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县怎么样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东流、 至德两县合并而成),境内舜耕山(又名大历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美 誉。
中文名称: 东至县
外文名称: DongzhiXian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省
下辖地区: 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等
面积: 3256平方公里
人口: 54万人(200年)
著名景点: 仙寓山生态旅游区、香口温泉、历山、东坞山瀑布群
建立时间: 春秋前
特产: 大理岩、石灰岩、白云岩
目录
基本介绍
生态
资源
产业
交通
行政区划
发展状况综合
农业
工业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姿
国内贸易
财政、金融
教育、文化和卫生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历史沿革
新城区基本介绍
生态
资源
产业
交通
行政区划
发展状况 综合
农业
工业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姿
国内贸易
财政、金融
教育、文化和卫生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历史沿革
新城区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东至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247200 代码:341721 区号:0566 拼音:Dōng Zhì Xiàn 英译:Dong 东至县
zhi County 东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南岸,东与贵池区、石台县、祁门县接壤,西、北与望江县、安庆市隔长江相望,南与江西省毗邻。总面积3256平方千米。总人口54万人(2010年)。 全县辖12个镇、3个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泥溪镇、花园乡、木塔乡、青山乡。县政府驻尧渡镇。 东部为山地,东至、石台、祁门三县交界处的仙寓山海拔1375米,中南部多丘陵,西北部为沿江平原。长江流经西北,尧渡河、香隅河北流入长江。龙泉河南流入鄱阳湖。升金湖在县境北部,有河流与长江相通,水产资源丰富,已辟为国家级水禽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544毫米。矿藏有煤、铁、锑、石灰石、白云石等。 为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红茶出口基地县、安徽省弥猴桃鲜果出口基地、山栀等中药材生产基地。206国道纵贯县境,318国道通过北部,222、231、325、327省道穿境而过。沿江有香口、东流、大渡口等港口。有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陶公祠、建德文庙大成殿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流古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东至县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15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1958年由东流、至德两县合并而成),境内舜耕山(又名大历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美誉。
编辑本段生态
东至县襟江带湖,生态优美。是首列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人与自然协调,生态环境优良。东至南部多山,林茂水丰,植被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58.7%。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河湖纵横,这里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拥有水面 20万亩,是我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的栖息地,其中越冬东方白鹤占世界总数的1/8,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是冬季生态旅游观鸟的好去处。
编辑本段资源
东至县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已探明的矿产尤以高品位的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储量大,分别达20亿吨、4亿吨、2亿吨以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优越条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全国绿化先进县”、“沿江渔业高效示范区”和“全国红茶出口基地县”。“东至云尖”等7个品种绿茶,多次在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获金奖,并被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指定为接待专用茶。
编辑本段产业
东至县
东至县产业凸现,特色鲜明。拥有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玩具、新型非金属材料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以东至香隅化工园区为龙头的化学工业,以东至华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纺织企业集团,以东齿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械业,以凯林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材加工综合加工业,以东至玩具总厂为龙头的玩具加工业,以辰鑫植物油厂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构架了东至工业的轴心。农业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优质棉、食用菌、茶叶、禽畜、水产、经果林等八大农产品开发基地,并渐成规模。
编辑本段交通
东至县交通便捷,优势明显。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县内85公里,沿江有香口、东流、大渡口3个港口,纵贯全县南北的206国道和横穿东西的318国道与安庆长江大桥相连,4条省道在县内结网,已建好的铜(陵)九(江)铁路、沿江高速、安(庆)景(德镇)高速横穿全境。 县城距安庆机场、港口、火车站50公里。每天有直达上海、义乌、温州、苏州、常熟、太仓、南京、合肥、九江、景德镇、九华山、安庆的客车。 距安庆50公里、池州112公里、铜陵213公里、合肥247公里、南京386公里、武汉389公里、九江121公里、南昌319公里、杭州515公里、景德镇150公里、九华山156公里、黄山266公里、庐山160公里、小孤山68公里、龙宫洞105公里、石钟山106公里、天柱山164公里、蓬莱仙洞80公里、武夷山480公里。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1959年由东流、至德二县合并,取二县首字为名。 1988年,全县辖9区,3镇,41乡:尧渡区、东流区、大渡口区、香隅区、昭潭区、官港区、胜利区、张溪区、葛公区,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张溪乡、官港乡、昭潭乡、洋湖乡、泥溪乡、高山乡、建新乡、坦埠乡、白笏乡、胜利乡、瓦垄乡、木塔乡、利安乡、铁炉乡、花园里乡、西湾乡、马坑乡、青山乡、东胜乡、徐村乡、良田乡、长安乡、长岭乡、七里湖乡、杨桥乡、新庭乡、八都湖乡、新丰乡、庆丰乡、永丰乡、石城乡、汪坡乡、五丰乡、合镇乡、临江乡、香口乡、姜坝乡、查桥乡、马田乡、平原乡、洪方乡。 1992年,撤销徐村乡、良田乡,并入尧渡镇;撤销长安乡、长岭乡、七里湖乡,并入东流镇;撤销杨桥乡、新庭乡、八都湖乡、新丰乡、庆丰乡,并入大渡口镇;撤销合镇乡、临江乡、香口乡,合并设立香隅镇;撤销昭潭乡、永丰乡,合并设立昭潭镇;撤销官港乡、石城乡,合并设立官港镇;撤销胜利乡、姜坝乡,合并设立胜利镇;撤销张溪乡、汪坡乡、五丰乡,合并设立张溪镇;撤销洋湖乡,设立洋湖镇;撤销洪方乡,并入平原乡;撤销马田乡,并入查桥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9镇16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香隅镇、昭潭镇、官港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平原乡、查桥乡、泥溪乡、高山乡、建新乡、坦埠乡、白笏乡、瓦垄乡、木塔乡、利安乡、铁炉乡、花园里乡、西湾乡、马坑乡、青山乡、东胜乡。 1993年,撤销平原乡,设立葛公镇。1994年,撤销东胜乡,设立龙泉镇,镇政府由黄荆港迁至龙泉。 1995年,从尧渡镇析出良田乡;从大渡口镇析出杨桥乡、庆丰乡;从葛公镇析出洪方乡;从张溪镇析出汪坡乡;从东流镇析出七里湖乡;从官港镇析出石城乡。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辖11镇21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香隅镇、昭潭镇、龙泉镇、官港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查桥乡、泥溪乡、高山乡、建新乡、坦埠乡、白笏乡、瓦垄乡、木塔乡、利安乡、铁炉乡、花园里乡、西湾乡、马坑乡、青山乡、良田乡、杨桥乡、庆丰乡、洪方乡、汪坡乡、七里湖乡、石城乡。 2000年,东至县辖11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75194人,其中:尧渡镇 45539人、东流镇 26443人、大渡口镇 29195人、胜利镇 34580人、张溪镇 20077人、洋湖镇 19249人、葛公镇 15383人、香隅镇 33479人、官港镇 17530人、昭潭镇 19231人、龙泉镇 15726人、庆丰乡 13768人、杨桥乡 17618人、瓦垄乡 13866人、白笏乡 10191人、坦埠乡 9103人、汪坡乡 8838人、高山乡 7685人、洪方乡 6564人、查桥乡 12076人、七里湖乡 6970人、建新乡 8432人、良田乡 6103人、花园里乡 6901人、马坑乡 4338人、利安乡 8135人、木塔乡 6783人、石城乡 8315人、泥溪乡 15186人、西湾乡 6082人、青山乡 13954人、铁炉乡 7854人。 2001年,撤销良田乡,并入尧渡镇;撤销杨桥乡、庆丰乡,并入大渡口镇。全县村委会数由2000年底的360个减少到358个:张溪镇六联村、沿河村、复兴村合并为六联村。调整后,东至县辖11个镇、18个乡,共有13个居委会、358个村委会: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瓦垄乡、白笏乡、坦埠乡、汪坡乡、高山乡、洪方乡、查桥乡、七里湖乡、建新乡、花园里乡、马坑乡、利安乡、木塔乡、石城乡、泥溪乡、西湾乡、青山乡、铁炉乡。 2004年底,东至县辖11个镇、18个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瓦垄乡、白笏乡、坦埠乡、汪坡乡、高山乡、洪方乡、查桥乡、七里湖乡、建新乡、花园里乡、马坑乡、利安乡、木塔乡、石城乡、泥溪乡、西湾乡、青山乡、铁炉乡。 2007年2月1日,省、市政府正式批准东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有11个镇、18个乡调整为12个镇、3个乡。此次行政区划调整前,29个乡镇平均人口在1.84万人左右,其中有21个乡镇在2万人以下,最小的乡镇只有4600人。调整后,最大的乡镇达388平方千米,最小的乡镇也有100平方千米;人口最多的乡镇达7.5万,最少的乡镇也达到1.22万。2月5日东至县召开全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动员大会。此次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从2007年1月上旬开始至2007年2月底完成。具体方案为: 将查桥乡、建新乡整建制并入尧渡镇。调整后的尧渡镇辖39个村(居)委会,面积388平方千米,人口75619人。镇政府驻尧渡街。 将七里湖乡整建制并入东流镇。调整后的东流镇辖15个村(居)委会,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33355人。镇政府驻东流。 将瓦垄乡整建制并入胜利镇。调整后的胜利镇辖21个村委会,面积145平方千米,人口58191人。镇政府驻胜利集镇。 将汪坡乡、坦埠乡、白笏乡整建制并入张溪镇。调整后的张溪镇辖26个村(居)委会,面积264平方千米,人口58461人。镇政府驻张溪。 将高山乡整建制并入洋湖镇。调整后的洋湖镇辖14个村委会,面积180平方千米,人口31433人。镇政府驻洋湖。 将洪方乡整建制并入葛公镇。调整后的葛公镇辖16个村委会,面积251平方千米,人口25616人。镇政府驻葛公。 将石城乡整建制并入官港镇。调整后的官港镇辖16个村委会,面积243平方千米,人口29044人。镇政府驻官港。 将铁炉乡整建制并入龙泉镇。调整后的龙泉镇辖15个村(居)委会,面积187平方千米,人口27097人。镇政府驻龙泉湾。 将西湾乡、泥溪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泥溪镇,辖13个村委会,面积183平方千米,人口24251人。镇政府驻泥溪冲。 将利安乡、木塔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木塔乡,辖13个村委会,面积240平方千米,人口16668人。乡政府驻木塔。 将马坑乡、花园里乡整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花园里乡,辖14个村委会,面积249平方千米,人口12285人。乡政府驻花园。 保留大渡口镇、香隅镇、昭潭镇、青山乡。 2010年有12个镇、3个乡:尧渡镇、东流镇、大渡口镇、胜利镇、张溪镇、洋湖镇、葛公镇、香隅镇、官港镇、昭潭镇、龙泉镇、泥溪镇、花园乡、木塔乡、青山乡。
编辑本段发展状况
综合
东至县2007全年生产总值(GDP)3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1.1亿元,增长25.0%;第三产业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结构黄33.7:29.2:37.1。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7077元,比上年增加1137元。 年末全县从业人员36.2万人,比上年增加0.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17. 万人,减少0.7万人;第二产业9.5万人,增加1.1万人;第三产业9.7万人,增加0.1万人。
农业
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72770公顷,比一年较少1174公顷,粮食、油料、棉花种植面积分别为33984公顷、l4109公顷和17866公顷。 东至县
全年粮食产量21.3万吨 , 减产2.7%,油料产量32884吨,增产11.8%。棉花产量23585吨,增产19.8%,创历史最好水平。 全年肉类总产量28659吨,比上年增长4.9%,水产品产量42057吨,增长4.5%。 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l.4%。农用拖拉机15316台,农用运输车1453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5333吨。农村用电量5580万千瓦小时。有在效灌溉面积33.22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0亩。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4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亿元,增长34.0%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1.8,比上年提高10.6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643亿元,增长35.1%;实现税税9233万元,增长8.2%,其中利润3375亿元,增长17.3%。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三级及以上建筑业实现利税2641万元,增长23.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6.4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姿
年固定资产投资271455万元,比上年增长65.7%。其中,城镇投资225071万元,增长66.5%;农村投资25849万元,增长67.1%。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3382万元,增长-40.6%;第二产业投资87197万元,增长198.0%;第三产业投资180876万元,增长40.4%。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0535万元,比上年增长55.9%。商品房屋销售额17455万元,增长10.9%。
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364万元,比上年增长19.0%。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48854万元,增长22.5%。县城以下消费品零售额64510万元,增长16.5%。分行业看,批发业 东至县大桥
15136万元,增长18.0%;零售业零售额75698万元,增长19.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1608万元,增长19.0%;其他行业零售额10922万元,增长2l.7%。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全年进出口总额8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6%,其中,出口785万美元,增长50.1%;进口75万美元,下降6.3%
财政、金融
全年财政收入25761万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822万元,增长33.0%。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6%、56.8%和113.6%。财政支出63449万元,增长3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30.6%,公共安全支出增长7.8%,教育支出增长35.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3%。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6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4.6亿元,增长12.8%。其中,企业存款4.4亿元,增长10.0%;城乡居民 储蓄存款31.3亿元,增长15.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1.5亿元,比上年来增加4.0亿元,增长22.9%。
教育、文化和卫生
年末全县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生4546人,普通中学41所,在校生38942人,小学195所,在校生40841人。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为99.6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19%。 年末人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4%。年末公共图书馆藏书8万册。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医务室等》36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医院、卫生院床位91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174人,其中执行医师和执行助理医师426人,注册护士286人。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7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96‰,比上年下降1.9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03‰,下降0.9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建4.93‰,下降0.98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537225人,比上年增加2294人。 全年在岗职工年平均17031元,比上年增长1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96元, 东至县
增长19.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0元,增长10.3%,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0.3%。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915人,201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年末全县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8263人,医疗保险人数为26522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0l00,工伤保险参保10215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096人。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东至县境古无大的建置。据《东流具志》、《建德县志》记载:虞、夏、商、周属扬州地,秦属九江郡、鄣郡。西汉分属豫章郡彭泽、鄱阳县和丹阳郡石城县地。东汉不变。三国时属吴国彭泽、丹阳、鄱阳三郡地。晋分属豫章郡彭泽县、鄱阳郡鄱阳县、宣城郡石城县地。南朝宋、齐,分属扬州宣城郡石城、历陵县地和江州鄱阳郡鄱阳、浔阳郡彭泽县地,梁、陈二代在今县境设南太原郡,置和城(今东流镇)、晋阳(今张溪一带)两县,属南豫州。隋平陈后,太原郡及和城、晋阳两县并废,地分属浔阳郡龙城县、九江郡彭泽县和宣州郡秋浦县、饶州鄱阳郡鄱阳县。唐至德二年(757),分秋浦、鄱阳两县地在梅城置至德县,以年号为县名,属江南西道浔阳郡。乾元元年(758)属饶州,永泰元年(765)改属池州。会昌初(841—846),在原和城县旧址建东流场,属江州彭泽县。《方舆纪要》载,五代杨吴顺义二年(922)改至德为建德县,仍属池州,历南唐不变。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东流场为东流县,属江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属池州池阳郡,并割贵池之晋阳乡益东流。两宋时东流、建德两县均属江南东路池州池阳郡。元初属江淮行省,元二十一年(1284)改属江浙行省,元二十三年属江浙行省池州路。明和清初属池州府。明洪武初,池州路为九华府、华阳府,后仍改为池州府,直隶南京。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康熙十五年(1676)属安徽省。雍正元年(1723)隶两江总督,雍正十一年属安徽省宁池太道。民国元年(1912)东流、建德两县直属安徽省。3年元月,建德县因与浙江省建德县重名改为秋浦县,3年6月至17年8月底属安徽省芜湖道。21年10月秋浦县复名至德县,同月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1949年4月22、23日两县先后解放,同年5月13日同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两县仍属皖南行署池州专区。1953年2月24日改属安徽省安庆专区。1959年5月15日,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以尧渡镇为县城,仍属安庆专区。1965年7月14日东至县改属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专区改地区,隶属不变。1980年元月29日改属安庆行署。1988年9月2日,池州行署恢复,东至县复属池州行署。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东至县属池州市至今为变。
编辑本段新城区
东至县新城区在老区的东北方向,地址位于现在的老梅城区,新老区通过击壤桥相连,是东至县政府为缓解老区拥挤的市场和交通而全力打造的容行政办公,经济贸易于一体的的新县城。新城区辖两个主干道,一是南北方向的东流大路,二是东西方向的梅林大道。 随着县城东至二中新区和至德小学两所名校的启用,目前整个新城区的发展呈现一片优异的态势,百悦星城,舜帝花园,梅林苑等房地产产业发展迅猛,东至县玩具厂等一批轻工业迅速崛起,商业步行街也在全力打造中,特别是随着尧渡大桥的顺利开通,新老城区的交通也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还规划有县城火车站站前区、城南新区以及大渡口(石台)省级经济开发区、香隅化工园区等重点发展地区!这些都会支撑起东至未来的经济发展。 随着新城区的不断完善,整个县城的发展将更加和谐和稳定!
划分了三个区,德城区、河西商贸开发区、河东经济开发区。
德城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两省交界处,距省会济南120公里,地跨北纬37°19'—37°34'、东经116°13'—116°25'之间,是德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现辖两镇,四个街道办事处,131个行政村,37个社区,总面积231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9万。
人口出生率9.5‰,死亡率为2.8‰,自然增长率为6.7‰。现有回、满、蒙、壮等少数民族成分28个、9661人,占总人口的2.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42平方公里;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普遍改善,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区实现地方生产总值(GDP)116.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5%,人均GDP达到3089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18元,增长19.9%。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3亿元,增长2.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0.8%,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3.72亿元,增长16.9%,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0.3%,拉动GDP增长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69亿元,增长1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9%,拉动GDP增长6.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54.6:42.6。
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10.78亿元,同比增长26.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2亿元,增长27.7%。财政支出5.48亿元,增长26.1%。国税收入4.97亿元,地税收入5.7亿元,分别增长28.4%和171.0%。全区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14%;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3.19%。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农业产值3.36亿元,增长11.7%;林业产值0.07亿元,下降3.9%;畜牧业产值2.31亿元,增长27.5%;渔业产值0.09亿元,增长3.15%;农业服务业产值0.67亿元,增长6.1%。
主 要 农 产 品 产 量
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
粮 食 吨 95491 4.37
其中:夏粮 吨 48662 - 12.95
秋 粮 吨 46629 6.64
棉 花 吨 2543 8.81
蔬 菜 吨 127355 -0.63
瓜 类 吨 21000 --
水果 吨 17433 0.1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区植树造林面积59公顷,植树30万株,幼林抚育177公顷,当年育苗37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4664公顷,增长1.3%;森林覆盖率达到34%。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区肉类总产量18828吨,增长21.7%,其中,猪肉5798吨,增长0.4%。禽蛋总产量9934吨,增长27.7%。牛羊奶产量8658吨,下降0.1%。猪年末存栏4.21万头,全年出栏7.74万头;羊年末存栏1.83万只,全年出栏1.83万只;大牲畜年末存栏1.69万头,其中奶牛0.41万头;家禽年末存栏269.32万只,全年出栏955万只。
水产养殖业稳定发展。全区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307.33公顷,增长2.2%;淡水渔类产量1465吨,增长4.0%。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13.14万千瓦,增长1.2%,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3.4万千
瓦。农用拖拉机2853台,联合收割机97台。农村用电量2237万千瓦时,增长7.0%;全年化肥施用(实物量)3.16万吨,塑料薄膜使用量377吨,地膜覆盖面积375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9112公顷。全年配套机电井达到1503眼,增长7.4%;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11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千公顷,增长71%,旱涝保收面积达到8.1千公顷,增长25%。
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区无公害蔬菜发展到4.2万亩,建成万头猪场2处,数字化养鸡大棚15栋;新型能源推广走在全市前列,建成秸秆气化站6个;“安全水”改造水利实施,完成3处除氟供水站建设;有线电视、电话入户率、宽带网入村率分别达到98%、97%和40%;全区127个行政村,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车、村村通电话,自来水受益村106个。
三、工 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区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222.16亿元,增长24.6%,实现工业增加值58.74亿元,增长17.5%,占GDP的比重为50.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已发展到173家,比去年同期增加32家,资产合计达到119.84亿元,增长16.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4.48亿元,增长27.2%,实现工业增加值57.88亿元,增长26.9%,目前工业仍然是推动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97亿元,增长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7.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工业用电量21.26亿千瓦时,增长18.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11.27亿千瓦时,增长3.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
小麦粉 万吨 11.64 -38.1
液体乳 吨 7247 32.6
摩托车 辆 13395 13.5
服装 万件 360.68 26.6
梭织服装 万件 191.48 4.9
针织服装 万件 169.2 65.3
棉 布 万米 1873
纱 吨 17943 -4.6
啤 酒 千升 34787
不锈钢制品 吨 18 --
升降移动机械 台 122 -23.3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0.7 17.2
水泥电杆 吨 1396 --
砖 万块 7503 -4.1
电子元件 万只 8.01 --
锁 万把 1265 --
轴 承 万套 2206
电 线 公里 7116
发电量 万千瓦时 6180 --
石墨及炭素制品 吨 59998 39.2
太阳能热水器 万台 35.56 39.3
工业效益显著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03.26亿元,增长28.8 %,产销率为99.4%,比上年提高1.3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6.19亿元,增长31.9%。实现利税23.68亿元,利润12.3亿元,分别增长35.1%和31.2%。亏损面为2.86%,亏损企业亏损额1609万元,增长32.72%。产成品存货12.13亿元,增长54.86%。应收帐款净额8.01亿元,下降2.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2.31%,比上年提高31.2个百分点。在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20.47%,比上年提高1.9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40.73%,比上年提高40.1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6.59%,下降5.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7.14%,比上年提高0.4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55次,比上年减慢0.49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3.18万元/人,增长20.9%。工业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改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工业推动整个经济快速发展。全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32家; 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7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建筑、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12亿元,增长28.4%。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38.24亿元,增长29%;农村投资4.89亿元,增长15%。投资结构继续改善。第一产业投资1.51亿元;第二产业投资20.3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9.55亿元;第三产业投资21.31亿元,三次产业投资额的比重由上年0.1:51.3:48.6调整为3.5:47.1:49.4。建设资金充足,到位资金49.77亿元,增长28.1%;其中,自筹资金增长17.6%,占到位资金的71.8%。
建筑业生产效益持续提高。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4.98亿元,增长9.7%。全区具有资质以上等级的建筑企业4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73亿元,实现利润6008万元,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2448元/人。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定增长。全区完成房地产开发土地面积42.38万平方米,商品房屋施工面积109.8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34.2万平方米。施工合格率继续保持100%的良好水平。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1亿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7.17亿元,商品房销售11.97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7.86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8.9万平方米。
五、交 通 运 输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区交通运输业完成公路货运量 1464万吨,增长17%,货运周转量168500万吨公里,增长21%;公路客运量3033万人,增长23%,客运周转量99827万人公里,增长15%;其中:出租车完成客运量2071万人,增长26%,客运周转量11835万人公里,增长81%。
六、国 内 贸 易
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繁荣活跃。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商品购销两旺,市场繁荣活跃,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出强劲增长的势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9亿元,增长1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6.41亿元,增长16.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2.5%;个体经济零售额27.56亿元,增长17.9%,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4.3%;私营经济类型的零售额6.61亿元,增长18.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0.6%;其他经济类型零售额1.62亿元,增长6.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4.4亿元,增长17.8%;餐饮业零售额5.92亿元,增长18.9%;其他行业零售额1.87亿元,增长8.1%。全区各类市场发展到79处,其中:年交易额过亿元市场14处,全区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66.8亿元,增长25.4%。
七、对 外 经 贸
外经贸实现平稳增长。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4847万美元,增长29.8%,其中:进口1655万美元,增长27.2%;出口13192万美元,增长30.1%,其中工贸企业出口10082万美元,增长324.2%。实际利用外资1220万美元,增长116.0%。
八、民 营 经 济
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全区继续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坚持全民创业与骨干培植并举,克代尔、格瑞德、华源生态等骨干企业快速膨胀,成为全区重要的财源支柱,企业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区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区民营经济户数、从业人员、注册资金分别达到6.44万户、20万人、45.05亿元,分别增长9%、19%和16.6%;民营经济营业收入345.03亿元,增长22.7%;上缴税金4.84亿元,增长45.5%,占税收总额的45.4%。
九、科技、教育、卫生、文体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区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科技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5项,获奖4项,专利申请量连续五年居全市首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5家。
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全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消除D级危房,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居全市前列,被评为全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区拥有普通中等学校10处,在校生11380人,专任教师924人;职业中学2处,在校生2776人,专任教师143人;小学38处,在校生29906人,专任教师1400人。全区普及教育工作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初等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小学、中学入学率毕业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区继续加强了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市立医院病房楼投入使用,农村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和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全面提高了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03家,其中:医院2家,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院各1家,拥有医疗床位670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435人,其中医生1037人。城乡居民医疗保健能力进一步增强。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全区进一步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社区文化体育中心建设,成功举办了第四届社区文化艺术节、全民健身节,群众文体活动日趋活跃,进一步繁荣活跃了城乡群众文体活动。在全市三运会上,我区在比赛中共获得251枚金牌、64枚银牌、46枚铜牌,金牌和奖牌总数居全市首位。
十、市 场 物 价
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7%。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3%,消费品价格上涨5.1%。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食品类上涨12.9%、衣着类上涨2.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3.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2.1%、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下降4.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0%、居住类上涨7.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3%。
十一、人 民 生 活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全区在岗职工16317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35亿元,增长2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398元,比上年人均增加2600元,增长22%。大力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346人,年末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3.5%。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大力加强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13565名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为4216户特困对象发放取暖补助126.48万元。五保供养工作顺利进行。全区共有五保对象227人,其中集中供养180人,供养支出36万元。有力保障了低收入和弱势群体的正常生活。
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2元,增长20.8%;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588元,增长18.8%。其中,食品支出2737元,增长19.1%;衣着支出1172元,增长24.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589元,增长42.8%;交通和通讯支出1053元,增长16.6%;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81元,增长10.6%;居住支出736元,增长10.2%;医疗保健支出482元,增长10.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338元,增长45.2%。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72平方米。
农村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47元,比上年增加708元,增长15.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1元,增长6.04%。其中,食品支出746.53元,增长12.4%;衣着支出149.8元,增长27.3%;居住支出380.8元,下降29.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128.02元,增长93.9%;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355.5元,增长48.74%;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3.91元,下降59.8%;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08.55元,增长6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支出17.14 元,下降54%。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94平方米。
每百户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名称 单位 数量
彩电电视机 台 106
影碟机 台 60
电冰箱及冰柜 台 66
洗衣机 台 80
电话机 部 90
移动电话 部 106
空调 台 20
照相机 架 16
自行车 辆 160
摩托车 辆 100
十二、人 口
2007年,全区辖区年末总人口为37.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2万人,非农业人口31.07万人;在总人口中女性为18.68万人;全年共迁入人口9213人,迁出人口9484人。全年出生人口3594人,人口出生率为9.49‰;死亡人口1054人,人口死亡率为2.7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1‰。
呵呵.详细吧多给点分吧?/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4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