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定军茗眉的功能

茶和咖啡、可可号称世界三大饮料,成为全球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必需品,而三者中茶居其首。早在公元前秦汉时代,我国的《神农本草经》就收载了茶,当时只作药用。唐朝后期,茶树种植已遍及南方各地,名茶品种甚多,此时饮茶之风大兴,由南方传至北方,因而南茶北运成为一种重要贸易。唐德宗时开始抽茶税,成为朝廷的一项重要收入。自从陆羽著《茶经》三卷,详记茶叶产地及饮茶风习,还介绍了茶的功能,从此饮茶者日渐增多。9世纪时,茶又由中国传人日本。

定军茗眉的功能

16世纪时明代嘉靖年间,欧洲商人泛海来广东,携茶种以归,欧洲及印度始有种之者,所以欧洲在17世纪才开始饮茶。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来客”早已是中国人的好客习惯。茶叶色味清香,它所含有各类物质,有益人体健康。早有“日饮香茗三五杯,有益健康精神爽”的记载,饮茶使人健康长寿,这在中国古代诗赋、史篇中有不少记载。

据说在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有一个和尚已是100岁出头的年纪,来到洛阳,宣宗问他服何药而得此寿的,和尚回答说,少时很贫苦,不知药性,没有服什么药,只是平时爱饮茶,到处唯茶是求。宣宗听后,便赐他茶叶五十斤,并请他居住保寿寺。(见《唐书》)茶叶究竟含有什么有益于人类健康,又能防病治病的成分呢?随着科学的发达,现已知茶叶中含多种化合物,其中有可溶性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绿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和P,对机体很有益处,是体内新陈代谢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此外,还有对健康有关的无机盐,特别是一些在其他食品中含量少的元素(微量元素)如铜、氟、铁、铝、锰、锌、锶、钙、镁等,可以补充人体对矿物质的需要,对人体健康和延缓衰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还发现含有一种能加强毛细管壁的具有维生素P活性茶多酚。茶叶中的咖啡因对身体影响最大,它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精神兴奋、思想活跃、消除疲劳。又能兴奋心脏,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对心脏的血液供应,有强心作用。它还能加快呼吸,提高肌肉的工作量,但并不加快脉搏,也不增高血压。茶碱和咖啡因都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胃液分泌。茶叶含有鞣酸,它有收敛、止血、杀菌等功能,如有误服金属盐类或生物碱等毒物,尚未吸收时,即服浓茶,可以解毒,因鞣酸与毒物结合产生沉淀,以延缓毒物吸收。茶能抑制痢疾杆菌,故对细菌性痢疾有一定治疗效果。咖啡因与茶多酚协同作用,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效能。饮茶能去油降脂,在中国民间早有发现,史料有载“消宿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话。以肉类为主的少数民族特别嗜茶就是这个原因。

经科学实验发现茶叶有抗凝作用,比丹参的化瘀作用大,茶叶可使形成粘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殊途同归,表明茶叶可以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美国和英国在1967年和1975年分别发表了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出色的研究,为古老的茶叶增添了奇光异彩。有趣的研究还表明,饮咖啡导致胆固醇增高,但茶叶中的茶多酚和维生素C可以清除咖啡因的不良作用,此即茶叶的独到之处。

还有惊人的发现是:1989年《中国食品报》发布了“绿茶百多种,防癌见奇功”的科研成果。中国预防医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经过两年研究,证实了中国茶叶,尤其是绿茶,可以预防亚硝基化合物对人体可能的致癌危险。两年来该所从化学、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角度,通过实验室研究,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我国主要茶产区的145种绿茶,阻断致癌物(亚硝基)的阻断率在90%以上,其次为紧压茶、花茶、红茶和乌龙茶,这种差异与茶叶的加工方式有关。

西德的《药用植物》杂志在1986年曾报道:红茶可抗过敏的活性物质,对支气管哮喘有缓解和治疗性效果。

茶叶含有维生素P(又名芦丁)、维生素C及茶多酚,能增加血管邦性、防止出血,也能调节甲状腺。日本学者还发观喝茶对医治糖尿病有益。波兰某医疗机构曾给手术后病人喝绿茶,认为能加速伤口愈合。

老年人饮茶不宜太浓、大多,要适量,否则会对健康不利,特别在临睡前要避免饮浓茶,以免带来失眠,增加夜间尿量,妨碍睡眠。

泡茶时不宜用高温沸水,茶中的某些成分遇高温后极易破坏,更不能煎煮,一般用80一90℃的开水为宜。

茶水搁置过久,容易被微生物污染,茶水内的复杂成分易发生变化,如氧化、胺类物质增加等,这对身体是有害的,因此最好不要喝隔夜茶。

服铁剂、强心甙、盐酸麻黄素、磷酸可待因、安眠药等,勿以茶水吞服,因茶叶中有些成分能与重金属和生物碱结合沉淀,使药物失去原来的疗效。

总的来说,适量饮茶有利于防治疾病(包括动脉硬化、癌症等),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身体健康。应该培养合理的饮茶习惯,对于老年人,尤为重要。

中国茶树的栽培历史是怎样的

(1)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边境贸易的重要商品。

(2)利润丰厚,财政收入增加;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3)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增强了英国等国的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茶叶在印度普遍种植,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4)原因: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饮料作物。饮茶、艺茶始于中国西南。战国以前,饮茶和茶业主要在巴蜀和汉中的部分地区。秦汉统一中国以后,饮茶和种茶由巴蜀首先东传到荆楚广大地区。汉代,茶的饮用和栽种传播到了湘粤赣毗邻的茶陵一带。至三国和两晋时,饮茶不但流行于中原官宦人家,在长江下游和江浙沿海一带,饮茶之风也非常盛行。并出现了一些

“弥谷被岗”的茶园。唐代,茶进一步发展为全国性的一种饮料,其产茶的区域,已遍及长江流域和河南、陕西等地。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着——陆羽《茶经》。《茶经》分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篇,讲述茶的起源、种类、特性、制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以及有关茶叶的典故和用茶的药方等。书中对于茶树形态、茶园的择地和采摘进行了描述和总结。如:“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对不同生态环境所产茶叶的质量,也作了评述:“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又明确提出:“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对于“茶之笋者”要“凌露”采之;“茶之芽者”,要选“中枝颖拔者”采之;天气则“其日有雨”或“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陆羽总结的这一采摘经验,直至明清的有些茶书中,仍奉为经典,井作为某些名茶的采摘要求在运用。

但《茶经》中对茶树的栽培方法的叙述却很简略,只提到“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一句。只是到了韩鄂的《四时纂要》中才有详细的记载:“种茶,二月中于树下或北阴之地,开坎圆三尺深一尺,熟劚着粪和土,每坑种六七十颗子,盖土厚一寸强,任生草不得耘。相去二尺种一方,旱即以米泔浇。此物畏日,桑下竹阴地种之皆可,二年外方可耘治,以小便、稀粪、蚕沙浇壅之,又不可太多,恐根嫩故也。大概宜山中带坡峻,若于平地,即须于两畔深开沟垄泄水,水浸根必死。……茶未成,开四面不妨种雄麻、黍穄等。”又载“熟时收取子,和湿土沙拌,筐笼盛之,盖穰草,不尔即乃冻不生,至二月出种之。”这是中国有关茶树栽培技术的最早记载,也是清以前所有茶叶文献中关于茶栽培的最完整记述。

北宋茶区北限的南移,也促使了茶叶生产技术中心的南移。继唐朝顾渚(江苏宜兴和浙江长兴相界处)之后,福建建瓯的北苑成为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中心。有宋一代,建州和北苑成了出版茶书最多的地方。蔡襄《茶录》、《东溪试茶录》、《品茶要录》、《宣和北苑贡茶录》、《北苑别录》和赵佶的《大观茶论》等均以建瓯或北苑贡茶为主要描述对象。从茶书的数量和内容上看,宋代建瓯贡茶代表了中国当时茶树栽培和茶叶制造的技术水平。宋代茶树栽培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茶树品种分类和茶园管理方面。在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中,根据茶树的外形、叶形、叶色、芽头大小和发芽早晚等不同情况,将北苑一带的茶树地方品种归纳为七类:一“白叶茶”,其特征是“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二“柑叶茶”,叶厚芽肥、状类柑叶,是乔木型的良种茶树;三“早茶”,发芽较早,一般都用其作“试焙”;四“细叶茶”,生沙溪一带山中,“叶比柑叶细薄”;五“稽茶”,芽叶细小厚密,呈青**,发芽也迟;六“晚茶”,特点近似稽茶,但较诸茶更晚;七“丛茶”,也称蘖茶,是灌木型茶树,一岁“发者数回”。这是古代对地方茶树品种最早的分类记载。关于茶园中耕除草,《四时纂要》中只有“二年外方耘治”一句。据《北苑别录》所引的《建安府志》载:“茶园恶草,每遇夏日最烈时,用众锄治,杀去草根,以粪茶根。名曰开畲。若私家开畲,即夏半初秋各用功一次。”再如茶园冬管和茶树越冬保护方面,有了“挚稻糠入茶园培壅根株”的措施。

明清时期,在茶园管理方面有所发展,认识到施肥灌溉,中耕除草等与茶叶质量和产量的关系。如明程用宾在《茶录》中指出:“肥园沃土,锄溉以时,萌蘖丰腴,香味充足”,罗廪在《茶解》中也指出:“茶根土实,草木杂生则不茂,春时薙草,秋夏间锄掘三四遍,则次年抽茶更盛。茶地觉力薄,当培以焦土”;“每茶根旁掘一小坑,培以升许,须记方所,以便次年培壅。”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种茶基本都采用种子直播的方法。清代,福建建瓯一带的农民,发明了压条繁殖茶树的方法。明末清初还出现了茶树台刈技术,使用的方法有伐、烧和刈等。晚清时还出现了一种与茶修剪有关的光绪时的“种理茶树之法”,据《时务通考》记载:“其茶树生长有五六年,每树既高尺余,清明后则必用镰刈其半枝,须用草遮其余枝,每日用水淋之,四十日后方去其草,此时全树必具发嫩叶,不惟所采之茶甚多,所造之茶犹好。”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0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