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生物浮床是什么?

生物浮床的应用可追溯到我国的三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的农民利用菰的根系和茎形成的漂浮物进行水上种稻。另外在早期中美洲如墨西哥地区,农民利用芦苇编成筏子,上铺泥土种植玉米、雍菜等。在缅甸,农民利用植物根茎形成浮垫种植蔬菜等农作物。20世纪50年代起,研究人员建设了一些人工浮岛作为鸟类栖息繁殖和鱼类产卵的场所。八十年代首次提出将生物浮床用做一项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并阐述了浮床在湖泊中的应用情况。至此,生物浮床才被用于改善水质,消除水体污染,随后许多国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生物浮床是什么?

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搞浮床栽培农作物有什么作用?

生态浮床是绿化技术与漂浮技术的结合体,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浮床框架、植物浮床、水下固定装置以及水生植被。框架可采用亲自然的材料如竹、木条、芦苇帘、藤条等,植物生长的浮体一般是由高分子轻质材料制成,质轻耐用,浮岛上植物一般选择各类适宜的陆生植物和湿生植物。植物栽培基盘用椰子树的纤维、鱼网之类的材料和土壤混合在一起使用的比较多,由于装入土壤会增加重量且促进水质恶化,目前使用的比较少,只有20%左右。湿式浮岛上面通常栽植水生植物花卉,如荷花、芦苇、香蒲、茭白、水葱、美人蕉、千屈菜等等,能改善很好的生态环境。一块浮岛的大小一般来说边长1~5m不等,考虑到搬运性、施工性和耐久性,边长2~3m的比较多形状上四边形的居多,也有三角形、六角形或各种不同形状组合起来的以往施工时单元之间不留间隙,现在趋向各单元之间留一定的间隔,相互间用绳索连接,这样做的理由有四:①可防止由波浪引起的撞击破坏;②可为大面积的景观构造降低造价;③单元和单元之间会长出浮叶植物、沉水植物,丝状藻类等也生长茂盛,成为鱼类良好的产卵场所、生物的移动路径;④有水质净化作用。

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水平的不断进步,池塘单位水体的鱼载力大大提高,投饲量也随之大幅度增加。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湿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鱼类食用消化的饲料中,又有25%~30%以粪便的形式排出。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导致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池塘水质的迅速恶化,直接导致换水量和换水频率增加。池塘养殖模式下,每生产1千克尼罗罗非鱼需消耗2.1万升水。池塘养殖本身废水排放量的大大增加,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水资源和其他能源,而且这种废水的排放,还加剧了近海、湖泊等水域的富营养化进程。池塘内外源污染的加重,使整个养殖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暴发性病害频繁发生,给整个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由于池塘水体恶化一般都是氮、磷等含量过高造成的,是一种营养性污染,而这种氮、磷等营养素又恰好是农作物所需要的,在这种情况下,池塘浮床栽培技术孕育而生。罗非鱼池塘浮床栽培农作物,是一种比较新的水体原位修复和控制技术,该技术将适宜在水中生长的农作物种植于池塘中,通过植物的吸收、吸附作用和物种竞争相克机理,将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转化成农作物所需的能量储存于植物体中,同时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

由于浮床栽培的农作物具有食用价值,从而提高了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可见,在集约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浮床栽培农作物既净化了水质,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和其他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多级分层利用,达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同时,从大农业的观点来看,它结合了养殖和种植两种生产方式,实现了一池多用、一水多用和养殖废物的资源化,用很少的投入换取多项产出,既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产生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又净化了养殖水体。该模式是复合农业的有益尝试,它的推广应用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2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