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补贴政策有哪些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
建立与耕地地力提升和责任落实相挂钩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机制,重点鼓励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补贴对象转变为“谁种地,补贴谁”。
在部分生态脆弱地区选择200万亩耕地探索休耕补贴,在东北17个县开展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促进耕地休养生息。
2.粮豆轮作补贴
将粮豆轮作补贴面积扩大到1000万亩,粮改饲试点扩大到431个县1100多万亩,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其中“镰刀湾”地区,玉米改种大豆每亩补贴100-150元。
3.农机购置补贴
中央财政支持的农机购置补贴对深松整地、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离田等用于绿色发展的农机具全面实行敞开补贴。
4.重金属污染治理补贴
以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70万亩耕地为重点,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综合治理试点。
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补贴
以生猪、奶牛、肉牛养殖大县为重点,全面启动51个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试点,推动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
6.秸秆综合利用补贴
以东北地区和京津冀等9个省为重点,集中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整县推动农作物秸秆以农用为主的综合利用。秸秆还田每亩补贴25元左右。
7.深松作业补贴
以东北和华北等地区为重点,通过作业补贴支持完成1.5亿亩深松整地,加强耕地保护利用。
8.残膜回收利用补贴
在内蒙古、甘肃、新疆选择100个重点县推行地膜清洁生产,探索建立多种方式的残膜回收利用机制。
9.草原生态保护补贴
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适当提高禁牧和草畜平衡补助标准,覆盖草原38.15亿亩。对环境恶劣地区进行禁牧补贴,每年每亩补贴7.5元;对草畜平衡进行奖励,每年每亩奖励2.5元。
10.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补贴
中央财政连续支持河北省以黑龙港流域为重点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控制地下水下降速率。
11.渔业油价补贴
改革渔业油价补贴政策,支持捕捞渔民减船转产、海洋牧场建设、增殖放流等资源养护措施。
12.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补贴
支持100个县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支持农作物病虫害社会化服务,推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
13.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补贴
有效利用绿色金融激励机制,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方式,加大绿色信贷及专业化担保支持力度,创新绿色生态农业保险产品。
14.绿色高效技术推广服务支持补贴
支持高产创建、良种良法、深松整地、施用有机肥、旱作农业等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等方面。
15.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贴
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产品流通和直供直销、农村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农业农村信息化等方面。
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如1979~1980年,财政用于农用塑料薄膜的补贴就达16亿多元,对当时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1980~1992年,政府主要采取放开农产品价格的政策,让农民在市场交换中受益,财政上的农业补贴相对较少。1992年以后,我国对粮、棉等农产品实行较大力度的价格和流通干预政策,目标是控制严重的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问题消除后,粮食价格不断降低,已失去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含义,而棉花则于1999年完全放开了价格,更谈不上保护。入世前后,农业补贴问题备受各方关注,如今对农民采取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措施正在安徽等几个省试行。
法律依据: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促进农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提高农业效益等的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资金。
第三条: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办法
第六条: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耕地地力保护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保护耕地地力。对已作为畜牧养殖场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用地、非农征(占)用耕地等已改变用途的耕地,以及抛荒地、占补平衡中“补”的面积和质量达不到耕种条件的耕地等不予补贴。
(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支出。主要用于支持购置与应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以及开展报废更新和相关创新试点等方面。
(三)农业绿色发展与技术服务支出。主要用于支持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良种良法技术推广等方面。
(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支出。主要用于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农业信贷担保业务补奖等方面。
(五)农业产业发展支出。主要用于支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产业强镇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奶业振兴行动和畜禽健康养殖、种业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等方面。
(六)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其他重点工作。
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不得用于兴建楼堂馆所、弥补预算支出缺口等与农业生产发展无关的支出。
如何实现田园综合体
苹果矮化的技术途径
苹果的矮化种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利用矮化砧木促进树体矮化;或选用具有矮化特点的短枝型品种;或采用化学药剂控制树冠,最后就是采用人工致矮措施来实现矮化。四种途径各有利弊,其中以运用矮化砧木进行矮化栽培和品种的更新换代尤为优越。
(1)选择矮化砧木的技巧
苹果矮化砧木主要有三种类型,根据促进树体的矮小程度分为半矮化砧、矮化砧和极矮化砧木,生产上常用的为前两种。矮化砧有M和B系列,半矮化砧有M和MM系列及77-34等,应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砧木。
(2)选择矮化品种的技巧
矮化种植品种按生长势的强弱也分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树体大、长势强的三倍体品种,如乔纳金以及长势旺的普通富士等。第二种是长势稍差一些的早果普通型品种,如金冠、新世界等。第三种是树体小、长势较弱的短枝型品种,如新红星、首红、短枝红富士等。
定植的技巧
一:定植密度与定植方式
根据矮化砧木的类型、品种、生长势、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确定适宜的栽植密度,树冠形成后的覆盖率应为70%左右,为了最大限度截获光能。以矮化自根砧为例,富士的栽植密度为1.8×3米,亩栽株数120棵左右,金冠品种可以适当密植,采用1.5×3米株行距栽植,亩栽150棵左右。首红、新红星等可采用1.2×3米的株行距,亩栽可达到260株左右。
矮化苹果树的栽植方式有单行和多行带状两种。单行栽植多为长方形,行距大,株距密。单行栽植管理方便,光照充足,果品质量好。多行带状栽植可以提高每亩栽株数、经济利用土地、提高果园前期的产量。
二:矮化苹果的栽植方法
矮化苹果树栽植密度大,产量高,与乔木相比,生长势相对较弱,因此,创造良好的根系生长环境,尤为重要。
首先,选择小环境好、背风向阳、土质肥沃的缓坡地或平地建园,在果园的西北侧建立防护林。栽植前(头一年的秋季),挖栽植沟。一般沟深在0.8米左右,宽1为米左右,结合施肥来改良土壤,每亩施用优质农家有机肥3500~5000公斤。在山区丘陵,应整修梯田,保持水土。在沿河滩涂,要深翻土地,以土压沙或者进行客土改良,修筑排涝设施,创造肥沃、透气的生态环境。
三:矮化苹果栽植深度
栽植深度应适宜矮化砧木的栽植深度,采取分别对待。自根砧苗,浇水下渗后,接口应与地面平齐为宜。过深,接口被埋,接穗品种生根后树势易返旺,失去矮化砧的作用。矮化中间砧苗,可适当的深栽,即使埋到
一、田园综合体的建设原则
农业主要围绕现代农业生产产型产业园、休闲农业和社区支持农业打造特色农业旅游。社区支持农业(CSA)指社区的每位成员都要对农场的日常管理运作作出相应承诺,不光只是做到法律层面,还要做到精神层面的认可,让农场真正成为社区的农场。
文旅产业需要考虑功能搭配、规模搭配、空间搭配,过程中还要适当增添文化生活色彩,以多样的业态规划打造符合自然生态型的旅游产品+度假产品的组合。
地产及社区建设,无论是改建亦或是新建,必须要在原有的村落肌理上打造,不管如何开发,村子还是原来的村子,多的只是这个村子的管理和相应服务设施。
二、田园综合体的组成
景观吸引核:依托观赏型农田、瓜果园、观赏苗木、花卉展示区、湿地风光区、水际风光区等,提供观赏、采摘、休闲功能,使游客能切身感受田园风光和农业魅力。
休闲聚集区:主要包括农家风情建筑(如庄园别墅、小木屋、传统民居等)、乡村风情活动场所(如特色商业街区、主题演艺区等)、垂钓区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农村特色生活空间,体验乡村风情,享受休闲农业带来的乐趣。
农业生产区:主要目的就是展示农业生产全过程,让游客参与农事活动,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另外还可以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居住发展带: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形成一定规模的相对集中人口居住,打造居住社区,最终会发展成为城镇化结构的居住带。
社区配套网:即产业配套,社区提供一系列配套设施,包括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由此形成产城一体的公共配套设施,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
三、产业延伸与互动模式设计
在田园综合体中,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通过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拓展现代农业原有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使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农业及加工食用的农产品成为现代休闲产品的载体,发挥产业价值的乘数效应。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