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百科 >

青蛙的繁殖技术

 青蛙的肉质鲜嫩、脂肪少、蛋白质含量高,而且还能起到清热解毒、消肿等效果,为了解决青蛙在市场上的需求缺口,避免野生青蛙灭绝,所以通过人工养殖青蛙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经济效益,而且也可以保护好野生青蛙,一举多得。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青蛙的繁殖技术吧。

青蛙的繁殖技术

青蛙的种类

 青蛙是两栖物,约有190种。其中分布广、数量较多的是黑斑蛙,其次是泽蛙、金钱蛙、虎蚊蛙。一般养殖的大都是黑斑蛙和虎玟蛙。

 黑斑蛙:体长约70-80毫米,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眼间距很窄。前肢短,批端钝尖,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皮肤光滑,背面有一对背侧褶,两背侧褶间有4-6行不规则的短肤褶。背面为黄绿或深绿或带灰棕色,上面有不规则的数量不等的黑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横斑,腹面皮肤光滑呈鱼白色。雄性有一对颈侧外声囊,第一指基部粗肥,上有细小的白疣,有雄性腺。

 金线蛙:体长50毫米(雄体略小),头略扁,吻钝圆,吻棱不显,鼓膜大而明显。指端尖圆,后肢粗短,趾端尖圆,趾间全蹼。背面及体侧的皮肤有分散的疣,背侧有一对背侧褶。腹面光滑,肛部及股后端有疣。生活时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后肢背面棕色横纹不显,腹面黄白色。雄性有一对咽侧声囊,第一指有婚垫,有雄性腺。

 泽蛙:体长40-50毫米左右(雄蛙略小),吻尖圆,吻棱圆,眼间距窄。指端钝尖,后肢较短,趾端钝尖。趾间的蹼约达趾长的2/3。背部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的长短不一的纵肤褶,褶间散有小疣粒,无背侧褶,头前端及腹面的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灰橄榄色或空灰色,雄性咽部深色,其余为白色。雄性第一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咽部黑色,有雄性腺。

 虎纹蛙:体大而粗壮,雌性超过120毫米,吻端尖圆而长,吻棱钝,鼓膜大,前肢短,指短,指端尖圆,趾末端头圆,趾间全蹼,皮肤极粗糙,无背侧褶,背部有长短有一、分布不十分规则的肤棱,纵行排列,头侧口缘及腹面的皮肤光滑。生活时背面黄绿略带棕色,头侧及体侧有深色不规则 的纹斑,腹面白色。雄性略小,有一对咽下侧外声囊,前肢粗壮,第一指上灰色婚垫发达,有雄性腺。

青蛙的繁殖技术

 1、种蛙的选择

 选择经过第二次产卵的种蛙受精率较高,第三、四年的雌蛙产卵数量虽然多,但受精率较差,第一年蛙产卵孵化率也较低,不适作种蛙。为了便于管理,最好在同一批种蛙中选择体形强大、发育正常、行动活跃者为种蛙。经过选择后的种蛙按1只雄蛙2-3只雌蛙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待产,一般20平方米的产卵池可放种蛙1400-2000只。产卵池中要放置水草或种水莲花,其数量约占水面的三分之一。池上须种丝瓜或葡萄之类搭架遮荫。池的周围尽量避免强烈的声音和其它噪音。若在稻田的中央建立产卵池,产卵池内设产卵筐,产卵筐上口直径30厘米,下口直径70厘米,高40厘米。每个产卵筐放20-30组的种蛙。经常观察,如发现有卵块就捞出放到孵化池里,然后放走已产卵的雌蛙,使雄蛙继续抱对。

 2、青蛙的交配交卵

 青蛙每年3-7月份都产卵,北方产卵迟些,南方各省3月份就开始产卵,4月份是产卵盛期。但种蛙的抱对、交配、产卵的早晚与气温、饲养池的水温及水的深度有很大关系。当水温15?C以上时雌雄蛙开始拒对。18-28?C是最适的产卵温度。在产卵季节将到时雄蛙不断地鸣叫吸引着雌蛙。雄蛙一般提早一星期左右发情。雌蛙未发情时拒绝抱对,已发情则常徘徊于浅水中或岸上依恋在雄蛙的周围,肚皮比平时膨胀,性冲动,食量忽减。青蛙没有交尾器,不能进行体内受精,而是通过雄性拥抱着雌蛙完成受精过程的,雄蛙的第一指内侧有膨大的肉垫,称婚垫。婚垫上富有腺体和角质刺,其分泌物和角质刺将加固拥抱的作用。当雌蛙成熟发情时,雄蛙即跳上雌蛙背上,将前肢搂抱在雌蛙下面,用小腿挤压雌蛙腹部,同时摆动两后足,磨擦雌蛙的泄殖孔,雌蛙将卵排出体外,雄蛙即射精于卵上。产卵后,雄蛙自行离去。雌蛙处于半休克状态,1-2分钟后,才慢慢地离开,到阴凉的地方安卧休息。青蛙抱对产卵的时间一般1-2天,有时也长达3天。产卵一般在夜进行,黎明前为最高峰,一只50克以上的雌蛙,每次产卵在一万粒左右。 青蛙产卵时要求安静的环境,轻微的振动可使产卵暂时停止,强烈的振动或长时间的干扰,会使它迁移产卵地点。产卵的进行取决于雄蛙的腿与足的活动,雄蛙腿足停止活动,雌蛙即停止产卵。如遇强烈的冷风侵袭,水温突然下降到15?C以下,产卵也就停止。此时可设法增温,使它正常产卵。在产卵期间,如果池内的雄蛙多于雌蛙,有同性相抱或两只雄蛙抱一只雌蛙的现象,第三者将一雄一雌同抱住,或反方向抱于雌蛙的胯部,使雌蛙不能正常产卵甚至死亡。所以产卵池的种蛙必须按一雄二雌(或三雌)的比例放养。

 3、人工催产技术

 性成熟的种蛙并非每只都能产卵。如环境不适合,发育不良,体质较差,气候恶劣等影响其产卵。为了使青蛙产卵及孵化整齐一致,必须进行人工催产。通常用脑下垂体注射法:将一只青蛙的头上顶壳打开,将大脑除去,在在脑之下有约半个粒粒大小的白色物体,即是脑下垂体。将脑下垂体放入沉淀管中,用玻棒加以研磨,加入生理盐水溶解后,用经过消毒的注射筒,给雌蛙进行腿部肌肉注射,注射两次即可使雌蛙产卵。

 4、人工采卵及孵化

 青蛙产下的卵又小又软,泥**、圆形,卵外有胶质膜保护,并互相吸附成片浮于水面,或附着在水草上。如果卵沉入池底,必须设法使之附在水草上。采卵时间在每天早上10点钟左右,捞卵网和盛卵网将蛙卵连同附着的水草捞起,放于桶中,再轻轻地放入孵化池内。放卵时要尽量保持原来的方向,即正面朝上,反面向池底。如果方向搞错,对孵化率有很大的影响。同一批卵要放在同一孵化池,这样孵出来的蝌蚪大小一致,方便管理。如果在一池中放不同期的卵块,孵出来的大小蝌蚪生长速度不一,弱小的就会逐渐衰弱而死亡。在孵化期,水温必须保持在20-25?C之间。在换水、换盘时,如水温突然升降5?C以上或水温低于4?C,高于28?C或强的惊动均可导致蛙死亡。因此,观察蛙卵孵化时动作要轻,不能随意搅动池水,以免蝌蚪幼体漂离卵膜,影响成活率。经过两天孵化,蛙卵略能摇动,3-4天即成蝌蚪形态,5天左右孵化小蝌蚪。

青蛙常见的病虫害

 l、气泡病

 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常游于水面,精神不振,胃内充满气体。防治的方法是将病蝌蚪移于清水中,暂时不投食, l一2天后再恢复授喂,但数量不要太多,而且要煮熟。

 2、车轮虫病

 因寄生车轮虫所引起。发病的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尾鳍膜发白,常浮于水面。防治的方法是减少蝌蚪池的饲养密度,并且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硫酸铜:硫酸亚铁为5:2)撤入池中,使池水含其浓度为百万分之一点四。

 3、体外寄生虫

 青蛙体外寄生虫较为严重的是寄生在蛙体上的蛭类,常见于春夏两季,发病的青蛙体表面出现3毫米大小的灰绿色小虫,一头口了吸在蛙体上、中头游离状于水中。此种蛭类为水陆两生的,所以也有人叫陆蛭,其大小形状如白瓜籽,长2-2.5厘米,两头尖呈绿色,边发黄,腹面扁平,背面稍鼓起,全身多横环节,头部腹面有一吸盘吸于蛙体上,口在吸盘中央,尾部呈游离状。秋季陆蛭随青蛙入洞,冬季在青蛙群集时产卵。产完卵后成蛭即死亡,从蛙体上脱落,卵很快孵化成幼虫,咬破青蛙表皮,钻入皮内,夏季钻出表皮,用吸盘吸于青蛙体表,危害青蛙。此虫可用药剂防治。当发现蛙体上长有毛状的附着物或外表皮腐烂的情况时可将该患蛙用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稀释液(即50公斤水加药物5克)浸几天即可。

稻田养殖青蛙的方法

美国青蛙是我国近年来引进的一种大型食用肉蛙良种,每亩水面年产蛙1500千克以上,纯收人2万一3万元。由于常规的水泥 池养殖法,基础设施投资大,限制了农村养蛙业的发展,而土池简单养殖技术容易掌握,很受广大农户欢迎。

土池养蛙的优点:

①养殖设备投资每亩200元左右,不到水泥池的10%;

②养殖地点灵活,只要是无污染的塘、坝、沟渠,有水源的稻田,空闲地均可;

③土池条件与美国青蛙的生态环境相似,水体含氧量高,自然食物仁富,蛙生长比水泥池增快10%以上,尤其蝌蚪生长健壮,很少发病,成活率提高20%以上;

④土池不但可以养殖高品蛙,还能养种蛙(产卵、孵化和培育蝌蚪)。

土池养蛙的饲养技术与常规水泥池养蛙基本相同,只是养殖池 的建造不同,现介绍如下。

(1)商品蛙池的修建

①建养殖池的地点要有水源,无污染,环境比较安静。

②在稻田或空闲地面建池a.按1000平方米养殖池(即1. 5 亩)计算,应挖600—700平方米的池,池深1米左右,池的坡度1:3左右,便于蛙上岸;b.余下的300—400平方米栽果树、蔬菜或任其长草,造成荫蔽环境,供蛙休息和取食;c.养殖池的周围用幅宽1. 5米的尼龙布或塑料纱窗布围好,埋人地面下20厘米,防蛙外逃和鼠蛇人内侵袭蛙类。池修好后,每1000平方米撒施生石灰150千克消毒,5天后即可放水养蛙。

如果利用塘、坝、沟渠养蛙,不必另行挖池,只要搞好防逃设 施,池旁留出空地,清除池内杂物,灭除鼠蛇,经消毒处理后即可养蛙。

(2)如果饲养的种蛙数量大,可以利用商品蛙池养殖

如果数量少,可以按每平方米养种蛙,修建种蛙池,最小应不少于10平方米,建池要求同商品蛙池。繁殖季节,让种蛙在养殖池内产卵。由于种蛙数量大、活动频繁,容易将卵快撞击深入水底,造成缺氧死亡。所以,必须每日坚持退池数次,发现卵块立即捞起入孵化箱中。

(3)蛙卵孵化

采用网箱孵化,用尼龙布做成长2米、宽1米的船形网箱,放人商品蛙池中,网箱入水30-40厘米,周围用竹竿固定。箱顶用竹片或草帘搭好荫棚,防日晒、雨淋。箱内放有漂浮能力的水草,将捞起的卵块放人水草丛中进行孵化。每平方米可放卵6000粒左右,每箱放同日卵1-2窝,在适温下2-3天即可孵出蝌蚪,孵化率高达80%-90%。

(4)蝌蚪培育

刚孵化的蝌蚪可以留在孵化网箱内饲养,也可移入蝌蚪培育网箱内(网箱做法应同孵化箱)饲养。网箱人水深度要求在50厘米以上,以利蝌蚪的运动。每个网箱内设投食盆1— 2个,盆要沉入水下10厘米,便于蝌蚪取食。蝌蚪刚孵出4-5天内靠卵囊营养生活,不需投食,以后投喂熟蛋黄。每万尾用1/3个蛋黄调成浆水洒入网箱食盆内,任其摄食,每日2次。10日龄蝌蚪可以投喂生豆浆、豆渣、猪血等食物,也可结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随着蝌蚪的长大,应逐步分箱,降低包头密度。蝌蚪长至1-2个月后即可放入商品蛙池饲养,每700平方米水面可放养蝌蚪1.5万尾,直至养成商品蛙。

 青蛙是一种我们熟悉的两栖动物,同时它也是一种重要而且普遍的农业养殖项目,青蛙的养殖方式很多,稻田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法,那么,稻田怎么养殖青蛙?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青蛙稻田养殖技术一、稻田基础工程的建设

 选择地势低洼、排灌方便、洪水不泛滥、天旱不干涸的稻田,面积控制在0.067-0.134公顷为宜。每0.067公顷稻田一般建宽在1米左右、高在50厘米以上的埂堤多条,埂堤面积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20%,创造符合青蛙水陆两栖习性的环境。

 埂与埂之间宽4-5米,便于插稻。稻田周边用聚乙烯网进行拦围、网高1米左右,以防蛙逃逸。在埂堤边上用竹杆和芦苇帘子架设高出地面50厘米的遮阳棚,作为蛙休息和摄食的场所,规格为2米?1.5米,田埂上每10米左右设一个遮阳棚。

 每个遮阳棚下放置3个食台,规格为50厘米?30厘米。为了确保稻田有充足的水源,每个养殖框口要单独设立进、排水渠。进、排水渠成对角线设立,促进水流的旋转使得换水充分。

青蛙稻田养殖技术二、种苗投放

 稻田养殖青蛙中,一般4月初放养幼蛙。放养前,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20公斤对埂间水沟进行撒施消毒,一个星期后放水养蛙。刚变态的幼蛙每0.067公顷放养2万-2.5万只,30天后的幼蛙每0.067公顷放养1.5万-2万只。切忌规格差异较大的青蛙同时放养。

青蛙稻田养殖技术三、饲养管理

 1、食物驯化。具体办法是:先把活体饵料如面包虫、蝇蛆、小蚯蚓等均匀撒放在埂堤边上,让幼蛙捕食,每天分早晚2次投喂;5天后,幼蛙已习惯了捕食上述活体饵料,这时再将这些活饵投放到食台上;一个星期后,将鱼、动物内脏等"死饲"做成与活体饵料大小相似的配饲与活体饵料一起投喂,逐渐增加"死饲"的份额,最后完全过渡到"死饲"投喂。

 另外可用模拟活饵办法,在饲料中放入数条活泥鳅,活泥鳅在饲料盘中游动带动盘中的饲料,幼蛙一见盘中饲料全部震动,以为是活饵,便会抢着吃,同样也可达到驯化目的。驯化时间一般在20天左右。

 2、饲料及其投喂。刚变态的幼蛙饲料以蝇蛆、面包虫、小蚯蚓等小型动物为主,平均每100只幼蛙每天投饲100-150克。待幼蛙长到15克左右时,投喂小杂鱼、小虾和个体较大的蚯蚓、螺蚌肉以及动物内脏(切碎)等,每天的投饲量相当于幼蛙体重的10%-15%。另外在稻田中要装置诱虫灯,以诱集昆虫作蛙的饵料。待蛙长到50克以上,投喂人工配合颗粒饲料,配合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35%以上,直径为4-6毫米,投饲量控制在蛙体重的3%-5%,分上、下午各投喂1次。

 3、日常管理。稻田养殖青蛙,夏季在埂堤上种黄豆,豆株可遮荫,利于青蛙避凉;夏季稻田要适当加注些新水,并保持水位在40厘米左右;每天要清洗食台,并定期消毒、晾晒;每日巡田,观察蛙的生长状况。

青蛙稻田养殖技术四、病害防治

 稻田养蛙可以吃掉一些害虫,但不能完全替代农药治虫,严重的水稻病虫害仍需对症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为了确保稻田中美国青蛙的安全,施药前应注意清理疏通水沟,将稻田水位加深到6-10cm。喷洒药物时应尽量减少药物落入水中。乳剂农药在露水干后喷洒,粉剂农药在有露水时喷洒,也可每半块田轮流喷洒。喷药后,如果发现蛙类不适应,要立即向田中加灌新水。

 另外,雨前不要施药,以免药物落入水中。蛙病防治应从提高蛙的体质,改善稻田环境人手,走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

 ①幼蛙放养时,用20X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幼蛙叨分或用3%-4%的食盐溶液浸洗幼蛙10分钟。

 ②饲养管理中坚持对蛙沟(池)、工具、蛙体和食物经常消毒,投饵时坚持定时、定位足质、定量。

 ③运输、放苗等操作中要小心。在蛙病盛发季节之前或流行期,每隔10天一15天在稻田沟池中泼洒20X10-6的生石灰或1X10-6的漂白粉,亦可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药物进行投饵防治。

 ④巡田时,发现敌害、污物、残饵及时清除;对行动迟缓、伏卧不动、厌食或有其他异常表现的蛙,应及时捕捉检查,有病则应隔离治疗,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病情的发展与蔓延。

青蛙稻田养殖技术五、稻田养殖青蛙注意事项

 ①稻田要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

 ②将稻田分隔成若干小块蛙田,每块面积约80?120平方米。

 ③开挖蛙沟。在稻田的两边?靠进水渠或蓄水池各开挖一条长与蛙田相等,宽1米、深0.5-0.6米的?11?字型蛙沟,面积占本田的15-25%。蛙沟与蛙田交接处筑一条高、宽各0.3米的小田埂。

 ④加高加固田埂。开挖蛙沟的土用于蛙田四周筑田埂,加高至0.4-0.5米、面宽0.3-0.5米。

 ⑤建好防逃设施。在蛙田四周打木桩,用水泥瓦或聚乙烯网片围拦,高0.8-1米,埋入土中10厘米。

 ⑥对角开挖进出水缺口。每块畦田分别开挖进出水口各1-2个,同时用铁丝网或聚乙烯网片钉成拦蛙栅。

 ⑦搭好遮荫棚。在每条蛙沟的上方,平挂遮阳网遮荫,宽1.5-2米,长与蛙沟相同。

 ⑧蛙田外围开挖排洪沟,防止洪水入蛙田。

 通过以上关于青蛙稻田养殖技术的介绍,我们现在知道了稻田怎么养殖青蛙,稻田养殖青蛙是青蛙养殖过程中的一个模式,其中美国青蛙可采用稻田来进行养殖,不仅生态绿色,而且也可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使稻田的产出率增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bk/6_657222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