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想养些水产,盘大鲍的养殖技术是什么?怎么管理?

盘大鲍属于鲍科动物,为动物性中药材。其贝壳入药,名为石决明;其肉入药,名为鳆鱼。石决明含有精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等20多种氨基酸,能平肝潜阳、清热明目。鳆鱼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并能从中分离出具有较强抗癌作用的鲍灵素。由于杂色鲍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目前,在我国沿海一些地方开展了鲍的人工育苗和养殖,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想养些水产,盘大鲍的养殖技术是什么?怎么管理?

盘大鲍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体外为卵圆形贝壳,质坚厚,呈深绿褐色或深红褐色。背面两侧各有1个细长的触角;腹面有1个可活动且发达的吻,鲍口就位于吻的中央;足位于身体的腹面,大而扁平,几乎与壳口相等;外套腔中有1对羽状鳃裂,能进行呼吸。盘大鲍为雌、雄异体,两性无显著差别。

生活习性?盘大鲍分布很广,在我国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渤海的产量最为丰富。盘大鲍一般栖息在水下数米到数十米、水流通畅、盐度较高、海藻丰富的岩礁地带。盘大鲍昼伏夜出,白天只在潮涨落时稍作移动,夜间则四处索饵。盘大鲍的繁殖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黄、渤海7~8月20~24℃的海水中繁殖,而福建海域则在4~5月21~24℃的海水中繁殖。

养殖技术

养殖场的建造?养殖场所在海区,应有自然鲍鱼分布,海藻繁生、饵料丰富、水流通畅、高盐度、岩礁底质、冬天无冰封、敌害生物少、无污染水注入,水深在落潮后仍保持在8~9m以上。

饵料准备?在采苗前40~50天,将底栖硅藻(主要有舟形藻、菱形藻等)接种到采苗板上,进行底栖饵料生物的培养,以供鲍幼体培育期间饵料的需要。成鲍饵料主要为褐藻类,其次为绿藻类和红藻类。当鲜海藻供不应求时,还可使用冷冻或干制品的海带、裙带菜补充,也可利用人工配合饵料。

成鲍养殖?

自然放养?人工培育的幼鲍,待长到1.5cm以上即可在选择好的海区进行自然放养。海底养殖?将鲍苗放入金属笼、竹笼或竹管内。投放量以使鲍有一定的活动余地为度,同时投入鲍重10%~30%的饵料,然后封闭好,置于海底固定。并在养鲍的容器上系一绳,拴在海面的竹筏上,便于操作管理。开放式养殖?把人工培养的鲍苗放入养殖器内。

养殖器可按鲍的生态习性自行设计,设计原理类似小型人工鱼礁,有利于鲍的藏匿和加大栖息面积。为了防止敌害,养殖器需用抗腐蚀的金属和尼龙网加以保护。开放式养殖一般不需要人工管理。④筏式养殖?利用53×35×40cm聚乙烯网笼式硬质塑料桶,吊挂在养殖筏上。养成期间,每7天左右投饵1次,清除粪便、残饵,洗刷污泥,疏通水流,定期更换外网。池养?利用湾或岩礁地带的浅海岸建池,养殖池中必需设有给、排水系统,以便进行海水更换。?

马尾藻藻体多年生,可区分为固着器、主干、分枝和藻叶几部分。固着器有盘状、圆锥状、假根状等。主干圆柱状,长短不一,向四周辐射分枝;分枝扁平或圆柱形。藻叶扁平,多数具有叶脉和毛窝。气囊单生,圆形,倒卵形或长圆形。雌雄同托或不同托、同株或异株。生殖托扁平,圆锥形或纺锤形。每个卵囊产生1个卵,每个精子囊产生64个精子。气囊和生殖托都着生在叶腋间。现有250种,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广泛分布于暖水和温水海域,特别是印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中国是马尾藻主要产地之一,有60种。盛产于广东、广西沿海,尤其是海南岛、硇洲岛和涠洲岛。生长在低潮带石沼中或潮下带2~3米水深处的岩石上。

马尾藻(Sargassum)属的种类是广东省的重要经济海藻,通常被用作饲料、藻胶和医药工业的原料,也可用作海藻肥料、饲料添加剂等。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马尾藻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马尾藻的经济价值,一些企业对马尾藻的需求逐年增大,同时,由于受到近海采捕、港口建设、采集贝类等因素的影响,马尾藻的自然资源量在不断的下降,从而造成马尾藻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因此,开展马尾藻的人工养殖已成为众所关注的问题。关于马尾藻的人工养殖,尤其是在池塘(虾塘)进行人工养殖,国内尚未见有报道,笔者于2004年12月至2005年3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马尾藻池塘人工养殖的初步研究,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塘的选择

根据对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南山镇北港码头附近海区的实地考察,发现在天然条件下,马尾藻生长的海区要求海水有一定的流速和波浪,透明度要大,营养盐供应充足。据此,我们在徐闻县海安镇白沙湾附近选择了一口8亩的对虾养殖池塘进行马尾藻池塘人工养殖试验,池塘形状为长方形86.0m×63.0m,池塘有水闸与海区相通,水深随潮水涨落不断改变,最高可达3.0m,一般均可保持在1.0m以上。

二、养殖筏的制作

1、主要材料:0.8cm的维尼龙绳、木桩、浮子(矿泉水瓶)等。

2、制作方法:把0.8cm的维尼龙绳两端绑在木桩上,每隔2.0m绑一个矿泉水瓶作为浮子,瓶的浮力能使藻体浮在水的表层。挂养马尾藻的维尼龙绳距离以30cm为宜,共有挂养马尾藻的维尼龙绳200根。

三、种苗的采集与选择

由于徐闻县南山镇北港码头附近海区有一部分天然生长的马尾藻,所以,研究试验的种苗全部来自徐闻县南山镇北港码头。养殖用的马尾藻经鉴定为鳞茎马尾藻(Sargassum bulbiferum)。人工养殖用的马尾藻种苗要求带假根、叶子宽大、色泽鲜艳呈黄褐色,藻体生长良好,干净、无其它附着物,分枝健壮且较多,长度10cm左右。藻体枯萎、分枝瘦小、色泽暗淡的不宜选作藻种。

四、种苗的日常管理

1、运输:最好选择在早上或傍晚等阴凉时间进行长途运输。种苗从海区采回后,要及时运往养殖池塘,且在运输过程中要避免太阳直射,经常喷洒些海水,以保持种苗湿润。

2、夹苗:夹苗应选择在阳光不能直射的阴凉处进行。采用0.8cm的维尼龙绳作为苗绳,考虑到马尾藻生长较快,收获时藻体较大,故采用单棵夹苗的方式,每隔40cm插一棵约10cm的种苗。夹苗方法是用手张开维尼龙绳,把假根插入即可。

3、检查补苗:由于苗夹的不紧,在下海和抖动维尼龙绳清除附着物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掉苗现象,因此,要及时检查,进行补苗。

4、清除附着物:在养殖过程中,经常检查马尾藻的生长发育情况。池塘养殖马尾藻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海水的流动速度很小,污泥等杂物很容易附着在藻体上,影响马尾藻的生长。因此,要及时清除附着在藻体上的污泥等杂物,以保持马尾藻的正常生长。通过轻缓抖动维尼龙绳和摆动藻体的方式,来清除附着在藻体上的污泥等杂物,取得一定效果。

5、施肥开展马尾藻池塘人工养殖试验的池塘是曾用作养殖对虾的池塘,在试验池塘周围仍有较多的对虾养殖池塘,加上试验池塘的旁边有条小溪,所以,在马尾藻的养殖过程中,早期不用施肥,后期适当施些氮肥和磷肥,如硝酸铵和过磷酸钾,以满足马尾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

五、收获及效益分析

1、收获:2004年12月28日下苗后,经过79天的养殖,藻体从约10cm生长到100cm以上,最大藻体生长到300cm,重达4.0kg,8亩池塘共收获鲜海藻10万公斤。

2、效益分析:8亩池塘共收获马尾藻湿品10万公斤,鲜海藻收购价为0.2元/公斤,销售额为2万元人民币,种苗采集支出费用1500元,购买苗绳支出费用2040元,人工支出费用1800元,其它支出费用2000元,净收入12660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在池塘开展马尾藻人工养殖,经济效益较高,市场前景看好,为藻类养殖增添了新品种,有望推广成为一种新的藻类养殖产业。

六、存在问题

虽然马尾藻在池塘人工养殖的试验取得初步成功,但是,有关池塘养殖马尾藻的布苗密度、种苗大小的选择、藻体浮泥等杂物的去除、池塘营养盐的控制、病害防治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马尾藻人工养殖的种苗还依靠采集天然种苗,对马尾藻的人工育苗尚处于研究阶段,因此,种苗就成为马尾藻大规模养殖的瓶颈,加快马尾藻人工育苗的研究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0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