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蜡虫的养殖历史
中国用蜡历史长久,已有三千年余年的历史,蜡料主要来自两种昆虫蜡,即黄蜡(蜂蜡)和白蜡(虫白蜡)。
虽然公元3世纪时“白蜡”一词已见诸魏晋间人所辑之《名医别录》,但现所知记载白蜡虫养殖及白蜡生产情形者仍以宋、元间人周密著《癸辛杂识》(1282~1296年间成书)为最早。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白蜡”录云:
江浙之地旧无白蜡,十余年间有道人自淮间带白蜡虫子来求售,状如小芡实,价以升计。其法以盆桎树(桎字未详),树叶类茱萸叶,生水傍,可扦而活,三年成大树。每以芒种前以黄草布作小囊贮虫子十余枚,遍挂之树间,至五月则每一子中出虫数百,细若蚁蠓,遗白粪於枝梗间,此即白蜡,(虫)则不复见矣。至八月中始录而取之,用沸汤煎之即成蜡矣(其法如煎黄蜡同)。又遗子於树枝间,初甚细,至来春则渐大,二三月仍收其子如前法,散育之,或闻细叶冬青树亦可用。其利甚博,与育蚕之利相上下,白蜡之价比黄蜡常高数倍也。
可见,在公元13世纪末中国白蜡虫之养殖已自华北淮河一带扩大至江南,所述之白蜡虫寄主树有白蜡树[Fraxinuschinensis(Roxburgh)]、女贞[Ligusturmlucidum(Aitton)等。女贞俗称冬青树,常绿灌木,在中国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均有分布,因最适於挂虫,所以简称虫树或蜡树。女贞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称贞木,“因叶冬不凋,若有节操,故有贞名”。女贞树之繁殖以采种育苗为主,但亦可插枝,即“可扦而活”。
明代诸书记载虫白蜡者渐多,汪机《本草录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及徐光启《农政全书》均有。李时珍《本草纲目》卷39《虫部卵生类》“虫白蜡”条云:
唐宋以前浇烛入药,所用白蜡皆蜜蜡也。此虫白蜡则自元以来人始知之,今则为日用物矣。四川、湖广、滇南、闽岭、吴越、东南诸郡皆有之,以川滇衡永产者为盛。
其虫大如虮虱,芒种后则延缘树枝,食汁吐涎,黏於嫩茎,化为白脂,乃结成蜡,状如凝霜。处暑后则录取,谓之蜡渣。若遇白露,即黏住难刮矣。其渣炼化滤净,或甑中蒸化沥下器中,待凝成块,即为蜡也。其虫嫩时白色作蜡,及老则赤黑色,乃结苞於树枝。初若黍米大,入春渐长大如鸡头,子紫赤色。累累抱枝,宛若树之结实也。盖虫将遗卵作房,正如雀壅螵蛸之类,尔俗呼为蜡种,亦曰蜡子。子内皆白卵如细丝,一包数百。次年立夏日摘下,以荷叶包之,分系各树。芒种后苞拆卵化,虫乃延世叶底,复上树作蜡也。树下要洁净,防蚁食其虫。
又有水蜡树,叶微似榆,亦可放虫生蚁,甜槠树亦可产蜡。
元、明、清各代古籍中对白蜡虫的寄主植物、产地、虫的生态和习性、采蜡和制蜡过程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不明白的只有两点:蜡是一种分泌物;雄虫作蜡、雌虫不作蜡。
公元3世纪前后中国已有自白蜡虫收蜡之记载,但此白蜡可能尚为天然产出而非养殖采收者,后来在了解并掌握白蜡虫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后,始逐步进行养殖,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养殖昆虫。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专业的“蜡农”,也有以之为副业的生产者,其中少不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贡献,直至2013年仍欠深入研究及发掘,如能明瞭其历史发展过程,实可作为未来推展昆虫产业的借鉴。
在西班牙人到达新大陆之前,胭脂虫已被当地人种养,用于染料。西班牙人把这种颜料运到西班牙,并迅速成 功,从而产生了一种行业。到了1600年,胭脂红已成为墨西哥一种重要的出口产品,产值上仅次于金银。出口的需求带动了胭脂虫的生产,整个17和18世纪,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仅在瓦哈卡地区,1758~1780年期间每年胭脂红的平均产量达到100万磅。可以想像,西班牙人千方百计想保守饲养的秘密,从而保持在胭脂虫生产上的垄断地位。当局禁止活胭脂虫的出口,甚至企图掩盖胭脂红是昆虫的事实,甚至传播胭脂红是从植物中提取的这样的假信息,直到安东宁·列文虎克在他的显微镜下才揭开神秘的面纱。
最后法国人也设法在他们的领地建立了胭脂虫养殖场,并于18世纪中期,成功地在阿尔及尔生产了胭脂虫。胭脂虫也被引入加那利群岛,短期内成为这种染料的主要出口地。1831年,整个加那利群岛的胭脂虫生产量只有4公斤,到了1850年,年产量已提高到40万公斤。
目前胭脂虫的产量不及1000吨,远低于需求量,价格看好,国际市场每公斤干虫可达10多美元。中国已于2000年引入胭脂虫。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干热河谷,如金沙江、元江、澜沧江、怒江等流域,不适于发展农业,但却适于仙人掌的生长。如果在这些地方种植仙人掌并饲养胭脂虫,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农民收入的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大量的胭脂红也可以改变“谈红色变”的境况。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16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