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沽区的经济概况
汉沽已经形成了以海洋化工为主、综合发展的滨海工业体系。在国民收入中,工业占80%。主要工业门类13个:盐业、化工、轻纺、服装、机械、加工、冶金、造纸、家电、家具、电子、建筑材料、食品、制鞋。汉沽工业生产规模较大、设备和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是盐业、海洋化工、纺织、机械加工、冶金等。长芦汉沽盐场是著名的长芦盐区四大盐场之一,原盐生产能力较强,具有精制盐、化工方面的系列产品,质量优良,多有出口。 天津化工厂是国家大型重点氯碱化工企业,年产优质“天工牌”烧碱12万吨,有盐酸、三氯乙醛、聚氯乙烯等30余种产品,远销十几个国家。天津市渔网集团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渔网生产企业,是全国同行业唯一可以综合生产丝、纱、绳、网、线的厂家,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械工业主要是汽车内燃机冷却水泵和汽车减震器的生产,其质量和规格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营城冶炼厂是天津市唯一生产工业硅的企业,产品的各项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居国内同行业之首,被外商誉为“营城硅”。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万吨蛋氨酸已建成投产,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
汉沽属于大工业、小农业的经济格局,西北部为农业区,东南部为工业区和海洋渔业区。经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1996 年全区农渔村全部实现小康。 2003 年,全区社会总产值完成 88.8 亿元, 其中:工业总产值 59.5 亿元,占 69.8% ;农业总产值 7.03 亿元,占 9.7% ;建筑业总产值 5.7 亿元,占 4.7% ;服务业总产值 13.7 亿元,占 15.8% 。 2003 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 29.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3% ,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2.96 亿元,比上年增长 6.2% ;第二产业完成 16.4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 ;第三产业完成 1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2% 。区属生产总值完成 22.2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 ,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 72%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 2.96 亿元,增长 6.2% ;第二产业完成 9.93 亿元,增长 16.5% ; 第三产业完成 9.32 亿元,增长 17.3% 。三级财政收入完成 3.3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7% ;其中区级财政收入完成 1.12 亿元,增长 11.9%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 931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247 元。2009年,汉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1.17亿元,增长29%;三级财政收入完成20亿元,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7亿元,增长70%。 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2010年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汉沽是随着海盐业和海洋化工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滨海工业区,现已初步形成以海洋化工为主导,石油化工、精细化工、轻工纺织、机械加工、工程塑料等综合发展的工业体系。 2003 年末,全区村以上工业企业 197 家,其中市属 15 家,区属 182 家 ( 农村工业 114 家 ), 固定资产原值 14.04 亿元,其中年产值在 5000 万元的企业 16 家。主要涉及盐业、化工、机械、纺织、塑料制品、服装、造纸、农副产品加工、铸造等 13 个工业门类,产品 150 多种,职工总数 2.55 万人 ( 农村 1.1 万人 ) 。拥有 “ 天工 ” 、 “ 芦花 ” 、 “ 津脂 ” 、“飞鱼”等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知名的工业品牌。另外有私营工业企业 319 家,从业人员 5241 人。
2003 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59.5 亿元 ( 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 70%) ,比上年增长 17.5% ,其中区属工业实现产值 40.1 亿元,增长 20.4% ;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 14.3 亿元,增长 7.7% ,其中区属实现 7.9 亿元,增长 12.9% ;全区工业实现利润 1.7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1.7 倍;全年实现销售税及增值税 3.3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2% 。工业全员劳动效率为 4.37 万元,比上年增长 23.8% 。全区工业品出口交货值完成 6 亿元,增长 4.7% ,其中区属完成 5.4 亿元,增长 12.2% 。 汉沽盛产优质的长芦盐,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几十年来,汉沽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工业,现有化工企业 61 家,涉及原盐生产、石油加工、化学基础原料、医药、化纤、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等七大类,化工企业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 53% ,是全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3 年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原盐 96 万吨;精制盐 11.1 万吨;烧碱 24.4 万吨; pvc12 万吨;润滑脂 3 万吨;盐酸 11.9 万吨;氯化镁 11.1 万吨;磷酸 3.9 万吨;五钠 2.1 万吨;水泥 2.6 万吨;复合肥 7 万吨。
渤海化工集团天津化工厂是国家大型氯碱企业。有烧碱、聚氯乙烯、盐酸等 28 种主要产品。 “ 天工牌 ” 商标是国家著名商标。“天工牌”烧碱被誉为信得过产品,出口免检,曾连续十年出口创汇居全市第一。该厂 pvc 研究中心 1994 年 6 月被批准为国家级 pvc 新材料试验基地,天化的 pvc 研究水平代表了中国 pvc 发展方向。天津化工厂 5.8 万吨 / 年水银法烧碱就地改造为 8.5 万吨 / 年配套 2.4 万吨 / 年环氧氯丙烷项目被列为国家级 “ 双加 ” 工程。 渤海化工集团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是长芦盐的摇篮,年产能力百万吨。拥有大规模现代化结晶区,产收、运输、洗涤、集坨等工序全部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为我国盐业生产现代化提供了一条新路。
“ 芦花牌 ”(出口为长城牌)精制盐称雄国内,享誉国际,多次在全国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 1988 年在北京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另外,其所生产的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钾、溴素等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也很有名气。
坐落在本区的中石化集团津脂公司,经过长足发展,该公司的润滑脂产量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四,代表了中国润滑脂的最先进水平。华新制药厂是全区最大的制药企业,其主要产品盐酸乙醚在全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 1999 年投产的新药 “ 盐酸特拉唑嗪 ” ,在治疗高血压、前列腺炎等方面具有神奇功效。 2003 年,实际生产经营的三资企业 19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6.4 亿元。规模较大的有:天津日石润滑油脂有限公司、雅士佳汽车公司、平和物产有限公司、天德汽车减震器有限公司等。外商投资涉及服装、纺织、机械、石油、化工、冶金、医药、水产品加工等领域。
私营企业加速发展。 2003 年,全区私营企业达到 621 户,从业人员 8452 人,注册资本 3.43 亿元,实现产值营业额 8.1 亿元。其中:工业企业 319 户,实现产值 3.73 亿元。 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含物价指数增长18.2%),比“九五”末增长81%,五年年均增长12.6%,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3.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区属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含物价指数增长18.1%),比“九五”末增长1.1倍,五年年均增长15.6%。财政收入完成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4%,五年年均增长10%;区级财政收入1.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五年年均增长12.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累计完成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52.1%。
200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21. 5亿元,其中区属1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1%和13.9%,五年年均增长13.4%和18.7%。海洋化工、轻工纺织、工程塑料、机械加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对全区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8.5%。工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与“九五”末相比,工业效益综合指数提高47.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17.5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8.1个百分点。区政府设立了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五年实施工业开发技改项目393项,投入资金26.9亿元。工业品出口稳步增长,出口交货值五年年均增长14.3 %。建筑业健康发展,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10.7%。
2005年,农业增加值完成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五年年均增长3.8%。优化提升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葡萄标准化种植2万亩,鲜储能力达到1.5万吨,深加工能力2万吨。调整水产养殖结构,扩大设施化养殖规模,水产品工厂化养殖达到8万立方水体。水产品累计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畜牧业发展迅速,累计发放畜牧小额信用贷款1400万元,建成各类养殖小区24个,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到19%。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个,市级龙头企业5家,带动农户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0%以上。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田园机械化耕种水平达到70%,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万亩。 2005年,汉沽区生产总值达到41.8亿元,同比增长18.2%,比“九五”末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工业增加值完成21. 5亿元,同比增长16.1%;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2亿元,同比增长19.2%。
弧菌是整个海洋环境当中最常见的菌群之一
在我们养殖环境中,它更是丰度非常高的弧菌群,而且由于我们现代的这种航运、洋流,还有水产品的国际贸易,导致弧菌的地域株之间的交换非常频繁。弧菌有一些特点:首先,它的宿主范围非常广,从鱼、虾、贝,甚至到人类都会感染,在美国FDA标定,有13种弧菌可以引起人类的肠胃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等一系列的症状。弧菌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分布具有全球性。可以说,目前,随着全球变暖,弧菌病的分布向冷水区域开始发展。2012年,英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在北部一些国家由于弧菌的感染导致了肠胃炎,还有伤口感染和败血症有所增加。而且他们研究发现,温度每上升1℃,弧菌的数量提高200倍。对于这样一个丰度非常高,在我们整个生态系统当中又非常常见,不管是鱼、虾、贝都会感染的一种菌群,作为病害防控者,我们一直在问这样一个问题:弧菌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细菌与我们的机体是相互依存的
在这里,我首先要讲出一个理念: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细菌并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祖先。那么,细菌和病毒的出现是在38-25亿年以前,叫前寒武纪的太古宙时代,而鱼类的出现是在奥陶纪中期,也就是大约5亿年以前,哺乳类的出现仅仅有6400万年的历史。也就是说,在鱼类还有哺乳类包括我们人类出现之前,细菌或者病毒已经在这地球上存活了几十亿年,而现在我们却要把它杀灭,把它清除。
我们想一想,这可能吗?举一个例子,就拿细菌来说,我们自然界当中大约有1013个原核生物,它们与环境、与我们的宿主都是在共同进化的;再举个例子,就说我们人,人的消化管当中有1012个细胞,但是,却有1014个微生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有这么多微生物,多数是因为它们是不致病的,这是一个事实,它们不致病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与宿主是一个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相互斗争的过程,我们平时说的病毒实际上仅仅关注了它们相互斗争的一面。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细菌与肝脏、肾脏等一样,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另外,在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当中流传的一句话:肠道菌群是个体拥有细胞数量最多的、独特的“功能器官”。你们可能觉得这个有些太夸张,事实上,在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理论刚刚提出来时,一些科学家就预测到菌群也和我们的肝脏、肾脏一样有生物钟,遵循人体的生物规律,在24小时之内,它都有所变化。这个预测在去年2014由以色列的专家得到了论证,也就是说经常出差、做一些国际旅行的、经常倒时差的人,他的肠道菌群会失调,从而异致肥胖。从近十年以来,在《自然》、《科学》、《细胞》这种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的有关肠道菌群与疾病和健康关系的论文已经达上百篇,其他的论文也有上千篇。
现在,包括肥胖、糖尿病、癌症、自闭症等超过50多种疾病都证明其和菌群失调有关,所以说,细菌与我们的机体是相互依存的。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报道:假设证明这个小的人是我们人的细胞,那么外围就是细菌的细胞;假设证明这个大的人是ATCG组成的DNA,那么外围这个大圈就是体内细菌的DNA。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实际上确切地说我们“十分之一的人”都不到。
危害——细菌和宿主相互斗争的的结果
然而,细菌总有和宿主相互斗争的一面,这就是病害,我们要关注。但是,我们要考虑这么一个微小的细菌,它是如何攻克宿主?相对于宿主来说,细菌是非常微小的,可以说像蚂蚁和大像的这种比例差不多,然而我们知道,蚂蚁也可以绊倒大象,这种就是靠群众的力量。在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的发现者最初做的实验是用海洋中的发光弧菌——费氏弧菌。他们发现,单个培养或低浓度培养的费氏弧菌是不发光的,而高浓度培养的费氏弧菌就会突然集中地发生荧光。所以,可能存在一种触发机制,这种触发机制使得细菌在进入机体时暂时不攻击宿主。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一个细菌或者少量细菌去攻击宿主时,它的下场只有被我们的免疫系统所清除,所以它所能做的就是繁殖,繁殖,再繁殖。当繁殖到一定数量之后,所有的细菌同时攻击宿主,这时就会产生疾病。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6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