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夏天旅游景点介绍
安徽歙县有哪些景点
行政区划:
歙县辖13个镇、15个乡:徽城镇、深渡镇、北岸镇、富_镇、郑村镇、桂林镇、许村镇、溪头镇、杞梓里镇、霞坑镇、岔口镇、街口镇、王村镇、坑口乡、雄村乡、上丰乡、昌溪乡、武阳乡、三阳乡、金川乡、小川乡、新溪口乡、璜田乡、长陔乡、森村乡、绍濂乡、石门乡、狮石乡。
歙县夜景歙〔shè〕县 景点简介 歙县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1)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距今已有年的历史了。它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
位于歙县城南1公里处的练江中,坝南端依龙井山,北端接渔梁古镇老街,窄窄的青石板路往河边侧有许多叉口,拾级而下,使可下到渔梁坝。
渔梁古镇老街至今保存完好,是典型的徽派民居布局。
(2)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楼内为新安碑园,陈列有帖刻《余清斋》、《清鉴堂》。
太白楼位于太平古桥西侧,为黄山至千岛湖途中必经之地。太白楼为双层楼阁,挑梁飞檐,为典型徽派建筑,楼内陈列有历代碑刻,古墨迹拓牌,古今名人楹联佳句。
游客登楼可以饱览城西山光水色、古桥塔影。
相传,唐天宝年间,诗人李白寻访歙县隐士许宣平,结果在练江之畔失之交臂,后人为纪念此事,便在李白饮酒的地方建起了这座太白楼。
(3) 现存的南谯楼基本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其中的“排栅柱”,乃正宗宋代“营造法”,今已很难见到,而且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
歙县博物馆便在南谯楼中,里面展出了歙县历代文物,包括各朝各代的书画、瓷器、歙砚等。南谯楼,俗称24根柱。据地方志记载,此楼建于隋末,宋、明二代多次重建。
(4) 徽商故里枣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青石板铺成的路面狭长、悠远,宛如再现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斗山街有典型的徽州民宅汪氏家宅,官府人家杨家大院、古私塾许家厅、世代商家潘家大院、千年“蛤蟆”古井、罕见的木盾牌坊一“叶氏贞节坊”等等。
(5) 素有“徽州文化大观园”之称,是在歙县县城中心原徽州府衙一带新建的仿古旅游城。2000年11月16日建成开园,再现了徽州城明清时期的风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粉墙黛瓦,鳞次错落,雕刻精美,脉传徽州文化之神韵,新创徽派建筑、雕刻之精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走进徽园,就如走进了婉约的江南,走进了古朴典雅的徽州古城。
特产
歙县物产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文房四宝中的歙砚、徽墨,以及被列为国家珍贵礼品的茶叶。
歙砚和徽墨
歙砚是砚中之上品,它的珍贵在于雕刻上具有徽派石雕的风格,浑厚朴实、美观大方、刀法刚健、花式多样。它的图案多取于黄山胜境、新安风光、小桥流水、神话传说、名人逸事等。歙县还有“墨都”的雅称,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出售徽墨、歙砚的店铺比比皆是,它们在店堂里悬挂的名人字画的映衬下,令人耳目一新。
歙县名茶
歙县的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黄山毛峰”、“顶谷大方”、“黄山绿牡丹”、“锦上添花”、“海贝吐珠”等极品名茶列为国家珍贵礼品,在国内外久负盛名。
此外,歙县民间艺术的瑰宝“砖”、“石”、“木”、“竹”四雕亦很有特色,还有徽派盆景、版画、漆刻,以及新兴的徽州竹编、玉竹家具等,也都独具特色。还有三潭枇杷、三口蜜桔、金丝琥珀蜜枣、徽州雪梨、问政山笋、金竹贡菊、窨茶三花等,也很有名。
名称: 徽墨
介绍: 徽墨,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徽墨品种繁多,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 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是书画家的必备用品。 墨模上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 徽墨制作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徽州府志》记载,徽墨始创于唐末,易州(今河北)著名墨工奚超因避战乱,携全家南逃至歙州,看到这里有茂密的松林和清澈见底的新安江水,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不久,他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的地球墨就是歙县墨店的珍品。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 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1989年, 歙县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超漆烟墨”获国家金质奖。
名称: 徽州贡菊
介绍: “徽州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徽州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徽州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晾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徽州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的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徽州贡菊”可以泡茶、泡酒,常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能“清净五脏,排毒健身”,起到延寿美容的作用。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
名称: 三潭枇杷
介绍: “三潭枇杷”是我国枇杷中的一个优良品种,因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而得名。 “三潭”一带群山环抱三个大面积的深水潭,冬暖夏凉,终年云雾萦绕,雨量充沛,为枇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三潭枇杷”的特点是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三潭枇杷”有20多个品种,在国外享誉的是“大红袍”和“光荣花”。“大红袍”黄里透红,“光荣花”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 绵潭村甚至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个的“枇杷王”。
营养成分除含有较多的果糖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17,这是一种防癌营养素。在葡萄糖注射液问世前,我国中医常施用枇杷汁以维持不能进食者的生命。鲜食枇杷解渴生津,利肺健胃,有益于健康。
名称: 黄山绿牡丹
介绍: 特种工艺茶。“黄山绿牡丹”产于歙县大谷运乡海拔1400余米的南云尖。南云尖重峦叠嶂,沟壑纵横,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极利于茶树的生长。这里茶叶不仅芽壮叶肥,叶质柔嫩,而且由于芳草遍地,兰花繁茂,茶叶别具香味。清明采摘茶芽,经过杀青轻揉,初烘整形、选芽、理条、装简、造型美化、定型烘焙等工序,一朵朵绿色牡丹就制成了。
上等的绿牡丹茶呈花朵状,一芽一叶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匀齐,圆而扁平,白毫显露,峰苗完整。冲泡后.那一股股带熟板栗香气的茶香扑鼻而来,杯中花茶或悬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犹如一朵盛开的绿色牡丹。细品一口,顿觉清香绵绵,回味甜润悠长。茶叶专家评价道:“黄山绿牡丹,色绿、显毫、香高、汤清、味甜、形美,开汤后如盛开的牡丹花,既是饮用上茗,又可艺术欣赏,为茶中一创新。”
歙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歙县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歙县旅游景点有花山谜窟、棠樾牌坊群、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南谯楼(歙县博物馆)、渔梁坝(安徽的都江堰)。
歙县哪里好玩
歙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歙县知名景点太多了,比如鲍家花园,徽州古城,卖花渔村,还有非常好吃的美食,比如黄山烧饼,徽州_,毛豆腐,四大名菜之一的徽菜。
1,徽州古城
首先来介绍徽州古城:徽州古城位于歙县的练江北岸,始建于秦朝,唐代以后成为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汤显祖的一句“一生痴绝梦,无梦到徽州”使多少人对它魂牵梦绕。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古城开放时间从上午七点到晚上八点,门票价格80,建议游玩时间为两三个小时。
2棠樾牌坊群。
棠樾牌坊群,位于安徽省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为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棠樾的七连座牌坊群,不仅体现了徽文化程朱理学“忠、孝、节、义”伦理道德的概貌,也包括了内涵极为丰富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历史,同时亦是徽商纵横商界三百余年的重要见证。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3 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黄山市"十佳"旅游景点,此地距古城歙县10公里,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7公里。交通便利。
与牌坊群相谐互生的鲍家花园,是以徽商私家园林为背景,以徽派盆景为主题,汇集徽派盆景艺术之精华,同时荟萃国内各流派盆景的代表作品,是一个品位较高的盆景观赏基地。该园占地21.73公顷,其中人工湖、盆景园各5.33公顷。展出盆景近万钵。园内盆景品类俱全,形式多样,玲珑活泼。大型山水组合,有的妙趣横生,素雅闲适,有的妖容丽姿,争奇斗艳。树桩盆景神态万千,奇特自然,山石盆景苍劲拙朴,气势磅礴,俨如一座盆景艺术博物馆,置身园中,水光潋滟,花木成趣。
4,渔梁
渔梁是徽商盛兴数百年的重要水路码头,至今还保存着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原始风貌,是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渔梁古街依山傍水,整个街道用清一色卵石有序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渔鳞街”。渔鳞街蜿蜒一公里,两边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古寺庙随额街可见,排列井然,号称江南第一水街。 主要景点有“千年古坝”——渔梁坝,明代紫阳桥,新安第一关,还有坝祠,巴慰祖纪念馆,李白问津处等
5,雄村
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已有800多年的久远历史。雄村青山环抱,竹林掩翳,清碧新安江水傍村流淌,是一块钟灵毓秀、风光旖旎的风水宝地。这里是聚族而居的一色曹姓,历代名臣辈出,确实“所在为雄”。而他们升入仕途都起步于村中的竹山书院。
请问中国有那些茶叶品种,分别在那些地方胜产,请回答全面些!
问题一:茶叶的发源地在什么地方? 世界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
茶叶的发源地在中国,而茶这个做为可口的饮料它就产生于中国的南部地区。 世界茶叶历史的源头在哪里?世界茶文化的中心又在哪里?昨日,长期从事茶史研究的大师级人物朱自振应邀来蓉参加茶文化封坛活动,他在接受本报专访时称:据他研究与最早的文献记载,实际上一直众说纷纭的茶叶发源地就在成都地区;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成都当称为世界茶文化中心,因此,打造“世界茶都”,成都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 记载茶叶 最早文献与成都有关 饮茶,是如今世界各地都有的习惯与文化,而茶历史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各界说法不同,也有茶发源于印度、泰国等国家的说法,不过,学术界更多认为:茶应是发源于中国。那么,茶的发源地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呢?作为资深的茶史专家,朱自振老先生近年来开始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茶的真正发源地应该是在“巴蜀地区”,而更精确地说,就是在成都周边地区。 朱老先生已经有了充分的论据证明他的论断。首先是从气候上,成都周边地区适合茶叶的生长。气候周期的暖季与寒节交替会带来茶种植的交替延伸,从历史时段上,也可以看出在有茶史记载的时候,气候交替的规律恰好符合成都地区的茶生长规律。 朱老先生的第二个论据更具说服力。茶史界曾一度认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是最早的茶树种植地,然而,朱老先生说,在他的考察过程中发现,西双版纳的当地居民在历史上一直有这样的说法:是诸葛亮教会了他们种茶与采茶。也就是说,巴蜀地区的茶种植技术更早于云南,在诸葛亮带来这样的技术之前,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并不了解“茶”这种植物。 第三个论据,便是有据可考的文献记载了。朱老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记录了茶种植、饮茶和交易的史料,是西汉四川一个大地主刘褒所作的《僮约》。《僮约》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刘褒是资中人,他与成都一位富有的寡女杨惠(音)来往甚密。刘褒经常到成都来见杨惠,并与她一起饮茶饮酒。一次二人又在成都见面,刘褒招呼他的老奴去打酒,而恰恰这位老奴很不听话,他抱怨说:“你不停地喊我做这做那,哪条规定我要做这么多活路?”刘褒一怒之下,便书写了一份《僮约》,意思就是“ *** 的规定”。在这一规定中,提到了 *** 为主人种茶、采茶的活路,这是中国可考的文献记载中,最早提到种茶、采茶技术和茶叶交易的资料。也就是说,按可考文献,最早出现种茶、采茶技术的就在成都周边。
问题二:中国的茶发源地到底起源在什么地方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茶树的发源地上,一直有很多说法。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1.西南说:“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2.四川说: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3.云南说: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代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4.川东鄂西说: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中国名茶知识插曲,崂山绿茶,西湖龙井茶,庐山云雾茶,湖南岳阳君山银针,台湾冻顶乌龙茶,台湾高山茶,台湾乌龙茶,阿里山高山茶,在中国茶类中属绿茶的功效和绿茶的作用最好,在茶叶种类中,也属绿茶的种类最多.台湾冻顶乌龙价格要比湖南岳阳君山银针价格高。另外杭州狮峰龙井价格也一般。冻顶乌龙从茶园所处的自然环境来看,即是冬季也并无严寒相侵,雪冻冰封,那么为何名冻顶呢?据说是因冻顶山迷雾多雨,山路崎岖难行,上山的人都要绷紧脚趾,台湾俗称“冻脚尖”,才能上得去,这即是冻顶山名之由来,茶亦因山而名。大山茶厂诈骗。
5.江浙说: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
问题三:茶的发源地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X,园有芳m、香茗。”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m、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m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F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F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一般都认为买茶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问题四:中国四大名茶是什么茶叶的发源地是哪里 西湖龙井,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西湖群山产茶已有千百年的历史,在唐代时就享有盛名,但形成扁形的龙井茶,大约还是近百年的事。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龙井茶区分布在西湖湖畔的秀山峻岭之上。这里傍湖依山,气候温和,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加上土壤结构疏松、上质肥沃,茶树根深叶茂,常年莹绿。从垂柳吐芽,至层林尽染,茶芽不断萌发,清明前所采茶芽,称为明前茶。炒一斤明前茶需七八万芽头,属龙井茶之极品。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是和其加工手法密切相联的。二、洞庭碧螺春biluochun.jpg洞庭碧螺春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相传,洞庭东山的碧螺春峰,石壁长出几株野茶。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茶季持筐采摘,以作自饮。有一年,茶树长得特别茂盛,人们争相采摘,竹筐装不下,只好放在怀中,茶受到怀中热气熏蒸,奇异香气忽发,采茶人惊呼:“吓煞人香”,此茶由此得名。有一次,清朝康熙皇帝游览太湖,巡抚宋公进“吓煞人香”茶,康熙品尝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题名“碧螺春”。三、安溪铁观音20119613411638980.jpg安溪铁观音安溪是中国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青水秀,适宜于茶树生长,而且经过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乡,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两种历史传说,一说是西坪茶农魏饮做了一个梦,观音菩萨赐给的一株茶树,挖来栽种而成;另一说是安溪尧阳一位名叫王士让的人在一株茶树上采叶制成茶献给皇上,皇上赐名“铁观音”而得。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 茶条卷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俗称有“音韵”。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品饮铁观音茶,必备小巧精细的茶具,茶壶、茶杯均以小为好。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达五分满,沸水冲泡洗茶后,再续水正式冲泡2―3分钟,倒入小杯品饮,以后可连续续水冲泡。品饮铁观音先闻其香再品其味,每次饮量虽不多,但满口生香,回味无穷。四、黄山毛峰未命名.jpg黄山毛峰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是我国景色奇绝的自然风景区。那里常年云雾弥漫,云多时能笼罩全山区,山峰露出云上,像是若干岛屿,故称云海。黄山的松或倒悬,或惬卧,树形奇特。黄山的岩峰都是由奇、险、深幽的山岩聚集而成。云、松、石的统一,构成了神秘莫测的黄山风景区,这也给黄山毛峰茶蒙上了种种神秘的色彩。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在高山的山坞深谷中,坡度达30一50度。这里......>>
问题五:铁观音茶的原产发源地在中国的哪个省份 铁观音于1723-1736年创制,是闽南清茶品质风格的代表。
主产区分布在福建南部泉州地区的安溪,永春等地和漳州地区的平和,诏安,华安以及漳平地区。
问题六:世界上最早的茶叶发源地是哪个国家? 印度
问题七: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是哪里 从古老的吴越文化中探寻江南茶文化的渊源。
在长期的传统观念中,黄河流域一直被认为是中佛文明的发祥地,而其他地区则是步黄河文明的后尘而来。不仅封建时代的史文献这样说,早期的考古学者也这样看。但到了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种传统观念。有人提出,中国如此之大,到处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很难说哪里是源头,哪里不是源头,认为中华文明是多源头又互相渗透、交融、凝聚的结果。
首先发难的便是浙江。六十年代末,江苏嘉兴马家滨发现新石器遗问;而当1973年,浙江余姚再次发现河姆渡遗址后,更把这一新的理论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得到了确认。这里出土的大量黑陶和生产、生活器具, 及干栏式房屋建筑,有力地证明了在距今七千年到五千年前不同阶段的社会面貌。说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可能与同期的黄河仰韶文化同步发展。这种观点很快得到考古界不少学者的支持,认为长江流域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当然,夏、商、周几代,中原黄河文明是走在了前列。而长江下游,长期被称为东夷之地。然而,或许正因为其距全国政治中心的偏僻、遥远,使这一地区更多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文化特征,构成古老吴越文化的独特风貌。周代,吴越员与中央保持隶属关系,但经济文化自成体系。越王勾践用范 蠡、计然,十年而国富;卧薪尝胆而国强。不过,较之中原,吴越直到汉代仍落后不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楚越之地,他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隋赢蛤,不待资而足。”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八,亦无千金之家”,现代人看沿海地区比内地既开放,又富足,古代远不是那么回事。但自三国以后,吴越经济不断发展;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经济则压倒黄河流域。直至现代,江南仍是我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吴越地区的这种历史轨迹造成它自己的区域文化特征;既接受黄河文化的影响,但更多表现了本地区特点;早期的落后与中、晚期的先进鲜明对照;一方面是富庶的经济生活,同时又保留更多古风古俗。吴越、闽粤,都有这种特点。上海有最现代的工业,但至今总爱“阿拉”长、“阿拉”短,不愿说普通话;苏州评弹的清扬低通,细腻婉转更独具风格;闽南语没有多少其他地区的中国人能懂;广东是现今最开放的地区,但唯独语言不肯开放,甚至以打粤语为荣耀。这使他们的文化总在古老与革新两种潮流的巧妙结合中独放异彩。
吴越文化正反映了这一突出特点。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产茶胜地,中国绿茶浙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这个基本条件外,还有几个重要因素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茶文化的真正发源地。
第一, 吴越地区山水秀丽,风景如画,不仅有产茶的条件,而且有品茶的自然艺术环境。在这里,经常是集名茶、名水、名山为一地。中国茶文化向来主张契合自然,吴越地区,太湖南北,钱塘江畔,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大“茶 寮”。
第二, 我国南北地区向来是佛、道胜地,而且,正因为这里的人民有尊古风、重乡情的特点,佛教在此地不可能如青、藏和其他西部接受其“原味”多,不论树种文化,到这里总是要经过一番改造,接近本地“土风”。所以,青藏密宗为多,保持了印度佛教原色;北方律宗为多,已被中国文化改造了不少,而在吴越地区,主要是完全被改革的禅宗占主要地位。然而也正是禅宗与中国“原种”文化的道家、儒家思想更为贴近。于是儒、道、佛三家在这一产茶胜地集结,共同创造了中国的茶文化体系。
第三, 良隋唐以后,长江下游经济发达,南宋建都临安,又使这一地区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山性使人塞,水性使人通“。江南水域使这一地......>>
问题八:茶道的发源地. “茶道文化”一直被认为起源于日本或韩国,近日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近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新闻发布会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新昌。
以陈放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民间茶文化专家,联合中国国内众多茶文化、诗词文化、历史学、考古学等多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理论研究和探讨,历时一年之久后提出:“世界茶道之源在中国,中国茶道之源在剡溪(即今天的浙江新昌及附近部分区域)”这一创新观点。
据称,“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有十大理由,即新昌具有极为久远的产茶历史;剡溪茗直接孕育出了“茶道”;越中、剡溪是魏晋六朝文化之中心;首开“佛茶之风”之先河;首创“道茶文化”之气象;“唐诗之路”的精华催生“儒学茶道”;古越青瓷是剡茗茶道的良器;好山好水好茶好心情;历史悠久、传承不断、内容丰富的民俗茶文化;丰富的神仙文化和情感文化是“茶道”诞生的精神土壤。
据了解,趁“新昌是中国茶道之源”提出之机,新昌县将在今年秋季举行首届中国“茶道之源?新昌茶道节”,有关方面还将在新昌筹建“中华茶道园”、“世界茶博园”,恢复“佛茶神风”、“支遁墓”、“第一茶舍”、“第一茶亭”,建设大唐茶坞、天姥茶炉及中国茶道村等。另外,在软件方面,还将成立“新昌?中国茶道研究会”,组织并培训“大唐茶道”表演队,成立“茶哥、茶妹茶帮队”,邀请各方面专家设计和编排“采茶盛典仪式”、“采茶舞”,公开征集茶仙子(茶妹子)为“茶道中国?和行天下”活动形象代言人,征集并评选“采茶歌”、“茶诗”、“茶文”。时机成熟后,还将倡导和发起申请“茶道”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问题九:中国茶史的发源地点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各种各样的茶类品种,万紫千红,竟相争艳,犹如春天的百花园,使万里山河分外妖娆。中国名茶就是在浩如烟海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同时,中国名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
1、杭州西湖龙井 ,居中国名茶之冠。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周围的群山之中。多少年来,杭州不仅以美丽的西湖闻名于世界,也以西湖龙井茶誉满全球。相传,乾隆皇帝巡视杭州时,曾在龙井茶区的天竺作诗一首,诗名为《观采茶作歌》。西湖龙井茶向以“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排列品第,以西湖龙井茶为最。龙井茶外形挺直削尖、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持久,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品饮茶汤,沁人心脾,齿间流芳,回味无穷。
2、苏州洞庭碧螺春,位居第二。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披茸毛,色泽碧绿。冲泡后,味鲜生津,清香芬芳,汤绿水澈,叶底细匀嫩。尤其是高级碧螺春,可以先冲水后放茶,茶叶依然徐徐下沉,展叶放香,这是茶叶芽头壮实的表现,也是其他茶所不能比拟的。因此,民间有这样的说法:碧螺春是“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指芽叶)三鲜(指色、香、味)自古少”。目前大多仍采用手工方法炒制,其工艺过程是:杀青——炒揉——搓团焙干。三个工序在同一锅内一气呵成。炒制特点是炒揉并举,关键在提毫,即搓团焙干工序。
3、太平黄山毛峰 黄山毛峰茶产于安徽省太平县以南,歙县以北的黄山。黄山毛峰茶园就分布在云谷寺、松谷庵、吊桥庵、慈光阁以及海拔1200米的半山寺周围,茶树天天沉浸在云蒸霞蔚之中,因此茶芽格外肥壮,柔软细嫩,叶片肥厚,经久耐泡,香气馥郁,滋味醇甜,成为茶中的上品。黄山茶的采制相当精细,认清明到立夏为采摘期,采回来的芽头和鲜叶还要进行选剔,剔去其中较老的叶、茎,使芽匀齐一致。在制作方面,要根据芽叶质量,控制杀青温度,不致产生红梗、红叶和杀青不匀不透的现象;火温要先高后低,逐渐下降,叶片着温均匀,理化变化一致。每当制茶季节,临近茶厂就闻到阵阵清香。黄山毛峰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扁稍卷曲,状如雀舌披银毫,汤色清澈带杏黄,香气持久似白兰。
4、安溪铁观音 属青茶类,是我国著名乌龙茶之一。安溪铁观音茶产于福建省安溪县。安溪铁观音茶历史悠久,素有茶王之称。据载,安溪铁观音茶起源干清雍正年间(1725~1735年)。安溪县境内多山,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茶树生长茂盛,茶树品种繁多,姹紫嫣红,冠绝全国。安溪铁观音茶,一年可采四期茶,分春茶、夏茶、暑茶、秋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佳。铁观音的制作工序与一般乌龙茶的制法基本相同,但摇青转数较多,凉青时间较短。一般在傍晚前晒青,通宵摇青、凉青,次日晨完成发酵,再经炒揉烘焙,历时一昼夜。其制作工序分为晒青、摇青、凉青、杀青、切揉、初烘、包揉、复烘、烘干9道工序。品质优异的安溪铁观音茶条索肥壮紧结,质重如铁,芙蓉沙绿明显,青蒂绿,红点明,甜花香高,甜醇厚鲜爽,具有独特的品味,回味香甜浓郁,冲泡7次仍有余香;汤色金黄,叶底肥厚柔软,艳亮均匀,叶缘红点,青心红镶边。
5、岳阳君山银针 我国著名黄茶之一。君山茶,始干唐代,清代纳入贡茶。君山,为湖南岳阳县洞庭湖中岛屿。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着淡**茸毫。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君山银针茶于清明前三四天开采,以春茶首轮嫩芽制作,且须选肥壮、多毫、长25~30毫米的嫩芽,经拣选后,以大小匀齐的壮芽制作银针。制作工序分杀青、摊凉、初烘、复摊凉、初包、复烘、再包、焙干等8道工序。
6、普洱茶 普洱茶是在云南大叶茶基础上培育出的一个新茶种。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普洱县,故此而得名,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攸乐、萍登、倚帮等11个县的茶叶,在普洱县加工成而得名。茶树分为乔木或乔木形态的高大茶树,芽叶极其肥壮而茸毫茂密,具有良好的持嫩性,芽叶品质优异。其制作方法为亚发酵青茶制法,经杀青、初揉、初堆发酵、复揉、再堆发酵、初干、再揉、烘干8道工序。在古代,普洱茶是作为药用的。其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性的独特香型,滋味浓强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普洱茶有散茶与型茶两种。
7、九江庐山云雾 中国著名绿茶之一。据载,庐山种茶始于晋朝。宋朝时,庐山茶被列为“贡茶”。庐山云雾茶色泽翠绿,香如幽兰,昧浓醇鲜爽,芽叶肥嫩显白亮。庐山云雾茶不仅具有理想的生长环境以及优良的茶树品种,还具有精湛的采制技术。采回茶片后,薄摊于阴凉通风处,保持鲜叶纯净。然后,经过杀青、抖散、揉捻等九道工序才制成成品。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集云山、天云山、云雾山、震雷山、黑龙潭和白龙潭等群山峰顶上,以车云山天雾塔峰为最。人云:“师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成品条索细圆紧直,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清绿明亮,香气鲜高,滋味鲜醇;叶底芽壮、嫩绿匀整。
鉴别方法:产于河南信阳车云山。其外形条索紧细、圆、光、直,银绿隐翠,内质香气新鲜,叶底嫩绿匀整,清黑色,一般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假的为卷曲形,叶片发黄。
9、祁红 在红遍全球的红茶中,祁红独树一帜,百年不衰,以其高香形秀着称。祁红,是祁门红茶的简称,为工夫红茶中的珍品。祁红生产条件极为优越,真是天时、地利、人勤、种良、得天独厚,所以祁门一带大都以茶为业,上下千年,始终不败。祁红工夫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声誉,芬芳常在。祁红向以高香着称,具有独特的清鲜持久的香味,被国内外茶师称为砂糖香或苹困香,并蕴藏有兰花香,清高而长,独树一帜,国际市场上称之为〔祁门香〕。
10、苏州茉莉花茶 花茶中最有名的一种,我国茉莉花茶中的佳品。苏州茉莉花茶,约于清代雍正年间已开始发展,距今已有250年的产销历史。据史料记载,苏州在宋代时已栽种茉莉花,并以它作为制茶的原料。1860年时,苏州茉莉花茶已盛销于东北、华北一带。苏州茉莉花茶以所用茶胚、配花量、窨次、产花季节的不同而有浓淡,其香气依花期有别,头花所窨者香气较淡,“优花”窨者香气最浓。苏州茉莉花茶主要茶胚为烘青,也有杀茶、尖茶、大方,特高者还有以龙井、碧螺春、毛峰窨制的高级花茶。与同类花茶相比属清香类型,香气清芬鲜灵,茶味醇和含香,汤色黄绿澄明。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3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