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使用配方饲料的水产养殖品种有哪些
蟾蜍,就是我们(咨询)常说的癞蛤蟆,现在蟾蜍的药用价值逐渐被人们开发出来,养殖(联系)蟾蜍(156)的效益
也是非(439)常可观的,但是,这个蟾(66695)蜍容易养殖么?蟾蜍适不适合家庭养殖呢?养殖蟾蜍能够成功
赚到钱么?
其实啊,养殖蟾蜍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蟾蜍的生命力是很强的,而且天敌少,本身也是不易发病。因此,
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殖蟾蜍还是很简单的!
蟾蜍养殖场地要选择在有水塘和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比较暖和的地方。一般房前屋后,池塘,菜园,稻田
,水库,荒地,荒沟等地进行家庭养殖或规模养殖。
可利用废沟、废塘或水坑,也可选用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保水良好但偏瘦的稻田作养殖场。可用薄膜或纱网作
围墙以防蟾蜍逃遁。
蟾蜍引种主要是靠捕捉野生蟾蜍,蟾蜍喜欢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下雨天或雨后,在河边的空地上或田园小
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由于蟾蜍肢较短,跳跃能力差,一般都是缓慢爬行,因此只要发现,捕捉是很容易的
。
养殖蟾蜍主要是采集蟾衣和蟾酥这两种药材,采集蟾衣和蟾酥是不需要宰杀蟾蜍的,可以循环利用采集。
蟾衣是蟾蜍自然脱落的表衣膜,俗称蟾蜕,蟾壳,需要通过专业技术才能采集到完整的蟾衣,蟾蜍每年的四月份
到十月份都可以采集蟾衣,也就是说一年能采集六七个月蟾衣,通过专业技术,一般一个月每只蟾蜍采集两张蟾
衣。
蟾蜍在自然界不用任何技术每年也脱蟾衣两三次,但是边脱边吃,人工无法收集完整蟾衣,比如说蛇也是每年脱
皮的,很多的动物都是脱皮的这是一种生理现象,非常正常。
蟾蜍皮是人工剥下来的皮这个不值钱,而且剥皮后蟾蜍就死了对野生资源和对养殖户来讲都没有什么好处,不划
算。
蟾酥是蟾蜍耳后腺分泌的浆液,一般常见的有白色浆液,微**浆液这就是蟾酥,需要利用专用工具采集后制成
干品即可。
鳜鱼俗称桂花鱼,为底层生活鱼类,是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对饵料鱼的种类与规格有较严格的选择,其摄食具有明显的节律性,凌晨和黄昏是其摄食高峰期。自然条件下,喜欢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水体中,对生活水层的溶氧要求较高。结合笔者数年经验体会,现总结防治桂花鱼疾病的要点如下:
一、把握生物学特点,正确使用渔药
1、外用泼洒是目前药物防治的最佳途径虽然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的常用施药途径有全池泼洒与口服两种方式,但桂花鱼终身以活鱼、活虾为食,通过饵料鱼口服普通药物传导给桂花鱼难以达到防治作用,因而目前通过全池泼洒方式防治桂花鱼疾病是最佳途径。
2、正确选择适宜的药物桂花鱼相比常规养殖鱼类,对常用的渔药十分敏感,如桂花鱼对敌百虫、硫酸铜、氯制剂等都非常敏感,故在选择药物防治时要特别谨慎,必须慎用重金属盐类、农药类及卤素类化学消毒杀菌剂等常规药物,宜选择对桂花鱼安全浓度大的药物如甲苯咪唑、过氧化氢、二氧化氯、聚维酮碘、氨离子螯合剂、过硫酸盐复合物、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等。建议桂花鱼养殖过程中终身只用一次硫酸铜,因为桂花鱼的鳃较其它鱼类更为娇嫩,频繁或超量使用硫酸铜使其更易被破坏,从而引发疾病。强刺激性氧化类杀菌剂,在水偏肥时,可以适当使用一部分;但水偏瘦时,治好一种病也会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因而尽可能不使用如漂白粉、强氯精等。避开阴雨天气用药,必须使用时只能选用一些非氧化类的药物。禁用国家禁止的染料类药物如孔雀石绿、抗生素等。
3、药物使用易避开吃食高峰为避免影响桂花鱼的摄食,并维持养殖池塘良好水质,全池泼洒外用药物时宜选择在上午9:00-11:00时或下午15:00-17:00时。
二、疾病防治技术要点
1、培育良好水质,保持池塘适当肥度虽然桂花鱼在自然条件下喜生活在静水或微流水的清新江河、湖泊与水库中,但在高密度池塘养殖时绝不能清水养殖,保持池塘的适当肥度是桂花鱼疾病防治的关键点。一方面,溶氧是水产养殖动物生活的先决条件。桂花鱼相比其它养殖鱼类对溶氧要求更高,池塘藻类是水体中溶氧的主要来源,因此塘水呈绿色、褐绿色或暗绿色等水色,透明度在25-30厘米内,才能满足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桂花鱼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高密度养殖使得桂花鱼的代谢产物在池塘中不断的增多,清水养殖塘水体自净能力差,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如粪便、动植物尸体等不断的积累,导致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及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超标,桂花鱼容易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而使其抗病力下降,容易被水体中的致病微生物感染。
培育良好水质要注意以下事项:(1)清塘灌水后,桂花鱼苗种下塘前应施用肥水类或含纤维少、易腐烂的青草料沤肥,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同时可适量施用利生素或光合菌以快速培肥水质。(2)养殖中后期为保持池塘的肥度,可施用有机肥转化素或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或水产有机酸肥等。
2、适时改良水质与底质桂花鱼池塘因饲养了饵料鱼,养殖密度相对其它鱼类高,水质也更易变坏,必须时时关注水质变化,以防出现“反水”的现象,一般观察的物理化学指标有溶氧、pH值、氨氮、亚硝态氮及有机质等。
(1)关注氨氮、亚硝酸盐的日变化。氨氮、亚硝酸盐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中间产物,也是培养水体初级生产力必须的营养要素,水体中不能没有它们的存在,否则水体中的物质循环就会受阻。检查氨氮、亚硝酸盐含量首先关注其是否在桂花鱼耐受范围内,如氨氮、亚硝酸盐在其耐受范围内,含量没有日变化,就必需使用水质改良制剂改良水质。如氨氮、亚硝酸盐超过其耐受范围,则首先使用“水鲜”(商品名) 或氨离子螯合剂降低其含量,然后再使用芽孢杆菌复合制剂或EM菌改良水质。
(2)维持水体弱碱性,pH值在7.0-8.0之间,且日变化不超过0.5。日pH值变化过大,表明水体中酸碱平衡系统已经被破坏,水体极易发生巨变。pH值过低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若pH值过高,可全池泼洒腐殖酸钠等。
(3)保持池水溶氧在4mg/L以上。桂花鱼高密度精养池必须配备足够的增氧设备,并适时开动增氧机。一般情况下,晴天下午15:00-17:00开机2 -3小时,消除池塘氧债;阴雨天、低气压的闷热天气应及时开动增氧机,并注意通宵开机,以免发生缺氧浮头死鱼的现象。缺氧急救时应使用过碳酸钠干撒。
(4)高温养殖要定期改良水质,适时改良底质。水质与底质的改良是预防桂花鱼疾病的重要措施,通过使用化学类或微生物水质改良制剂不仅可以消除池塘的有害物质,控制病原微生物的数量,还可降解池塘的有机质,以促进池塘的物质循环畅通。在实际养殖过程中,高温养殖期每隔15-20天选用过氧化氢或二氧化氯等改良水质。底泥是池塘的肥源库,具有丰富的能被浮游生物利用的营养素,但它们都需要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或微生物才能转化分解或释放为能被藻类利用的营养盐类,因而为维持池水的“肥、活、嫩、爽”应定期使用过硫酸盐复合物或芽孢杆菌复合制剂等,以促进池塘有机质的转化与无机物的释放,并改善池底的氧债,维持池塘的良好水质。
3、以防为主桂花鱼的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的发生大多与寄生虫病感染有关。研究表明,桂花鱼的病毒性出血病与锚首吸虫的寄生有关,久治不愈的烂鳃病与车轮虫、斜管虫、锚首吸虫的寄生有关。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根据寄生虫的发病规律做到提前预防,防止引发病毒病及细菌性疾病暴发。防治车轮虫、斜管虫病时可全池泼洒“杀车灵”(商品名)或硫酸锌粉剂,防治锚首吸虫病时可全池泼洒甲苯咪唑或伊维菌素。防治烂鳃病时首先必须确诊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如有则须先杀虫。特别需注意的是,如确诊桂花鱼已患病毒性出血病时则不得使用任何杀虫药及剌激性过大的消毒杀菌剂,以防用药刺激使死亡量加剧。
4、饵料鱼严格消毒饵料鱼消毒是做好桂花鱼疾病预防的重要工作。进池前对饵料鱼进行浸泡消毒,可选用聚维酮碘等,进池后使用全池泼洒消毒才能真正起到对饵料鱼的消毒作用。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3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