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沙漠化的危害是怎么样的?
人类要生存,就要有充足的食物,食物的多少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决定着国家是安定团结还是战乱纷争。翻开人类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战火,无不以争夺食物、土地、自然资源为目的。食物对人类如此重要,那人类从何处取得食物呢?提供人类食物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陆生生物食物链,它与土地有关,即土壤→农作物→禽畜→人;另一条是水生生物链,它与海洋、江河、湖泊有关,即水→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类→人,其中土地上这个食物链最为重要,人们说土地是人类的母亲,这话一点也不过份。母亲养育了我们,可我们对这位不求报恩的母亲的“皮肤”——大地,不断地加以破坏,许多地方,大地已不能提供植物生长的养料和水分,再不能为人类提供食物了。
自人类诞生以来,世界陆地面积由于人类和自然的共同作用,仅有1/10适合耕种,其余的陆地不是气候不宜,就是由岩石沙粒组成。但是,这1/10的耕地也在逐年减少。20世纪以来,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成为全球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干旱地区和沙漠,集中分布于6大区域。从北非的撒哈拉经过西南亚的阿拉伯以及印度西北部、前苏联的中亚至中国的西北和内蒙古,即从北纬10。附近向东北一直延伸到北伟55。附近,形成一个几乎连绵不断的辽阔的干旱沙漠区,占世界干旱区和沙漠总面积的67%。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每年全世界有2700万公顷农田遭到沙化,其中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目前,近1/3的全球陆地面积即45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8.5亿,其中5亿是农民。
沙漠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尤其严重。从佛得角到索马里穿越非洲大陆的萨赫勒地带的19个国家都深受沙漠化之害。撒哈拉沙漠每年以15~16千米的速度向萨赫勒地区进逼,造成这一地区每年损失可耕地达150万公顷,连年旱灾,饿殍遍野。中东和西亚地区,许多早期人类文明的遗址变成了大沙漠。中国因土壤肥分流失每年损失可达几十亿元。印度1/3的可耕地有完全不宜种植庄稼的危险。巴西、阿根廷一些地区沙漠化在发展,经济损失也十分严重。
发达国家沙漠化造成的恶果也十分明显。美国全国耕地表土流失量1年达64亿吨。有人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国农业将衰退,世界将发生严重的粮食问题。前苏联学者指出,前苏联每年由于土壤侵蚀造成的损失达农业总产值的8%~10%。
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自然条件恶化和人类活动没有得到控制。人为因素包括过度采伐,过度放牧,过度耕作,过度灌溉,以及过度的人口增长。这些因素使土地生态系统遭到人为的破坏而失去平衡,沙漠化随之而来,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国内沙漠的面积为1280亿平方米,它们中约有97%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其中砍林造成的沙漠占28%,滥垦造成的沙漠占24%,过度放牧造成的沙漠占20%,水利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建设中植物被破坏造成的沙漠占12%。所以,要控制沙漠化的进程,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和采取有效措施,例如:保护现有森林,大规模种草植树,营造防护林带,恢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进放牧方式,合理利用草场;合理使用土地;控制人口急剧增加;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遥感卫星进行监测,掌握沙漠化扩展情况以便迅速制订对策;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控制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有何危害土地沙漠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就人为因素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度开垦、过度砍伐和过度放牧。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环境承载力不足,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例如,过度开垦会破坏大片植被,加剧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使土地更加贫瘠,不利于耕种。然而,过度砍柴主要是为了获取木材,这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以黄土高原为例,早在秦汉时期,它就曾经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然而,由于大量砍伐森林和在宫殿建设中大量使用木材,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被削弱,导致大量水土流失,形成沟壑和破碎的表面形态。流经该地区的黄河也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
植树造林确实可以在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大规模植树造林就能把沙漠变成绿洲,这实际上是陷入了人可以征服自然的理想主义之中。因为自然形成的沙漠本身气候干燥,降雨量少,地下水位深,所以无法完全转化,或者即使最初的转化成功,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此外,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大量水蒸气被供应到大气中,这不仅不能改变气候,形成良性循环,还会加剧地下水的流失,形成弊大于利的恶性循环。
然而,被人为因素退化的沙漠可以通过科学措施得到恢复。库布齐沙漠,离北京最近的沙漠中国第七大沙漠,通过科学管理已经达到了其绿色面积的2/3。
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荒漠化意味着土地退化,沙化土地的生产能力持续下降,会导致农牧业生产用地减少,农牧民被迫“生态迁移”。荒漠化同时也会让居住生产用地受到严重的风沙灾害和资源短缺的影响导致土地人口减少甚至消失。
2、威胁交通安全
流动的沙丘会埋没公路、铁路;沙尘暴会降低大气能见度,迫使机场、公路停运。
3、自然灾害加剧
荒漠化最显而易见的就是自然灾害的加剧。沙尘暴、风沙、雾霾,这些自然灾害会无情地扰乱我们的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危害人们的健康。
4、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土壤风蚀不仅是沙漠化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首要环节。风蚀会造成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的流失,导致土壤粗化,肥力下降。
5、风沙运动在塑造美的同时,引发的沙丘列队整体移动、地表风蚀、沙割、沙埋和沙尘释放等,对农田、草地、工矿、重大交通设施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等造成了严重危害,极大地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
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1、防风固沙
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
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土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分钟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
2、植物治理
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
3、水资源利用
汲水:主要包括地下井汲水工程、坎儿井工程等方式。
输水:水资源的输送方式主要有渠道引水和管道输水。
节水灌溉:主要包括喷灌和微灌技术。喷、微灌技术与地面灌溉相比,节水30%-70%,被广泛应用。
4、严控人口容量
严格控制环境的人口容量,或是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都将有利于防治荒漠化。
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