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稻谷,小麦一般亩产能达到多少公斤?
1、战国前期的粮食亩产 有关战国前期粮食亩产的典型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汉书·食货志》载李悝这言:“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
亩,岁收一石半。”这是指亩产粟1.5石。(2)《管子·轻重甲》说:“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锺。”这是说亩产粟0.2
锺,1锺等于10釜,1釜也就是1石。因此,0.2锺也就是亩产粟2石。(3)《管子·轻重乙》河:“河淤诸侯,亩锺之国也”。这就是说,经过淤
灌的肥沃土壤,产量较高,亩产1锺,即亩产10石。五倍于《管子·轻重甲》之数。(4)《史记·河渠书》说:“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
河西。”漳水溉邺后,亩产多少?《论衡·率性篇》说:“魏之行田百亩,邺独二百,西门豹灌以漳水,则亩收一锺。”亩产1锺,也是10石。
(5)《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锺”。也是亩产10石。上述五条材料中的前两条,说的是一般情况
,所谓“百亩”,是方百步为亩的周亩。战国时1周亩折合今市亩为0.328市亩。班固所说的“石”,应当是汉大石,1石合0.333市石,折成今量
,1市亩产粟1.524市石,1市石粟重135市斤,即当时亩产粟205.8市斤。一家“百亩”,合今市亩32.8 亩,则一家总收获的原粮相当于今市斤6
750斤。五条材料中的后三条,指的都是灌溉或淤灌之田,其产量相当于一般田的五倍,这是特例,不能把它们视为常规产量。但是,它说明战
国时期已经有了亩产10石的高产田。2、战国后期的粮食亩产战国后期,随着小农经济的巩固和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耕作技术的提高和水利
事业的发展,粮食亩产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其主要依据是:(1)《孟子·万章下》说:“一夫百亩,百为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
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礼记·王制》说:“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两者的廉
洁一致。吴慧认为,如果按“中食七人”,除了两上劳动力食60石以外,还有210小石可供7人食用。也就是说,一个农户有两个劳动力,种田
100亩,共产粟270小石,平均亩产2.7小石,高于李悝的亩产2.5小石。(2)《管子·揆度》说:“上农挟五,中农挟四,下农挟三。”也就是
说,一个农夫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可供应5人、4人或3人食用。吴慧认为,取其中数,按“中农挟四”计算,每人年食粟30石(《
管子·禁藏》中有“食民有率,率三十为而足于卒岁”之说),5人年食粟150石,一个劳动力耕田50 亩,亩产粟3石。从亩产2.5石至2.7石再到
3石,显然亩产逐步提高了。(3)《管子·山至数》中有“人家受食十亩”之说,也就是说,每人每年要吃10亩地产的粮食,每人年食粟30石,
仍然是亩产3石。(4)《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的说法。“一人”
指一家农户的家长,“治之”指家长率领全家经营100亩田,“十人食之”指可供10人食用。100亩田提供300石粮食,才够10人食用,由此可知
其亩产仍然是3石。战国后期亩产粟3小石,合今量亩产247市斤。一家100亩,合今市亩32.8市亩,共收粟8 100市斤。吴慧还指出:战国时代是
“菽粟”并提的时代,因此,在计算产量时,还必须注意到战国时代“菽”的比例。据《汜胜之书》说:古时(应指战国时期)“种大豆,率人
五亩”,五口之家种大豆25亩,占25%。假定大豆亩产为粟亩产的一半,即一石半,折合今市制为亩产123.5斤。与粟加权平均(75%×3小石+25%
小石=2.625小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16斤。
汉代的粮食亩产
汉代的粮食亩产,有两类典型材料:一是一般亩产,一是特殊高产。1、一般亩产 汉代有关一般亩产的典型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荀悦
《前汉纪·文帝二年》载有晁错复说上之言曰:“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作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三百石。”100亩
产粟 300石,亩产粟3石。汉代的小亩比战国时期的周亩略小,合今市亩0.228亩,折合今量就是亩产粟281市斤,高于战国后期的247市斤,比战
国前期的亩产205.8市斤就更高了。(2)《汉书·食货志》载晁错的话:“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
收,不过百石。”吴慧认为,晁错所说的石乃是大石,并且认为这个石指的是“米”,而不是原粮。荀悦所说的3小石粟,合大石粟为1.8石,折
米打六折为1.08大石,也就是为米约一石。有的研究者认为,晁错所说“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乃是“不过三百石”之误。这样也可和荀悦“
三百石”之说相契合。我们也把此说列在这里,备考。(3)《管子·治国》说:“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熟也,四种
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常山”,即“恒山”,系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用的。因此,可视此材料为汉代的亩产资料。吴慧
认为,这里所说的“石”指的是汉代的大石,“二石”粟合小石3.333石,比荀悦所说的3 石,又有提高。这里所说的亩产,是“四种而五获”
,即复种的产量。(4)《淮南子·主术训》说:“一人蹠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四十石。”战国前期一家两个劳动力
能耕100亩,一个劳动力平均耕50 亩,合今市亩15亩左右。其中可能包括部分田是用牛犁耕作的,用人力耕作,可能达不到15亩。所以这里说“
不过十亩”。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和石,指的是大亩和大石。大亩10亩,中等条件下年产40石,亩产4石。一大石谷合小石谷为2.77石。这
是南方稻谷的亩产。(5)仲长统在《昌言·损益》中说:“今通肥硗之率,十稼穑之人,令亩收三斛,斛取一斗,未为甚多。”东汉时期,也
是亩产3石粟,同西汉的产量水平相近。这个产量水平是“通肥硗之率”,也就是肥瘠平均计算的结果。上面所列五条材料说明:(1)亩产3石
粟,是汉代文献公认的;(2)考虑到复种的因素,亩产 3.33石的产量也是有的;(3)南方耕作粗放,水稻亩产在2.77石,也是合理的。2、特
殊高产汉代,除了一般亩产以外,还有水利灌溉田和“代田”,特别是“区田”的特殊高产,现将有关材料述之如下:(1)《史记·河渠书》
载河东守潘系之言:“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阴下,引河溉汾阴、蒲坂下,度可得五千顷。五千顷故尽河需弃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
可得谷二百万石以上。”这就是说,灌溉田的平均亩产是4石。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小亩,石是大石。折合小石亩产为6.666石,其亩产为
一般田亩产3石的一倍以上。(2)《史记·河渠书》中还载有庄熊罴之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可令亩十石。”吴慧
认为,这里的亩也是小亩,石是大石,折小石亩产16.6石。(3)《史记·沟洫志》中载贾让之言:“若有渠溉,则盐卤下湿,填淤加肥,故种
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吴慧认为,从2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所谓“高田五倍”;下田从原来的1大石增至10大石,就是“下
田十倍”。(4)《史记·货殖列传》有“带郭千亩亩锺之田”的说法,这是指在城市近郊区的肥沃田,亩产可达10石。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
亩是小亩,一锺是10小石,是一般田亩产3石的三倍多。(5)去汉未远的稽康在《养生论》中说:“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
通称也。”上好的“良田”亩产10石,是天下公认的高产水平。吴慧认为,小亩产粟10小石,折合今市制亩产937斤,已经接近亩产1 000斤了。
(6)《汉书·食货志》中载有武帝末年任赵过为搜粟都尉在西北地区推广“代田法”之事。说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善者倍之
”。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大亩,“斛”指大石。折合小亩小石为1小亩比缦田增加7斗乃至1.4小石,即每小亩产量为3.7~4.4小石。
(7)《汜胜之书》载有所谓“区田法”。它是采用深耕作区、增肥灌水、合理密植、加强管理等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夺取高产的有效措施。该书
说“区种,天旱常溉之,一亩常收百斛”,“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如此,即山区种之,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亩收
千石,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石”指的是小石,折合亩产粟(麦)28.92石,折合今市制亩产3 904斤。有人怀
疑区田法是否能达到如此高产,这是个有待研究和控制的问题。总之,汉代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制亩产281斤,比战国时亩产粟3石,折合今市
制亩产247斤,是增产了;汉代粟豆平均亩产2.82石,折合今市制亩产 264斤,比战国时粟菽平均亩产合今市制亩产232斤,也是增产的。 汉代
的高产田则一般可到“亩产十石”或说“亩锺之田”。至于区田则有更高的产量。
魏晋南北朝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的亩产 魏晋时期,南方水稻耕作尚较粗放,亩产水平不高。其主要依据是:(1)《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记载钟离牧少时(
在东汉末三国初)躬耕“种稻二十余亩”,“臼所取稻得六十斛米”。平均亩产米不到3石(斛)。稻的出米率大约为46.7%,折合稻每亩6.4石
。吴慧认为,这里所说的“亩”是240步的大亩,因此,折合小亩亩产只有2.68石。(2)《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成帝“咸和五年,……始
度百姓田,取十分之一,率亩税米三升”。吴慧同意贺昌群在《升斗辨》中所说的“三升”乃“三斗” 之误,也就是说,按十分取一计算,也
就是亩产3石。折合小亩每亩产米1.361石,再按46.7%折合成稻为2.91石。比《淮南子》中所说的2.77 石,增产4.9%。魏晋也有特殊高产记录。
如傅玄就说魏初屯田“白田(旱地)收至十余斛,水田收数十斛”。杜预说兖豫“填淤之田,亩收数锺”。这些都是良田、水利田,而且亩是大
亩。合小亩还是亩产几斛和十几斛,平均还是十斛,与稽康所说的“一亩十斛,谓之良田,天下之通称”相合。《华阳国志》说:“绵与雒谷出
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十五斛”。这里西蜀的高产田。东晋以后南朝各代,好的水田也是亩产10石。《梁书·夏侯夔传》中有“溉田千余顷,
收谷百万余斛”的记载,也相当汉代的“亩锺之田”。2、北方旱地的亩产 北方旱地亩产资料,主要有以下几条: (1)《魏书·李彪传》中载
有李彪的建议:“ 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以为屯民,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屯田的租率是十分之五,一夫的屯田产量应是120斛。一夫耕种屯
田合北魏亩为50亩,合汉石 2.926石。还是维持亩产3石的水平。(2)《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实行均田制,“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
亩,妇人二十亩。一夫一妇出租粟二石”。吴慧折合亩产为2.92石,也维持着亩产3石的水平。因此,吴慧同意“北魏、北齐、北周平均亩产量
相当”之说。
唐代的粮食亩产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与汉代并称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粮食亩产比汉代有较在幅度的增长。反映唐代粮食亩产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条:(1
)《通鉴》说:“元和中,振武垦田四千八百顷,收谷四十余万斛。”亩产约1石。(2)《新唐书·食货志》载:“以韩重华为振武、京西营田
、和籴、水运使,……募人为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亩,……垦田三千八百五十余顷,岁收粟二十万石。”由此材料计算,屯田者共耕
田1 950顷,合亩产为1.025石。(3)《新唐书·崔弘礼传》说,崔弘礼“迁河阳节度使,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于秦渠
下辟荒田二百顷,岁收粟二万斛”。平均亩产也是1 石。吴慧说,唐1石相当于汉3石。唐亩产1石折合汉古3.818石。(4)《新唐书·食货志》
说:“京畿之内,每田一亩,官税五升,而私家收租,殆有亩至一石者,是二十倍于官税也。降及中等,租犹半之,是十倍于官税也”。地主收
租率十分之五,租1石,亩产当为2石。这是京畿良田。(5)李翱《平赋书》说:“一亩之田,以强半弱,水旱之不时,虽不能尽地力者,岁不
下粟一石”。吴慧说,唐量亩产1石合汉量3.81石,再考虑到种豆等因素,与汉一样,打九四折,折合汉量为亩产3.75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
斤。吴慧认为,唐代的亩产比汉代增长了1/4还多。
宋代的粮食亩产
宋代已进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有新发展,加上新耕具的推广、优良品种的采用、肥料的增施等,粮食亩产有较大幅度的
提高。宋1亩合今市制0.9市亩,合汉时的小亩3.125亩。这是在计算宋代粮食亩产时必须注意的。1、南方水稻的亩产(1)宋仁宗时,范仲淹在
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 (2)朱熹在《奏救荒事宜状》中说:
淳熙时浙东路绍兴府六县“每亩出米二石”。(3)方回《续古今考》说:“余在秀……望吴侬之野……皆佃户。……假如亩产二石或三石。姑
以二石为中。”这“二石”或“三石”也是指米。2石米,是4石稻谷,3石米,是6石稻谷。亩产4石稻谷合汉量为亩产谷4.288石,折合今市制亩
产381斤;比汉时为增2.777石,合今市制亩产250.1斤,增长了54.4%;比唐代的3.81石,增长了12.5%。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1)北宋的粮
食亩产:北宋初,陈尧叟说:“汉魏晋唐,于陈许邓颖暨蔡宿亳,至于寿春,用水利垦田,陈迹具在”,建议“大开屯田”,“亩收约三斛,七
州之间,可得三百万斛”(《宋史·食货志》)。神宗熙宁时王韶说:“渭原城而下,至秦州、成纪,旁河五六百里,良田不耕者,无虑万顷,
治千顷岁可得三十万斛 ”。(《宋史·食货志》)也是亩产3斛,即亩产3石。吴慧认为这3斛之数是谷而非米,折合汉量为增3.215石。(2)金
代的粮食亩产:章宗泰和元年,更定瞻学养士法,生员给民佃官田人六十亩,岁支粟三十石。兴定三年(1219)正月侯挚说:“河南军民田,见
耕者九十六万余顷,上田可收一石二斗,中田一石,下田八斗”。(《金史·食货志》)麦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还是亩产2石。总之,宋金
时期,北方粮食亩产比以前有所下降。原因有三:其一是战争的破坏。唐末五代的战争、宋辽西夏的战争、金与辽宋的战争,使北方的农业遭到
严重破坏。其二是气候的变化。11世纪时,北方气候异常干冷,导致北方亩产下降。其三是土地的荒瘠。中唐以后北方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北
方粮食亩产下降。吴慧认为,宋代南北方粮食平均亩产3.3石,合今市制亩产309斤,比唐代降低7.5%,比汉代增产17%以上。
元代的粮食亩产
1、北方旱地的亩产反映元代北方旱地粮食亩产的材料,主要有:元人姚隧《牧庵集·储宫赐龙兴寺永业田记》中的记载:“今有田一亩,率以
夏秋入止一石”。这是说,每亩田夏收麦一石,秋收粟一石,故曰“夏秋入止一石。”亩产按一熟计为一石,两熟合计为两石。元石大于宋金,
一元石合宋金石1.429石,合宋量亩产2.585石,合汉量(小亩/小石)为3.036石。考虑到种豆等因素,打九四折,合汉石2.85石。这就是说,元
代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已经恢复到汉代的水平。这是唐末以后北方粮食亩产颓势之后的复苏,也是元代后期重视农业和北方气候又转暖的结果
。2、南方水田的亩产 据《黄金华先生文集》卷十“义田”条中说:“为田一亩,岁可得米二石”。这“二石”是宋制——南斗,亩产与宋相当
。又据《两浙金石志》记载,湖州报恩寺兴孝禅师碑说:“其田每亩租米一石。”按对半租率,亩产仍然是2石米。亩产2石米,折合稻谷4石,
合汉量仍是4.288石,合元量则是2.825石,打九四折,合汉石4.03石。南北平均,粗略计之,仍按南宋与金时的权数加权,折合亩产3.61石。这
个数字比唐代的3.75石略低。元代亩产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5石或338斤。
明代的粮食亩产
明代的耕作水平又有提高,生产经验更为丰富,粮食亩产比宋元有所提高。1、北方的粮食亩产据《河间志》卷三记载:“一夫耕田三五十亩,
亩收麦一石以上。”夏麦秋粟合起来还是2石。亩产2石汉量(小亩/小石)3.2石,比元代的3.036石增产 5.4%,合今市制亩产300斤。2、南方的
粮食亩产明代南方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亩产,据顾炎武《日知录》中引洪熙已年周干说:“如吴江昆山等田,亩旧税五升,小民佃租富室田,亩出
私租一石。”什伍之租,亩收应是2石。亩产稻谷2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288斤。稻麦两熟田,麦的产量据明末清初桐乡的经营地主张履祥在《
补农书》中所说:“田极熟,米三石,春花一石半,然间有之。大允共三石为常耳。”张氏所说上熟之田,是稻谷“3石”,“春花一石半”。
那么,常田的稻谷产量就应当是亩产2石,春花亩产1石,合起来是亩产3石。亩产稻谷4石,折合今市制亩产577斤。 吴慧认为,明代南方一季晚
稻的亩产是2.72石,稻麦或稻豆复种是稻2石、麦(豆)1石。
清代的粮食亩产
1、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 (1)南方水稻平均亩产清四川《彭县县志》说:“亩产米一石二斗为上,一石为中,八九斗为下。”即中等水平田亩
产稻谷2石。骆秉章说:“湖南有田百亩,可收租谷百石。”按对半租,亩产稻谷也是2石。陈瑚说:“百亩之产,入租百石,千亩之产,入租千
石。”也是指亩产稻谷2石。总的看,清代前期南方各地稻谷平均亩产2石。当然,这里所说的大都是稻麦两熟田的稻谷产量。单季晚稻的亩产应
高于复种田。顾炎武《日知录》中所说的吴中秋禾1亩之收也不过3石。方苞说:“金陵上田十亩,一夫率家众力耕,丰产获稻不过三十余石。”
这个稻也当是一季晚稻,平均亩产也是3石多一点。总之,复种稻平均亩产2石,一季晚稻平均亩产3石。清代之石稍大,折合今市制亩产292斤(
复种稻),一季晚稻折合今市制亩产397斤(2.72石)或 438斤(3石)。 (2)北方旱地的粮食亩产清安徽《凤台县志》说:“亩所收者,当其
穰时,黍麦可二石。”清康熙《江阴县志》说:“麦、菽、黍、稷亩二石。”清乾隆盛黼辰在《江淮均丁说》一文中说:江淮以北“农夫一亩之
所获,通丰耗而权之,富民之人,恒不下一石”,给富民交租1石,对半租,还是亩产2石。北方麦、粟、豆等亩产2石,折合今市制约为亩产303
斤。2、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清代后期的粮食亩产,由于推广双季稻以及玉米、甘薯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一定的提高。据吴慧研究,清代
由于推广双季稻、玉米和甘薯,平均亩产比明代增产16.8斤。再加上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的产量(平均亩壮志凌云加4.2斤),清代的平均亩产比
明代(亩产346斤)共增加21斤,为367斤。
目前三农问题是热点,如果你的孩子要到农村创业你会同意吗?有啥建议吗?(三农是哪三农?)
杂交水稻是通过不同稻种相互杂交产生的,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对配制杂交种子不利。要进行两个不同稻种杂交,先要把一个品种的雄蕊进行人工去雄或杀死,然后将另一品种的雄蕊花粉授给去雄的品种,这样才不会出现去雄品种自花授粉的假杂交水稻。
可是,如果我们用人工方法在数以万汁的水稻花朵上进行去雄授粉的话,工作量极大,实际并不可能解决生产的大量用种。因此,研究培育出一种水稻做母本,这种母本有特殊的个性,它的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靠自己的花粉不能受精结籽。
为了不使母本断绝后代,要给它找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第一个对象外表极像母本,但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女儿。
长得和母亲一模一样,也是雄蕊瘦小退化,花药干瘪畸形、没有生育能力的母本:另一个对象外表与母本截然不同,一般要比母本高大,也有健全的花粉和发达的柱头,用它的花粉授给母本后,生产出来的是儿子,长得比父、母亲都要健壮。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营养
收获的稻粒称为稻谷,有一层外壳,碾磨时常把外壳连同米糠层一起去除,有时再加上一薄层葡萄糖和滑石粉,使米粒有光泽。碾磨时只去掉外壳的稻米叫糙米,富含淀粉,并含约8%的蛋白质和少量脂肪,含硫胺、烟酸、核黄素、铁和钙。碾去外壳和米糠的大米叫精米或白米,其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百度百科—水稻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本人是个诚实的农民,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是非常卑微低贱的!如果我的孩子要到农村去创业,我是坚决不会同意得!我会告诉我的孩子,搞农业生产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我会告诉我的孩子不要搞农业,要经商,要搞企业,要当老板,告诉孩子只有弃农经商,或者弃农从政,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家值,才能富民强国,才能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
想呆在农村,虽然目前机会不多,但只要能守得住寂寞,不怕风吹日晒,前景很好!因为随着农村人大量入城,农村资源会不断集中,10年后务农肯定会比城里打工挣的多得多!趁早学点农业、农机、农经等知识,养精蓄锐,大展宏图!
想离开农村进城,就把农村的地和宅基地托管或出租或有偿退出,为入城做点补贴铺垫,也为留守农村的人扩充点资源,也算响应国家号召为国贡献。然后破釜沉舟,奋发图强,扎根城镇,力争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不要有后顾之忧,只要你大胆走入,不挑不捡,努力工作,政府还是欢迎支持的。即使短暂失业也会给失业金,政府也会帮着找工作。
不论干什么都要努力,只有努力才会有好的结果!千万不要整天怨天怨地,好象天下人都欠你似的。一定相信哭诉可怜是无人怜悯的!只能得到众人的鄙视!
不多说了,让我们唱着下附的歌
顺着康庄大道昂首阔步,奋勇前进吧!
农农民的康庄大道
农村穷来农民苦,
几亩良田难致富!
背上行李远离家,
妻儿送行泪哗哗。
城里楼高马路宽,
人来人往车不断。
人多职广不好混,
处处黄金吸引人。
初来乍到人小看,
埋头苦干埏腰杆。
再赃再累无怨言,
城镇发展心里甜。
无智有力能吃苦,
搬砖和灰挖填土。
省吃俭用少花钱,
一年也存三四万。
钢筋支模工价高,
水电装修钱不少。
起早贪黑苦不怕,
老板心里乐开花。
甩手给个十来万,
回家建个小别院。
技术技能学到家,
到老不愁有钱花。
经营管理学的好,
高级职位坐的牢。
瞅准机会开家店,
不断有人来送钱。
钱多城里住楼房,
进进出出小车响。
余钱家乡捐点款,
父老乡亲笑开颜。
不幸遇见孬老板,
到头不给分文钱。
无可奈何铺盖卷,
两手空空把家还。
妻子闹来儿女怨,
一腔苦水诉不完。
都说城里水太深,
拔腿跑回家农村!
乡邻四舍进了城,
荒废良田我来耕。
一家管理千亩田,
财源滚滚笑开颜。
农业振兴国力增,
科技强农靠后生。
农民富足国强盛,
共同实现中国梦!
如果他有准确的目标!有方向!又能带动当地经济!为脱贫献出一丝力量!岂不是好事一桩!
城市套路深,我想回农村。?回农村创业挺好的,但是创业不能盲目,创业前要做足功课。要弄清楚市场,选准目标,也要懂得技术和营销手段。
看当地农村适合开发的项目。另外还需要看当地政府的护持力度。如果当地没有开发旅游,你去投资开民宿,这样的话,肯定是不合适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重视度越来越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回农村发展一定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但也必须注意以下:
1,因地制宜,选择当地适合的产业。
2,投入前充分调研丶实地考查,确保投入的项目符合当地的政策及惠农支持。
3,尽量选择自已精通的行业。
4,结合自已的财力选择适当的规模,切勿盲目投资。
5,切勿跟风。
以上,但愿有帮助。
给想去农业创业者的几条建议:
一,不盲目跟风
二,多做市场评估
三,多去田间地头观察
四,找准目标
五,做好计划
六,本人建议做农业小而精
我从事媒体,接触到太多的年轻人投身三农的大潮中,做的风生水起,所以如果我的孩子愿意从事农业,我一百个支持他。
举几个例子吧,榆次一个学服装设计的农村女孩,在北京四年大学生活结束后北漂了四年,虽没有从事了设计,但对服装领域的销售经却很熟络。年近三十年,为了帮助父母销售家里的十亩苹果园的苹果,回到了家乡,开始了她的网络店铺销售,结果本地批发价一两块钱的苹果被她卖给了南方客户,竟然十几二十块钱一斤,尝到甜头后,她分门别类,按规格大小品种不同,分别销售,在省农博会上,被省长品尝过之后,居然卖出了一个苹果128元的天价。
现如今,她不止销售家里的苹果,还成立了合作社,帮助全区的果农一起卖苹果,还租赁了一个大型冷库用于储存,在春节,五一,国庆,中秋,双十一等节假日卖个好价钱。
她越做越活,还整合了当地的粮食大户和蔬菜大户一起合作,将本地丰富的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还给当地农民授课网络销售知识,如今,34岁的她已成为市县两级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成为省长眼里的女能人,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领头羊。
在晋中有太多的类似她一样的年轻人回归农村工作了,他们结合留学的人脉资源,结合各自的所学专业,结合传统和现代农业的相同之处,走出了他们各成一体的发展模式,比如南果北种,将火龙果,百香果引进了山西的温室里,将铁皮石斛通过人工驯化引进了山西的温室里,将南方露天的鱼菜共生模式改良后搬进了山西的温室里,将原始状态的放养笨猪又恢复了,回归山林,将西藏的藏香猪带回了山西,本地人也尝到了最真最香的好吃的藏香猪肉
如今,晋中的三农阵营中,年轻人占据了半壁江山,以留学归来的程子昂带头,成立了全国首个青年农民联合会,发挥他们青年农民的知识特长,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在欧盟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更多,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从2017年开始,国家农业部韩长赋部长就中欧青年农民人才交流提出了很多建议,之后在2018年,中欧都纷纷派出青年农民代表往来学习和沟通,并达成了广泛合作,为实现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您还犹豫让自己的孩子从事农业吗?!
1.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大平台,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须品的生产单位。和农业生产相关的因素有位置、交通、水源、气候变化、劳动力结构、产品种植结构、土地、资本、机械、价格信息、配套基础设施产业、
2.农民是一种新型的职业个体,未来的农民肯定要求知识化,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
3.农村是一个空间地域范畴
农民是从事农业的主体,而农村是农民生活的空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离不开农业,也无时无刻都在为农业的发展而服务,只不过没有太多感觉而已。世界上也只有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而非农业部门的生存必须品都来自农业部门。未来应该是围绕农业生产的一条高级生态食物链,在这个食物链上我们各司其职做好相应的服务工作,把我们的农业做强做大。也只有一二三产业融合才能更好更快的发展。从事和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服务业应该是创业的方向。
会同意,要到农村创业必须要能吃苦,要有这个心里准备,也会有低谷期,不要一开始就盲目的乐观,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孩子要有这个可以承受压力的心理,现在人人都说,再城里工资低的,除了吃的住的用的,一年到头来,还不如一头母猪生仔赚来的多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1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