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业奇农业网 > 技术 >

蔬菜行业套路多,种植户、批发商与零售商,哪个环节最容易赚钱?

1)种植者有机会获得最大的利润,但也有亏钱的风险。

蔬菜行业套路多,种植户、批发商与零售商,哪个环节最容易赚钱?

我认为,在各种蔬菜联系中,种植联系是获得很高利润的最佳机会。想象一下,播种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市场却在不断上升和下降,面对良好的市场浪潮,种植者的利润有时超出了想象。

种蔬菜就像赌博。巨大的获利机会意味着风险加倍。首先是饮用水风险,其次是灾难风险,其次是市场风险。如果事情发生了,损失的100英亩就是数十万。是的,尤其是近年来,坏报价多于好报价,更少的收入机会和更多的损失机会。

但是,如果您想在蔬菜行业赚很多钱,不可否认的是,不从事种植就很难。因此,如果您选择种植蔬菜,则可以赚取高额利润,但是任何时候都有破裂的风险。

(2)批发商的利润相对稳定,但自大钱时代以来已经过去。批发商是蔬菜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群体,在过去的建筑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批发商可谓是非常美丽的纽带,许多农民已经赚了很多钱,甚至在田野上洗了脚。当时,由于信息不透明,因此该行业还没有标准化,并且有许多工业惯例。

在这个时代,互联网已高度发展,可以随时随地掌握信息。每个人都立即知道每个市场的一举一动。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批发商可以做的功能越来越小。以不良信息或不良行为赚钱的机会非常罕见。

因此,许多批发商现在恢复为简单的“销售”模式,并根据市场法规获得合理的利润。在目前的市场上,汽车的调试成本只有几千元(取决于市场),除了市场成本和劳动力,您可以期望小康基本上是有钱的。

当然,有些批发商将向上游赚取更多利润,有些已经大规模种植,有些已经完成了订单生产,有些已经去了生产区域以接收他们的产品,但是他们试图赚更多的钱。同时,您面临双重风险。这也是最近一些批发商失去家园的主要原因。

(3)零售商的价格差异最大,但基本上是为人服务的。

蔬菜产业,即零售业的下游,也是多种多样的。传统上,这是一个个体经营的农民市场,超市和社区商店越新,新鲜食品电子商务就越时尚,但是它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太难赚钱了。

总而言之,蔬菜产业现在非常成熟,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特征。要开展业务,您需要保持乐观。一方面,不要看高利润。低毛利率的挫败感,该钥匙很适合您,因为蔬菜行业的未来利润取决于规模和品牌。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想法,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1、投入成本大于回报

做农业,很多人都把自己的人力成本排除在外。平时说的投入成本基本上是生产资料、农业工具、聘用农业工人、租地等成本。

有一位干农业的老板说他的租地成本占整个营收的65%之多,一旦没有足够的利润做支撑,亏钱是必然的。

除了租地,农业工人的工资、生产资料和各种水电的成本也是高的吓人。

因此,做农业的人基本上会因为投入成本太大,看似有营收,实则是赔钱。

2、经营没有差异化

跟风是整个农业的风气,很多干农业的朋友看到身边的养殖赚钱马上就干养殖,种植赚钱马上搞种植。

或许,这是小农户朋友的经营状态,但大规模的种养朋友也存在同质化经营的现状。比如,搞脐橙种植的、搞大蒜种植的、搞养猪的......

这些大户朋友可能因为没有差异化经营,所以倒在产业化和品牌化上。

10个农业血泪案例

或许,大家很少看到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有可能是他们亏钱的事件不足以震醒整个行业。

但农业领域的失败案例很多,我们借助农业创业者和经营者的眼睛,挖掘或梳理出如下血泪创业案例,以便总结出经验,照亮前行的路。下面10个案例,希望能炸醒还在农业领域坚持的人们。

1、因粮价低迷导致亏钱

老刘是江苏盱眙县旧铺镇旧铺村种粮大户,他原来是做工程的,几年前流转了2000多亩地种粮,每亩每年流转费700元。由于流转的土地都是丘陵岗坡地,土质贫瘠,且经常遇到干旱,前三年粮食产量不高,亏了100多万元。后来他打了抗旱井,抗旱问题基本解决。

2015年,老刘种的小麦亩产700多斤、水稻1300多斤,对于旱地来说,这样的产量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稻子价格下降,虽然丰收了,却没有增收,只是勉强保本。

结论:粮价不稳定,价格变动没有办法避免,除了坚持之外,建议加大仓储建设,借助错时销售。

2、因天气原因导致赔钱

易崇良,今年55岁,早前在国企工作,经过商,也失败了。老易在农业领域创业属于第二次,本以为自己是农村人,种地不会有问题。但,同样失败。

2012年,老易率领工人昼夜开荒整地,建沟渠,修便道,他自选的20万棵桂圆小树苗终于落地。但由于天气原因,价值十万的树苗还没成果就已付诸东流。

其实,易崇良的失败看似因为天气,实则是对果蔬的特性和土壤等技术问题缺乏。

结论:当前90%的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想要规模化经营必须借助智慧农业或者设施农业,避免靠天吃饭的恶果。

3、因销售渠道不佳导致资不抵债

2009年,崔大有花费千万元补偿款与人合伙流转了位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城郊西董镇的1000亩山坡地搞有机种养,并雇了100多个农民,同时还设置了大型饲料仓库、大型青储池、储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个闭环链条。

事实上,2011年,崔大有的农场经营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当年的销售额加上政府补贴在600万元以上,农场开始逐步盈利。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他一开始的销售渠道是机关事业单位、国企、银行等单位的团购和福利,2012年底政策调整后特供市场繁荣不再,加上市场上对有机农产品认知程度不高,因此零售市场遭遇“0销售”。但园区还要经营,崔大有亏着本经营,还要靠卖房补窟窿。

总结:种得好不一定卖得好,对于高品质的农产品一定要建立独特的渠道,比如会员制、预售制,互联网渠道等。

4、因盲目扩大规模导致亏钱

老徐,之前是家具厂的老板,公司营业额超过2亿,但因为整个中小制造业越来越不景气,老徐开始想转型,看好农业领域,于是从种植业开始,在老家承包了土地。为了避免风险,一开始只是试种了几十亩蔬菜,没想到特顺,菜价特好,几十亩就赚了十几万。

老徐认为既然成功了那就全面开花吧,又承包了1500亩全部搞基础建设和种植。没想到,几十亩的销售难度和上千亩的销售难度根本不在同一个频道,卖不出去,没办法。1500亩的蔬菜,要么低价贱卖,要么送人,要么丢弃,这一下子损失惨重,几百万就不见了,没办法只能继续努力。

至此4年时间,3000万积蓄全部花完,老徐的农场不得已转让给朋友。

结论:谨记小步快跑,不要盲目贪大。

5、因依赖补贴导致经营失策

小宋原来是城市的白领,受政策感召返乡创业,本想做劳务公司,结果在家里承包了农村的30多亩地,听了村干部的话种植四季豆。什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前期购买农具上就花了上万元,犁地的人工加育苗种植就花掉了400多个工(一半以上是浪费的)费用大概花了5万多元。然后四季豆需要上木条或者竹条插杆,这又花了接近3万元等。承包土地的租金还好不算贵1万元不到。

小宋本想着会有政府的补贴拿,后来才拿到一亩100元的补助,因为承包土地立项需要300亩以上,否则是不能立项的。

结论:做农业一定要熟悉三农政策,按照政策开展生产,但最好不要冲着补贴,否则会败得很惨。

6、因经验缺乏导致亏损

安徽的康玮,硕士毕业后,本可选择留在德国工作,但他选择了返回故乡。2012年10月,康玮联合三位同学在合肥城郊三十岗租下近300亩地和鱼塘,总投入100多万元,开始编织他的田园梦想。

事实也和很多人预料的那样,在农场建起的第一年,一个又一个困难接踵而至,从土地平整、修路,到筛选种子和挑选肥料,不仅有技术难题也有资金难题。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