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鹿噬脐?
麝香的话,据说是麝鹿肚脐的分泌物是麝香的原料。样子嘛,就是核桃大小的毛乎乎的圆球。。我猜想,它吞掉那玩意是为了不让别人得到吧,也可能是加快自己死亡的速度。。。毕竟是麝香嘛。。还有,吞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低头将那个圆球咬走再咽下去不就行了。
全部都是我自己的见解哦,很详细的。楼主采纳最佳答案唷(^O^)
麝与獐子有什么区别求大神帮助
麝又名獐子,是珍贵的药用动物,雄性麝香腺囊的分泌物-麝香,是一种名贵的香剂,具有芳香开窍、通经活络、活血止痛、消炎解毒、排脓生肌等功效。麝为草食动物,食量小,饲养成本低,是农民致富的门路之一。
一、饲料
成麝每昼夜食青粗饲料1000~1500克,精饲料100~150克。人工饲养条件下,饲料大致分为动物性饲料、植物性饲料和矿物质饲料。
(一)植物性饲料 分为精饲料和青粗饲料。精饲料主要有大豆、玉米、绿豆、麦麸等。青粗饲料包括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青绿饲料有青草、野菜、树枝、树叶、地衣、苔藓、胡萝卜、萝卜、白菜、甜菜、马铃薯等;粗饲料有干草、干树叶、干菜及农作物的秸秆等。
(二)动物性饲料 主要有牛奶、羊奶、蛋、奶粉、鱼粉、血粉等。
(三)矿物质饲料 主要有食盐、贝壳粉、骨粉、蛋壳粉等。微量元素要制成添加剂,均匀拌在饲料中喂给。
二、饲养方法
公、母麝所需的营养不同,一般说,公、母麝在生长发育阶段,公麝的配种期、泌香期;母麝的妊娠期、哺乳期要求有营养全面、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所以,在饲养期间,要及时调整,合理搭配饲料。
喂料要求严格定时、定量、定次数,每次给料量以吃饱而无剩料为宜,一般分早、中、晚3次给食,早晨喂日粮的30%,中午20%,夜间50%。喂料要求先粗后精,饲料种类和质量要相对稳定。变换饲料种类时,应由少量到多量,使之逐步适应。突然变换饲料,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泻,食欲减退。供给足够的清洁饮水,夏天应每天换1次。饮水器要经常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粪尿污染。
三、饲养管理
麝应分圈饲养,以避免大欺小、强欺弱、公母互相追逐。麝场周围及舍内应种些桑树、杏树、核桃楸等,供麝采食树叶和避开阳光直射。圈内应保持干燥、通风,空气新鲜,冬暖夏凉,安静,无不良刺激源。圈舍及运动场每年要定期消毒2-3次,食槽必须每天刷洗。 麝要有一定的运动场,使之有充分的运动,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种公麝应适当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精子的活力,从而使受精率提高;妊娠麝适当的运动能保证胎儿正常发育,减少难产。饲养员接近麝时,态度要温和亲近,切忌简单粗暴的举动。
(一)公麝 种公麝在配种前的1个月,就应增加饲料中蛋白质饲料的比例和富含胡萝卜素的饲料,保证充足的运动,使之体质健壮,性欲旺盛。配种期结束后,为保证公麝迅速恢复体况,配种期间的饲料不要立即变更,待体况恢复后,再转入非配种期的饲料。
(二)母麝 适龄、体况好的母麝在配种期间要及时配种,防止漏配、空怀或受孕推迟,并做好配种记录,搞好产后护理工作。母麝怀孕后,必须与公麝隔离,并保证环境安静,防止惊扰和被公麝追逐而引起流产。母麝妊娠期间增加精料喂量,多喂蛋白质饲料及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以保证胎儿发育的营养需要。临产前1~2日,减少精料,加喂多汁饲料。 临产前,需根据分娩的症状及预产期,提前1~2天单圈饲养。产后,若遇母麝母性较差,乳汁不足,可用母性好、产仔期相近的其他母麝代乳或以羊乳进行人工哺乳。哺乳期间,精饲料要增至150克/日左右,供应优质青绿多汁饲料。
(三)仔麝 仔麝生后15天开始吃草,这时供给的草料必须鲜嫩、质软。同时, 要加强仔麝的护理,密切注意采食情况和精神状态,经常检查粪便,发现异常及时诊治。仔麝哺乳4个月以后,即可断奶,公母分群饲养。体弱有病的单独喂养。
麝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中文名 :麝 拉丁文学名 :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 英文名 :musk deer 中文别名 :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 藏名音译 :纳瓦 分类 :哺乳纲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Noschidae 体长 :70~80厘米 肩高 :低于50厘米 体重 :成年雄性体重约8千克,雌性约6千克 寿命 :15~19年 保护级别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特点 脐有香,字亦作麝。注:“似獐而小,有香”。产于中亚山地的一种小型粗腿的鹿,雄兽有值钱的麝囊,在鹿类中是唯一具有胆囊者 ,能分泌麝香。通称“香獐子”;“麝香”的简称。亦泛指香气 。如:麝鹿(极细的麝香粉);麝枕(香枕);麝脑(麝香精);麝酒(麝香浸制的酒) 。麝香 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的分泌物,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 麝脐雄麝的脐,麝香腺所在。借指麝香。麝:原麝、香獐、獐子、山驴、林獐:哺乳纲 偶蹄目:麝科:体长:70~80厘米肩 高:低于50厘米,体重:成年雄性体重约8千克,雌性约6千克,寿命:15~19年,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编辑本段]种群差异 我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原麝分布于东北、华北;马麝见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各省;林麝数量多,长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区均有分布。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域。在领域内活动常循一定路线,卧处和便溺均有固定场所。栖息在某一领域的麝不肯轻易离开,即使被迫逃走,也往往重返故地。夏末上高山避暑,每年垂直性迁徙约两个月,然后重返旧巢。 1.原麝 原麝全身黑褐色,体高55厘米左右,体长85厘米左右,体重8~12千克,全身黑褐色。黑龙江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大别山均有分布,进一步可分为东北原麝和安徽原麝。 2.马麝 马麝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体长85~90厘米,高50~60厘米,是体型最大的品种。眼眶周围有**圈,颈部背面有黑色斑块,吻长,耳大直立,善奔跑,体后部毛色较深。 3.林麝 林麝主要分布于四川、新疆、西藏、青海、甘肃、贵州。林麝体型小,体长70~80厘米,高50厘米,体重约9千克,是主要养殖种类。林麝前肢短、后肢长,能攀上斜树,其所产麝香为上品。林麝毛色较深,四肢下部前面灰棕色,后部浅褐色,眼下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直达胸部。幼麝背部有斑点,长成后消失。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形状: 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 毛色: 通体暗褐色。耳背、耳尖棕灰色,耳壳内面白色,下颌白色。颈下向后至肩有两条白纹。颈背,体背有4-5纵地土**斑点,腰部及臀部两侧的斑点明显而密集,无清晰的行次,腋下、鼠鼷部、四肢内侧和臀部周围浅棕灰色,四肢外侧深棕色,尾浅棕色。 辨别特征: 雄性具有终生生长的上犬齿,呈獠牙状突出口外,作为争斗的武器,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物种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历史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物种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獐子俗称(原麝) 中文名称:原麝 拉丁学名:Moschus moschiferus 英文名:Siberian Musk Deer 商品名:麝香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二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濒危等级:渐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生态环境:亚寒带针叶林, 针阔混交林 致危因素:因为贸易被捕猎,栖息地破坏 [编辑本段]分类地位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麝科 Noschidae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黑龙江, 吉林, 内蒙古, 河北, 甘肃, 安徽 在我国分布于吉林敦化、黑龙江伊春、内蒙古大兴安岭,河北,北京,山西吕梁山、安徽大别山和新疆阿尔泰山等地。原麝在我国共分化为3个亚种,西伯利亚亚种分布于东北的大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东北亚种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和华北地区;安徽亚种分布于安徽。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蒙古北部和东部、朝鲜及萨哈林岛。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一种小型的偶蹄类动物,体长为80-95厘米,尾长仅有3-5厘米,肩高50-60厘米,体重8-13千克。头上没有角,也没有上门齿,下犬齿呈门状,并与6枚门齿连成铲状,雄兽有一对獠牙状的上犬齿,一般为5-6厘米,露出唇外。身体的毛色为黑褐色,背部隐约有六行肉桂**的斑点,颈部两侧至腋部有两条明显的白色或浅棕色纵纹,从喉部一直延伸到腋下。腹部毛色较浅。毛粗而髓腔大,毛被厚密,但较易脱落。头和面部较狭长,吻部裸露,与面部都呈棕灰色。耳长,大而直立。短短的尾巴藏在毛下。四肢很细,后肢特别长,站立时臀高于肩,蹄子窄而尖,悬蹄发达,非常适合疾跑和跳跃。 原麝终生具有肉桂**或橘**斑点,这与马麝、林麝差别较明显。东北原麝,身长85 厘米左右,肩高55-6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显暗褐色,成年个体呈现肉桂**斑点,多排列成6 行。安徽原麝大小与林麝相仿,体长65-80 厘米,肩高小于50 厘米,体重8-12 千克。全身呈灰褐色,体背及体侧的毛色较深,腹部及四肢上部内侧毛色淡,后肢下部后侧的毛近于黑色,颊、额及耳背呈灰黑色,耳壳边缘黑褐色,耳内为白色;颌及喉白色向两颊伸延,向下沿颈部两侧在胸前连成环状,中央仍为灰褐色,在颈后两侧有两个白色斑点。1-2 岁的幼麝体背有横向的橘**斑纹,自肩至臀有13 条。成年麝斑纹逐渐消退,变斑点,排列成了纵行,股侧及近腹处有梅花斑,腰及臀部的斑点没有行次之分。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东北原麝栖息于北方大面积的针阔混交林内,食地衣、苔醉、杂草及树木的嫩枝叶等。安徽原麝栖息于海拔1 500 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中,其活动区域随季节的交替也有所变迁。春季在低山阳坡灌丛中,夏在高山石崖边,冬在阳坡温暖处或树林中。初生仔麝全身被覆有棕**斑纹,随年龄的增长和被毛的脱换而呈现橘**斑点。其他均与林麝相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原麝一般雌雄分居,营独居生活,而雌兽常与幼麝在一起,以晨昏活动频繁,有相对固定的巡行,觅食路线,通常只在标定的范围内活动。在雄麝卧栖处,常留有浓郁的麝香味,视觉与听觉灵敏,性怯懦,为植物食性,原麝所食的植物种类十分广泛,包括低等的地衣、苔藓和数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冬季食物较少时还啃食树皮。 原麝的性情孤独,胆怯而机警,常年生活在山地的阔叶林、灌木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中,有时随季节的不同作垂性的迁移。 原麝的食量很小,每天只吃1000克左右的食物,但所食的植物种类却很广泛,包括低等的地衣、苔藓和数百种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冬季食物较少时还啃食树皮。饮水在山间小溪或小河边,冬季封冻后,还常常舔食积雪。 每只原麝的居住和取食的区域范围一般在10-15公顷左右,随山体高低、植被疏密、种群大小、地势走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多在各自的居住地段内,沿着一定的路线行走、采食,还有固定的排泄粪便的场所和遮盖粪便的习惯。它还常用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在树桩上,既作为划定领域的标记,又作为彼此联络的信息。 原麝雄兽平时的神态是精神抖擞,威风凛凛,雌兽则较温和腼腆,洒脱可爱。它很少发出叫声,即使出现敌害或发生异常现象,也只是从鼻孔里发出短促的喷气声,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当然,在它们不幸被捕获时,也会拼命地大叫。有趣的是,它在逃脱追捕之后的几天之内,往往还会回到该地,人们对这种固执的怀恋故土的情感,称之为“舍命不舍山”。 [编辑本段]繁殖习性 每当冬季来临,日照缩短,气温下降,原麝就进入了繁殖期。它是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雌兽在一个发情季节内可以出现多次性周期,一般为13-20天,每次发情持续24-36小时。发情期间,常由一只雄兽和3-5只雌兽组成一个配种群。如果交配后受孕,雌兽就不再发情,也不接受交配。雌兽发情的初期,表现不安,不停地走动,此时如果有雄兽追赶,则逃跑或用臀部接触地面,拒绝交配。到了发情的盛期,雌兽则发出低沉的“嗯一嗯一”的求偶声,并主动接近雄兽,有时将臀部移向雄兽的头部,让其交配。 雌兽的怀孕期为175-189天。幼仔在5-7月出生,一般一胎生1-2仔。临产前3-5日,雌兽的活动减少,行动稳重。临产1-2小时则表现不安,尿频,行动极为谨慎,产门常一舒一张,随即将腰背弓起,子宫做交替收缩,寻找僻静的地方分娩。 初生的幼仔,体长为19厘米,体重为350-820克,身体为深棕色,有许多白色的斑点,数月后逐渐隐腿。幼仔被毛干燥以后就能站立,蹒跚而行,然后就开始吸乳,先用头和嘴数次触动乳房后,接着用嘴衔住乳头吸吮乳汁,有时还用前肢交替踢打乳房,这是一种刺激方式,有助于泌乳,同时发出“咪咪”的叫声。此时雌兽还经常舔食幼仔的肛门、外阴部和臀尾部。幼仔在出生后的1个月内极少活动,除雌兽每天定时走来喂奶外,整天伏卧在林中隐蔽的地方,只要敌害不直接触到它的身体,即使近在咫尺,它们也仍然一动不动。大约3月龄时,雌兽就离开幼仔,让它们独立生活。原麝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2-15年。 [编辑本段]保护价值 原麝所分泌的麝香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具有十分高的经济价值。加之原麝的行动规律固定,近年来遭到过度捕猎,数量急剧减少,急待加强保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16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