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叶部病害的侵染循环特点以及防治原则有哪些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生长季节再度延续发病的过程,它包括以下三个环节:(1)初侵染和再侵染;(2)病原物的越冬;(3)病原物的传播。
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
由越冬的病原物在植物生长期引起的初次侵染称初侵染。在初侵染的病部产生的病原体通过传播引起的侵染称为再侵染。在同一生长季节,再侵染可能发生许多次,病害的侵染循环,可按再侵染的有无分为:
(1)多病程病害。 一个生长季节中除初侵染过程外还有再侵染过程,如梨黑星病,各种白粉病和炭疽病等属于这类病害。
(2)单病程病害。一个生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如松落叶病,槭黑痣病属于这类病害。
对于单病程病害每年的发病程度取决于初侵染多少,只要集中消灭初侵染来源或防止初侵染,这类病害就能得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情况就比较复杂,除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防治效率的差异也较大。
病原物越冬
许多植物到冬季大都进入落叶休眠或停止生长状态。寄生在植物上的的病原物如何渡过这段时间,并引起下一生长季节的侵染,这就是所谓越冬问题。越冬是侵染循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掌握这个环节常常是某些病害防治上的关键问题,病原物越冬的场所有以下几个:
(1)感病寄主。 感病寄主是园林病害最重要的越冬场所,树木不但枝干是多年生的,常绿针阔叶树的叶也是多年生的,寄主体内的病原物因有寄主组织的保护,不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安全越冬,成为次年初侵染来源。
(2)病株残体。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细菌都能在因病而枯死的立木,倒木,枝条和落叶等病残体内存活或以腐生的方式存活一段时间,因此彻底清除病株残体等措施有利于消灭和减少初侵染来源。
(3)种子苗木和其他繁殖材料。 种子及果实表面和内部都可能有病原物存活。春天播种时成为幼苗病害侵染的来源,种子带菌对园林树木病害并不重要。苗木,接穗,插条和种根等上的病原物作为侵染来源与有病植株情况是一样的。
(4)土壤,肥料 土壤,肥料也是多种病原物越冬的主要场所,侵染植物根部的病原物尤其如此。病原物可以厚垣孢子,菌核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病原物除休眠外,还以腐生方式在土壤中存活。根据病原物在土壤中存活能力的强弱,可以分为土壤寄居菌和土壤习居菌,土壤寄居菌必须在病株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一旦寄主残体分解,便很快在其他微生物的竞争下丧失生活能力。土壤习居菌有很强的腐生能力,当寄主残体分解后能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
病原物的传播
在植物体外越冬的病原物,必须传播到植物体上才能发生初侵染,在植株之间传播则能引起再侵染.有许多病原物如带鞭毛的细菌,游动孢子等都有主动传播的能力。但是,这种主动传播的距离极为有限,病原物的传播主要依赖外界因素被动传播,其主要传播方式如下:
(1)风力传播(气流传播)
真菌的孢子很多是借风力传播的,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易于随风飞散。气流传播的距离较远,范围也较大,但可以传播的距离并不就是有效距离,因为部分孢子在传播的途径中死去,而且活的孢子还必须遇到感病的寄主和适当的环境条件才能引起侵染,传播的有效距离受气流活动情况,孢子的数量和寿命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
借风力传播的病害,防治方法比较复杂,除去注意消灭当地的病原物以外,还要防止外地病原物的传入。确定病原物的传播距离,在防病上很重要,转主寄主的砍除和无病苗圃的隔离距离都是由病害传播距离决定的。
(2)雨水传播
植物病原细菌和真菌中的黑盘孢目,球壳孢目的分生孢子多半是由雨水传播的,低等的鞭毛菌的游动孢子只能在水滴中产生和保持它们的活动性,雨水传播的距离一般都比较近,这样的病害蔓延不是很快。对于生存在土壤中的一些病原物,还可以随灌溉和排水的水流而传播。
(3)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有许多昆虫在植物上取食活动,成为传播病原物的介体,除传播病毒外还能传播病原细菌和真菌,同时在取食和产卵时,给植物造成伤口,为病原物的侵染造成有利条件.此外,线虫,鸟类等动物也可传带病菌。
(4)人为传播
人们在育苗,栽培管理及运输等各种活动中,常常无意识传播病原物,种子,苗木,农林产品以及货物包装用的植物材料,都可能携带病原物。人为传播往往是远距离的,而且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这是实行植物检疫的原因。
如何进行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浅析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论文
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日益认识到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性。园林工程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呈现方兴未艾的蓬勃局面。但是目前园林工程在施工技术方面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我们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认真分析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解决对策。
1 建造园林工程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园林景观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得宜的设计原则,使园林不仅与周边的地势环境相协调统一,又彰显了人的意志情趣,形成一个优美的自然景域,满足了人们观赏休息的需求,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美的愉悦享受。因此重视园林工程建设,重视城市绿色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人们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新要求,我们要大力践行生态文明观,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宜居舒适度。
2 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园林工程是集复杂性和系统性于一身的建筑项目,而园林施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园林工程质量的优劣,但是目前我国园林施工技术过程中存在高消耗、低质量等一系列现实问题。
2. 1 技术人员能力和素质偏低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农民工同胞,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和较系统的建筑科学知识相关的培训,从业能力水平和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上偏低,容易造成园林施工技术过程中的失误,对整个园林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 施工人员没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不能理解建筑设计师的设计图纸,对设计师设计理念的解读有误,而做了错误的施工或者修改,影响力园林工程整体布局,降低了园林工程的观赏性。或者部分施工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造成了建筑材料的人为浪费,增加了园林工程的建造成本等。
2. 2 各部门间合作不密切
园林工程是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建筑项目,在施工中就会经常牵扯到各园林工程项目之间的协调与配合的问题,建筑的开工前的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后期交接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但是当前建筑行业存在各部门团队合作意识不高,不能高效联动配合,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因此建筑单位要注意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例如前期要配合施工工期和设计图纸,做好施工场地、施工材料、施工设备、施工人员等方面的工作。
2. 3 施工中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园林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些施工企业缺乏管理意识,不能严格按工程顺序进行规范施工; 也没能很好地执行园林工程技术施工规范,缺乏专业性,从而导致园林工程质量低下。例如存在施工前期,对建筑材料,包括物理材料和植物材料的审查不严、未能达到设计要求、以次充好; 建筑材料的储存和监管不力; 或者对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地监管不力; 施工后期的绿色植物的养护工作管理不到位。
2. 4 养护工作不到位
园林工程与一般土建工程有较大的区别,绿色工程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对绿化要求较高。而园林工程中的花草苗木等植物的生长受到季节、天气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就意味着切实落实好养护工程是园林工程质量优良的基础和保障。但是目前建筑行业存在园林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的问题,经常会出现技术人员护养植物不及时或者护养方法错误,例如没有及时中耕除杂,导致绿化杂草丛生、没有正确进行浇水、施肥,导致绿地植物缺素症状明显,病虫害严重、没能及时掌握植被的生长习性等一系列问题,极易造成植株成活率低下,而要进行后期二次栽养工作,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不必要浪费。
3 针对园林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
3. 1 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水平
园林工程建筑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在我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求施工单位要有远见性地提高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水平,建造高质量工程,赢得良好的企业信誉。施工单位可以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和相关讲座,致力于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团队精英人才。另外可以指定人员管理制度,约束和规范技术人员地行为,力求规范正确操作。
3. 2 各部门加强合作
园林工程质量是由从设计到施工的`各个环节所共同决定的,再加上由于园林工程涉及面广、跨专业多,工程建设需要多方面人员共同和协调配合。因此各部门要经常交流,注意彼此之间得密切联系和高效互动,时刻秉持着团队精神,加强合作,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整体能动性功能。例如材料采购部门要及时和设计师或者管理者沟通,了解建筑材料采购要求,尽力避免错误解读设计图纸等错误,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
3. 3 做好管理工作
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园林工程的质量优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树立管理意识,做好管理工作。在施工前期阶段,施工单位要高度重视综合性园林工程设计严格图纸的审查工作; 施工中期要严格管理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建立完整的奖惩制度,鼓励技术人员高效认真工作; 同时也要做好建筑材料的管理工作,特别是植物材料的管理,要结合植被的具体生活习性,合理的储存管理。
3. 4 认真践行养护工作
园林绿化工程的好坏在于: “三分靠设计,七分靠施工”,而工程质量的好坏又在于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由此得知,认真做好园林工程的后期养护工作,力求最大程度上的实现工程师的设计理念,不仅增加园林工程的景观性。绿化养护期间,护养人员应及时更新复壮受损苗木,并能按设计意图和按植物喜阳、喜阴、耐旱、喜湿等生态特性分别养护,定期洒水或者喷洒农药。还要根据植物生长不同阶段及时调整,保持丰富的层次群落结构,在养护期内负责清除杂物、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追肥、修剪、抹不定芽、防风、防治病虫害、除杂草、移栽、排渍除涝等行为,直至园林工程顺利交接。
3. 5 提高园林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建筑领域的园林工程建筑仍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技艺,没有过多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要求我们有秉承的着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可以中西贯通,古今交融,借鉴和吸取中外传统的施工技艺中的精华,又认真学习现代化的园林施工技术,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力求做到施工技术水平的突破和提高。
4 结束语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保护是当今时代赋予我们的双重任务,要求我们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城市观,充分重视城市园林工程建设,提高园林施工技术水平,推动园林业的现代化发展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和发展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做出不懈有益探索,为推动时代的前行和社会的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会有一个生病的时候。同样的,植物也不例外。我们人或者动物生病时,可以通过注射疫苗来提升免疫力。但植物就有所不同,它病变的过程较为缓慢而且不易发现。杭州绿化养护公司通过长期的植物养护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植物病虫害防治方法。下面来和大家分享下:
若发现园林里的植物已经出现病变的情况,可在植物表面喷洒一定的药剂,从而缓解病情的扩散。在我们常用的药剂中,“波尔多液”就是不错的选择。它是以硫酸铜、生石灰和水按比例1:1:100制成,可有效防治葡萄露菌病而被称为“圣水”。在市场上,这种药剂也广泛应用于植物的病虫害防治首选。
但是,药剂并不是治病的“万能药”。用农药来为植物除病,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时间久了,植物也会对药物产生抗性,一些耐的住农药的病菌还是会不断滋生。因此给植物施加的药物也就越来越多,这样恶性循环,最终会对植物造成较大的伤害。其实,除了这些人工操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大自然本身来根治植物的病情。
试想一下,以前没有这些先进技术对植物的维护时,茂密的植被一样能在大自然界中存活。之所以现在如此脆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改变了它们的生活环境,打破了植物生长的平衡。多让植物接受大自然阳光的照射,补给土壤中的营养。在园林中,种植各种有相辅作用的植物,营造一个适合植物生长的小“森林”。这种方法也叫做“生物防治”,通过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能力,自然能帮助这些植物除去病源。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1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