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15个以上的排球论文参考文献
[1] 主红. 对排球大力跳发球失误的技术原因分析[J]. 科技信息, 2010, (14) :404
[2] 隋远杰. 辽宁省青少年排球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现状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 2010, (02) :38,41
[3] 卢文平. 排球比赛中发球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 内江科技, 2010, (04) :152
[4] 苏玉凤. 对不同阶段影响中国女排竞技水平发展的因素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0, (05) :50-51
[5] 郭立平, 宋林. 优秀女子排球运动员扣球高度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1) :120-122
[6] 刘作忠. 首次由中国人主持的全国运动会[J]. 寻根, 2010, (02) :34-38
[7] 胡永奎. 初中女生排球正面上手传球练习方法探究[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 (03) :18
[8] 任国平. 西岗,激情与活力的热土——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专业成长纪实[J]. 人民教育, 2010, (01) :20-29
[9] 刘纯献. 体教结合论[J]. 体育文化导刊, 2010, (03) :74-77
[10] 谢曙, 周威, 雷文军, 许名鑫. 广州2010年亚运会排球馆大跨预应力箱梁设计[J]. 建筑结构, 2010, (04) :63-65,75
[11] 刘菁. 排球正面双手上手传球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及教学方法[J]. 体育科技, 2000, (01) .
[12] 马志勇,杨焱. 排球上手传球技术教法的改进[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2) .
[13] 张力. “导学——学导”教学法结合心理训练法在高校排球上手传球教学中的运用[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7, (02) .
[14] 李其顺. 排球上手传球的易错与纠错[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12) .
[15] 符智勇. 想象训练在排球传球教学中的应用[J]. 成功(教育), 2008, (03) .
[16] 姜晓阳,马金玉. 普通高校女生排球传球教学方法探索[J]. 教育探索, 2007, (07) .
[17] 王俏英. 排球基本技术动作要领的教学方法[J]. 凯里学院学报, 2008, (03) .
[18] 郑欣. 浅析高校女生排球课正面传球的教学方法[J].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7, (02) .
[19] 周俊芬,潘年丽. 排球传球技术中常见的错误动作与纠错方法[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2) .
[20] 陈高国. 排球正面传球教学探讨[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04) .
还有英文的参考文献,自己选吧
1.
Influence of ankle functional instability on the ankle electromyography during landing after volleyball blocking
Journal of Electromyography and Kinesiology, Volume 19, Issue 2, April 2009, Pages e84-e93
Eneida Yuri Suda, César Ferreira Amorim, Isabel de Camargo Neves Sacco
2.
Body weight changes and voluntary fluid intakes of beach volleyball players during an official tournament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Volume 11, Issue 2, April 2008, Pages 139-145
E. Zetou, G. Giatsis, F. Mountaki, A. Komninakidou
3.
A novice-expert comparison of (intra-limb) coordination subserving the volleyball serv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Volume 16, Issue 5, October 1997, Pages 653-676
Jacques Temprado, M. Della-Grasta, M. Farrell, M. Laurent
4.
Somatotype, size and body composition of competitive female volleyball players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Volume 11, Issue 3, June 2008, Pages 337-344
Grigoris G. Malousaris, Nikolaos K. Bergeles, Karolina G. Barzouka, Ioannis A. Bayios, George P. Nassis, Maria D. Koskolou
5.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f a Female Collegiate Volleyball Player with Costochondritis
Journal of Manipulative and Physiological Therapeutics, Volume 30, Issue 4, May 2007, Pages 321-325
Donald Aspegren, Tom Hyde, Matt Miller
6.
Comparison of landing maneuvers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college volleyball players
Clinical Biomechanics, Volume 19, Issue 6, July 2004, Pages 622-628
Yasar Salci, Behzat Bahadir Kentel, Cengiz Heycan, Sabire Akin, Feza Korkusuz
7.
Individua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in high-speed motion of volleyball spike jumps by phase-matching and averaging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Volume 38, Issue 10, October 2005, Pages 2050-2057
Mitsuru Tokuyama, Hirotsugu Ohashi, Hisao Iwamoto, Kunio Takaoka, Mamoru Okubo
8.
Humeral torsion and passive shoulder range in elite volleyball players
Physical Therapy in Sport, Volume 10, Issue 2, May 2009, Pages 51-56
Laura M. Schwab, Peter Blanch
9.
Spine Injuries in Volleyball
Spine in Sports, 2005, Pages 81-94
Scott F Nadler, Peter Yonclas, Luke Rigolosi
10.
ANALYSIS OF THE VOLLEYBALL SPIKE USING WORKING MODEL 2D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Volume 40, Supplement 2, 2007, Page S760
Wendy Linnell, Tom Wu, Pierre Baudin, Pierre Gervais
11.
Three-dimensional kinematic analysis of the volleyball dig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Volume 24, Issues 3-4, 1991, Page 266
Joe F. Garrett, Gregory S. Rash
12.
Kinematics analysis of landing from volleyball block
Gait & Posture, Volume 28, Supplement 1, August 2008, Page S19
R. Lobietti, S. Fantozzi, R. Stagni, F. Merni
13.
The motion of the shoulder joint during the overhand volleyball serve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Volume 24, Issues 3-4, 1991, Page 266
Lisa A. Schaller, Mary C. Verstraete
14.
Does landing technique displayed during volleyball training replicate the demands of competitio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 Volume 9, Supplement 1, December 2006, Page 47
C. Wild, B. Munro, J. Steele
15.
Pressur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foot at the take off in volleyball jumps and fosbury flop high jumps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Volume 27, Issue 6, 1994, Page 677
Thomas L. Milani, Ewald M. Hennig
郭锐的学术成果
等数学类杂志
分析理论与应用(英)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中)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英)
应用数学学报(英)
工程数学学报(5期)
生物数学学报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
数学译林
数学学报(英)
中国科学基金(英)
数学年刊(英)
大学数学(原工科数学)
代数集刊(英)
南京大学数学半年刊
偏微分方程(英)
微分方程年刊(英)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研究
中国科学(A辑)
中国科学A辑(英)
中国大学教学
数学学报
数学进展
系统科学与数学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应用数学学报
数理统计与管理
中国数学文摘
数学年刊中文版
应用概率统计
数学研究与评论
东北数学(英)
数学季刊(英)(河南)
应用数学(湖北)
数学杂志(湖北)
数学物理学报(中)
数学物理学报(英)
模糊系统与数学(湖南)
数学理论与应用(湖南)
应用数学和力学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
高等数学研究(陕西)
运筹与管理
中国科学基金
自然科学进展
自然科学进展(英)
统计与精算(人大)
计算数学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运筹学学报
计算机科学类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计算机学报
电子与电脑
网络与信息
计算机工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软件学报
微型机与应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计算机仿真
微型电脑应用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电脑学习
电脑开发与应用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
计算机时代
计算机系统应用
现代计算机
微电子学与计算机
微机发展
计算机应用
信息技术教育
微型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文摘
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应用研究
电子技术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信息技术
计算机教育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信息安全与保密(2006始)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初等数学类杂志
数学通报
中学生数学(下)
中学生数学(上)
数学教学
上海中学数学
中等数学
理科考试研究
中学生理科应试(高中)
中学数学杂志。高(曲阜)
中学数学杂志。初(曲阜)
中学数学月刊(苏州)
中学教研(数学)(浙江)
教学月刊(中学理科)
福建中学数学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
中学生数理化(初中)
数学通讯(湖北)
中学数学研究(江西)
中学数学研究(广东)
中学理科(下)
中学理科(中)
中学理科(上)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陕西)
数学教学研究(甘肃)
数学教学通讯(重庆)
中学数学教学(安徽)
中学数学(湖北)
数学教育学报(天津)
中学数学教与学(人大)
课程教材教法
中小学教材教学
数理天地(初中)
数理天地(高中)
教育研究
学科教育
高中数学教与学(扬州)
中国电化教育
教育发展研究(上海)
高校学报类杂志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自然版)
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版)
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版)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版)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浙江大学学报(理工版)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版)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版)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版)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版)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版)
[span](一)国际关系理论与方法论
[span]1、《性别伦理与合作偏好——女性主义国际合作观述评》,《伦理学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
[span]2、《结构性权力视角下的美韩同盟变迁》,《社会主义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
[span]3、《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述评:从研究范式的角度》,《求实》(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7期;
[span]4、《变革中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流派及其核心原理》,《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1期;
[span]5、《试析均势与均势功能的维持》,《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span]6、《 [span]国际体系转型与东北亚多边制度安排构想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
[span]7、《 [span]意识形态与美国的朝鲜政策:后冷战时代的视角与认知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3期;
[span]8、《体系秩序与中朝关系:视域、轨迹与启示》,《远东中文经贸评论》(新加坡)2006年第1期;
[span]9、《安全共同体刍议》,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二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span](二)军备控制与东亚安全
[span]1、《韩国海洋安全战略调整与海军军备发展》,《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
[span]2、《近年来日本军工产业转型研究》,《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1期;
[span]3、《 [span]朝鲜半岛乱局与美朝韩博弈 [span]》,《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
[span]4、《美韩联合军演的动向及其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1期;
[span]5、《巧实力·冷处理·多渠道——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的新理念及其走向》,《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4期;
[span]6、《俄罗斯东北亚战略评估——地缘环境、主旨目标、战略资源及实施路径》,《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1期;
[span]7、《虚幻的“安全困境”与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变迁》,《日本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
[span]8、《奥巴马政府对朝政策评估及其走向》,《美国问题研究》(CSSCI来源集刊)2010年第1期;
[span]9、《民族主义与韩国外交政策》,《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
[span]10、《从朝鲜2010年元旦社论看其政策走向》,《亚非纵横》2010年第2期;
[span]11、《俄韩军事技术合作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太平洋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
[span]12、《 [span]美国意识形态中的朝鲜:后冷战时代的知觉与议题 [span]》,《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span]13、《冷战后韩国国家战略的调整与评估》,《当代韩国》2009年第4期;
[span]14、《 [span]安全视野下的中俄能源合作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9年第3期;
[span]15、《中俄能源安全合作的概念体系、逻辑困境与现时问题》,《统计与决策》(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23期;
[span]16、《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纵横》(CSSCI来源期刊)2009年第9期;
[span]17、《朝鲜:东北亚的敏感神经》,《领导之友》2009年第5期;
[span]18、《朝核危机,尘埃落定?》,《领导之友》2008年第5期;
[span]19、《 [span]东北亚新秩序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 [span]》,《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span]20、《后冷战时代朝鲜国家战略论析》,《当代韩国》2007年第4期;
[span]21、《 [span]国际秩序转型中的东北亚安全合作——地缘环境、意识形态与一般原则 [span]》,《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span]22、《 [span]东北亚体系秩序转型与其集体安全合作问题 [span]》,《理论导刊》2006年第11期;
[span]23、《 [span]日本的海权观及其海洋领土争端——一种建构主义的尝试分析 [span]》,《日本学论坛》2006年第2期;
[span]24、《 [span]朝鲜半岛和平统一的若干内在课题 [span]》,《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span]25、《 [span]驻韩美军基地整合及其动向效应 [span]》,《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span]26、《 [span]朝鲜核危机:解决途径及其安全效应 [span]》,《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3年第4期;
[span]27、《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格局》,《政策科学研究》(韩国)2004年冬季号;
[span]28、《整体视角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分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版,参编;
[span]29、《和谐世界论:从国际法角度》,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7月版,参编;
[span](三)当代中国外交
[span]1、《 [span]冷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 [span]》,《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span]2、《论中国维护西部安全的战略选择——上海合作组织及其评估》,《公共管理论坛》2009年第1辑;
[span]3、《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战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span]4、《 [span]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的历史流变——一种体系秩序的认知与建构 [span]》,《韩国研究论丛》(CSSCI来源集刊)2007年第1期;
[span]5、《 [span]中朝韩经贸关系纵深发展的战略进路 [span]》,《国际经贸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
[span]6、《 [span]朝鲜半岛与中国大战略 [span]》,《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1期;
[span]7、《建构中国的朝鲜半岛大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5年第3期;
[span](四)公共管理研究
[span]1、《科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
[span]2、《大众传媒与群体性事件处理:作用及功能》,《长江论坛》2010年第2期;
[span]3、《继往开来 再谱新篇——“纪念华北人民政府成立60周年座谈会”综述》,《中国行政管理》(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11期;
[span]4、《 [span]中国行政改革的政治哲学考量:一种价值系统的分析 [span]》,《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
[span]5、《 [span]理念转变与党的执政能力提升 [span]》,《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span]6、《 [span]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外部沟通与合作问题 [span]》,《长江论坛》2007年第4期;
[span]7、《 [span]法律与制度规范下的美国政府采购 [span]》,《经济视角》2007年第7期;
[span]8、《和谐社会与政府治理:观念·模式·路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副主编;
[span]9、《地方政府管理前沿问题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参编;
[span]10、《试析日本地方自治体分权改革》,载于《战略与管理评论》(第一卷),北京:团结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