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天邦、傲农、唐人神等冲击1000万出栏目标!猪企为何总在扩产?

继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成为千万级别出栏猪企后,业内又有多家猪企提出了年出栏1000万头的目标。

天邦、傲农、唐人神等冲击1000万出栏目标!猪企为何总在扩产?

傲农生物表示力争在2024年达到1000万头出栏;天邦食品透露2023年的出栏量预计在800-1000万头;唐人神则把长期发展目标定在了年出栏1000万头生猪;神农集团也表示要用10年时间打造千万头出栏猪企。

为何上市猪企执迷冲击千万出栏?以后千万级别出栏的猪企会成为常态吗?

行业分水岭:千万出栏量级

我们先来看看1000万头猪到底有多少。

按照头均重110公斤、出肉率70%计算,一头猪出肉77公斤,1000万头育肥猪可以出肉77万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居民家庭年人均猪肉消费量25.2公斤,那这1000万头生猪可以满足约3000万人一年的猪肉需求,约等于能供应重庆一年猪肉量。

千万级出栏,确实是养猪企业的分水岭。

要知道,那么多上市猪企中,也只有4家超过了这个量级。

当然,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也是2018年之后才开始明显提速。

2001年至2018年,我国养猪散户(规模500头以下)占比由92%降到了50.9%,规模场占比由8%提到了49.2%,年均增速2.29%。

到了2021年,我国规模场占比已经达到了60%以上,年均增速超3.6%。

2018年非瘟进入我国之后,国内生猪产能一度陷入低谷期,猪价也水涨船高。

正是这个节点往后,各行各业跨界进入养猪业,规模猪企加速扩建猪场增加产能,2020到2021年国内前10家上市猪企的总产能几乎翻了一倍。

也是在此轮扩产过程中,国内出现了4家千万量级的猪企。

猪企为何总在扩产?

但是,2021年下半年行业进入亏损期时,猪企产能依旧在增长。

为何大多数猪企总是处于持续扩产的状态中呢?

第一,猪企能增强自身获益与抵御风险能力。

大家都知道,养猪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

从能繁母猪生产到肥猪出栏,大概需要10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猪企出栏猛增,是10个月前的产能规划导致,而生猪行情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这也就会给人一种“不论行情好坏猪企总在扩产之中”的感觉。

不过,实际情况中,猪企扩张到一定规模之后,要增加产能和控制成本会相对容易,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更好的抵御市场风险,所以规划扩产也不稀奇。

第二,养猪行业前景广阔。

从行业属性上看,猪肉属于民生产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年,我国共出栏生猪67128万头,猪肉产量5296万吨,另外还进口了371万吨猪肉才满足国人的消费需求。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生猪市场还未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生猪养殖业产值要达到1.5万亿以上,猪肉产能要稳定在5500万吨左右,猪肉自给率要保持95%左右。

有了这一基础做支撑,猪企的扩张之路愈发宽广。

第三,政策大力支持规模养殖。

2010年开始,官方就已经在有序推进规模化养殖。

一方面,规模化养殖有利于行业标准化生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规模养殖便于产能调控,避免频繁出现产能紧缺或过剩的局面,便于行业平稳发展。

在政策支持下,猪企在获取补贴、申请用地等上面有一定优势,2021年,我国养猪业规模化率达到了60%。

2025年,行业规模化率目标为65%以上,这表明,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政策依然会倾向扶持规模化猪场。

猪企是否都能跃过千万“分水岭”?

如此趋势下去,千万量级出栏的猪企会频繁出现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猪企持续扩张需要资金情况、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用地等都达到一定要求,且行情不再大起大落。

资金方面,据业内统计,2022年三季度全国多家上市猪企的资产负债率都在60%以上,行业整体资金压力较大。

尤其在猪周期下行周期时,部分猪企的负债率达到了89-90%,整个行业发展受行情影响较大。

虽说猪企可以通过定增等方式来扩大规模,但如果实力不足,很可能会“爆雷”。

用地方面,我国明确规定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在猪企已经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情况的下,后续可用作养殖的耕地可能有限,这也是限制猪企发展的一大因素。

另外,千万级别的猪企,管理能力、盈利能力需要与规模匹配。

养猪业也出现过由于管理混乱、无序扩张而导致猪企破产的先例。

综合来说,不是所有养猪企业都有持续扩张的实力,有专家预测,受种种因素影响,再经历两个猪周期,头部猪企扩张将会达到极限。

这表明,未来规模场与家庭农场将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共同发展。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清华大学博士,莘莘学子放弃外企高薪,回家养猪背后的深思

智能手机市场,自进入5G时代后,华为犹如一匹黑马,凭借着前期大量的投入和通讯技术积累,一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品牌,甚至一家企业在国内市场就占据了半壁江山。

消费者之所以喜欢华为,一方面是华为掌握着全球领先的5G芯片技术,不仅能效表现出色,5G网络连接性更为出色。另一方面是华为手机的拍照水平,有了徕卡相机的加持,华为每一代旗舰机型的发布,都能为用户带来出色的拍摄体验,几乎也都能登顶Dxomark排行榜。

但由于相关方面的限制因素,华为芯片业务受到了严峻的挑战,5G芯片无法代工。不久前,华为也正式确认,与徕卡终止了合作,不少花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没有了5G芯片和徕卡,华为何去何从呢?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不止华为,许多中企都会要面临这一相同的问题,毕竟核心专利掌握在西方企业手里,许多中企的命脉掌握在西方企业手中,一旦特殊情况发生,所面临的局面将会非常被动,不管是芯片还是镜头还是相关配套零部件。

而面对这一情况,中科院倪光南院士也多次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讨不来的!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华为手机想要真正实现王者归来,不断去突破、尝试、攻坚,其实就是最正确的答案。

影像方面

在没有徕卡影像系统加持之下,华为发布了XMAG全新影像品牌,根据华为官方表示,这是华为集大成者,会为下一代移动手机带来影像领域的突破。与徕卡合作,其实是华为 探索 移动影像初期为了吸收传统行业的经验,虽然有品牌加分,但当手机行业发展迅速,尤其当手机技术进入了平台期,传统影像的进步已经无法满足进一步突破的需求,而华为XMAG影像品牌的发布,不仅解决了影像系统自主的问题,更实现了创新与技术上的进一步突破。

据悉华为XMAG影像不仅能给用户带来所见即所得的高色彩还原度照片,明暗细节丰富的夜景和逆光照片,HDR实况照片,更具质感的各种人像照片、无畸变的超广角照片,还有极为重要的智能且简单的后期影像。

据爆料,华为Mate50系列的发布,将会采用“双芯”设计,一个是高通的骁龙8+,另一个是华为自研的海思NPU,强大的算力,为影像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实从苹果影像系统方面我们也能判断出来,想要拍出质量更高的照片,影像算法在许多环节甚至比更先进的影像硬件更重要。

芯片方面

而在5G芯片方面,有爆料称,华为将推出全新的麒麟9000S芯片,虽然还未正式公开,但这些并非空缺来风,这是有迹可循的。此前华为公布可以通过芯片堆叠技术解决芯片性能的问题,也就是通过牺牲芯片体积换来更强的性能。

而且随着芯片制程工艺的不断升级,中芯等效7nm的N+1工艺已经试产,微电子的28nm精度光刻机也在稳步推进,华为哈勃投资公司也在加速布局半导体产业链,这一切都为华为芯片的回归提供了有力支撑。

所谓雨不打花不红,风云变幻的外界形势,让华为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弥补了许多自身的短板,并且还让华为打破了传统思维,在智能手机、智能矿山、智能养猪项目等领域也有了新的建树。

总之,坚持自研、坚持创新,不仅能防止被别人卡脖子,更能让自己打破技术瓶颈,成为征战全球市场的法宝。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曾这样写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意指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闻名天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引申到现代,那些历经多年苦读的莘莘学子们考入理想大学后,家人无限荣光。而对于考取了清华大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来说,更是被誉为天之骄子。

1980出生的孙晨光清华大学MBA毕业以后,放弃了外企高薪的工作自己创业养猪。气得老爸哇哇哭。对于自己的家人和很多的人来说,清华大学毕业的学生,这是一个非常尊贵的身份。而且,感觉毕业去养猪白白浪费了这么多年的苦读取得的成就。根本无法理解。

到底是什么让他冲破世俗的阻碍,毅然决然返乡创业养猪呢?这背后不得不引人深思..........

一个刚刚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怀揣着理想和无限期待在一线城市里就职一家外资企业,拿着不菲的薪资。是很多人认为这是他顺理成章的必然选择。然而,孙晨光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为什么选择辞职回乡创业了呢?

清华大学就职的企业必然是一个一流优秀的企业,而就在这样的企业里,存在着和这个企业同样匹配的优秀的员工。可谓是人才济济。对于一个优秀的企业来说,从起步到初创,从成长到成熟,从成熟到知名。它经历了太多的创新和变革。也必然经历过属于它的黄金时代。这是一个成熟的平台,它的优秀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它上升空间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小,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

而在这个平台工作的那些陪着公司创业共同成长和进步的大咖和大佬们,他们除了对本行业专业知识和公司运作模式熟知以外。更重要的他们在公司里任职重要的岗位,身经百战。有着与新员工无法比拟的先天资历和阅历。他们已然成为了企业的核心力量。

新员工在这样的成熟的平台上,且这样的平台上升空间已经变窄,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可谓是比登天都要难,除非你有非常独特的优势。然而,在这样人才聚集的团体里。你能具有什么更独特的优势呢?

一线城市不仅仅有高薪的工作,还有远比高薪工作更高的房价。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的房价不用多说。并不是一个打工族工作几年下来能够入手的。即使你再努力工作,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开源节流。购买也要贷款,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一个年轻毕业生来说,想稳定在这样的一线城市里。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承受很大的经济压力。

这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就意味着在没有父母的帮助下,至少要奋斗十几年,甚至更多年才能够完成稳定在这样的城市中生活。这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然而,让我们唏嘘不已的是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都付之东流了吗?孙晨光的父亲更是因此而大哭。在这里,我不得不引用经济学上的一句话“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什么是沉没成本呢?就是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投资决策时应排除沉没成本。

生活中充满着这样的例子。比如: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八年,我付出太多了,现在要放弃成本太高了;我和TA谈恋爱五年了,我付出了时间,金钱,情感,我们现在分手代价太高了;我们这个项目已经投入了三十人干了一年,现在要放弃成本太高了。这些都属于沉没成本。

事实上,当下决策时,必须把沉没成本抛开。不能让存量来干扰增量。但是,这个往往执行起来很难。一方面过去的投入会对你产生羁绊,放不下,深深惋惜;另一方面,从心理上,放弃沉没成本似乎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

但是,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和不可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为了已经打翻了的牛奶瓶而哭泣。

把关注点放在当下要做的决策中来,才是最重要的。

再回到返乡创业养猪这件事来,孙晨光的行业选择无疑也让人大跌眼镜。养猪在很多人看来是农民选择的行业。但是,仔细分析,如果把科技和养猪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用科学的方法养猪和传统方式养猪是完全不同的结果。并且,从某个方面考量一下,这完全是一次产业的创新。它的发展空间及给行业带来的创新和改变是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甚至颠覆了行业的发展。这是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创业。

回到自已的家乡陪在父母身边更是一个不错的生活环境的选择,当我们离开家乡出去工作的时候,免不了惦记自已的家人。每个人内心都对自已成长,生活过的地方有着特殊的眷恋和思乡情。孔子曾这样说过:父母在,不远游。回到家里,能照顾和陪伴父母。一边创业,好不惬意。

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自己热爱的,能体现自我价值的职业选择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只要有梦想并愿意为之奋斗。我想最终一定会实现的。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5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