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的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
一、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食物安全。土壤污染带来耕地质量下降,直接威胁18亿亩耕地红线,导致粮食和农产品重金属等含量超标,影响食物安全。
二、危害人体健康。土壤中的重金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害。
三、影响社会稳定。土壤污染防治涉及搬迁工矿企业的职工安置,农民经济受损和人民群众健康受损的补偿问题等,如不能妥善处理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扩展资料
防治土壤污染的方法:
一、转变理念,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要把土壤污染防治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要加快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将其纳入干部绩效考核,进一步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
二、全民动员,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土壤孕育万物,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形成全民动员、地方负责、部门支持的土壤污染防治总格局。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民健康,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人民网-人民日报: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民健康
大气污染的五大危害
大气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体:当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很高时,会造成人体中毒,或使病状恶化,甚至在几天内夺去几千人的生命。
2、对植物的危害:当污染物浓度很高时,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使植物叶表面产生伤斑,导致枝叶枯萎脱落。
3、影响气候:空气污染会减少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大气降水量,同时也会增加下酸雨的机率,而酸雨能使大片森林和农作物毁坏,能使纸品、纺织品、皮革制品等腐蚀破碎,能使金属的防锈涂料变质而降低保护作用,还会腐蚀污染建筑物。
大气污染源情况的影响:
大气污染源情况的影响可从源强和源高两方面来看。源强是指污染物的排放速率。污染物的浓度与源强成正比,即源强越大,污染越严重。
源高是指污染源排放的高度。源高对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有很大影响。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低,但对于高架源来说,情况比较复杂。以烟囱为例,地面污染物的浓度在离烟囱很近处很低,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又逐渐减小。
土壤污染主要危害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
1、导致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降低。
2、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
3、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4、危害人体健康。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因其类型和性质的不同而主要有固定、挥发、降解、流散和淋溶等不同去向。重金属离子,主要是能使土壤无机和有机胶体发生稳定吸附的离子。
包括与氧化物专性吸附和与胡敏素紧密结合的离子,以及土壤溶液化学平衡中产生的难溶性金属氢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等,将大部分被固定在土壤中而难以排除;虽然一些化学反应能缓和其毒害作用,但仍是对土壤环境的潜在威胁。
扩展资料?
一、土壤污染的成因
1、工矿业的“三废”排放。废渣经雨水淋溶污染土壤,废水经河流污染农田,废气通过大气沉降在土壤中累积。
2、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地膜的过度使用,造成污染物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禽畜饲料中含有铜、锌、砷等添加剂,长期使用禽畜粪便作为有机肥也可造成土壤污染。
3、垃圾围城、围村,污染土壤。
二、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1、转变理念,建立生态文明考核体系。土壤污染事件频发是我国环境容量到达临界点的表现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转变GDP至上的发展理念。
2、健全制度,修订法律法规,完善各项标准。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不完善,有些方面还是空白。要以人民健康、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全面审视、尽快修订和完善土壤污染标准、修复标准、污水处理标准、农产品和饲料安全标准等。
3、深化改革,理顺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由多部门“多头”管理。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统一协调机制,流域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土壤环境损害的赔偿、补偿制度。
4、加强研发,开展重大修复工程。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难度大,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生物方法耗时长。要鼓励科研机构加快研究低成本、易于大面积推广的土壤治理和修复技术,对取得重大成果的科研人员予以重奖。
百度百科-土壤污染
中国***新闻网-钱冠林: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民健康
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
一、污水灌溉对土壤的污染
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一般有增产效果。但污水中还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污水没有经过必要的处理而直接用于农田灌溉,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污染土壤。例如冶炼、电镀、燃料、汞化物等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石油化工、肥料、农药等工业废水会引起酚、三氯乙醛、农药等有机物的污染。
二、大气污染对土壤的污染
大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是工业中排出的有毒废气,它的污染面大,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工业废气的污染大致分为两类:气体污染,如二氧化硫、氟化物、臭氧、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气溶胶污染,如粉尘、烟尘等固体粒子及烟雾,雾气等液体粒子,它们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例如,有色金属冶炼厂排出的废气中含有铬、铅、铜、镉等重金属,对附近的土壤造成污染;生产磷肥、氟化物的工厂会对附近的土壤造成粉尘污染和氟污染。
三、化肥对土壤的污染
施用化肥是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引起土壤污染。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学性质恶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地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严重的导致死亡。
四、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农药能防治病、虫、草害,如果使用得当,可保证作物的增产,但它是一类危害性很大的土壤污染物,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
喷施于作物体上的农药,除部分被植物吸收或逸入大气外,约有一半左右散落于农田,这一部分农药与直接施用于田间的农药构成农田土壤中农药的基本来源。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在根、茎、叶、果实和种子中积累,通过食物、饲料危害人体和牲畜的健康。此外,农药在杀虫、防病的同时,也使有益于农业的微生物、昆虫、鸟类遭到伤害,破坏了生态系统,使农作物遭受间接损失。
五、固体废物对土壤的污染
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的固体污染物。例如,各种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使用,如果管理、回收不善,大量残膜碎片散落田间,会造成农田“白色污染”。这样的固体污染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是防止土壤遭受污染和对已污染土壤进行改良、治理的活动。土壤保护应以预防为主。预防的重点应放在对各种污染源排放进行浓度和总量控制;对农业用水进行经常性监测、监督,使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慎重使用下水污泥、河泥、塘泥;利用城市污水灌溉,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推广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以及整治矿山防止矿毒污染等。改良治理方面,因重金属污染者采用排土、客土改良或使用化学改良剂,以及改变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重金属转变为难溶物质,降低其活性;对有机污染物如三氯乙醛可采用松土、施加碱性肥料、翻耕晒垄、灌水冲洗等措施加以治理。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如日本根据土壤污染立法,对特定有害物镉、铜、砷等。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即定为治理区,需由当地政府采取治理措施:糙米中镉浓度超过或可能超过1mg/kg的地区;水田中铜浓度用0.1N盐酸提取、测定,超过125mg/kg的地区;水田中砷浓度在10-20mg/kg以上的地区。
污染的类型
空气污染
[airpollution]室外大气中大量存在诸如尘埃、烟雾、煤气、迷雾、气味、烟气或蒸汽等一种或多种沾污物,其特性及持续时间足以损害人类的健康或动植物的生活。
空气污染空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过正常含量时,形成危害动、植物,影响其生存的现象。大气中C0、NH3、SO2、H2S、Cl2、03和N02等物质的正常含量均在百万分之一以下,对动、植物没有
明显的不良影响。但19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上述物质大量排入大气,使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到动、植物生命活动乃至人体健康。污染物的来源有的来自自然界,有的来自人类活动,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是主要的污染源。可转变成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排气污染
汽车排放的有害气体引起的空气污染。主要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二氧化硫等。能引起光化学烟雾等。因汽油品种、汽车载重量、发动机性能、道路状况、气象条件等因素,其数量和种类不同。由于汽车的排气高度处于人的呼吸带,故排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
燃烧污染
燃烧过程中常见的污染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烟尘,燃烧还会产生噪声污染、热污染和铅污染等。
燃烧引起的噪声主要来自进气道、排气道和燃烧器。控制噪声源、减弱传播、采用消声器等能使噪声降低
放射性污染
由放射性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的是主要污染物是核工业企业的排放物,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及自然界宇宙射线、放射性矿藏和天然放射性同位素等。可通过食物链或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
重金属污染
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由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所致。如日本的水俣病和痛痛病分别由汞污染和镉污染所引起。其危害程度取决于重金属在环境、食品和生物体中存在的浓度和化学形态。
射频污染
射频电磁辐射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常见的污染源为高空电视传播发射塔、中短波及微波发射设备、高频加热设备及短波或超短波理疗机等。
土壤污染
因受污染而使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污染物主要来自污水灌溉、施药、施肥、堆放废物及大气沉降等。既有碍于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又影响人类的健康。
常见的土壤污染有
1、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前者如汞、镉、铅、砷等重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以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后者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
2、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3、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4、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扩展资料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
1、累积性
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
2、不可逆转性
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
3、难治理
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
4、高辐射
大量的辐射污染了土地,使被污染的土地含有了一种毒质。这种毒质会使植物生长不了,停止生长!
[选修6—环境保护]材料一 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为富余,我国农村环境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系国计民生,能有效地缓解北方缺水,改善生态环境,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影响深远。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及其汇水支流丹江和老灌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及保护状况将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和京、津、冀、豫用水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保护丹江口水库及其汇水河流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治各污染源的生产,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乃是一项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水源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严重; 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已成为影响水源地水质的主要污染源; 水源区矿山企业的无序开采,诱发了一系列地质灾害的发生,导致了水土环境的污染; 水源区的森林覆盖率(50.8% )尽管高于全市 (30.9% )的平均水平,但库区周边地区植被多为中幼、中龄林和低效林,植被覆盖率低,水源涵养能力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水源区内人口稠密(166 人/km2),耕地资源匮乏,人地矛盾尖锐,当地农民为了生存被迫开荒种地,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和减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源质量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加强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是确保优质水进京、津、冀、豫等地区的基本前提。这就需要积极稳妥推进水源区农业结构调整,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推行科学施肥施药技术,减少化肥农药地膜污染,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对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加强矿业开发秩序的治理整顿,改善水源区矿山环境,积极培育和保护水源区森林资源,提高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加强水源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使水源区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趋势,保障水源地水质满足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的要求。
6.1.1 控制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
6.1.1.1 水土流失的控制与治理
水土流失是水源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水源区各县 (市)以山区资源开发为主的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加剧了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形成了中幼林占绝对优势,使得森林的蓄水保土功能大大减弱。在发展林果药基地的过程中,仍有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陡坡开荒、顺坡耕作的现象,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发生。水源区作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地区,其水土保持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败。
(1)按不同类型区施予不同水保措施: 对水源区内轻度、中度和强度水土流失区3369 km2的土地面积实施重点治理,对微度和无明显流失区采取监督和预防保护措施,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同时开发建设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林基地,发展龙须草等优良水土保持草种,扩大种植面积并积极推行保土耕作技术,形成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立体生态防护体系,使水源区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2)有计划地实施重点项目: 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项目区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时,有计划地实施以电代柴电站工程、以气代柴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工程。
6.1.1.2 控制面源污染
根据水源区面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其控制和治理的指导思想应是以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为南水北调提供优质水源为中心,以面源污染治理项目为重点,以配套服务设施为手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水源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止流失和污染: 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化肥利用率、推广测土施肥技术,均衡施肥,坚持施化肥少量多次,深施限量。减少可能造成土壤板结硬化肥料的施用量、增加使用新型、高效、缓释固土的化肥,减少化肥流失率。改变种植结构、以种植少量使用氮磷肥的作物取代大量使用氨肥磷肥作物的品种。
(2)提高土壤自我净化能力,控制地膜污染: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和改良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吸附量,改善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使污染物易于降解或向减少毒性方向转化,从而减少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活性,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力,提高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加强废弃地膜的回收,推广应用可降解农膜、推广草覆盖技术等,从而减少农膜使用量。
(3)对农村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开发利用: 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和秸秆汽化工程建设,对农村废弃物、污染物进行综合开发利用。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人畜粪便、污水、氮、磷及 COD 等物质的含量,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6.1.2 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林业资源保护方面,应继续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 采取有力措施,维持森林多种生态功能持久的发挥作用; 继续加强林木资源的培养和用材林基地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增加用材林蓄积量; 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制止对林业资源的乱砍滥伐,防治病虫害,切实保护林业资源; 大力推进农村能源体制改革,保护植被,改变农村能源结构; 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林业生态旅游,促进林业建设的良性循环等。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和保护林业资源,切实推进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1.3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要以保护矿产资源和矿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和地表生态环境影响的现状调查与评价; 要明确产权关系,建立矿产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制度,有效抑制对矿产的乱挖滥采,实现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要建立矿产资源核算制度及有偿占用开采制度,促进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要制定并实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收费制度,复垦保证金政策,减少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代价。
(1)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大量化肥、农药的施用导致农田废水污染;乡镇企业不合理的布局及污染治理监管不力产生工业污染;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管理滞后主生生活污染等。(6分) (2)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减少水体污染,改善水质;合理布局乡镇企业,加大污染排放监管力度;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环境管理。(9分) |
试题分析: (1)环境问题主要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题主要抓住农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目前,农村主要存在三类环境污染问题:A、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造成的各类污染。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由于地膜的不可降解性,残留地膜严重污染了土壤,使得农作物大幅减产。B、由于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小城镇和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差,管理制度欠缺或不完善而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造成了“脏乱差”现象:如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生活污水直排等问题,使得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恶化,对人群健康造成了威胁。C、乡镇企业及畜禽养殖造成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崛起,给农村环境带来的压力日益俱增。 (2)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应该包括农村垃圾、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及生活污水、生产废水的处理,化肥的减量合理使用,农药和有机物的控制等等方面。 |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6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