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栽培大果榛子应注意哪些事项?
1、选择适宜本地区栽植的抗寒品种,最后经过专家推荐或当地栽培过的品种。
2、较好的生长环境,背风、向阳、土层厚、湿度适宜。
3、及时的栽培管理。施肥、除草、修枝、防病虫害。
榛子树苗采用大间距种植的原因?
清除伐桩、树根和树枝,用松土机疏松土壤,深度50-60厘米,并平整土地,然后用深耕犁翻耕,深度40-60厘米,拣净余下的根系,用重型耙耙地,弟1-2年播种作物。在此期间不断清楚原生植物的萌孽,防治土壤害虫。
在生长季节清楚杂草,增加土壤水分贮蓄。农用土地同样翻耕。对腐殖质少的土壤,充分松土,深度13-15厘米,在平坦和坡度小于5的地段,进行全面细致整地;在坡度5-10度的地段,沿等高线带状整地,整地宽度2-3米,留下5米宽度不整地,形成草被带;在坡度大于10度地段,修筑梯田或作块状整地,规格1.5米×1.5米或2米×2米。挖掘深度50-70厘米,梯田宽度4米。于栽植前个月务必整好梯田。梯田表面横向斜面坡度3-8度。为了更好地截流水分,沿梯基用单铧犁翻耕,设置小水沟,每经30-50米堆土横截。毛榛沿截水沟外缘栽植。 毛榛是异花授粉植物,种植场必须栽植4个以上的品种,每3-4行配植一个品种;为了保证授粉良好,每6-7行配置一行实生毛榛。
在具有灌溉条件的肥沃土壤上,株行距7米×8米或8米×8米。在无灌溉条件下株行距6米×6米。在平坦和坡度不大的地段,采用正方形配置。带状整地行距6-8米,采用单干整枝5米×2米配置。在欧榛或大榛和它们的杂种苗上嫁接品种榛,根颈不产生萌孽。栽培单干毛榛的产量不次于灌丛状栽植的毛榛,而且便于坚果采收和抚育。 榛果适时采收的标志是果苞果顶由白变黄,果苞茎部有一圈变成**,此时苞内坚果用手一触即可脱苞,采收时连同果苞一同摘下,运到场院晾晒,堆积厚度4-5厘米,经常翻动,隔2-3天收拣1次果实。再于通风阴凉处晾干,当榛仁含水量降到5%-7%时即可干藏。
榛子贮藏要求低温,低氧,干燥,避光,适宜气温15℃以下,相对湿度60%以下,暗光,否则脂肪转化而产生“哈喇味”不能食用。
合理的栽植密度,是产量保证的前提。合理的栽植密度与种类、品种(品系)、砧木、栽培的技术、采用的树形、地势、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有关。在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地方、栽植距离应大些;坡度较大,土壤瘠薄的山地榛园,栽植行距可小些。长势旺盛、树冠开张的品种,栽植株行距应大些;长势弱、树冠直立紧凑的品种,栽植株行距可小些。根据栽培目的的不同,栽培密度也应有差异。有的为了早期丰产,可以采用计划性密植,早期密植,以后园地郁闭时可以间伐。以后生产上不需苗木时,可以改作生产园。如采用单干形密植,株行距为2米×3米,每667平方米可栽植111株。树龄大了以后,可以在行上间伐或移植,变成4米×3米。
由于其树冠高大,丛性较弱,而干性稍强,栽培上多采用单干形和少干丛状形,因此栽培密度较平欧杂交大果榛子小,株行距较大。根据品种不同为了求得早期高产,栽植株行距越来越小,新建榛园的株行距有3米×4米,3米×5.5米,4米×5米,5米×5米,比20年前缩小了1/2。
栽植方式决定榛树群体和叶幕层在榛园中的配置形式,对经济利用土地和田间管理有重要影响。在确定了栽植密度的前提下,可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榛树的生物学特性,决定栽培方式。无论是平欧杂交大果榛子,还是欧洲榛,常用的栽培方式有长方形栽植、正方形栽植和三角形栽植等方式。建园 时,平地栽植行向应为南北行,这样有利于树体受光均匀。山地则沿等高线栽植。
1.长方形栽植 这是我国广泛应用的一种栽植方式。其特点是行距大于株距,通风透光良好,便于机械化作业和采收。栽植株数的计算公式为:栽植株数一栽植面积/(行距×株距)
2.正方形栽植 这种栽植方式的特点是,行距和株距相等,通风透光良好,管理方便。若密植,树冠容易郁闭,光照较差,间作不便,故应用较少。栽植株数的计算公式为:栽植株数一栽植面积/(栽植距离)2
3.三角形栽植三角形栽植是株距大于行距,两行榛树之间互相错开而成三角形排列的栽植方式。这种方式可提高单位面积上的株数,比正方形多栽11.6%的植株。但是由于行距小,不便于管理和机械作业,应用较少。栽培株数的计算公式为:栽植株数一栽植面积/[O.86×(栽植距离)2]
4.等高栽植 这种栽植方式适用于坡地和修筑有梯田和撩壕的果园,它实际上是长方形栽植在坡地果园中的应用。栽植时,应掌握“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方法,调整等高线,并在过宽、过窄的地方适当增、减植树行线,在行线按株距栽植。栽培株数的计算公式为:栽植株数一栽植面积/(行距×株距)
5.带状栽植 又称双行栽植、篱式栽植。一般两行为一带,带间距为行距的2~3倍。带内可用长方形栽植,行距不宜过小。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0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