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九养”咸宁养殖扶持
久仰咸宁之名
周易早有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合,首出万物,万国咸宁。”这便是咸宁地名的由来。上下几千年,咸宁孕育过各种英杰,经历过诸多战火雅事。
如今,咸宁是全国卫生城市,是全国最适宜人居城市,是华中最佳投资旅游城市。
咸宁九养之妙
得天独厚之咸宁,有温泉养生、山水养情、富氧养肺、茶道养性、文化养德、运动养形、美食养胃、祈福养心、生态养身。
这九养,住在咸宁,方可品味。今天,我们带你去领略咸宁这九养的精妙之处。
温泉养生
咸宁温泉又名沸潭,水温达到50℃,其开发和利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宋时“温泉沸波”被列为“咸宁八景”之一。它的泉水出自岩窟,水激石岩,沸沸涌涌,雾气蒸腾,被称为“温泉虹影”。被称为“温泉虹影”。
咸宁温泉经科学鉴定,水中含有硫酸盐、碳酸盐、钙、镁、钾、钠等十多种矿物质,咸宁温泉系硫酸钙弱放射性氡泉,对慢性颈肩腰腿痛、关节炎、神经炎、风湿病及多种皮肤病有明显疗效,被誉为“华中第一泉”。
住在咸宁,温泉可养生,让人获得健康。
山水养情
咸宁名山众多,九宫山是闯王败亡之地、如今是避暑胜地;药姑山是瑶族起源地,宁静悠远;大幕山草木繁盛,每到春夏杜鹃映山红
咸宁还是水乡,长江经赤壁、嘉鱼而过,赤壁古战场、嘉鱼山湖连江是胜景;富水湖、陆水湖、斧头湖无一不是风景名胜、物产丰饶,崇阳隽水河、青山湖更是《白蛇传说》外景地。
住在咸宁,山水可养情,让人充满闲雅气质。
富氧养肺
2014年湖北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排名中,咸宁仅排在鄂西的神农架林区、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和天门市之后,排名第四,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95%!
咸宁素有“武汉后花园”之城,哪怕是在城区,也有大型的潜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十六潭公园、人民广场等大片绿地,山水相映,空气质量让人时刻放松呼吸。
住在咸宁,富氧可养肺,让人远离空气污染。
茶道养性
咸宁茶文化悠久,晋代便有“入武昌山采茗”的记载,其时咸宁属武昌郡,唯九宫山是大山,“武昌山”当指九宫山一带。在赤壁羊楼洞老街,中俄“茶叶之路”从这里起源,横跨欧亚大陆,繁荣了260多年。除了赵丽桥“川”字牌青砖茶外,咸宁还有“松峰茶”、“毫峰茶”、“锦峰茶”、“川玉茶”、“玉名露”、“鄂南剑春”、“罗针茶”“九宫白毫”等众多名茶。
如今,咸宁仍有大片的数十万亩茶园,街头巷尾茶楼众多,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住在咸宁,茶道可养性,让你品得生活真味。
文化养德
咸宁历史悠久,三国英杰在此鏖战、唐朝大书法家李邕在此习字、宋朝连中三元的学霸冯京在此读书、闯王李自成在此败亡、叶挺率领独立团在此获得北伐关键胜利、冰心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在此留下难忘的记忆
咸宁文化氛围浓厚,九宫山等名山有浓郁的宗教文化、提琴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和高筒提琴是全国独有的民间乐器,还有嫦娥月桂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无一不散发着醉人的魅力。
住在咸宁,文化可养德,让人内心充实。
运动养形
咸宁有浓郁的运动氛围。人民广场至月亮湾的淦河步道每天晨昏都有锻炼的身影,攀爬潜山、十六潭公园绕湖小跑、星星竹海骑行、陆水湖泛舟、黄龙山徒步咸宁的好生态和好空气让咸宁人的运动有好去处、好效果。
住在咸宁,运动可养形,让人身姿矫健。
美食养胃
《舌尖上的中国》走入咸宁力推嘉鱼的藕并非偶然,咸宁美食深深值得食客品味。
咸宁美食之妙,重在食材。譬如嘉鱼的藕煨排骨、崇阳的笋烧肉、赤壁的鱼、咸安的贺胜鸡汤、通山的砧板腊肉因为气候、因为生态、因为健康,咸宁有好食材,故有美食。
住在咸宁,美食可养胃,让人吃得放心满足。
祈福养心
咸宁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齐全。通城县黄袍兰若寺系汉朝古寺,九宫山的“无量寿禅寺”是全省规模最壮观的寺庙,“瑞庆宫”是全国道教的五大道场之一,“太乙观”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潜山古寺是冯京读书处
住在咸宁,祈福可养心,让人平静安宁。
生态养身
咸宁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2.3%,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咸宁市既有幕阜山脉这样生态保存完好的大型山区,也有潜山森林公园这样的城区绿地,更有富水湖、陆水湖等丰富水系。这片土地上生长了112科、354属、1114种、54个变种的乔木,养育了30目460余种陆生野生动物、17目40科约270余种鸟类。79.455亿立方米的地表水资源中,生长有各种鱼类,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住在咸宁,生态可养身,让人得享自然。
结语要生活,更要生活质量
如今我们不缺乏追逐事业的机会,我们可以在物质上生活得更好,但环境、生态、健康、亲情等时刻都在拷问我们的内心:我们要什么样的生活。咸宁九养,让你的生活更有质量,如果要一种更抚慰内心的生活,那就是住在咸宁的生活。
可是,你若不来,我美丽给谁看?
县工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明晰产权,盘活了资产存量,同时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建设,入园企业不断增多,涉及产业有电子基础信息、造纸、冶炼、轻工、粮食加工等众多领域。通城县共有工业企业382家,职工22355人,资产总额21224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职工人数8367人,资产总额198100万元,规模以下企业313家,职工13988人,资产总额14144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343985.2万元,同比增长32.69%,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35115万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县规模企业生产总量的19.1%,重工业完成148748万元,同比增长33.0%,占80.9%。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17554万元,同比增长20.3%,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集体企业完成16291万元,同比增长60.7%,占8.9%;股份制企业完成140556万元,同比增长29.3%,占76.4%;其它企业完成9462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402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200万元,同比增长28%,实现销售收入230088.6万元,同比增长16.98%,实现利税20256万元,同比增长11.73%,资产贡献率达到12.33%,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13.72%,资产负债率为46.2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2.2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5.68%,全员劳动生产率199526元/人,产销率达到96.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67.7%。(2009年数据) 全县农业总产值195851万元(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77346万元,占农业比重的39.5%;林业产值6914万元,牧业产值105974万元,渔业产值3177万元。林、牧、渔业占农业比重的60.5%,农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耕作制度以三熟制为主,二、三熟制比例达98.69%,耕地复种指数达271.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4.4%。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马玲薯、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中药材、蔬菜、田藕,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油茶、花生等。(2009年数据)
全县山地面积108.1万亩,其中林地98.4万亩,主要是楠竹片林12万亩,木本中药材5万亩,板栗3万亩,水果4万亩,油茶9.1万亩,茶叶5.12万亩,杉、松47.6万亩,其它13.2万亩,森林覆盖率57.5%,楠竹立竹1344万根,活立木蓄积量135.4万立方米。(2009年)
通城县牧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奶牛、山羊等养殖业也有所发展。通城县是全国重点商品猪生产基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先进县”和“全国生猪品种改良先进县”和“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县生猪出栏率突破200%,居全省首位,成为湖北省生猪高产样板县。
全县放养水面3.6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0000亩,水产品总产量3300吨,生产鱼种900吨,人工孵化鱼苗1亿尾,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鲤鱼、鲫鱼、鱼、龙虾、泥鳅。近几年引进的名优品种有:乌鳢、建鲤、高背鲫、罗非鱼、彩虹鲷、麦鲮、淡水白鲳、澎泽鲫、斑点叉尾、南方大口鲶,鳜鱼,特种养殖品种有:甲鱼、美国青蛙、螃蟹、银鱼、鳝鱼。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鱼、网箱养鳝、网箱养、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塘堰养鱼、水库养鱼,栏汊养鱼、家庭养鱼。国有水面养殖以粗放天养转变为专业人工养殖,小一、二型水库和较大面积的塘堰,通过水产协会的横向联系采取集约式合伙承包、买断经营权及引进外来资金人才等经营方式达到精养高产。(2009年数据) 通城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做从业人员2.5429万人,完成增加值12.7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2%。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一是场所分布由离散型发展为聚集型;二是三产业内部的规模不断扩大;三是从事第三产业的领域不断延伸。
通城县共有个体私营经济户6968户,其中个体户6693户,私营企业275户。从业人员22638人,其中个体户17534人,私营企业5104人。个私经济户产值达到26948万元。
通城县共有市场12个,建筑面积82100平方米,投资1.115亿元。按种类分:综合市场1个,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投资额为100万元;农贸市场6个,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投资额1210.5万元;小商品市场1个,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投资额2500万元;蔬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投资额20万元;水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额120万元;服装市场1个,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投资额1200万元;建材市场1个,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按结构分:室内市场5个,顶棚市场7个;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场8个,批发市场4个。(2009年数据) 县通过举办外贸出口培训班,提高企业外贸出口人员业务素质,积极为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出口退税,帮助企业申报并落实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强化外贸出口服务,促进了全县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全县外贸出口企业达到28家,完成外贸出口额1532万美元,其中工业外贸出口企业26家,完成出口额1465.2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额的99.1%。同时,在引进外资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成招商引资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先后引进外资创办了咸宁新力织造有限公司、新宇云母制品有限公司、通城麦卡电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2009年全县引进外资67万美元。
“三争”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共储备项目935个,列入国家和省、市项目库项目545个。全年共争取上级投资项目48个,到位补助资金1.68亿元,争取资金总额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数据)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2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