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水稻种植技术知识
育秧:种子处理与催芽
晒种:晴好天气晒1-2天;
选种:使种子纯净饱满,发芽整齐,溶液用盐水、盐酸铵水;
浸种:使种谷较快吸水达到正常发芽的含水量(40%),促进发芽整齐。浸种要求经常换水(8小时),时间36-60小时;
消毒:消毒目前多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强氯精药剂或1%生石灰澄清液浸种;
催芽:催芽要求达到“快、齐、匀、壮”的目的。
移栽的方法和插秧质量:
栽插秧苗方法有手工拔秧插秧、抛秧、机插等,西南地区在这个阶段(也就是我们4月中旬到5月中旬期间),选择冷尾的晴好天气开始移栽工作;插秧要做到浅、匀、直、稳,栽插深度一半不超过3厘米,并做到秧苗带药、带肥、带土。
水稻营养与施肥:
氮:水稻缺氮时,主要表现为:整株颜色浅、下位叶枯黄、植株矮小、分蘖少、早衰、穗小子粒不饱满,如果氮过多则植株徒长,贪青倒伏,延迟成熟,空秕粒增加。在分蘖期,选用“云河”牌“黄金配比”15-15-15的配方进行施用,满足作物该时期的营养需求。
磷:水稻在缺磷时表现为植株紧束呈“一炷香”株型,生长迟缓不封行,叶片及茎为暗绿色或灰蓝色,叶尖及叶缘带紫红色,无光泽,并且容易未老先衰。
钾:当水稻在缺钾时,叶片从下位开始出现赤褐色焦尖和斑点,并逐渐向上位叶扩展,严重时田间稻面发红如火燎状,株高降低,叶色灰暗,抽穗不齐,成穗率低,穗形小,结实率差,籽粒不饱满,由于栽培季节、品种类型和土壤条件不同,症状有差异。
水稻如果缺锌,就会引起“红苗病”、“火烧苗”等症状。
水稻缺锰,新生叶片叶脉间绿色褪淡发黄,叶脉仍保持绿色,脉纹较清晰,严重缺锰时有灰白色或褐色斑点出现。
水稻硼中毒,叶尖及两侧叶缘发黄,出现淡褐色斑点,早期生长受抑制,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减少,花谷增多,空壳率增加,成熟期提前。
提高水稻的收成的要点:
1、前期培育带蘖、根系发达的旱壮秧; 2、适时早插稀插秧; 3、中期烤好田,增加淀粉积累; 4、施好减数分裂肥; 5、抽穗开花期保证水肥供应;6、控制住病虫、杂草; 7、喷洒“云河”牌冲施肥12-18-15。
水稻用肥最重要的是,在水稻转青时,每亩地用肥在25~35公斤之间,选用“云河”牌“黄金配比”24-11-10配方的复合肥去满足作物营养需要,提高水稻的收成。
水稻的种植有哪些技巧?
地势选择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中性、偏酸性园田地或旱田地做育苗田。采用钢骨架大棚育苗,大棚一般南北走向。提倡秋整地秋打床,秋施农肥。清除根茬,打碎坷垃,整平床面。施用壮秧剂:可选用“鑫洋”有机壮秧剂。使用方法按产品说明书操作。
.种子处理
选种:用盐水最好。将盐水配制1∶13比重(约501公斤水加12公斤盐),用鲜鸡蛋测试,鸡蛋在盐水液中露出水面5分硬币大小即可。去掉秕谷,捞出稻谷洗2~3遍。
每公顷用种量:一般钵盘育苗用种量25公斤(发芽率在95%以上),一般旱育苗30~40公斤。盐碱地适当多些,非盐碱地区适当少些,旱育稀植的也要少些。
晒种:选晴天,在干燥平坦地上平铺席子或水泥场摊开,厚度一寸,晒2~3天,白天晒晚间装起来,在晒的时候经常翻动,目的是提高种子活性。
浸种消毒:目的是使种子充分吸水有利发芽,同时消毒防治恶苗病。目前生产上消毒药剂很多。恶苗净(多效灵)用的较为普遍。本品每袋100克,加水50公斤,搅拌后浸种40公斤,常温浸种5~7天,浸后不用清水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催芽。将浸种好的种子,用35℃水串,提高种子温度,然后用保暖物品盖好捂严,用30―32℃的高温破胸,严禁高温;当种子有80%左右破胸时,将温度降到25℃适温长芽,要经常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芽出的齐;当芽长1毫米时降温到15―20℃低温晾芽待播,芽长不能超过2毫米
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6℃时开始播种。机插盘育苗每盘播芽籽125-150克,钵体盘育苗每孔播芽籽3粒。播种前要浇透底水,播种后拍压种子,使种子三面入土。用过筛无草籽的沃土盖严种子,覆盖厚度0.5-1.0厘米。播种后在床面上平铺地膜,出苗后立即撤掉。
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播种至出苗期,密封保温。出苗至1叶1心期,注意开始通风炼苗。棚内温度不超过28℃。秧苗1.5-2.5叶期,逐步增加通风量,棚温控制到25℃,严防高温烧苗和秧苗徒长。秧苗2.5-3.0叶期,做到昼揭夜盖,棚温控制到20℃左右,出苗时遇“顶盖”现象,应及时敲碎被顶起的覆土。
水分管理:秧苗2叶期前原则上不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如果床面干裂要及时补水。秧苗2叶期后,床土干旱要早、晚浇水,每次浇足浇透。但不可大水漫灌。
苗床灭草:由于床土事先经过了灭草处理,故床面杂草不会很多,但随着秧龄的增加,底床的杂草萌发出来,因此苗期杂草要由人工经常拔除。
预防立枯病:秧苗一叶一心期用1.5%多抗霉素300倍液,每平方米喷施1-2公斤,也可喷施1-2次PH值为4的酸化水(5°米醋1:10倍清水),喷后用清水冲洗。
苗床施肥:在秧苗2叶1心到3叶时,用“鑫洋”有机肥每平方米0.5公斤撒施于床面,施后用清水冲洗。
插秧技术
水整地要在插秧前3-5天进行,整平耙细,做到池内高低不过寸,肥水不排出。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插秧,5月末结束,不插6月秧。中等肥力地块一般行穴距9×4寸,高肥力地块采用超稀栽培,插秧规格为9×5寸,每穴3-4棵基本苗。
本田管理
施肥:基肥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和加工认证的“鑫洋”牌有机肥(有机质含量?30%)1500公斤/公顷,水稻返青后追施“鑫洋”有机肥350公斤/公顷,7月5-15日追施“鑫洋”有机肥150公斤公顷。
灌溉: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水分的消耗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大类别,生理需水指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保持体内水分平衡的水分,主要指叶面同蒸腾;生态需水系指用于调节稻田生态环境,适应水稻生长的水量,主要指棵间蒸发和土壤渗漏。在灌溉上用水的原则是满足水稻生理需水,尽量减少生态用水,采用浅湿结合,间歇灌溉的节水灌溉技术。
返青期。返青期的灌水原则是创造植株水分稳定的环境,促进植株早生新根,加速返青,插后依秧苗大小而定,一般灌浅水3-5厘米,保持田面不干;分蘖期。分蘖期是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对水分的多少较为敏感,如水分过少会减少有效分蘖,盐碱地还易受土壤返盐影响而死苗;如水层过深,又会使土壤通气不良,分蘖芽受抑制而终止分蘖,这时可灌3厘米浅水层,以促进分蘖早生快 发,还应注意换水和补水。分蘖末期,水稻对水分不敏感,视水稻分蘖状况,可采取适度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孕穗期是水稻需水量最多时期,约占全生育期需水25-35%,对水分极为敏感,此期需要灌水5厘米左右。此期对长势过旺的稻田,应适时排水2-3次,藉以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减少稻体氨基酸含量,起到防病、抗倒伏的作用;成熟期。包括乳熟和黄熟两个阶段。乳熟期茎叶中的养分大量向籽粒运转,灌溉应满足植株所需的稳定土壤湿润环境,采取浅湿交替灌溉,可以收到“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促熟”的效果。齐穗后,植株叶色较淡时,可结合灌水追施粒肥。灌溉采取后水不见前水,50%面积黄熟后10天开始断水,注意切忌断水过早,一般收获前7-10天断水为宜。
病虫害防治
防虫。(1)用赤眼蜂防治二化螟。在成虫高峰期,分两次放蜂防治虫卵,每次公顷放蜂15万头,间隔5―7天。(2)用性诱剂诱杀成虫。在稻田内每公顷设15个诱捕器(每亩1个),每个诱捕器内放一个诱芯。佳多牌频振式PS-15I光控型杀虫灯每盏可控制水田3公顷,同时开灯诱杀水稻害虫。(3)浅水灌溉,结合晒田,防治潜叶蝇。
防病。利用生物制剂,防治水稻病害。(1)稻瘟病 在叶瘟达到二级时用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0.9千克/公顷兑水75公斤喷雾,严重时可再喷一次;在出穗率达1/3时用以上的方法喷施一次,防治水稻穗颈瘟。(2) 纹枯病 每公顷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0克/公顷兑水75公斤在发病率达到20%时喷于稻株中下部;也可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公顷750克/公顷兑水进行常规喷雾。(3)稻曲病 在水稻出穗前7―10天,用1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750克/公顷或5%水剂2.25升兑水常规喷雾,可同时防治穗颈瘟。
收获
水稻进入黄熟后期,达到90%的籽粒黄熟,即可进行收割。收割时捆小捆,摆“人”字架进行风干,6~7 d翻转1次稻捆,再晾6~7 d,当水稻籽粒含水量降到15%~16%时即可进行脱粒。
加强水稻田间管理,不仅要从施肥的角度考虑,同时也要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收割时机的选取的必要性。肥水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点,适宜的水分和肥料对于水稻的生长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肥料的选取工作上要格外重视,当地应充分利用牲畜的粪便、饼肥、草塘泥等物质,底肥在土壤翻耕时亩施猪、羊栏肥1000-1500公斤。移栽前一天亩施碳酸氢铵4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0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