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传奇,一条包藏阴谋的水渠如何为秦国一统天下立大功?
公元前355年,诸侯混战,兵连祸结,在金戈铁马与纵横捭阖的较量中,两个国家几乎同时开启了一场变法。
位处中原腹地的韩国,土地狭小,国力羸弱,又被列国紧紧围困,四面受敌,朝不保夕,国君韩昭侯欲改变现状,任用申不害主持变法,十五年,“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远离中原的秦国,祖上是给周王室养马戍边的来头,即使称霸西戎也不为其他诸侯看好,中原列国不仅将其视为蛮夷,还欲瓜分之而后快。刚刚即位的秦孝公誓要强国雪耻,遂发布求贤令,招揽六国人才,卫国人商鞅闻声入秦,随即君臣合力,铁腕变法,十数载苦心经营,一朝东出,竟把强大的魏国打得割地求和。
战国局势图,制作@孤城
秦,韩变法虽都达到了富国强兵之功效,但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申不害变法强调“术”,术的根本在于人,韩昭侯慧眼识人,头脑清醒,韩国有了生机勃勃的场面,但韩昭侯去世后,继任者是个无能之辈,韩国就一蹶不振。
商鞅变法倚重的是律法制度,赏罚分明,法外无情,即便太子犯法国君也无法保全,新法深入人心,就算秦孝公去世,留下的依然是一条坚实的强国之道。
因此,往后的百余年时间里,秦国愈加强大,势倾中原,令其他诸侯国谈秦色变。而韩国却在短暂的强盛之后开始衰颓,从最小的战国又变成了最弱的战国。
战国局势图,制作@孤城
公元前246年的一天,韩桓惠王倚坐榻前,无精打采又若有所思。
想到秦国他就头痛欲裂,如何应对早晚必将兵临城下的秦军也成为了他挥之不去的噩梦。
韩桓惠王永远不会忘记,十六前年上党郡与国都的联系被秦军切断,郡守冯亭将上党郡献给赵国时,他心中闪过的侥幸与阴影。
他既不甘心将占据天下要害的上党拱手让人,又希望能借机“移祸大邦,脱我存亡之危”。
却不料,秦军不出五个月就击溃赵军,并在长平坑杀四十万降卒,一时间尸骨莽莽,唯一能与秦对抗的赵就此一蹶不振,大小诸侯无不震恐。
就在三年前,秦相吕不韦领兵攻灭了东周君之国,还派蒙骜一口气打到韩国,韩国无力对抗,只得献地请和。
失去了东周国作屏障,韩国直接挡在了秦国东出的大门口,韩桓惠王天天如坐针毡,苦思冥想,最终想出了一道妙计:让敌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弱鸡,就能迎来太平。
但是让谁用什么理由去把秦国拖垮呢?
机遇的差错大概就在一念之间,假若韩桓惠王想到某位搞建筑的工程师,去鼓动秦国狂修阿房宫,一些事情是否会重写也未可知。但韩桓惠王却想到了自家的一位水利专家——郑国。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郑国
韩桓惠王给郑国交代了一个重大的秘密任务,说服秦国大兴水利,用这个工程耗空对方的国库(可见韩桓惠王也不是一点头脑都没有,起码他还知道劳民伤财)。
郑国赴秦,站在秦国的朝堂上,他的对面是刚即位不久的秦王嬴政,此时的嬴政,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
只是这位少年不是普通的少年,他早已见多了战争与政治的残酷,比一般少年更加沉着理性。
忽见韩国来了一位莫名其妙的人,开口就要秦国大修水渠,嬴政却并未觉得荒谬,反而细问道:“为何修渠?”
郑国胸有成竹地答道:“秦国虽坐拥关中平原,但其北部长年干旱少雨,多数地区一毛不拔,更莫说农作。而秦一心想要成就吞并六国的伟业,必然需要众多的精良军队,养兵则需要充足的粮草,唯有水利可化荒滩为良田,秦国后方殷实才能有备无患。”
嬴政点头赞同,又问:“如何修渠?”
郑国侃侃而来:“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关中尽可泽被。”
嬴政沉思,又问:“共有多长?何时完工?”
郑国回答:“约三百里,少则七八年,多则十余年。”
朝堂一片寂静,随即又引发一番争议的骚动,按照郑国的思路,秦国需举倾国之力投诸修渠,如此则必将大大牵制东出,利弊之间,孰轻孰重,难以权衡。唯有嬴政兴致盎然,他用少年特有的胆量接纳了这个建议,并命令郑国主持工程,速度动工。
郑国渠位置示意图,制作@孤城
而秦国也并非贸然行事,事实上,优秀的水利工程所带来的幸福感,秦国已有体会。
早在嬴政即位之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已建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秦国的禀实粮仓。
秦人也万万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都江堰依旧是举世闻名、泽披万家的水利神话。
他们更想不到的是,秦国还会一举拿下第二次水利创举。
秦国开修大渠的消息传到韩国时,韩桓惠王兴高采烈,得意洋洋。但他很难想象,那远方的汩汩流水也正在敲响韩国的丧钟。
而郑国以一名间谍的身份走向秦国的时候,他心中的一张水利蓝图亦徐徐打开。
秦国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灌溉渠只需利用这样的地势,使干渠顺着北面山脚向东延伸,便能俯临所有灌区。
更重要的是,泾河河水掺杂着大量泥沙,郑国用高含沙量的泾水淤灌土地,使大片的盐碱地经河水冲洗后,又被肥沃的泥沙覆盖,从而转变为富庶的耕地。
对于这样的利民工程,百姓皆传唱形容: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衣食之师,亿万之口。
秦国会否因为一条长渠走向衰败郑国不知道,但他看到的是一方百姓在自己的努力下收获了富足与喜悦,这也是对一位水利工作者最厚重的回报。
电视剧《大秦赋》中的修渠工地
然而工程近半时,修渠“疲秦”的阴谋还是传到了嬴政的耳朵里,嬴政怒不可遏,决定杀死郑国这个间谍,郑国却坦言上书:
“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活该嬴政能统一中国,毕竟人家年不大,却目光长远,还颇有气量。
听完郑国陈述后,嬴政一拍手,果断全力支持郑国,修,放手去修!疲不疲是我的事,把渠修好,是你的事!
前236年,水渠完工,曾经的盐碱荒滩被浇灌成一片良田,《史记》记载“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
关中平原成为另一个天府之国,秦王十分高兴,没有去追究郑国修渠的本意,反而大大方方地将这条水渠命名为:郑国渠。
粮食充足,国家昌盛,不计前嫌,重用人才,秦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无可阻挡。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起灭国大战,头一个对象便是韩国。十万秦军一举攻克韩国国都(今河南新郑),俘获韩王安,并占领韩国全境,韩国灭亡。
秦灭六国的顺序
作为中国最早的引泾灌溉工程,郑国渠在战国末年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夯实的经济基石,盛唐时期,郑国渠灌溉出的富饶秦川又是长安城的主要粮仓。
如今我们仍然能在今陕西泾阳县的泾河北岸寻觅到郑国渠渠首的遗迹,潺潺流水从山谷间穿行而过,袅袅吟唱着延展千年的悠然。
泾河峡谷
由于泾河的泥沙淤积,郑国渠渠首也在岁月累积中不断抬高,秦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曾以郑国渠为蓝本兴修引泾灌溉的水利设施,比较著名的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和明代的广惠渠等。
1930年12月,为缓解关中大旱,陕西省决定在郑国渠遗址上重修引泾灌溉工程,工程由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历时近两年方完工,是为泾惠渠。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多次对泾惠渠进行增建和修缮,滔滔泾河水至今仍浇灌着关中的大片土地。
这些后修的水渠和郑国渠完全重叠的部分虽然并不多,但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郑国渠的延续,是华夏民族卓绝的智慧成就,更是跨越两千年人们对国富民强的共情。
小街镇的经济发展
没有工业的支持,无法建立农业强国。 如果农业想做大做强,那就离不开工业的支持。 同时,如果工业不发达,没有先进工业的支持,农业就不可能做大做强。 这是一条铁定律,因此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在彼此共同进步之前是相辅相成的。
我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没有强大的工业基础,那时我们的人民生活在食物不足的状态。 当时,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该国提出了大修水利灌溉法。 结果,水利维修工作和向农村和山区的迁徙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但是那时,水利建设和工程是由人力和动物力量完成的,因此建造水库需要数以千计,甚至数万年的时间来建立水利工程。 我记得我的家乡的水库始建于1969年,直到1977年才完工。建造的只是水坝和运河。 如果今天有推土机,挖掘机和其他大型机器可以做到这一点,估计它可以在几个月内用几台机器和几个人完成。
正是因为对这些水库进行了修水渠,使得水库灌溉的田野可以保证干旱和洪水造成的收成,人们可以吃饱饭,只有人民才能 足够的温饱在1980年代保护我们的国家。 改革开放可以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迅速,整个社会腾飞。 我记得我的父母经常告诉我们我们以前怎么不能吃饭,在饥荒年代,他们甚至都吃树皮和野菜。 我母亲说,一年的饥荒期间家里没有食物,唯一的小狗让祖父杀死了汤喝。 喝完第一汤后,加水煮第二汤和第三汤,然后卖掉。 很多钱! 因此,最好先解决人们的饮食和服装问题,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发展工业,否则,即使他们不能吃食物,估计也没有办法使国家的工业更强大。 和更大。
但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中,国家一直专注于工业的发展,农业基本上处于自残状态。 现在,当我回到家乡时,运河里没有水了。过去挖出的大部分渠道都被填埋并种植了其他农作物。 农民种下的东西变成了等待晚餐。因此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我乡的农业除种子,化肥和农药外还得到了改善,节约用水和灌溉方面几乎都回到了解放前。 我听说,当工业不发达时,老一辈甚至用木头来设计和制造水稻插秧机,生产粒状肥料,并使用水肥综合技术进行灌溉等。 但是由于他们没有技术和设备,他们做了很多尝试。 最后,他们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经验还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的工业支持,没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就不可能变得越来越强大。
现在我国的工业相当强大,现在是工业回馈农业,促进农业发展的时候了。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国还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在过去的几年中,在我们的家乡,我们已经开始土地平整并使用大型机械进行耕种。 原来的水库大坝也得到了加固。 过去使用的通道已更改为水管,以将水从水库引导到田间。并在田野上建立了一个水库,然后通过毛细管将水引到每片土地。据估计,在未来几年中,我家乡的种植基本上是大型机器。 肥料和水可以通过水池侧面的阀门直接打开。水和肥料将流到每种作物的根部。 既然我们能做我们父亲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那一切都取决于我们国家目前的工业发展,拥有合适的机械设备和合适的技术人才。 我相信,在工业的支持下,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农业可以像工业一样成为农业强国。
200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51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53万元实现财政收入92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010万元,人均纯收入1060元,实际人均产粮413公斤。全镇基本上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全镇实现种植经济林果八角5837亩,竹子650亩,杨梅300亩,修建三面炮沟灌溉水渠11条,长13318米,改善了农业灌溉条件。占地20000平方米的综合交易市场及长420米,宽25米的集镇主干道都已投入使用。新建占地1994.5平方米的镇卫生院已投入使用,使农村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八角种植已形成规模,累计种植面积达12 798亩,并已初见成效,2005年实现产值15.50万元;累计实施退耕还林10 890.80亩;三七种植面积达7 000亩;2005年县下达财税任务67万元,实际完成149万元,财政总支出239.50万元。
全镇非公有制经济户共793户,实现产值2 315万元,营业收入1 450万元,实现利润359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1‰以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02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