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女首富周莹是慈禧义女,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杀入北京,当时在北京听闻消息的慈禧连连求饶,但八国联军摆明了要敲诈一笔,依旧继续前进。

女首富周莹是慈禧义女,她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这时慈禧太后只好从从北京逃到西安,而逃难之人缺的就是钱,她虽然穷,但太后的架子还在。溜须拍马的大有人在,慈禧就让当地的土豪捐钱供她挥霍,太后要钱谁敢不给面子,各路土豪纷纷解囊相助。没想到最后捐款最多的反而是个女人,捐了整整10万两白银,这个财大气粗的女人就是周莹,而这个周莹,在历史上却鲜有听闻。

周莹画像

1868年,陕西三原周家喜得幼女,她就是周莹。当时周莹的曾祖父周梅村,是附近十里八乡的阔地主,人送外号周八爷,而且还做过官,最高的时候做到过刑部员外郎。

而在古代社会,比较流行指腹为婚,或者是娃娃亲,周莹也是这样的。因此在周莹出生没多久之后,就和泾阳县的首富吴家定了亲。

泾阳县的吴家到底是何方人也?为什么能够和周八爷攀上亲戚?这个吴家,是从唐代的时候搬迁过来,后来分裂成东西南北中5个小家族。

而周莹,在她17岁时就是嫁给了这个泾阳安吴堡大户吴蔚文的儿子吴聘为妻。因为这个吴聘身患肺结核多年,已经病入膏肓,因其病得越来越严重,吴家刻意隐瞒病情,想借婚庆“冲喜”。

可怜被骗的周莹婚后不到一年,因公公意外过世,导致吴聘病情加重,不久病亡,周莹18岁便成了小寡妇,被称为“安吴寡妇”。

民国美女

公公和丈夫的相继离世,只留下周莹跟婆婆两个弱女子和一个残败的家,周莹一手挑起重任,接过吴家的产业,她自幼天资聪颖,凭借自己的勇气和独创精神,展现出了过人的经营才干。

周莹的手下聚集了几个善断谋、懂经营的人物,使已经出现颓废的吴家商号重新兴旺起来,她重整吴家产业,壮大发展成为一个从事领域广泛商铺遍布全国的大型商业帝国。

周莹天生就是块做生意的料,她从吴家的传统产业盐商起步,一路高歌猛进,逐步发展到蚕丝、棉花、药材、茶叶等等,生意是越做越大。

她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设淮盐总号分店,还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几年下来各大商埠码头都有吴家的生意,其商号作坊分布之广、资本财力积累之快,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人们增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周莹

而周莹历经坎坷终于建立起了陕西吴氏商业集团,而她也成为当时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敌国的女商人,成为时下的女首富。

在1900年,正是周莹生意兴隆的黄金时期,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窜到西安,周莹向慈禧太后捐献了10万两白银和一个价值连城的楠木屏风。慈禧亲手题写“护国夫人”牌匾赐给她,并收周莹为义女,对于一个寻常百姓家的女子而言,这种殊荣的绝无仅有的。

《辛丑条约》签订后,周莹又向慈禧太后进交白银,同赴国难,慈禧感于她的义举,特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不仅给慈禧捐钱,她还在民间乐善好施,她设粥棚施舍灾民,还曾开仓放粮,赈灾济民因此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在百姓中口碑极好。

周莹

周莹虽然是叱咤风云的女首富,还是慈禧的义女,却依然是个不幸的女人,因为操劳过度,42岁不到就撒手人寰,由她一手打造的商业帝国在她死后迅速分崩离析实在令人惋惜。

只因为周莹生前是个寡妇,又无儿无女,吴氏宗族很是忌讳,怕她坏了吴家风水,就不允许周莹埋入吴家祖坟,便在祖坟不远处的一个乱葬岗给周莹草草下葬,周莹到死都没能跟吴聘葬在一起。

今天在陕西唯一留下的遗迹就是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的一面高大典雅的屏风,周莹一生经历了起起伏伏,经历了常人所不及的痛和泪,她不愧是一个伟大的传奇女性。

而四十二岁死后,一切的努力都成了灰烬,回过头看看人生历程,不知道后世还有多少人会记得她,为她的成就而惊叹!

周莹,字竹君,同治七年,即公元1868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周家原是陕西富商大户,后逐渐败落,周莹自幼便父母双亡,无依无靠。

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在兄嫂的安排下,年仅17岁的周莹嫁给了泾阳县安吴镇安吴堡的吴聘,要给这个重病缠身的男人“冲喜”。此时的吴家是如日中天,吴聘的父亲吴蔚文出任朝廷通奉大夫,官至从二品,曾任湖北后补道台、山西宁武知府等职。同时,他还承办江苏、安徽、江西的盐业专卖,是与胡雪岩同时代的“红顶商人”。当年,他凭借办理淮盐盐务掌握数百盐引之便,在扬州设立盐务总号“裕隆全”,在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数百万两银子的收入,是远近闻名的大盐商。

周莹嫁到吴家3年后,吴聘不幸病逝,撒手人寰。这3年中,周莹和吴聘曾有一个女儿,可惜不到一岁就夭折了。吴聘在世时,周莹便过继了中院两岁的侄儿吴玉成做儿子,改名叫怀先,寓意就是要怀念先人。因为思女心切,在吴怀先10岁时,周莹还收养了一个女儿,起名叫秀翘。

丈夫不幸离世,年纪轻轻的周莹便成为寡妇,虽然备感悲痛和无助,但是却没有犹豫、退缩。由于吴家东院再无其他成年男丁,发展家族产业的重担便全部落在了周莹这个20岁的小女子身上。周莹临危受命,先是十分冷静地处理了丈夫的丧事,然后以振兴东院产业的满腔热忱和坚定信念赢得了吴家东院管家、账房、武师等人的支持,接管了吴氏家族的商号、店铺、土地、房产等所有产业,正式成为吴家东院的掌门人,人称“安吴寡妇”。

诚信经营铸帝国

周莹临危受命,全盘接管了吴氏家族的产业。在经商过程中,她开始意识到经营土地发展农业经济只能够养家糊口,只有发展商业经济才能扭转家族产业的衰落,再创秦商的辉煌。

知人善用,管理有方

周莹经商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她知人善用的智慧与管理有方的能力。周莹成为吴家东院的掌门人之后,发现手下许多商号的掌柜、账房和伙计都是经商能人,尤其是四大总管罗天增、杨茂亭、王子绪、王幼农,个个多谋善断、经营有方。于是,她就想方设法调动起手下这些经商能人的积极性。她依靠这些经商能人走出泾阳,先后在上海、四川、陕西等地设淮盐总号分店,在甘肃设立以经营药材为主和在湖北设立以经营布匹为主的商号、店铺,很快便使衰败的吴家东院的商号重新兴旺了起来。

周莹对身边的管家、伙计也给予充分信任,而且还思想超前、有胆有识,对吴家东院产业进行“改制”,让家里的管家、伙计参股经营,分享红利。比如小伙计一年的工钱20两银子,可以从柜上支10两银子用于生活,剩下的10两银子可以入股分红。这算得上是历史上最早的股份制家族企业了。同时,周莹还建立了退休金制度,逐步完善吴氏家族产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以提高属下所有人员商业经营的积极性。

周莹将追随自己的人视为兄弟姐妹,把管事伙计视为手足,对长期跟随自己左右的丫环佣人更是照顾有加,不但为他们成家立业,而且还帮他们教育子女。几年下来,长江南北各大商埠、码头都有了吴家的生意。在泾阳、三原、高陵有吴家的当铺、药铺,在淳化、口镇等地有吴家的油坊、酒坊、粮店、米号。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吴家的伙计走州过县,不吃别家的饭,不住别家的店。”吴氏家族的商号作坊分布之广,资本财力积累之快,令人惊叹!

诚信为本,苦心经营

周莹认为,只有坚守住秦商“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传统和信誉,才能让吴氏家族的生意兴隆。因此,周莹对每一笔生意都坚持亲力亲为。卖粮食时,她要亲自检查质量,亲自动手拣杂挑沙过土;卖布匹时,她要亲自复尺,唯恐缺尺少寸;卖茶叶时,她要亲自品尝,以辨新陈。

可以说,周莹从经商那天开始就对秦商的信誉视为生命。当时正处于清朝晚期,社会动乱,匪盗丛生,民不聊生。在如此动荡的时局下,坚守商誉的商家逐渐减少,部分商家甚至干起了缺斤少两、哄抬物价的勾当。然而,周莹对此却不以为然。她千里贩粮从不加价,获得了民众的一致赞扬。但此举却引起一些粮商的痛恨,骂她砸了他们的饭碗。周莹听到后却笑道:“民以食为天,你若为牟取暴利无所顾忌,真正砸破碗的人就是自己了。”

光绪29年,即公元1903年,一位画商怀抱着几幅据说是宋徽宗的花鸟图来到安吴堡,高价卖给了周莹收藏,但是经过一位知名画家鉴定后认为是赝品。周莹找来画商说:“你不应该靠欺骗捞银子,往后谁还敢与你做买卖?你记住,砸招牌的事,是商家最可耻的愚蠢行为!”然而,在这件事后不久,吴家的高陵南塘商号食盐专卖店误将海盐当作晋大青盐卖了出去。有一老者发现后,便找到商号的掌柜提出质疑。周莹知道后,立即命盐店贴出告示,承认错误,以三倍的价格赔偿给这位老者,受到了高陵县人的一致好评。就这样,吴家的盐店销售额几乎在一夜之间提高了四倍,占到全县盐销售量的七成多。后来,周莹命人在商店在门口挂了一块写有“诚实无诈,自律自戒”八个大字的木匾以作警示。据说,这是中国古代商业史上仅有的两块“诫欺匾”之一,显得弥足珍贵,而另外一块匾则源自“红顶商人”胡雪岩。

把握规律,顺应变化

经过多年在风云变幻的商海里的摸爬滚打,周莹深谙经商之道,熟练把握市场规律,能够顺应市场的变化,并且对市场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她在多年的商品经营中,一直都主打本地叫得响推得开的土特产品,如关中棉花织的土布、泾阳的砖茯茶和三原的蓼花糖都成为周莹打天下的利器,不仅振兴了吴氏的家族产业,而且也为促进当地经济繁荣、民众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

有一年秋天,棉花喜获丰收。一些不良商家联合起来趁机杀价,压低棉花价格,一时间引起了棉农的强烈不满。但是周莹却不受其影响,坚持按照往年的市场价格收购棉花,这样一来棉农的棉花都卖给了她。结果让她垄断了棉花行业,致使西安地区棉花业的龙头老大因无法向客户供货而不得不求助于周莹,只能高价从周莹手中买棉花了。第二年,棉花歉收,因上一年棉花尚有库存,周莹成了棉花购销市场上最大的赢家。在7年时间里,她由每年进出 3000 多担棉花到一年购进 11 万多担棉花,由小打小闹而最终成为关中地区的棉花营销大户。

同样,茶叶市场上变幻莫测的行情也考验着周莹的胆略与智慧。有一年茶叶行情大跌,茶叶滞销。周莹经过市场情势分析后,邀请曾经在西部茶叶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邓监堂出山指导营销业务。在邓监堂的指导下,周莹把握“贵极反贱,贱极反贵”的价格反弹规律,顶住行情下滑的压力,坚持囤库待机出售。就这样,过了几个月,果然茶价突然上涨,茶叶一下子由滞销品变成了畅销品。周莹将囤积的茶叶迅速出手,一次就赚了上万两银子,使吴家的“裕兴重”一跃而成为泾阳最大的茶号。

由于善于行商,经营有方,周莹被人誉为陕西的“女商圣”。

大义当先写传奇

在周莹的一生中,善于经营、诚信经营常常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她与慈禧的关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来到西安避难。身处商海风口浪尖之上的周莹慷慨解囊,向慈禧太后捐献了10万两白银,让这位手握最高权力的皇太后深受感动,立即将周莹认作干女儿,并亲书“护国夫人”金匾相赐。周莹也成为慈禧太后唯一的汉人义女。不久后,周莹又向慈禧太后进贡白银,表示愿意共赴国难,被慈禧太后封为”一品诰命夫人”。

周莹对乡里更是乐善好施,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活菩萨”。当时,由于战乱与天灾,关中地区涌现出了灾民大潮。周莹一边广设粥场,一边开仓放粮,赈济四面八方涌来的灾民。她先后在高陵、三原、泾阳、淳化、斗鸡台、口镇设有吴氏商号的地方开设粥场,让泾阳、淳化、三原、蒲城、富平等吴氏旗下的粮店开仓放粮,同时在安吴堡外开辟出5亩地设立日夜粥场,将库存粮食分给周边揭不开锅的穷苦人家。泾阳县在修县志时,特别将周莹的这些善举载入了史册。

在赈济灾民的同时,周莹还捐出银子,在泾阳县地面上打了几十眼深井,解决了两万多口人、数千头牲畜的用水困难,随后又把原郑白渠引进高陵县和泾阳接壤的地方,在泽泊处挖出排水渠,引地下盐碱积水入渭河,降低了地下水位,减少了盐碱浸蚀。周莹不仅赈济灾民、大兴水利,还创办教育,修建文庙,捐助军饷,义举善事不胜枚举。这让周边百姓对她肃然起敬,感恩戴德,因此,有关周莹的佳话美谈流传至今。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宣统二年,即公元1910年,在经历了20多年的商海拼搏与沉浮之后,一生致力于振兴吴氏产业、造福桑梓的周莹在42岁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把巨额财产分给了所有的丫环佣人,土地也归了乡亲们共有。当地人说,在她出殡的当天,自发前来送葬的四邻乡亲就有8万人之多。

周莹散尽家财、造福乡里,赢得了无数人的尊重与敬佩,然而,她的离世如同其婚姻一样不幸。纵然当时占地50亩的吴氏陵园尽显大户人家气势,但却容不下周莹这样一个没有子嗣的寡妇。据说,她最后被埋在了距离吴家祖坟200米处东北方向的地下,如今她的坟墓已了无踪迹。留给后世的,只是《泾阳县志》上的一段记载及乡邻的传说。(王中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4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