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师范大学有几个校区
一、淮北师范大学有几个校区 淮北师范大学有2个校区,分别为相山校区和滨湖校区,相山校区地址为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东山路100号、滨湖校区地址为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沱河东路8号。
二、淮北师范大学简介
淮北师范大学位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安徽省淮北市,是一所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1974年建校,时为 安徽师范大学 淮北分校。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隶属原煤炭工业部,面向全国招生。1998年9月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淮北师范大学。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9年增列为省级立项建设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培养单位。
学校有相山、滨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园依山而建,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园林式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校舍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中外文纸质藏书和电子文献420余万册。实验室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7000余台件,总值2.27亿元,很好地满足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需要。现有18个学院、82个本科专业,2018年本科专业整体进入安徽省一本招生。有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涵盖10大学科门类。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较强。现有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30余人、硕士学位7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00余人。有“双聘”院士等9人,省部级人才称号54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7人,全国优秀教师、“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4名,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3名,省教学名师20名,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
学校具有较强的教研、科研实力。现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基地,1个国家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0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0余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拥有5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学科,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立项学科,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级智库。近年来承担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16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7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20余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00余项,被SCI、EI、ISTP、CSSCI检索收录论文26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5项。学校主办《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等刊物,并与 安徽大学 、安徽省古籍办等联合主办《古籍研究》(入选2012—2013年度CSSCI来源集刊目录)。2015、2016年学校连续两次进入全球科研机构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中国大学百强榜(2016年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92名,师范院校第16名)。2017年,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论文总被引频次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23位。
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与地方人民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培育了一批融实习教学与就业实训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实习、就业、创业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近3年,学生集体及个人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50余项,省级奖励1000余项。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满意率均在92%以上。
学校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台湾地区等国家和地区的40所院校(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签订具体合作协议。近3年,学校派出150余名师生赴国(境)外参加访学研修、学术交流和学习;接收日本长崎大学学生短期留学。
陈志刚的发表成果
1.略论《青年界》与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 2008,12,美术 独撰
2.伦敦街头的波希米亚人:惠斯勒 2009,8,文艺研究 独撰
3.民国图书版权票研究 2009,8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独撰
4.高校摄影史论课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2007,5,中国摄影家 独撰
5.也谈观念摄影——与鲍昆先生商榷 2007,9,中国摄影家 独撰
6.论摄影批评的构建 2008,1,中国摄影家 独撰(入选《中国摄影年鉴2008—2009》)
7.巴尔蒂斯的绘画艺术 2007,1,美术界 独撰
8.论斯蒂格里茨的摄影艺术 2007,9,美术界 独撰
9.论高艺术摄影 2007,12,美术大观 独撰
10.论印象主义摄影 2008,5,美术界 第一
11.《良友》画报与中国现代摄影的发展,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4 独撰
12.论高校摄影专业学生艺术家气质培养,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 第一
13.立足本土 着意创新——从李云龙作品谈安徽摄影多元化中的创意表达,独撰,文艺百家,2010,6 独撰
14.感受传承与发展 领悟幽雅与和谐——第十七届安徽省摄影艺术展览述评,独撰,文艺百家,2010,12独撰
工作以来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2000年以来公开发表论文主要有:
1、《初中学生不适合进行历史探究吗?》,载《历史教学》2007年第6 期(核心期刊)
2、《发达国家历史探究教学给我们的启示》载《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第7 期(核心期刊)
3、《历史意识及其在历史教育中的价值》,载《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7期
4、《历史探究教学的本质――由一则教学案例谈起》,载《教师教育》2007年第2期
5、《基础教育中盲目崇拜科学主义的表现及危害》,载《新课程报》2007年第1期
6、《由一则教学案例谈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载《新课程报》2007年第13期
7、《从历史学科特点析历史教学的本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8、《从“郑和下西洋”教学案例,看历史研究性教学》,载《新课程研究》(学科版)2006年第4期(核心期刊)
9、《新课程历史教科书课文思考题与文本对话》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8期(核心期刊)
10、《论历史教科书改革发展的方向》,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6年第12期(国家级)
11、《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载《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3期(国家级)
12、《心理素质教育难以在中学实施的原因及对策》,载《中国成人教育》2001年第12期(国家级)
13、《高校历史学科思路结构教学模式简论》,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4、《创新历史备课模式》,载《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5、《高师“历史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措施》,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专辑
16、《面对新课标如何分析历史教材》,载《中国创新教育》2005年第1期
17、《宋廷士大夫与绍兴八年和议》,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8、《王明清〈挥麈录〉初论》,载《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一卷(2004年)
19、《南宋初年的党争及其影响》,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0、《当代淮北婚俗及其特点》,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1、《“减负”后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载《安徽教育报》2000年5月17日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2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