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成都市新都区人民政府
1、新都区有几个街道2、新都区的行政区划3、新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新都区十大旅游景点4、成都市新都区属于几线城市?5、新都区是哪个省哪个市6、新都属于成都哪个区新都区有几个街道
新都区有7个街道。
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辖7个街道、2个镇。新都区下辖街道办事处包括大丰街道、三河街道、新都街道、新繁街道、石板滩街道、斑竹园街道、桂湖街道。
新都区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位于成都市北部,东南与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接壤,西连郫都区、北邻彭州市、广汉市。辖区面积4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57.2万人。
新都区是成都市科技、文化、旅游卫星城,在成都市总体规划中被确定为都市区,其中32.6平方公里为都市区。新都区同时被定位为成都市城北副中心,承担成都市机械、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旅游和物流基地的功能。新都镇、新繁镇均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
新都区拥有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2016-2020年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新都区大力践行科技为民、科普惠民理念,持续建强区域科普阵地,提升区域科普综合服务能力,推动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
新都区人口
2019年末常住人口9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8%,比上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符合政策生育率99.5%。引进海内外紧缺人才260名,培育“成都工匠”“香城工匠”近百名,落户青年人才740余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都区
新都区的行政区划
新都区辖11个镇、2个街道。分别是:新都镇、新繁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龙桥镇、斑竹园镇、新民镇、马家镇、军屯镇、泰兴镇、木兰镇、石板滩镇、清流镇。
1、大丰街道
地处成都市外北、新都区西南,位于成都火车北站的正北边,在绕城高速公路与三环路之间,距成都市区5公里,离新都城区16公里,幅员面积17.5平方公里,下辖2个城镇社区、13个涉农社区,共117个村民小组。截止2018年底,总人口已达4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万、常住人口30多万人。
2、三河街道
街道幅员面积22.6平方公里,辖区14个社区,总人口3.3万人。作为成都市规划的城区中心地带,城北经济走廊的黄金位置。如今,蜀龙路的开通,大件路的整治,北新干道的建设以及街道“五个区域”的打造,正带动三河全面,快速融入成都中心城区。
3、新繁镇
隶属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位于成都市区18公里卫星城圈层上,全镇幅员面积83.5平方公里,辖42个村(社区,总人口13万人。新繁镇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原名繁江镇,是新繁县治所在地。
4、新都镇
南距成都市区16公里,城中心位于东径104°6’,北纬30°51’,海拔507m。东与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为界,南与泰兴镇相连,西与三河街道相邻,北与马家镇和成都市青白江区接壤。是成都市科技、文化、旅游卫星城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5、新民镇
是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下辖的一个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603人。下辖324国道以南7个社区及324国道以北6个行政村,居住人口19万余人。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山岩摩崖石刻、禾山石佛塔、“祈雨道场”碑记。
6、清流镇
地处成都市新都区西北面,东与彭州市蒙阳镇相邻,西至彭州市致和镇,北与彭州市九尺镇、蒙阳镇为邻,南以青白江与新繁镇、新民镇为界。东南距新都城区26千米,南距省会成都市区33千米。
新都区人民政府-行政区划
新都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新都区十大旅游景点
;
1、锦门丝绸商贸旅游小镇景区AAAA,锦门,地处南丝绸之路起点,位于成都市新都三河古镇。景区重塑成都北大门,以丝绸文化为核心,以成都百年商业、公馆建筑为底卷,再现老成都繁华记忆。是以“丝绸产业”为背景的,集文化、旅游、购物、美食和休闲为一体的丝绸商贸旅游小镇。
2、宝光桂湖文化旅游区AAAA,宝光桂湖文化旅游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内,距离成都市约18公里。旅游区内的宝光寺,规模宏大、气宇非凡,占地10万平方米,是清代以来我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宝光寺建有五殿十六院,主要建筑为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殿、藏经楼、钟鼓楼、伽蓝殿、客堂、极乐堂、祖堂、念佛堂、罗汉堂、禅堂、影堂、戒堂及东西方丈室,层次分明、布局严谨;其中尤以罗汉堂最为著名。
3、花香果居旅游景区AAAA,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位于古蜀都邑的川西平原腹地,处在成都市新都区素有“中国名柚之乡”美誉的斑竹园镇。园区南距成都市区20公里、东距新都城区18公里,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擦肩而过,新都北新大道、香城大道穿越其间,陆路交通十分便捷。花香果居横跨斑竹园镇回南、檀木2个社区,区域面积3500余亩(其中标准种植新都柚2000多亩。
4、泉映梨花旅游景区AAA,泉映梨花旅游景区位于“国家级生态乡镇”“四川省省级特色旅游镇”清流镇境内。景区内拥有梨花赏花基地、天然泉眼、青白江绿道、川西林盘等特色生态资源。每年定期举办木厂会、梨花节、采摘季等节庆活动,久负盛名的清流板鸭、“绿宝石”梨、黄金梨、美日红李、信农乐葡萄、富硒大米、棕编等是景区独具特色的名片。
5、新繁东湖A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繁东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水面约三分之一。玲珑别致,布局谨严,韵味高雅。具备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园内有楼台亭阁等清代建筑20余处,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山水佳绝,风光秀丽,自古有“古蜀名园”之称。
6、升庵故里文化小镇AAA,升庵故里文化小镇位于成都北郊、新都西北,毗邻成都的市北部商贸城,位于“成--德”重要区域经济和成都市南北发展主轴上的马家镇境内。景区内有杨升庵故居、尖锋旱雪场、北星花博园、四季0-花园、丁家大院、大爱城养老中心、夏河溪文创聚落、夏河溪湿地、微森林多肉基地,花园、川西林盘、等特色旅游资源,每年定期在升庵文化广场及游客中心举办三月三升庵文化节、采摘季等活动,景区内的翠红李、阳光玫瑰葡萄、恒丰蓝莓、状元草莓、棕编等是景区具有特色的名片。
7、杨升庵祠及桂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庵桂湖在成都北去16公里的新都城内,为明代文化名人杨升庵的遗迹。面积46500平方米,水域占16300平方米。是一座花木扶疏、楼阁掩映的园林。
8、杨升庵博物馆,新都杨升庵博物馆坐落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升庵祠及桂湖内,占地面积约48000m2,是一座人文凝重、环境优雅的古典人文园林,同时又收藏新都出土的历代珍贵文物,其藏品类别丰富,题材多样,文化特色鲜明,总计收藏有瓷器、法书、绘画、货币、石刻、陶器、铜器、文献、砖瓦等数十类别的藏品16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达37件。馆藏的“东汉说唱俑”、画像砖等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是中国汉代陶俑、砖瓦艺术的杰出代表。与此同时,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还是国内纪念杨升庵及其学术文化的重要场所,是我国现存的一处珍贵的隋唐古典园林,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就被列为中国五大赏桂和八大赏荷胜地之一,荷花、桂花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2009年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9、宝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介绍宝光寺在成都市新都区宝光街,占地10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是我国历史攸久、规模宏大、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丛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宝光寺相传建于东汉,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己享有盛名。广明元年十二月(880年1月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南逃入蜀,曾在宝光寺后修建行宫驻跸,并迎请高僧知玄(悟达国师住此,重修宝光寺、塔。宋大观三年(1109年,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国悟国师在此“修持说法,接众数千”。元代寺院残破。明代经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状元杨升庵父子捐修,殿宇宏丽。明末清初,宝光寺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年,临济宗第三十五代祖师破山海明派弟子笑宗印密禅师重修宝光寺。经康熙到光绪两百多年间的不断扩建,宝光寺与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_寺并列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
10、古典家居文化博物馆,成都市新都区古典家居文化博物馆(又称:香迪红馆,位于成都家具产业园成彭高速龙桥出口100m处,交通极为便利。展馆占地面积22780.24m2,建筑面积约33000m2,现有在岗职工25人,志愿者及临时工作人员25人。我馆前身只是一座老旧的家具工厂,在董事长曾道松战略思维:“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下,将这座旧工厂改建成为了今天的“香迪红馆”,并将自己收藏了20多年的藏品,集当代元素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以还原古场景展呈形式进行展示。至今,为完善文博旅游整体配套,我馆已完成了“餐饮休闲区”,“艺术家创作室与美术展览馆”的建设。
成都市新都区属于几线城市?
新都不属于一线城市。新都是成都的一个区,新都以前是成都市的一个县,距离成都16公里。成新都是成都的一个城区,他是一个旅游好地方。新都有个桂湖公园,那里出一个明朝时期的状元郎杨升庵。杨升庵调为明代著名学者和著名的文学家杨慎的故居。
新都区,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北部,总面积497平方千米。东南与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接壤,西连郫都区、北邻彭州市、广汉市。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间成都平原是在成都拗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貌格局。
桂湖公园在新都区城西南,与升庵桂湖仅有一座城墙相隔,它是升庵桂湖的扩大和延伸,以是一座自成体系的新建仿古园林。
桂湖公园的总体设计,突出了“桂”和“湖”这两个主题。其建筑布局、景点设置与升庵桂湖的风格相协调,与新都古城墙及高踞墙上的城楼(桂湖门,又叫新南门、坠月楼、问津楼、观稼台等景观相呼应。
桂湖公园以四川古典园林传统风格为主,但又不拘一格,博采各地园林之所长,并用强烈的虚实对比和疏密对比手法,所特有的园林风格。
新都区是哪个省哪个市
新都区是四川省成都市。
新都区,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是成都市中心城区,位于成都市北部,东南与成都市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接壤,西连郫都区、北邻彭州市、广汉市。辖区面积496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新都区辖7个街道、2个镇,常住人口157.2万人。
新都建治于春秋末期,是“古蜀三都”之一,西汉置新都县,已有近2800年历史,以蜀王开明曾徙都于此,取新置一都之意命名。
成都简介:
成都,四川省辖地级市,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为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截至2021年底,全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 ,截至2021年年末,常住人口211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48%。
新都属于成都哪个区
新都区,四川省成都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北部,总面积497平方千米。东南与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成华区、金牛区接壤,西连郫都区、北邻彭州市、广汉市。
其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其间成都平原是在成都拗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地貌格局。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暖早但不稳定;夏季炎热暴雨多;秋季降温快多绵雨;冬季干燥多云雾。
菩提 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这么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甚广,所以后世许多人都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菩提树,其实是人们误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树不仅存在,而且又名思维树,是一种桑科榕属常绿大乔木。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这一诗句,大概是从佛家理论“四大皆空”里作了引伸而来的吧!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树似乎天生来就与佛教渊源颇深,据传说,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年青时为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有一次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所以,后来佛教一直都视菩提树为圣树,印度则定之为国树。 岁月如水,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有着神话般的经历,在佛教界被公认为“大彻大悟”的象征。1::(一)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菩提心经卷一、旧华严经卷三十八、卷五十二、新华严经卷七十、维摩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一、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四十四、成唯识论卷一〕 (二)即唐代时来华之菩提仙那。 2::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或云“大乘心”,或云“普贤心”,再简云“发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华严经》中说∶“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见会才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发菩提心、走菩萨路、学佛做人、利益众生。这就是学佛人走的路。 3::菩提(梵bodhi,巴bodhi,藏byan%-chub) 指开悟的智慧。梵语bodhi,系从有‘知’或‘觉’之义的动词budh转化而来的名词,意译智慧、知、觉。旧译又翻为道。《大智度论》卷四十四云(大正25·380b)∶‘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无量寿经》卷上等,称无上菩提为无上道;《大乘义章》卷十八依果德圆通之义,将菩提翻为道。然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5c)∶‘言正解者,正觉异号。梵云菩提,此翻为觉,觉法性故。末伽言道,游履义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 菩提为佛教的根本理念。佛教主要即在说明菩提之内容,及证取菩提的实践修行方法。佛教的礼拜对象,即为获得菩提的觉者,即佛陀。佛陀所觉悟的菩提,其内容是诸法皆空,即所谓一切万有皆无实体的真理。然而从觉悟诸法皆空的觉者而言,万有乃超越有、空之实在本身,故为诸法实相。依佛教的发展阶段来说,系从否定的觉到肯定的觉;约略而言,否定的觉即是小乘佛教,肯定的觉为大乘佛教。对此,《大智度论》等书曾揭三种菩提、五种菩提之说。 由于圣者可分三类,故菩提亦有三种。(1)声闻(阿罗汉)所得的声闻菩提(阿罗汉菩提);(2)独觉所得的独觉菩提;(3)佛所得的佛菩提。此中,前二种菩提系唯断烦恼障而得之菩提;而佛菩提则一并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悟得者,乃究极而无胜之者,又称之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菩提、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正等菩提、等正觉、正觉等、无上菩提、无上道。又,声闻菩提系依师之指导,经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系为求自利,无师指导,经百大劫修行而得;佛菩提乃愿自利、利他,且不依师,经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而得。 对于此三种菩提,后世曾有种种解释。如《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五谓以上智观察缘性称为佛菩提,若以中智观察缘性称为独觉菩提,以下智观察缘性称为声闻菩提。《显扬圣教论》卷七则约种性等五种加以分别,其文云(大正31·516b)∶ ‘菩提五种分别者,(一)种性,(二)方便,(三)时,(四)证觉,(五)解脱。种性者,声闻菩提依钝根种性,独觉菩提依中根种性,无上正等菩提依利根种性。方便者,声闻菩提由行六处善巧方便,独觉菩提由多分行甚深缘起善巧方便,无上正等菩提由五明处善巧方便。时者,声闻菩提极少三生修行而得,独觉菩提由百大劫修行而得,无上正等菩提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而得。证觉者,声闻菩提由师证觉,独觉菩提唯誓自利无师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自利利他无师证觉。解脱者,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烦恼障、解脱身摄;无上正等菩提所证转依,解脱一切烦恼障及所知障,解脱身摄及法身摄。’ 此外,《大智度论》卷五十三又说佛菩提有五种,即∶ (1)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发心,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为菩提。此为因中说果。 (2)伏心菩提∶折诸烦恼,降伏其心,行诸波罗蜜。 (3)明心菩提∶观三世诸法本末总相别相,分别筹量,得诸法实相毕竟清净。此即所谓般若波罗蜜之相。 (4)出到菩提∶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着般若波罗蜜,灭一切烦恼,见一切十方诸佛,得无生法忍,出三世,到萨婆若。 (5)无上菩提∶坐道场,断烦恼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法华经论》卷下谓佛菩提有应佛、报佛、法佛三种菩提,伽耶成道名为应佛菩提,十地行满而得常涅盘证名为报佛菩提,如来藏性净涅盘名为法佛菩提。《大乘义章》卷十八〈无上菩提义〉中,认为无上菩提有方便菩提、性净菩提二种。又,有关无上菩提之体性,《菩萨地持经》卷三〈无上菩提品〉谓以二种断、二种智,及清净智、一切智、无碍智,并百四十不共佛法等为其体,具七无上,于一切菩提为最上,故名无上菩提。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为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为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单称菩提心。顺趣菩提之三十七种行品,称为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或菩提场;其道场树称为菩提树。其他,日本有所谓增上菩提与菩提讲。前者指祈祖先成佛而修冥福,后者指结讲念佛而广祈众生增进佛道。 ◎附∶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摘录自《般若经讲记》) 二道,为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所分的两个阶段。从初发心,修空无我慧,到入见道,证圣位,这一阶段重在通达性空离相,所以名般若道。彻悟法性无相后,进入修道,一直到佛果,这一阶段主要为菩萨的方便度生,所以名方便道。依《智论》说∶发心到七地是般若道——余宗作八地,八地以上是方便道。般若为道体,方便即般若所起的巧用。 般若即菩提,约菩提说∶此二道即五种菩提。(1)发心菩提∶凡夫于生死中,初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名为发心菩提。(2)伏心菩提∶发心以后,就依本愿去修行,从六度的实行中,渐渐降伏烦恼,渐与性空相应,所以名为伏心菩提。(3)明心菩提∶折伏粗烦恼后,进而切实修习止观,断一切烦恼,彻证离相菩提——实相,所以名为明心菩提。这三种菩提即趣向菩提道中由凡入圣的三阶,是般若道。这时,虽得圣果,还没有圆满,须继续修行。明心菩提,望前般若道说,是证悟;望后方便道说,是发心。前发心菩提,是发世俗菩提心;而明心菩提是发胜义菩提心。悟到一切法本清净,本来涅盘,名得真菩提心。(4)出到菩提∶发胜义菩提心,得无生忍,以后即修方便道,庄严佛国,成熟众生;渐渐地出离三界,到达究竟佛果,所以名为出到菩提。(5)究竟菩提∶断烦恼习气究竟,自利利他究竟,即圆满证得究竟的无上正等菩提。二道各有三阶,综合凡五种菩提,总括了菩提道的因果次第。 〔参考资料〕 《解夏经》;《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卷二十四、卷二十六;《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四;《俱舍论》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一;《摩诃止观》卷一(上);Har Dayal《The Bodhi-sattva Doctrine in Buddhist Sanskrit Li terature》。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4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