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盆景的养殖方法详细介绍
赤松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1.5米树皮桔红色,裂成不规则鳞状薄片脱落。下面一起来看一看赤松盆景的养殖方法吧!
赤松的养殖方法
1、浇水:赤松喜干燥而忌积水,浇水不可过量,见干才浇,浇则浇透。在生长期适当控水,可使枝干粗矮,针叶短小,增添观赏价值。夏季高温时,可经常喷叶面水,有利生长。
2、施肥:赤松耐瘠薄,土壤缺肥,也能正常生长,且促使干矮、枝密、叶短。但在生长期适当施1~2次稀薄腐熟的饼肥水,有利于健壮生长,增加抗病虫害能力。
3、修剪:赤松盆景为保持其优美古雅树形,要进行适当惨剪,修剪在生长期以摘芽为主,每年3~4匀,当新芽伸长但尚未抽生针叶时,可摘去每个顶芽的1/2左右,如不需要增长枝条的盆景,可将顶芽全部摘去。对于影响树形美观的枝条,可于休眠期修剪。
4、翻盆:赤松盆景一般3~5年翻盆一次,以2~3月进行为宜。翻盆时要保持原来盆土完整倒出,去除1/2旧土,剪去过长根系,以及枯根、烂根,同时修剪部分不必要的枝叶,以保持盆土上下部分的平衡。如原盆容量不够,可换以稍大的新盆,栽植方法与上盆同。
赤松的繁殖方法
1、播种:10月采种,球果暴晒数日,经常翻动,果鳞开裂,种子自出,取净后干藏,2~3月播种,撒播或条播。播后用黄心土或焦泥灰过筛覆盖,以不见种子为度,上盖稻草,保持土壤湿润,4月中旬苗出土,及时揭草。播前和播后要特别防治猝倒病及其他病虫害,翌春即可分栽造林。
2、嫁接:赤松嫁接用黑松作砧木,接穗选粗壮的1年生枝条,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行腹接法,接后壅土至接穗顶部,天旱略喷水,以防接穗枯萎。成活后逐步修去砧木枝叶,至10月中下旬可将砧木枝叶全部剪除掉,但亦可留一部分待翌年再剪。垂枝赤松可用高接法,生长快,成形早,但要选取5~6年生砧木。
赤松的病害防治
赤松梢斑螟
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Ratzeburg)] 属鳞翅目螟蛾科,国内分布于黑龙江、辽宁、河北、江苏等地,主要为害红松、赤松幼林的球果、嫩梢和干部,造成种子产量下降、质量低劣。
为害特点
幼虫钻蛀松树球果及幼树梢头轮生枝的基部,致使被害部以上梢头枯死、侧枝代替主梢、形成分叉;危害主梢顶芽基部,致顶芽枯死,下年新梢不能抽生,严重影响红松、赤松的正常生长。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mm、翅展28mm,丝状触角密生褐色短小茸毛。银灰色前翅具黑白相间的鳞片,翅基鳞片白色;亚基线和内横线白色、其后缘基部相连并为黑白鳞片所覆盖,中横线和外横线白色波纹状,内、中横线间的后缘为褐色鳞片覆盖,白色肾形斑斜后方在靠外横线处明显一白色鳞片区,黑色外缘线内侧密覆白色鳞片,缘毛灰色。后翅灰白色。腹部背面灰褐色,被白、银灰、铜色鳞片。足黑色,被黑白相间的鳞片。
卵椭圆形,长约0.7mm,暗红色。
幼虫体长21mm,头宽1.2mm。淡灰褐色或灰黑色。头暗棕色,胸、腹部蜡黄而亮、生长刚毛一圈;前胸背板黑亮,背中线灰白色,前胸气门前毛片刚毛2根,每节生黑色毛瘤3对,近背中线的4个毛瘤上各生刚毛1根,气门线下的毛瘤上生前短而后长的刚毛2根。腹足趾钩2序环式。
蛹
长椭圆形,长 15mm、宽 3mm。黄褐色,腹未臀棘6根。
发生规律
黑龙江年生1代,以幼虫越冬。4月开始活动,5月下旬幼虫老熟开始化蛹,6月中旬到7月上旬成虫羽化,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7月上旬幼虫孵化,危害至10月越冬。
4月气温上升,幼虫开始活动,危害嫩梢基部的轮生枝干及球果;蛀害干部时均从修剪枝、机械碰撞、红松疱锈病的病斑等处的伤口侵入,被害部流脂形成瘤苞;危害球果者从球果中、下部蛀入,被害部位具白色透明松脂和褐色虫粪。5月下旬老熟幼虫啃食枝梢木质部,咬筑蛹室及其上方的羽化孔、吐丝粘结木屑封闭羽化孔,再在蛹室内作丝茧化蛹,预蛹期 l 天,蛹期17天。6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羽化期20天左右,6月下旬为交尾、产卵盛期。7月幼虫危害,7月底、8月上旬天热少雨时受害球果大量流脂,使幼虫被松脂粘死、粘死率可达74%;如连续几次降雨,则停止排脂,球果被害重。10月气温下降,幼虫在瘤苞下方作茧越冬。
该虫喜光,在郁闭度0.7的阔叶树下营造红松幼林,幼树多不被害;郁闭度在0.3时造林,红松幼林被害株率0.1%;透光度加大时受害加重,全透光时被害株率达45%。
防治方法
(1)加强林区管理。
结合抚育,在林冠下营造幼林,并随着幼林成长保留一定数量的阔叶树,提高林分郁闭度,减少为害;冬春对苗圃、幼林及散生树进行普查,发现螟虫为害枝立即剪除,并注意摘除越冬虫茧,集中烧毁。
(2)根据成虫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
(3)药剂防治:对低龄幼虫可喷射90%敌百虫晶体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或50%磷胶乳油1000倍液。
常用药剂:敌百虫、辛硫磷、杀螟松、敌敌畏、磷胶。
赤松毛虫
发生规律
一年1代。以3~5龄幼虫在翅皮下、落叶丛中或石块下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10oC左右时上树危害,取食2年生针叶。7月上、中旬幼虫老熟化蛹,7月中、下旬成虫开始羽化产卵。8月上、中旬幼虫陆续孵化,1~2龄幼虫群集危害,啃食叶缘,危害至10月中、下旬,3~5龄时即下树越冬。
防治措施
(1) 以营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如封山育林、营造混交林、改造纯松林等),创造利于天敌生存而不利于松毛虫暴发的环境条件,是治本措施。
(2) 利用松毛虫秋末下树、早春上树危害的习性,在树木胸高处用菊酯毒笔划环或绑毒绳喷聚酯类药环,可有效压底虫口。
(3) 幼虫发生时,可在暴食以前,用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喷雾,或25%乐果乳油超低容量制剂,每亩200~300毫升,兑水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4) 秋季用每克含苞10亿活孢子的苏云金杆菌喷布树体,防治小幼虫。
(5) 黑光灯诱杀成虫。
(6) 保护和招引灰喜鹊、大山雀等。
猜你喜欢:
1. 盆栽佛手怎么养
2. 松树的养殖方式有哪些养护管理该怎么做
3. 如何养护盆栽柏树种植的方法
4. 佛手的养殖方法
5. 九月盆栽花卉的管理
斗米虫和松树虫的区别
松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极少数为灌木状,如偃松和地盘松。那种植松树的技巧是什么?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种植松树的技巧,希望对您有用。
种植松树的技巧施肥
松树在野外大多数生长在贫脊或高海拔的地区,是阳性(好日光)的先驱树种,也就是说松树不必施用太多的肥料,就可以生长的很好。园艺栽培为了使树能快速生长,缩短栽培时间,还是会施用肥料,尤其是我们这些业余玩家,不惜肥料,恨不得树能一夜大一寸 。
松树盆栽一般一年下两次肥(成品树甚至只下秋肥,但施行短叶法作业时最好在剪芽前也施肥,促进新芽生长) 。
春肥(主要是长芽、长叶)
树势弱的可以早一点下肥,时间在芽动后,约2~3月。既然树势弱,就不能也不需要一次施用太多肥料
树势强的稍晚一点,时间在展叶后摘芽前,约3~5月,太早易造成徒长或节间过长。虽然节间太长可以用摘(或剪)芽的方式,把节间变短,但是长势太强,直射阳光又不够,新芽很可能会长到10~30cm以上才开始展叶,因为松树只在有定芽(叶子基处)的地方才会长芽,这一段根本没叶子可供逼芽,缩短节间,最后只有将整枝剪掉(或全数绿芽摘掉),重新再来(花市里经常可以看见这种情形,有一段主干很长都没有叶子,那么推估同一时期生长的所有枝条,都有节间过长的问题) 。
秋肥(主要是枝干长粗)
夏末秋初,约8~9月,天气开始转凉,松树经过夏眠后又开始快速生长时。一般而言,秋肥是一定要下的,秋天肥份吸收得不够,来年春天新芽生长会不好,影响整年的长势。
夏天温度过高日照强、冬天温度低日照弱,松树生长趋缓(夏天生长的细胞,和春秋生长的一样大,甚至更大,从年轮是看不出夏天生长缓慢的现象的),不需要(太多的)肥份,尤其在夏天全日照下,水份蒸发快速,盆土中如果残留太多的肥份,可能因为水份蒸发,水中离子(肥份)浓度大幅升高,引起肥伤,即使没有到达肥伤的程度,也会因为渗透压的问题,使植物吸收水份的能力降低,减少松树在气温高时,特别需要靠蒸散作用降温的效果。
换盆后最好间隔1~2个月再施肥,如果错过时机,就等下次,一次没施肥没什么要紧(只拔盆没拆土,在一周后可以配合春秋的下肥时机施肥,但不宜过量影响新根的伸展)。
松树的种植方法育苗地选择
育苗地应选择土壤疏松、土层深厚的沙壤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为好。白皮松根系具有菌根菌共生,菌根菌对促进苗木生长具有良好作用,即可以促进苗木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提高苗木的抗旱、抗病能力。因此,白皮松育苗地宜连作。
种子沙藏及催芽
采用冬季室内层积沙藏及催芽。沙藏催芽应在土壤上冻前进行。选择干净且门窗完好的房屋进行全面消毒,把已消毒且湿度为60%左右的纯沙堆放室内,用纯布袋将种子与沙按1:3的比例装好,使沙和种子体积占布袋总体积的30%~40%,然后将布袋平摊层埋沙中,沙堆上覆草帘,注意通风保湿防冻。翌年当种子有40%~50%裂口时即可播种。
育苗方式采用容器育苗或高低床育苗。苗床育苗采用条播,每亩播种量40~50公斤,播后覆盖塑料薄膜或稻草,覆盖的稻草应用1%浓度的福尔马林或多菌灵溶液消毒。
苗期管理
播后25天~30天幼苗带壳出土,约15天壳自行脱落,此期要防止鸟兽破坏。种壳脱落后应加强立枯病的预防,每周用多菌灵、硫酸亚铁2次~3次交替喷洒幼苗。用硫酸亚铁的浓度为0.3%~0.5%水溶液,前面一人喷药,后面一人紧跟喷水冲洗,否则容易发生药害。幼苗生长过程中要适时适量浇水,注意松土除草。
白皮松幼苗生长缓慢,第一年苗高仅4厘米~5厘米,第二年10厘米左右,4年~5年生苗高30厘米~40厘米,10年生苗高1米左右。苗木在培养过程中要经过2次~3次移植才能培育成大苗。通常1年~2年生苗进行第一次移植,再培育1年~2年上山造林。5年生苗进行第二次移植,8年~10年生苗进行第三次移植。经过第三次移植后,就可以应用于园林绿化。
苗期最常见而严重发生的是猝倒病,症状有出土前的种子腐烂,以及出土后的顶腐、立枯、猝倒等类型。马尾松苗期的松苗叶枯病有时也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常见的有松针锈病、松落针病及马尾松赤枯病。后两种多发生在立地较差,土壤瘠薄,生长不良的林分。干部病害有疱锈病和五针松疱锈病,是世界重要的森林病害,在欧洲、北美曾毁掉大量五针松林;中国东北地区的红松人工幼林也受害严重。马尾松、黄山松在窝风、高湿、多栎树的林分,则有松瘤锈病发生;松根白腐病也颇为常见。
松毛虫是松树最主要的食叶害虫,常造成极大的损失。松茸针毒蛾主要为害马尾松与油松,在广西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同发生,能猖獗成灾。松针小卷蛾、大袋蛾等的幼虫也为害严重。新松叶蜂在不同分布区间歇性成灾。微红梢斑螟几乎遍布全国,是钻蛀主梢的最主要害虫,使侧枝丛生或因更替主梢而树干弯曲。松梢小卷蛾,也能使主梢受害枯萎。球果螟为害球果。针叶树天牛和小蠹是钻蛀为害枝、干的大害虫,可使松树成片死亡,但一般不侵害健康木。华山松大小蠹侵害健康的华山松,能猖獗成灾。松十二齿小蠹、落叶松八齿小蠹和云杉八齿小蠹也能侵害健康木。松干蚧是一类刺吸为害枝干的毁灭性害虫。防治时应贯彻适地适树、合理混交、良好的抚育管理等以营林措施为主的原则,必要时可辅以药剂防治。
松材线虫,1982年在南京中山陵首次发现,以后相继在江苏、安徽、广东和浙江等地成灾,几乎毁灭了在香港广泛分布的马尾松林。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媒介天牛,如松墨天牛,携带传播;远距离主要靠人为调运带疫(带松材线虫的天牛)的苗木、松材、松木包装箱及松木制品等进行传播。
被松材线虫感染后的松树,针叶黄褐色或红褐色、萎蔫下垂,树脂分泌停止,在树干上可观察到天牛侵入孔或产卵痕迹,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木材蓝变。严重威胁用材林。由于扩展迅速,现已对黄山、张家界等风景名胜区的天然针叶林构成了巨大威胁。
病原线虫通过媒介昆虫松褐天牛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松树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在夏秋季针叶失水萎蔫褪绿变**至红褐色,松树整株枯死,且红色针叶当年不脱落,树干有大量天牛寄生痕迹,木质部呈蓝色。病害发展过程分4个阶段:
(l)松树外观正常,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下降,在嫩枝上往往可见松褐天牛啃食树皮的痕迹;
⑵针叶开始变色,树脂分泌停止,除松褐天牛补充营养的痕迹外,还可发现产卵刻槽;
⑶大部分针叶变为黄褐色,萎蔫,可见松褐天牛的蛀屑;
⑷针叶全部变为黄褐色至红褐色,病树整株干枯死亡。控制办法,人工伐除病死树,防止疫区木材携带该种或天牛扩散传播,袋装熏蒸杀灭松墨天牛,利用天敌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
斗米虫为锈色粒肩天牛的幼虫,松树常见虫害有蚜虫、蚧壳虫、松稍螟、天牛等。松树虫除天牛外,其它虫在卵、幼虫、成虫、蛹都与斗米虫有区别。蚧壳虫,又名“介壳虫”。蚧壳虫是柑桔、柚子上的一类重要害虫,常见的有红圆蚧、褐圆蚧、康片蚧、矢尖蚧和吹绵蚧等。蚧壳虫危害叶片、枝条和果实。
蚧壳虫的卵为椭圆形,长径0.2~0.3mm。初产淡粉红色,渐变淡黄褐色,孵化前为橘红色。若虫为扁卵圆形,淡黄褐色,体长0.3mm左右。触角5节,腹末端具2根尾毛。两眼间有2个腺孔,分泌棉絮状毛覆盖身体。脱皮后眼、触角、足、尾毛均退化或消失,开始分泌介壳,第1次蜕皮负于介壳上,称壳点。
雌成虫介壳圆形,中央隆起、白色,直径2.0~2.5mm,壳点**,位于介壳正面中央稍偏旁。壳下虫体成心脏形,上下偏平,体长约1.0mm,淡黄或橘红色,臀板区深褐色,分节明显,节喙略突出。触角退化成瘤状,其上各生刚毛1条。前气门腺15个,排成半月形群。围阴腺5组均发达。
松梢螟(Dioryctria?rubella?Hampson)又名微红梢斑螟、松梢螟、松梢斑螟、松干螟、云杉球果螟、华山松球果螟、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广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南方地区,主要为害马尾松、油松、黑松、赤松、黄山松、华山松、火炬松、湿地松、雪松等松类。
为害特点以幼虫钻蛀主梢,引起侧梢丛生,树冠呈扫帚状,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幼虫蛀食球果影响种子产量,也可蛀食幼树枝干,造成幼树死亡。成虫?雌成虫体长10-16mm,翅展26-30mm;雄成虫略小,全体灰褐色。触角丝状,雄虫触角有细毛,基部有鳞片状突起。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带,后翅灰白色,无斑纹,足黑褐色。
卵为椭圆形,有光泽,长约0.8mm,黄白色,将孵化时变为樱红色。幼虫为体淡褐色,少数为淡绿色。头及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及腹部各节有4对褐色毛片,背面的两对较小,呈梯形排列,侧面的两对较大。蛹为黄褐色,体长11-15mm。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