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技术
1、场地:选择大小合适的场地,需将进水口和排水口的位置隔开。2、消毒:将池塘底部的杂物清除掉,将池底消毒,然后加入适量的海水。3、选种:选择健康、有活力的海参苗,将其放在海水中养殖3~10天后,带其适应环境后,再将其放在水池中。4、管理:需定期对水池进行消毒,并投喂食物。
海参为狭盐性动物,在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很少见。海参对水质的污染也很敏感,在污染的海水里,海参难以生存。
海参怎么养
如果说海参的生长周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首先说野生海参,野生海参是所有类型海参中品质最好的一种,因为海参是一种完全处于野生状态的海参,它的生长营养价值那么高,但是相对于它的生长周期会更长,一般建池都是靠海建。
因为它可以很好的借助地理优势,用岩石、水泥和石头形成和城市的效果,借助池水的波动每天做一次新的更换,一般需要保证水的更换在百分之三十左右,池子的深度在一米五左右。人工海参礁是用来给海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所,但在这个人工海参礁中需要养殖大量的藻类和水生植物。材料来源可以做瓷砖、砖头、扇贝笼等,墙板尽量接近原始状态,这样才能最好地保证海参的野生繁殖。进入冰封之前对水体进行消毒可有效地预防海参化皮。
一般来说,在十到三十平方米的地方摆放三百到五百只海参苗,成活率可以达到35%,但海参的摆放密度与水温和水质的关系,只有协调好了,海参才能有最好的成活率。海参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使养殖水温始终保持在适宜的生长范围内,从而加快生长速度,缩短养殖周期。筏式养殖是指在海上的鱼形笼子里进行海参的人工养殖。筏式养殖的最佳海域要选择三面环山、回风缓慢、水深5-9米的良好港湾。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海参自古被列为“海中八珍”之一,有“海中人参”的美誉。据研究,海参特别是北方刺海参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特点,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医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海参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价格不断上涨,由此带动了海参养殖热的兴起。在青岛地区,刺海参养殖已成为继对虾养殖之后又一新的海水养殖热点,及时开展海参规范化繁育及养殖推广成为当前海水养殖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在青岛市一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开展试点,积累了几点心得,仅供大家参考:
一、育苗设施与水质条件1. 育苗设施要齐全完备。主要包括沉淀滤水设施、增氧设施、育苗室和饵料室。育苗水体1000立方米,分为10个培育池,每个100立方米。
2. 海水水源要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育苗用水经二级过滤系统沉淀,再经入池管道口300目筛绢网滤出,经镜检无大型原生动物入池。
二、藻种选择与饵料培养1. 单胞藻饵料种类硅藻类有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藻、牟氏角毛藻;绿藻类则有扁藻、小球藻。
2. 饵料培养分为三级,一级瓶藻种培养:选用康威液做营养盐,沸水消毒;二级中继培养:采用聚乙烯透明薄膜袋(罩网笼)过滤;三级开放式培养:在专用饵料培养池进行生产。
三、刺海参室内人工育苗1. 亲参采捕以自然海区采捕的刺参为好。采捕时间应选在海水底层水温达到15℃~16℃时,亲参产卵前5天~8天时,集中采捕。选择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 250克以上、性腺指数10%以上、无损伤的个体作亲参。
2. 亲参的蓄养蓄养密度以每立方米15只~30只为宜。每天早上倒池和换水,清除粪便和污物,晚上再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温差小于1℃。
早繁苗可提前采捕升温促熟,这时蓄养时间较长,需投饵,饵料为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饵料,日投饵量为刺参体重的4%~7%.
3. 产卵孵化与幼体培育①产卵:在蓄养3天~7天后,亲参可以在蓄养池中自然排精产卵;育苗厂多采用阴干流水刺激法诱导产卵。做法是蓄养7天左右,傍晚19点以后进行,将池内海水放干,使亲参在池内阴干40分钟~60分钟,然后用海水冲击30分钟~45分钟,同时洗刷蓄养池,再注入过滤的新鲜海水,亲参一般在当日或第2天产卵。在雌参产卵前将其移入产卵箱(透明的玻璃、有机玻璃水族箱或塑料水桶)进行产卵受精,可适当人工添加精液(每个卵周围3~5个为宜)并不断搅动水体。一般100升的产卵箱可放8只~14只亲参,采卵密度80粒每毫升左右。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过滤海水洗卵数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②孵化:受精卵直接在蓄养池孵化或移入孵化槽、培育池中孵化。在产卵箱产卵受精的,计数后应立即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槽内或培育池内。孵化过程要注意经常充气和搅动水体。
③幼体培育:初耳幼体产生后,稀疏、分池进行幼体培育。孵化36小时~48小时后,即可投饵。饵料主要为培养的藻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等。藻类的日投饵量在初耳幼体期为每毫升1.5万细胞,中耳幼体期为每毫升2万~3万细胞,大耳幼体期为每毫升4万~5万细胞。每日分2次~3次投喂,每次投饵量的标准以投饵1小时后大多数幼体满胃即可,下次投饵要接近半胃为准。适宜环境条件分别是水温 19℃~25℃,室温27℃~30℃,盐度27‰~33‰,光照为漫射光,溶氧每升5毫克~7.5毫克,pH值7.8~8.3,氨氮每升≤0.5毫克 .所用水质符合NY5052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全部使用二级砂滤水。日换水量1次~2次,每次1/3~1/2,换水温差小于2℃。
4. 采苗当樽形幼体出现的比例占整个幼体的10%~20%时开始采苗,采苗器多为聚乙烯波纹板和聚乙烯薄膜,投放量为每立方米60片。使用前用0.5‰ ~1.0‰的氢氧化钠浸泡1天,再用每升10毫克~20毫克的高锰酸钾溶液洗刷,最后用过滤海水冲洗干净。将洗刷干净的采苗器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以菱形藻为主,经过10天~20天,直至在采苗器的附着基上附着一层底栖硅藻。
5. 稚参培育前期稚参规格在0.4毫米时饵料以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日投喂量与附着藻量有关,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每天2次,每次每毫升20万~30万细胞;后期稚参规格在5毫米~6毫米时应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体重的10%左右。
四、刺海参增养殖1. 苗种选择①放养前准备养参前应将积水排净,封闭晒池,同时维修堤坝、闸门,并清除池底的污物杂物。沉积较厚的地方,应翻耕曝晒。清污整池之后应清除刺参的敌害生物、致病生物及携带病原的中间宿主。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清池除害。池子进水30厘米~40厘米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或漂白粉,用量分别为每公顷 800千克和每公顷15千克左右。清池后,在全池投放块石、瓦片垒成参礁;参礁造成后即可进水培养底栖藻类,可适当移植一些大型海藻如鼠尾藻,必要时也可以施肥培养基础生物饵料。
②放苗苗种规格在2厘米以上,健壮无病为好。放苗密度以每公顷15万粒~20万粒为宜;大规格苗种放苗可采用人工下水直接放苗,将苗种均匀撒播在石块上即可;小规格苗种宜采用将网袋沉入水中,让苗种自行爬出的方法。
2. 日常管理在进水渠道应设立2道~3道拦污网。多雨季节要提前纳高水位。一般养殖前期(6月以前)日换水量为10%~30%,并逐渐使池塘水位达到2米以上的最高水位;养殖中期(6月~9月)尽可能保持池水最高水位;养殖后期(9月以后)日交换水量10%~20%,最高水位1.5米。在养殖期间,根据水质情况,可酌情追肥,透明度保持在1米左右。
3. 饲料投喂量人工配合饲料或海藻粉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5%~10%;磨碎的鲜海藻日投喂量为刺参体重的10%~15%,每天1~2次,实际操作根据池中饵料剩余情况决定增加或减少。夏眠期和冬季不投喂。
4. 病害防治养殖人员每天巡池2次,早晨和傍晚各1次,注意清除养参池周围的蟹类、海星等敌害生物。注意发现吸附在干露在池避上的海参要及时拣拾到水中。及时切断病原,不纳入发病参池排出的水,不投喂变质及带有病原体的饵料。
五、刺海参的采捕刺海参的采捕时间一般在4月~5月,11月~12月,也可视市场情况,潜水捞取,采大留小。6月~8月为繁殖季节,不宜采捕。采捕规格一般在100克以上。春季放养的5厘米~6厘米左右的大规格苗种当年秋冬季即可养成商品参,2厘米左右的小规格苗种需要到第2年才能达到商品参规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3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