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乳肉产自哪里
与包瓜、培腐乳齐名,临涣培乳肉同样以它的色泽鲜艳、形态饱满、入口肥而不腻、乳香浓郁,令人有食之不舍之感而远近驰名。
据地方史料记载,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时,总前委在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同志的领导下,面临复杂的形势,当时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就设在临涣小李家一座小茅草屋里。为了革命的胜利,老百姓们心疼首长们的辛劳,便把自家最好的饭菜送到了总前委。当时首长们的餐桌上就有一道临涣特色菜———培乳肉。刘伯承将军一吃就喜欢上了,只见他嘴里吃一块,手中的筷子夹一块,眼睛还盯着盘子里的一块。这时刘伯承心有所悟,一下子就联系到了刚才研究的作战计划上,于是提出了“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的作战方案。“吃一个”,就是先集中兵力歼灭黄维兵团;“夹一个”,就是把杜聿明集团紧紧包围住,不让他逃掉;“看一个”,就是对于蚌埠方向前来增援的敌人严密监视,堵住其进攻。
培乳肉做工细腻,工艺考究。据载,1860年(咸丰十年),临涣酱菜地名家清代潘孝武祖父潘恒广为逃避战乱,来到河南鹿邑县。为了生计,潘恒广便帮人做起了酱菜,拜当地师傅学习技艺、加工酱菜,出师后,与人合伙经营酱菜生意,并把技术传授给了儿子潘士昌。后来潘氏父子来到了临涣继续从事酱菜生意。在酱菜制作中,他们发现酱菜经过临涣浍河岸边的古泉水泡制,味道更加鲜美,其美味远远超出了其他地方。当时潘氏父子在制作酱菜过程中发现,用发酵的酱菜汁中蛆虫制作的菜,名曰肉芽菜,味道异常鲜美,后便用酱菜汁烧制肥肉,更是别具风味。经过反复研究,终于制作出培乳肉。
培乳肉工艺考究,必须由当地酱菜培腐乳的汤汁为辅料,制作时须选用上好的五花肉,加工成大块方形,然后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去掉油腻。捞出后冷却,再切成均匀的肉片,淋入培乳汁(其培乳汁的好坏决定了培乳肉的色泽和风味),加入作料调匀,放入碗中或盘中,再上锅中蒸若干时间,进一步去掉油腻,并将味道浸入肉中。蒸好后从锅中拿出冷藏,待食用时再上锅蒸15分钟后便可食用。
现临涣当地人大多会制作此菜,其中以临涣贵林酒楼老板王贵林在工艺制作和风味上尤为突出,其制作工艺和风味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改进,2007年3月,贵林酒楼为打出品牌,在濉溪县工商局为其特色菜培乳肉注册了“贵林”牌商标。其生产的培乳肉目前已加工成成品,并采用真空包装。其产品远销至省城合肥,并加工成礼品盒包装,成为当地人佳节的馈赠礼品,受到顾客的青睐。当地著名文化资深学者陈雷为“贵林”牌培乳肉作诗赞曰:临涣古镇三千年,涣水悠悠四名泉。培出美食堪称绝,乳香九州四海传。肉肥不腻奇中奇,贵客来临恨见晚。临别难忘带回转,敬献亲朋人称赞。
“福顺酱园”位于董家镇府前街中段,明代以来就以腌制和销售酱菜而享有盛名。“福顺酱园”酱菜腌制是历城境内久负盛名的民间手工技艺。时有村民吕守业,因子女众多,家计艰难,乃在村南虞山山坡开荒种菜。果腹之余,将剩余蔬菜腌制成酱菜赶集出售,因酱菜口味独特,声名鹊起。后其四子承传父业,于宣德九年(1434年)临街开办“吕记杂货铺”,主营酱菜。自此吕氏后人皆以酱菜为主业,代代延续,声名远播。至清咸丰二年(1852年),“吕记杂货铺”由吕氏两兄弟一分为二,字号分别为“公顺杂货”和“福顺酱园”。历经清末、民国战乱,一度生意萧条。1950年后,“福顺酱园”与董家供销社公私合营,其腌制之方由吕氏后人吕多文带入作坊。吕氏酱菜遂成为供销社独特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河北、内蒙等地。
“福顺酱园”腌制酱菜的原料皆来自董家庄村南虞山一带。虞山是火山熔岩山,山坡土壤养分大,透气性强,所产的荠菜疙瘩、青萝卜、胡萝卜等质地细密,含水量少,是腌制酱菜的极好原料。“福顺酱园”所产“酱腌疙瘩”久负盛名,色泽红润,口感筋道,回味悠长,享有“东有同源酱瓜,西有福顺疙瘩”的美誉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46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