛节末端背面。 沙蚕在潮间带极为习见,亦见于深海,在岩岸石块下、石缝中、海藻丛间,以及珊瑚礁或软底质中均为占优势的无脊椎动物。除生活于淡水或半咸水的日本刺沙蚕等少数种在生殖前无多大形态变化外,沙蚕科的多数种在生殖前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称异沙蚕体,有的有性节出现于体中后部,使虫体呈现两个不同的体区;有的如大眼沙蚕、中沙沙蚕等有性节仅发生在体中部,使虫体呈现前部无性节、中部有性节、后部无性节三个明显的体区。异沙蚕体的主要变化是:口前叶触手和触角缩短,眼变大并具晶体,疣足在无性节仅背、腹须膨大,而在有性节除背、腹须基部膨大外,并出现附加的叶片状突起,刚毛叶变为宽扁叶片状或扇形,刚毛亦逐步为游泳桨状刚毛所替代。雄性的背须具齿状乳突、肛节长出特化的感觉乳突。内部变化包括肌肉的分解和重组、消化道的自融、体腔充满生殖产物,结果使虫体变化(雄性乳白色、雌性蓝绿色),这都有利于沙蚕由底栖转入生殖浮游。由于环境(温度、月光等)的影响,性成熟的雌、雄沙蚕个体先后离开栖息地,起浮于海面排精放卵。多个雄性个体围绕雌性个体旋转运动,这种生殖现象称为婚舞。婚舞后,雌雄个体大多下沉于海底死去。目前中国发现具异沙蚕体的沙蚕有35种。 沙蚕的发育比较复杂,受精卵经过螺旋卵裂、担轮幼虫、后担轮幼虫、疣足幼虫、刚节幼体等期发育为成体。 沙蚕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经济鱼类和虾类的饵料。中国南方沿海以及东南亚一带居民有食沙蚕的习惯。疣吻沙蚕和多齿围沙蚕常栖于稻田,咬食稻根为害。腺带沙蚕在盐田里钻穴,可使卤水外溢,为制盐业的一害。沙蚕也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实验材料,大学动物教学每年需要大量的沙蚕作为了解高等无脊椎动物体制和结构的代表;又如沙蚕进入淡水的渗透机制;沙蚕脑激素与性成熟的关系;沙蚕幼虫的发育和沉落;沙蚕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等都是生理学、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课题。因此,沙蚕科动物是极重要的海洋和咸淡水生物。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26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