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庭院养猪的模式与特点
(一)可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动力农民庭院养猪,由于饲养猪头数少,劳动量也较少。
不必安排专门的劳动力,一般家中年纪较大而不能参加农业生产中重体力劳动的人,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孩子,都可完成猪的饲喂、圈舍清理等工作。
另外,农民也可利用劳动间隙,在早上、中午、晚上利用劳动间隙完成猪的饲喂或清粪等养猪生产的工作。
因此,农民庭院养猪,可基本不计劳动力成本,从而,可大大降低养猪生产成本。
(二)可充分利用农业加工副产品农村有着广泛大量的农业加工副产品,如豆腐渣、粉渣、粉浆、酒糟、酱油渣、泔水及糠麸类这此加工副产品价格低廉,弃之可惜。
而猪可以采食、消化这些副产品,利用这些副产品中的营养物质,合成转化成猪肉产品这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大大节省了猪的饲料费用,降低厂养猪成本,为农民增加了收人,同时,又为广大农民换取了大量猪肉产品,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可充分利用农村大量的青绿饲料我国农村,地大物博,有着大量猪可采食利用的青绿饲料资源。
在一些非耕作土地及一些小的水面上,都可以种植一些青绿饲料。
在农田的田间、地头、畦埂、路边也可采集到大量的野草、野菜。
某些农作物的秸秆,如花生秧、红薯秧、大豆秆、玉米秸等,也可部分被猪采食消化而转化成猪肉。
这些大量而廉价的青、粗饲料的利用,也将大大降低农村庭院养猪的成本。
(四)投资少,见效快农民庭院养猪,猪舍建筑比较简单,还可利用闲置的旧房屋、旧仓库、旧窑洞、旧厂房等改建而成。
农民庭院养猪,一般饲养头数较少,少者3-5头.多则十几头、几十头。
因而,建设规模小,建设投资少,建设的速度也较快。
当年投资建舍,当年就可养猪,当年即可获得经济收益。
我国的养猪业有悠久的历史,我国劳动人民一向把养猪作为家庭饲养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养猪不论在时间上、数量上和猪种资源上,都长期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猪种资源最为丰富,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发展和利用地方猪种资源。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猪种资源调查。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原农业部就组织各地畜牧行政、科研和农业院校的技术力量对东北地区的民猪,华北地区的定县猪,华东地区的垛山猪、金华猪和游鸟猪,华中地区的宁乡猪、大围子猪和沙子岭猪,西南地区的内江猪以及华南地区的梅花猪等进行了调查,并先后编辑出版了《祖国的优良家畜品种》(1—4集》、《中国猪种介绍》(第一集)、《中国猪种》(一、二集)等科技著作。
由于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我国各地曾培育出不少优良猪种。《本草纲目》记载:“生青、兖、徐、淮者耳大;生燕、冀者皮厚;生梁、雍者足短;生辽东者头白;生豫州者喙短;生江南者耳小,谓之江猪;生岭南者白而极肥。”可见,当时我国各地已有不少名贵猪种。
我国猪种一向以早熟、易肥、耐粗饲和肉质好、繁殖力强等特点著称于世。汉唐以来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广为欧亚各地人民所称赞。当时大秦国(即罗马帝国)统治阶级对猪肉的脂肪的质量要求很高,由于当地猪种生长慢、晚熟、肉质差,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就特别注意早熟、易肥的中国猪,千方百计地引入中国华南猪,并广泛地利用中国猪以改良他们的本地猪种。这样,就育成了罗马猪。罗马猪对于近代西方著名猪种的育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18世纪初,英国又把广东猪种引入其本土,到18世纪后期,英国本土的种猪已渐绝迹,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中国猪血缘的猪种了。如大约克夏猪,又名英国大白猪,是英国最著名的腌肉用猪,这种猪就是用中国华南猪与英国约克夏地方的本地猪杂交改良而成的。1818年,这种猪曾被称为“大中国种猪”。英国的巴克夏猪和中国猪的血缘关系最深,也是用中国猪杂交改良而成的。美国的波中猪,是1816年引入中国猪改良育成的。白色析斯特猪也是在1817年用中国华南白色猪改良育成的。现今世界上许多著名猪种,几乎都有中国猪的血缘。由此可见,我国猪种素质之优良,对世界养猪业贡献之大,正如达尔文说的:“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具有高度的价值。”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15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