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总结及工作建议
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总结及工作建议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和有关旗县区,认真贯彻落实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使桑蚕产业呈现出稳步发展基地、快速培育龙头和提高养蚕效益的特点,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重点产业专项推进工作目标。
一、专项推进各项目标完成情况
桑蚕产业是我市“十五”发展规划项目。市委、市政府将桑蚕产业列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6421工程”,作为重点产业在全市进行专项推进。全市以XX旗、XX旗、XX县、XX区、XX旗和XX区为重点,在53个乡镇、4个国有林场、120个行政村发展桑蚕产业,当年落实新增桑蚕种植面积1.5万亩,是专项推进目标的150%,养蚕1万张、生产鲜茧40.5万公斤,完成专项推进目标的101%,养蚕规模比上年同期增长一倍以上,桑蚕生产及加工产值达1000多万元。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累计面积达11万亩,其中大叶丰产桑园达2多万亩。XX旗东沙布台乡开发当地资源,组织农民利用柞树养蚕已获成功,今年开发利用2万亩,组织83户农民放养,收购蚕茧15万公斤,带动了北部旗县柞蚕业发展,使我市养蚕业初步形成为“南桑北柞”的发展格局。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1月正式投产,实现了全面正常生产,加工干茧85吨,生产白厂丝25吨,实现产值500万元。全市共发展桑蚕产业合作经济组织34个,培训农牧民16200人次。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专项推进目标任务。
随着桑树栽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市桑蚕生产出现新亮点。经专家考察和产品检验,我市生产的产品有六项指标高于南方:一是在同样条件下,南方生产的蚕丝长度为1050米,我市为1260米;二是蚕丝离解的难易程度高于南方,南方为61%,我市为82.1%;三是蚕茧出丝率比南方高一个百分点;四是净化度比南方高两个百分点,可以缫制高品质的白厂丝;五是蚕丝的清洁度可以达到98分,比南方高1至2分;六是蚕茧产量普遍好于南方。南方每张蚕茧产量在60至70斤之间,而我市均在80斤以上。
二、专项推进开展的主要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
下发后,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20**年的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工作做了认真研究,制定并下发了,明确了20**年的工作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工作重点,制定了保障措施。有关旗县区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了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桑蚕产业实施方案和发展规划,采取目标管理等措施,将植桑面积、养蚕规模、技术培训等工作重点分解落实到乡镇。各级领导小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负责地开展了工作,桑蚕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
喀旗、宁城、松山、敖汉等地政府纷纷出台专项推进实施意见和扶持政策。如XX旗政府挂靠国家退耕还林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把桑蚕产业作为生态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成立组织,加强领导,制定了五项优惠政策,推进桑蚕产业发展。一是利用退耕还林项目和综合开发项目安排大叶丰产桑栽植,凡集中连片30亩以上的,享受退耕还林政策。全旗享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大叶丰产桑基地3200亩,扶持资金达70万元。二是鼓励农户建立大叶丰产桑基地,凡集中连片达100亩以上的旗发改局、水利局给予打井配套支持,全旗植桑养蚕新打机电井25眼,节水灌溉配套30眼,扶持机泵管带灌溉设备60万元。三是信用联社给予信贷支持,全旗发放贷款达116万元。四是相关部门给予植桑养蚕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支持。五是林业、财政部门积极规划桑园面积并及时兑现农民政策。六是对桑蚕龙头企业实现的利税,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实行税收共享。由于政策扶持力度较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桑蚕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起来。
9月12日,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在XX旗召开了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现场会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长钱荣旭出席会议,市政府办公厅主任、副秘书长李宪主持了会议。市供销合作社作为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责任部门,具体组织承办了这次会议。市供销合作社、XX旗委、政府有关领导、市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市林业局负责同志和XX旗、XX旗、XX县、XX旗、XX区、XX区等旗县区供销合作社主任、茧丝绸公司经理、XX旗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共45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参观了正在筹建的XX旗缫丝厂、四道湾子示范桑园和养蚕基地。市供销合作社通报了桑蚕产业专项推进及协会工作情况,XX旗供销合作社、XX旗供销合作社和XX县苏蒙公司介绍了经验。钱荣旭部长代表市桑蚕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发表了重要讲话,分析我市桑蚕产业新特点,指出桑蚕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措施,对专项推进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市供销合作社安排部署了近期任务及市桑蚕协会工作。会议树立典型样板,明确发展方向,落实领导责任,加大推进力度,为桑蚕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0月8日,徐国元市长在简报第63期“XX市桑蚕产业发展情况”上做出了重要批示:“发展桑蚕产业是我市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新亮点,桑蚕产业的引进和推广不仅拓宽了农牧民的增收门路,也使我市经济林效益显著提高,较好的体现了绿与富的结合。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桑蚕产业的支持力度,努力走出一条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结合的农牧业产业化路子”。市供销合作社及时将此精神传达到各旗县区供销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各级领导的重视和组织工作的加强,进一步加大了专项推进工作的力度,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完善基础建设,扩大基地规模
为加强基地建设,全市当年投入苗木资金800万元,重点引进适合我市气候、土壤条件的“792”等优良品种,当年购进苗木2000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在落实好新增面积的同时,主产区加强了对已建桑园的管理工作。随着植桑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养蚕技术的不断成熟,全市养蚕规模进一步扩大。XX县苏蒙茧丝绸公司在一肯中、八肯中等6个乡镇、34个行政村、746个农户,共发展桑园2800亩。20**年共养蚕1900张,增长86.3%,实现产值160万元。八肯中乡八肯中村六组农民程志军,植桑18.8亩,今年两期养蚕33长,收入26000元,亩收入1380元,人均年增收6500元。目前,公司发展的桑园已有1010亩进入达产期,今后二十年,农民每年每亩收入基本稳定在1500至2000元之间,植桑养蚕单项收入就为每户平均增收4000元。
XX旗东沙布台乡代白勿苏村20户农民,承包本村2000多亩天然柞树林,依托资源发展柞蚕养殖,今年,共投放蚕种120斤,经过三个月的管护,收获蚕茧52500斤,以每市斤4.8元的市场价格出售,毛收入达25万元,除去成本纯收入22万元,户均增收1.1万元。市供销合作社就我市柞蚕产业发展情况专门做了调研,以简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了我市柞蚕产业发展巨大潜力,提出了“南桑北柞”产业化思路,并计划组织外出考察。据统计,XX旗桑蚕种植面积当年新增2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22000亩;XX旗新增大叶丰产桑2594亩、条桑6000亩,条桑、坝沿桑、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0亩;XX区新增大叶丰产桑400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11000亩;XX县新增大叶丰产桑520亩,条桑、坝沿桑和大叶丰产桑种植面积累计7000亩;XX区建设示范密植桑园20亩。
加大投资力度,培育产业龙头
20**年,全市已建成投产缫丝厂1家、筹建1家,建成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桑蚕产业加工龙头企业投资总额3000多万元。赤峰银龙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缫丝厂总投资1583万元,占地68.8亩,厂房5520平方米,是一家以“种、养、加”一体化经营为基础,以“贸、工、农”多元发展为方向的加工型龙头企业,目前,产品质量、生丝平均等级达到4a级以上水平,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该公司新招录一线工人37名,完成技术培训,实现了两班生产。缫丝厂二期扩建工程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XX旗供销社根据桑蚕产业发展形势,计划再增加缫丝生产设备来满足扩大生产需要。 XX旗供销社、苏敖茧丝绸公司和XX省银海茧丝绸公司签订了联合发展桑蚕基地和筹建缫丝厂的.协议,计划二年内投资1100万元,建设大叶丰产桑基地和自动化缫丝厂,当年已投入资金200万元。旗政府已在四道湾子镇规划厂地70亩。赤峰赤阳春蚕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00万元征地建设以桑条为主要原材料的纸制品加工厂1家,建设小蚕共育站1处,加工蚕具5000套,建设1700平方米面积的蚕茧收购烘烤站1处。
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技术水平
全市以赤峰银龙公司、XX县苏蒙公司和XX旗苏敖公司为龙头,引进南方技术员120多名,培养农民技术员1000多名。技术人员较好地掌握了栽植、浇灌、施肥、育蚕、烘烤等生产技术,确保了我市蚕茧质量。市蚕桑业发展协会和各旗县区供销社从XX、XX、XX等地聘请技术顾问,并与大专院校、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加强了技术指导。在桑蚕经营管理中,经营企业与桑农签订产销合同,建立服务档案,内部实行了工作实绩考核、目标化管理等办法。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各地普遍实行了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小蚕共育、统一产品收购、统一烘烤、统一销售;大蚕分户饲养为标志的“五统一分”管理模式,向产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XX旗与XX省农林科学院承德蚕桑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书,聘请了两名专家做为技术总顾问,培养出自己的专业人才40名。与XX青州缫丝厂和XX中鑫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为期10年的购销协议。旗供销社制定了,提出每亩施农家肥2000-3000公斤,尿素40公斤以上,必保浇水三次;二年生桑园产叶量达到800公斤以上,三年生以上桑园产叶量达到1500公斤以上的生产要求和服务标准。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根据去年危害桑园比较严重的黑绒金龟子等虫害进行了重点防治,由供销社提供农药,组织人员进行联防,取得了良好效果。
XX县苏蒙茧丝绸公司直接引进南方技术人员60名,开展了“手把手的教你技术,心贴心的带你致富”活动,技术人员深入每个植桑农户指导测土施肥、适时浇灌和桑园管理,尤其在养蚕阶段每天为农户发送一张养蚕“明白纸”,为农民直接提供了南方最先进的养蚕技术。为了规范发展产业化,公司在李家窝铺村和新岭村组建了两个“蚕茧生产合社”,共有31个养蚕户入社,密切了企业与农户间的关系,提高了养蚕农户的积极性。李家窝铺村15户植桑养蚕户全部加入蚕茧生产合作社,第一期养蚕19张,平均张产蚕茧43公斤,第二期养蚕49.5张,平均每亩养蚕1.15张,比去年同期每亩多养0.45张蚕。公司正在规范蚕茧合作社,大力推广“按股分红,二次返利”的做法,向办成“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迈进。XX区加强城子乡300亩示范桑园建设,召开了乡镇领导、村干部、养蚕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组织农民学习施肥及剪伐等技术,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桑蚕生产的认识。XX区制定了农民每发展一亩桑园供销社就投入400元股金的扶持
;古代蚕桑丝织业是怎样发展的?
1、育种和良种繁育:育种指的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的过程,其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种中的自然变异、或先应用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创造新类型,再通过选择、繁殖、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2、作物种植制度:种植制度是一个单位内作物生产的总体安排,包括作物结构、布局、复种和种植方式等。3、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在作物生命活动期间,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所采取的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的总称。
一、农业种植技术知识
1、育种和良种繁育
(1)育种
育种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的过程,它的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种中的自然变异产生,也可以先应用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创造出新类型,再通过选择、繁殖、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
(2)良种繁育
良种繁育是将新创造的动植物良种扩大繁育种子、种苗、种畜的过程,方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作物种植制度
(1)种植制度是一个单位内作物生产的总体安排,主要包括作物结构、布局、复种和种植方式(间套作或单作、轮作或连作)等。
(2)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系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3)我国流行以间套复种为中心的多熟制,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时间与空间,从而体现中国种植制度的特色与亮点。
3、作物栽培技术
(1)栽培技术是在作物生命的活动期间,根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所采取的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的总称。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用、农机配置、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良好的种植技术在农作物增产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4、平衡施肥技术
(1)平衡施肥一是施肥数量上要求平衡,以产定肥(包括化肥和有机肥),也就是根据土壤肥力的测定状况和作物产量的要求,给其提供肥料。
(2)二是养分种类上的平衡,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都要按比例配合。
(3)有机肥和化肥都无毒无害,它们在应用机理上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区别是有机肥所含养分种类比较多,但化肥多数品种为一两种元素组成,因此,在施肥技术上一定要合理搭配元素。
5、灌溉与节水技术
(1)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或排水)加施肥可使作物产量增加。
(2)一定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以及天气、土壤、水源等条件,适时、适量进行灌水。
(3)一定要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现象,推广沟灌、畦灌、管灌、以及喷管、滴灌、渗灌等节水工艺。
6、植物保护技术
(1)对病虫草害一定要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病虫的测报为基础运用农艺、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防治措施。
(2)选用抗病虫草害的优良品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3)化学防治是综合防治技术中最有效的关键技术。
(4)轮作对防治某些土传性病虫害和杂草有一定效果。
(5)深翻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6)生物防治是一种可采取的防治手段,比如用寄生蜂类防治棉铃虫。
7、畜禽饲养与防疫技术
(1)现代饲养技术主要是以饲养标准为依据,然后配合饲料为中心的标准饲养。
(2)一定要以满足畜禽营养需要为前提,进行饲料合理搭配和高效利用,使饲料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指标具体化,同时还要要采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养殖方法。
(3)畜禽疫病是影响畜牧业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一定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8、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技术
(1)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决定采收的适宜时期。
(2)采取预冷措施后,可以在储藏期内调整温度、乙烯含量等措施防止老化,再利用防腐剂和新陈代谢抑制剂达到储藏保鲜的目的。
9、农业机械和工程技术
(1)农业机械设计和制造工艺为现代拖拉机和农机具奠定了基础,农业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先锋和重要工具,它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农业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设施园艺、畜禽建筑等方面,工程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力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农作物种植包括哪些
1、粮食作物
(2)粮食作物(食用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麦、黑麦、燕麦、高粱、粟、黍、稷等谷类作物;甘薯、马铃薯、山药、芋类、木薯等薯芋类作物;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等豆类作物。
(2)谷类作物主要提供的是淀粉、植物蛋白、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豆类作物提供的是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薯类作物提供的是淀粉、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3)粮食作物是人类食物的来源,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等三种作物占据了全世界食物的一半。除此之外,粮食作物还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材料,同时也能为畜牧业提供精饲料和大部分粗饲料。根据统计,世界上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据了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5%左右。
2、经济作物
(1)蔬菜作物:主要包括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丝瓜、豆角、萝卜、白菜、芹菜、韭菜、蒜、葱、胡萝卜、莲花菜、冬瓜、南瓜、苦瓜、莴苣、菠菜等。
(2)纤维作物:主要包括棉花、苎麻、黄麻、红麻、大麻、苘麻、亚麻、剑麻、蚕桑等。
(3)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油菜、芝麻、大豆、向日葵、橄榄、蔓青、油茶、油棕等。
(4)糖料作物:主要包括甜菜、甘蔗、甜叶菊等。
(5)饮料作物:主要包括茶叶、咖啡、可可等。
(6)药用作物:主要包括人参、灵芝、贝母、当归、金银花、薄荷、艾蒿等。
(7)水果:主要包括梨子、李子、桃子、苹果、草莓、樱桃、核桃、西瓜、龙眼、荔枝等。
自从古人发明了植桑养蚕之后,我国古代丝织业开始出现并有了最初的发展。在夏商周时期,蚕桑业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至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蚕桑业和丝织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考古发现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蚕桑和丝织的发展状况,黄河中下游地区蚕桑业已相当普遍。同时,长江流域的蜀国、楚国和吴国、越国都有蚕桑和丝织之业。
至秦汉时期,全国各地蚕桑和丝织得到进一步发展,陆续形成了齐鲁地区、河南地区、楚国旧地和成都平原等几个主要丝绸产区。
自魏晋开始,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驱动桑树种植地域的扩大。东晋末年,平州刺史慕容嵬向朝廷要求种桑,于是在辽河流域开始种植桑树。北魏时期,在延水河谷和银川平原的黄河沙洲上都有桑林分布。延水就是后来的洋河,是桑乾河上游的两大支流之一,属于海河流域。
东汉以后种植桑树除养蚕外,还有解决饥困的作用。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刘备都曾以桑椹为军粮,但主要还是育蚕。例如河北地区种植大批桑树,蚕丝业也十分发达。
唐代丝织品主要产区在河北、河南、江南、剑南四道。大体上为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淮河流域苏、皖地区。另外,定州以产绫为主,越州临城以产纩为主。扬州以锦袍、锦被为贡品,越州以产绫、纱等丝织物著称。
唐代后期南方丝织业的逐渐兴起,与北方的先进技术南传有关。先秦以来蚕桑业一直比较发达的关中、河东地区,从唐代开始渐趋衰落。宋代以后,长江流域蚕桑业逐渐兴起。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仍保持着一定的发展势头,河北、河南、山东养蚕业仍很发达。但就整个黄河流域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到了元代,黄河流域缫丝业和织造业已分化,农家多以育蚕缫丝为限。从元初大司农司编纂的综合性农书《农桑辑要》、元代农学家王祯的《王祯农书》记载来看,元代南方的育蚕、栽桑的饲养、培植技术都比北方先进,所产丝的质量也高。
至明代,明洪武年间朝廷规定,黄河流域数省的夏税绢数共7.4万余匹,比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21.4万余匹少了很多,这正是反映了元末北方蚕桑和丝织业衰落的情况。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全国蚕桑和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东南一带,植桑育蚕几乎是所有农户的副业。蚕桑业以浙江湖州为全国之首。各地商人均来湖州收购蚕丝,获利甚高,甚至当地农村出现以蚕桑为主的现象。在苏州、杭州、嘉兴等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城镇居民皆习机业,并出现了一批以丝织业为主的集镇。如吴江震泽、盛泽及桐乡濮院等。长江上游成都蜀锦的地位渐被下游地区的产品所替代。
明清时期,就黄河流域丝织业总体水平而言,已不及长江流域,但也有一些著名的产地。如山西潞安府所产的潞绸,名闻海内。其他如河北饶阳的饶绸、关中的秦缎、河南的汴绸和汴绫,均曾享誉一时。
明清及其以后,对蚕桑业、丝织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是棉植业和棉织业的兴起。因为棉花比之蚕桑,“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所以一部分丝绵为棉花所替代,一部分丝织品为棉布所替代。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4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