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田野里飞出幸福的歌——白山市转型升级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侧记

红艳艳的草莓、白生生的贝母、蓝盈盈的蓝莓、一串串的葡萄、胖嘟嘟的人参

田野里飞出幸福的歌——白山市转型升级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侧记

进入初夏以来,白山便氤氲在成熟的味道之中。各类山珍随着节令陆续下山,令人大饱眼福口福。收获的喜悦布满农人的笑脸,欢歌笑语从田野里飞出,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白山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把发展和培育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金钥匙”,将本地独具特色的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多点开花,今年上半年,全市特色产业产值达7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75%。

打特色牌走绿色路

优化生态产业体系

汽车驶离临江市区,沿着三道沟河溯行而上。河水清澈,山风清凉,两岸群峰连绵,山上郁郁葱葱。转过山头,眼前一亮,大片即将成熟的稻田起伏不定,散发出淡淡的稻香。“这片水稻都是矿泉水浇灌的,阳光充足品质好,每年都不够卖。”蚂蚁河乡贾家营村党支书记吴云霞快言快语。村集体新上了粮食加工厂,不仅加工稻谷,还加工村里出产的玉米、小米等,真空包装,深受消费者青睐。

阳光下,20多栋淡蓝色的大棚熠熠生辉。大棚里,葡萄架上,挂满了串串晶莹剔透的“金娃娃”葡萄。“这里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又有山泉水浇灌,尤其是黑土地营养丰富,产出的葡萄品质最好。”前来投资的王磊,一说起白山市浑江区七道江镇驮道村的自然环境,便滔滔不绝。优良的生态环境,产出优良的生态产品。紧实耐储存的“金娃娃”葡萄一经推出,便远销北京、上海、广州。

“这是去年扦插的,一年就结出果子了。”指着长势喜人的软枣猕猴桃,白山市江源区正岔街道立新村党支部书记焦德庆高兴地说。翠绿的藤蔓上,挂满了软枣猕猴桃。温室里种的长白山一号、二号软枣猕猴桃,是农科专家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精心培育的。该村现已完成700亩猕猴桃种植,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签约、兜底、服务,进一步调整种植业结构。白山市采取“三保三带”方式,全市特色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粮、经、菜比例由8:1:1调整到5:4:1,高效作物占有率和农作物优质品率分别达到60%以上。

规划六大产业体系,标准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该市科学规划了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以蓝莓、大榛子为主的特色浆果坚果,以刺五加、山野菜为主的特色山珍,以林蛙、蜜蜂为主的特色牧业,以特色村寨、观赏采摘为主的休闲农业六大产业体系。先后打造抚松人参、靖宇平贝母、浑江五味子等6个百公顷以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培育了临江黑松村、长白金华村等6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市现有特色产业标准化基地30个,总面积达6万亩。人参GAP标准化种植小区达到40个,水参年均产量达到1.2万吨。人参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30%和40%,人参出口量占全国的51%,销售鲜参占全省人参销量的60%以上,年出口成品参占全国出口量70%以上。全市寒地蓝莓、优质黑木耳、林蛙油总量分别达到4.3万吨、3363万袋、1.6万公斤,分别占全省的60%、10%、45%以上。

提升农业土壤质量,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引领,坚持减量与增效并重、生产与生态统筹、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开展“三提升一示范”,打造农药化肥使用无残留、无超标,农业土壤无污染的生态高地。通过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实施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全市农药、化肥实现三年递减,远远低于全省平均用量。

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完善了市农检中心建设,先后完成了以人参、食用菌为主的国家级实验室双认证。全力做好畜禽养殖场安全生产、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安全生产、兽医实验室安全等防范工作,保证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整合资源规模发展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初秋时节,天高云淡。白山市江源区正岔街道立新村边的山腰上,矗立起高大的厂房,吉林源翔农牧科技有限公司16万套祖代鸡养殖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孵化车间基础建设已完成,等待封顶。该项目占地213亩,建设4座4万套祖代鸡标准化种鸡场,将打造集种鸡繁育、孵化、饲料加工、有机肥加工于一体的综合养殖基地。

在临江市大栗子街道望江村,名闻遐迩的蜜汁葡萄进入成熟季节,村民们正举起剪刀,小心翼翼地摘下颗粒饱满的葡萄,打包封装。滔滔的鸭绿江在村前拐了一个大弯,为村里留下大片平整肥沃的土地,三面环山阻挡了寒风,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成为种植葡萄的上佳之地。村里种植蜜汁葡萄500多亩,每亩地收益能达到2万元。

近年来,白山市全力践行“两山”理论,推进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立足特色产业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特色农业,用生态产业化思维谋划产业生态发展,先后打造了参、蛙、菌、药、菜、牧、果、蜂、渔九大产业集群。先后打造了抚松人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万良人参专业市场,整市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第三批创建单位和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有靖宇道地中药材、抚松人参、浑江食用菌、抚松椴树蜜4个省级特优区,抚松人参、江源小浆果、靖宇中药材3个省级现代化农业园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达到156家,园艺特产品牌达到230余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3个。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总量达到200余项,年产量80万吨以上。以长白山人参、寒地蓝莓、优质黑木耳、长白山椴树蜜为代表的特色产业总量分别占比全省36%、60%、10%、80%以上。

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全市人参(西洋参)留存面积5.3万亩,年产1.2万吨,林下参面积57万亩。重点打造的“抚松人参”区域公用品牌,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前10名,品牌价值达到206亿元。全市蓝莓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总量占全省60%以上,年产量达到3.8万吨,鲜果产值达到10亿元。现有核心生产基地6处总面积1.5万亩,100亩以上的种植基地达到30家。“白山蓝莓”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评为地理标志产品。以长白山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3633万平方米,总产量达到2.7万吨。拥有浑江大山合、临江通林、白山水之林等十大优质食用菌种植基地,先后培育出长白山高钙富硒黑木耳、靖发1号黑木耳等一批国内优质木耳品种。白山市拥有世界第二大椴树群,优质蜜源植物多达340余种,被誉为“中华蜜库”。全市年产蜂蜜2420吨、蜂王浆46吨、蜂花粉136吨、蜂胶1300斤。抚松县、长白县被国家授予“中国椴树蜜之乡”,长白县被认定为“中华蜂保种基地”“中国优质蜂产品基地”“中华蜂培训基地”。

创新发展创新经营

打造新产业新业态

距离白山市江源区城墙街道爱林村委会不远,路边一大片油葵迎风而立,朵朵葵花向阳,绽开金黄的笑脸。“这片是60多亩,那边50多亩种的是大豆和白菜,去年也种的油葵。”村党支部书记姜金成说出一个秘密,油葵和大豆下面套种的是贝母,明年就能收了。种油葵和大豆是“以短养长”,贝母要三年才能成熟,套种油葵和大豆就能把人工成本收回来了。

秋阳燥热,位于白山市浑江区七道江镇团结村的果园里蝉声阵阵。“这里占地150多亩,种了1万棵李子、沙果树,李子就有四五个品种。”承包人老纪一边采摘成熟的鸡心李子,一边介绍着。这里原本是垃圾填埋场,2018年经过改造后,变成了果园。去年冬天少雪,加上今春的倒春寒,李子坐果少。为了弥补损失,老纪养了500只公鸡,八月十五出栏,每只鸡150元,已经预订一空。

示范基地(农户)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从培育典型、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入手,采用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市重点建设了60个1000亩规模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培育了1500户高效经济作物生产示范大户。围绕“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的部署,全市在103个绿色有机示范村开展“百企助百村”行动。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结对子方式,以订单农业的形式,结合绿色有机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品质和品牌效应。

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抓龙头、建基地、兴产业、富农户,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全市共培育了48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共带动5万户农民从事人参、食用菌、蓝莓、中药材等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农民在“退粮进特”中缺门路、少技术的问题,积极推行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把推广技术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培树了一大批科技应用示范户和乡村科技带头人。广大农科人员下村屯、入农户,帮助农民选择优质高效作物品种,开展科技指导,帮助解决种植经济作物技术问题,为高效特色农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转变牧业生产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山黑猪、优质肉牛、梅花鹿、蜜蜂等特色畜牧产业,强化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化生产,改变畜禽生产方式,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建成6个优质山黑猪基地,培育肉禽养殖大户30余户、大型优质肉牛养殖企业40多户、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28家,成立畜牧专业合作社120个,带动4000户农民发展畜禽养殖。

金秋九月,参果飘香。9月1日,第35届中国·抚松长白山人参节如期开幕,也拉开了人参收获季的序幕。田野上,排列成阵的黑木耳正吸吮着山泉水,即将绽放。温室里,农民正在平整土地,为种植新一季草莓忙碌着。白山,在向着丰收迈进。

贵州省习水县永安镇旅游资源和农业生产是什么?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上世纪80年代,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发现,藜麦的蛋白质、矿物质、氨基酸、纤维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都高于普通食物,与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营养及其比例都很匹配,其营养价值在已知的天然食品中几乎无有与之可媲美,因此被选择为长期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员的主打食品。此后,雀巢公司投巨资开发了供婴幼儿食用的藜麦乳粉,法国某知名食品企业也开发出了多种婴幼儿藜麦食品。

进入21世纪,藜麦原产地玻利维亚等国的藜麦出口价飙升了7倍,90%被发达国家购买。当前,藜麦最大消费国为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市场后来居上,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已有藜麦粉等深加工产品销售,藜麦的国际市场销售额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鉴于“这种作物的潜力无可比拟,对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作用突出”,2011年7月2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第37届大会通过决议,宣布2013年为“国际藜麦年”

种植基本条件

藜麦生长期为90-220天,生长期与播种时间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一般播种越早生长期越长.种植要求当地无霜期在100天以上,海拔1500米以上,降水量300mm以上,最高温度不高于32度。

折叠编辑本段播前准备

施底肥+整地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播种时间,最好能在播种前一周将肥(有机或无机或混合)均匀撒施在地里,旋耕土地15-20公分深,如果地里有前茬留下的根或塑膜需彻底清理,以免影响播种及藜麦生长。

建议根据测土情况确定底肥量,如果土壤比较贫瘠也没有测土条件,每亩施用硫基复合肥40-45公斤(要求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或更高)。

折叠编辑本段播种机械

折叠播种机

使用播种胡麻类作物的播种机,播种机可调节下种量,播种深度,行距。

折叠播种镂

用单腿(人+畜)播种镂。

折叠半机械化

手扶拖拉机或拖拉机带的2腿或多腿播种机。

折叠注意事项

不可使用木镂播种,难以控制深度均匀。

折叠编辑本段播种

折叠用种量

每亩用种量400g

折叠行距

行距控制在45-50公分

折叠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1-2公分

折叠播种方法

机播

折叠其它注意事项

播种前需要准备拌种用材料,谷子或小米,如果用谷子需要提前炒熟,种子与拌种材料比例为1份种子2份谷子(小米),或根据调试情况确定播种材料的量,确保下种量及播种均匀。

特别注意:播种后的3-10天内要密切关注幼芽或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地下害虫情况,如果被地下害虫严重危害,需要考虑二次播种。

折叠编辑本段田间管理

折叠肥的管理

建议底肥一次施足,不做追肥,如果生长后期发现有缺肥症状,可以追施氮肥不超过每亩15公斤。

折叠水的管理

主要以旱作为主。

折叠病虫害管理

地下害虫是藜麦种植过程中主要的虫害,其中以金龟子类为害最严重,刚出芽或出土的藜麦幼苗很容易遭受多种地下害虫的为害,严重时可造成全军覆没,因此播种前要了解该地块地下害虫情况,如果地下害虫严重,需要在播种时撒施杀地下害虫农药。

其它常见的虫害有芫箐,在藜麦长到50公分以上开始为害叶或花序,芫箐相对集中,经常会聚集在几株藜麦上,最简单的办法是观察到有芫箐,人工捕捉。

病害类常见的有叶斑病,尚没有造成经济损失报道。

折叠锄草

藜麦苗长到10公分后可以结合间苗开始锄第一次草,一般藜麦长到50公分以上还需要锄草1-2次.

折叠间苗

藜麦苗10公分时可以开始间苗,株距要求为25公分左右

折叠培土

由于藜麦高度可达到2米以上,因此从第二次锄草开始,要有意识给根部培土,使根系更稳固,防止后期倒伏

折叠移栽(补栽)

如果出苗后发现苗不全,可以在苗长到15-20公分时进行挖苗移栽,移栽要选择在雨后,或另外给水.

折叠编辑本段收割

折叠成熟标准

藜麦成熟的标准是外观看,叶变黄变红,叶大多脱落,干开始变干,种子用指甲掐已无水分.

折叠收割方法

目前国内尚无藜麦收割机,建议人工使用镰刀收割,割取藜麦大小穗即可,或用手掰藜麦穗,收割后放在田间或打谷场可晾晒,也可以及时脱粒.

折叠脱粒

使用四分离脱粒机机脱粒,脱粒后需要及时晾晒.没有脱离机的农户,需要藜麦晾晒干后人工敲打或碾压.

折叠晾晒

晾晒最好能选择远离砂石的地方,以免砂石混入,如果有条件阴干效果更佳

折叠清选

晾晒好后用扇车吹去碎枝叶或扁粒,即可装袋

折叠储藏

需要阴凉,干燥,通风,无鼠的地方.

永安镇位于习水县东南面,离县城(经二郎)约60公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6°,北纬28°。东邻二里、南与仁怀以桐梓河为界、西至二郎、北与桑木良村接壤。全镇总面积为10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82个村民组,5546户28057人,以汉族为主,杂居少量苗族。全镇地势南北两端为狭长山脉,中部以丘陵为主,土壤主要以黄壤土、水稻土为主。地势海拔差别大,立体气候明显,镇政府所在地海拔为940米,全镇最高海拔1536米(麻窝顶)、最低海拔450米(干溪沟),平均海拔在850—900米。镇内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钼矿、石灰石,另外还有重晶石、莹石、铅锌矿等。

倒栽洞位于永安镇永和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溶洞。顾名思义,“倒栽”即从洞口进入洞内后通道一直垂直向下,仿佛要整个人身体倒栽着才能进入。行至距洞口约15米,便地势平坦,溶岩与洞内潺潺的流水融为一体,在点点亮光的照耀下,营造出一幅幅形态各异的溶岩画,有的像春天破地而出的石笋素描、有的如层层相叠的石礁油画、有的似光滑圆润的石蛋水彩、有的仿佛一片简笔勾勒的石林。穿过一道道石门,从洞口行至洞穴中央约400米,洞内犹如恢弘的音乐大厅,气势磅礴,洞顶平均高20米,洞底达3000平方米,面积可与6个篮球场大小相当。此外,辽阔的洞底中央还竖立着姿态万千、粗细不一的石笋若干,周围的石墙又镶嵌着10余个大小不一的分洞穴,造型千奇百怪,给人“洞中有洞,洞中有岩,岩中有水”之美感,犹如进入一个石 烂泥槽休闲避暑区位于政府所在地北面,距集镇8.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永安经润南到习水公路横川而过,通往小岗、天桥、润南、永和的通村公路由此分支而去,该区海拔在1395—1528米,是镇域范围最高的地方,由小岗、天桥、润南三村交汇而成,有岩、有洞、有水、有林,是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天然避暑区。刻的仙境,所有游览过倒栽洞奇观的游客无不叹服它的鬼斧神工和巧妙自然。杨家园库区位于永安镇南面,距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接二里乡,南接仁怀市,北接二郎乡,永安镇团结村、大坪村和白鹿村诸多山峰耸峙于库区北面一线。两岸亘连的青山上,片片簇簇的林木倒映于碧波万顷的库水之中,晶莹澄澈的满库碧波,被蓝天白云和飞掠的鸟影衬托,使得水光浮翠,两岸增彩。库区里有鱼类水族20余种和水鸟10余种,鱼儿游弋,鸟儿低掠,颇有妙趣。水库里库叉较多,环境优美。水库的大坝全长200余米,高近200米,颇象巨石横跨湖面之上,极有气势。坝顶的古典式亭廊又给人提供了登坝远望的好场所,使得满库美景尽收眼底。永安镇地处习水东南面,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资源各具特色,农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近年来,永安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行农业区域化布局生产,按照“科技兴农业,因地调产业,改良壮牧业”的农业发展思路,建立起了花椒(青)、有机红粮(红)、油厚朴和核桃(绿)、苕粉丝加工(褐)、生猪养殖(白)“五色农业”为主要支柱的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格局凸显,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花椒、红粮、油厚朴、核桃、粉丝加工等示范基地,促进了农民快速增收致富。

万亩花椒——种出永安“双赢之花”

花椒是永安镇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后选择的产业发展项目,是“十二五”时期实施的主要产业之一。2011年全镇8村种植花椒11000余亩,按照永安镇花椒产业发展思路,通过三年时间,每年新增花椒10000亩,到2013年实现种植花椒30000亩以上,形成“全镇发展花椒、干部重视花椒、户户种植花椒、群众家家受益”的发展氛围。

在产业发展中,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实现公司与农户的“双羸”。由公司出苗出技术,农户出地出劳力,销售生花椒时,公司入户收购,按“二八”分成,即公司占20%,农户占80%,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联结机制,以降低花椒种植户的风险,保障种植户的经济利益。

“政府花椒产业发展的路子就是好,不仅让咱老百姓赚钱有了保障,而且还带动了产业的发展。”天桥村中山组村民陈明祥高兴地说。其中山组组长汪自海算了一笔账:在这些贫瘠的山坡里种花椒一年,相当于种3年的小麦或青稞!实实在在的效益调动了农民种花椒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永安花椒种植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此外,永安镇目前森林覆盖率仅为18%,根据林业部门测算,种植10000亩花椒能提高森林覆盖率6%,到2013年,全镇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6%。党政领导大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经营、合作种植等形式种植花椒,鼓励农户大力开垦荒山荒坡种植花椒,真正让荒山荒坡变“金山银坡”,既改善生态,又增加农民收入。

有机红粮——红动永安“特色品牌”

“水稻一公斤大概卖到两元钱,亩产一般1000斤,红粮一公斤可以卖到6.2元钱,亩产至少有500斤,这样算下来,一斤红粮可以买到接近一斤半水稻,还不包括国家相关的红粮惠农政策补助。今年我家种植了5亩多红粮,纯收入可以达到7000多元。”粮农邓世勇笑呵呵地对镇上的干部说道。2011年,永安镇8个村全部建设了有机红粮示范园,形成了连片示范的红粮基地。据统计,全镇红粮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产量突破350万斤,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永安的“半边天”也因为红粮的生产而 “红”起来。

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的鸡肋变成了现在的香饽饽,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涨,为扩大红粮种植面积,促进农民增收,永安镇因地制宜,决定实施“保八争十”政策,即在保持8000亩红粮种植面积基础上,继续扩大全镇红粮面积,争取2012年全镇面积突破1万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红粮种植效益,确保红粮丰产丰收,永安镇还加大对红粮种植户的技术培训力度,采取四定(定点、定人、定田、定任务)的措施来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准备成立有机红粮生产合作社,使永安的红粮产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生产模式,保护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实现村村寨寨、家家户户种植红粮的良好局面。

油厚朴、核桃——栽出发展“后期之秀”

据《药性论》记载:主疗积年沉气,宿食不消,去结水,消化水谷,止痛之功效。可见油厚朴药用价值极高,市场前景广阔。自2007年起,永安镇就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与油厚朴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整合项目资源,使油厚朴产业的发展有了稳定的扶持政策。目前,小岗村、天桥村建设成3000余亩油厚朴示范基地,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现在的“金山”,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核栽庭前众人知”,长久以来,农村庭院前后土地由于疏于管理,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永安镇政府立足镇情,以“发展庭院经济,建设核桃品牌”发展思路,在楠木、白鹿、大坪等村栽种5万余株“8158”优质核桃,5年后即可挂果,可以实现产值100万元。“庭院前后栽核桃,山土田地种红粮”成了本地村民一条种植定律。随着对镇情的不断深化认识,永安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种植观念,逐步把核桃由庭院向山区拓展,建成白鹿、小岗500亩核桃示范基地,亩产值可达到6000元。目前,天桥村、小岗村广袤的崇山峻岭,荒山荒坡均有婆娑的核桃树,核桃栽种规模已由零星种植向规模化发展,管理由粗放向规范化基地发展,永安发展核桃产业在观念、方式、数量、质量上实现质的飞跃。

红苕粉丝——产品加工“天时地利”

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缺少深加工。以小岗村为例,一户平均种植3-4亩红薯,全村一共种植有1000多亩红薯,但现实的状况是,村民种植的红苕大部分被当成初级饲料喂养牲畜了。没有对其进行深加工。而把红苕加工成苕粉丝,可以大大提高红苕经济附加值。据了解,红苕在本地只能卖2-3毛钱一斤,而苕粉则能卖2-3元钱一斤,另外,加工粉丝过程中留下的红苕渣可以喂养牲畜,从而可以形成一条特色农业产业链。

为实现这一目标,镇政府紧紧抓住“三个接近”,即接近原材料地、接近遵赤高速公路、接近兴隆煤矿市场的区位优势,按照“谁承包,谁组建、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了白鹿粉丝专业合作社,使永安的农产品加工走上了“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提升了红薯的经济附加值,使农民充分受益。

生猪养殖——养鼓农民“钱袋子”

白鹿村向家山组生猪养殖大户向天权,利用镇出台的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2007年投资2万元,在村南建起占地2亩的生猪养殖场,建猪舍8间,并从外地引进优良生猪3头,进行繁育饲养。遇到疑难问题,他就邀请畜牧兽医技术员上门进行技术指导。并订阅了《种养新技术》、《中国畜牧兽医报》等多种报刊,使养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现存栏母猪4头,仔猪30头,年出栏生猪20余头,年纯收入达到2万余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向家山组20户均50头以上的畜牧养殖小区2个,人均纯收入超过2500元,生猪养殖是畜牧发展的主导产业。2010年全镇生猪存栏已达到13561头,户均产值3000元。同时,镇党委、政府积极帮助养殖户贴息贷款近50万元,建立了20户人均50头畜牧养殖小区5个,年产外三元仔猪500头以上仔猪场3个。目前,以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猪养殖模式已初见成效,同时,在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的辅导下,永安镇充分发挥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镇生猪养殖正朝着“猪—沼—粮”特色农业方向蓬勃发展。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8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