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作小高垄或小高畦?
(1)小高垄待地整平后,先在起垄的地方用锄挖成20厘米宽的沟,沟深15~20厘米,然后667米2施腐熟的堆厩肥2600~5000千克,饼肥100千克,过磷酸钙50~100千克,施于沟内,再用当地常用的工具将肥和土掺匀,灌水后封土成小高垄。垄高20厘米,小沟宽20厘米,大沟宽50厘米,垄高12~15厘米。在底墒足的情况下,顺起垄线将底肥撒上,然后用锄或其他工具按规定规格起垄。这两种起垄方法都是在实践中经常用的,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无论哪种起垄方法,均需土面细碎,没有颗粒,垄高低一致,大小均匀呈拱圆形,然后盖地膜,在越夏一季栽培地区起垄后可覆盖地膜,以提高地温及防除杂草。(2)小高畦一畦两行,株距20~20厘米,畦总宽1.1米,畦面宽50厘米,沟宽60厘米,畦高12~15厘米,这是华北一带的一般小高畦的标准。
小高畦栽培方式在黄瓜生产上应用很普遍,在冬季温室或早春霜期内的大棚里,无霜期的春季,干旱或多雨的夏季和秋季等各个季节栽培的黄瓜,几乎都是采用这种形式。小高畦的制作方法和小高垄一样有两种方法。小高畦栽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灌好底墒水。但在雨水较多的地区,在低洼易涝地块,地下水位高及前茬作物收获后、能及时翻耕、整地、作畦的地块,往往不是缺少底墒水,而是土壤水分过多。对这些地块,则要求多耕翻耙地,进行散墒,以防土壤水分过大,造成播种后烂种或幼苗不发根,导致缺苗或幼苗变成黄苗、弱苗,甚至出现沤根死苗。具体做法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前提是要保证底墒水充足,既怕旱又防水分过多。
小高畦高度的确定:由于地区、地势、土质、季节、气候、水位、降雨量及耕作管理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对小高畦高度的规格要求就不能一样,一定要因地制宜,以便充分发挥这种栽培方法和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能都规定为一个模式。从测定耕作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来看,比较高的小畦,有利于多雨地区和低洼易涝地块防止雨涝带来的危害,但不利于旱季、干旱地区、山岗、坡地种植。从全国情况看,畦高5、10、15、20厘米的都有,甚至有30厘米的高畦。
由于江南地区的年降雨量大、雨天多、地下水位高、土质黏重、有不渗水的土层等因素,应以防涝为主要目标,小高畦高一些为宜,一般在15~25厘米之间。在少雨地区或灌溉条件差的岗坡地,则偏低一些为好。华北、东北地区,一向土层深厚,土壤渗透力强,相对较干旱,畦高以10~20厘米为宜。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具体高度。畦做得高一些较好;在砂性土壤、漏水漏肥、高岗、丘陵、坡地和缺少水源、不能保持灌溉等地块,小高畦则偏低一些较好。雨季的雨量大而集中,要以便于排水防涝为中心,同时考虑到雨季有可能遇到干旱、缺少雨水的情况,若水源有保证,小高畦则可高到15~20厘米,在低洼易积水的地块,还可使小高畦的高度达到25~30厘米。在西北高原地区,常年雨量稀少,阳光充足,日照强,蒸发量大,往往缺少水源和灌溉条件,不易出现涝害。保墒、确保全苗是重要环节,一般可采用5~10厘米的小高畦。
整地主要包括3个基本内容:一是深翻和保墒。甜瓜根系较发达,要求耕作层深厚、肥沃、疏松,墒情好。二是结合整地施入基肥。三是确定行距,按行距整地作畦。瓜畦一般有3种:一是平畦,即瓜畦与延畦(也叫夹畦、大行)相平,在瓜畦两边起畦背以便浇水。再一种是低畦,就是瓜畦低于延畦,形成一条瓜沟,不必再另做畦埂。另一种是高畦,即瓜畦呈龟背形,高于地面或延畦,瓜种在畦中间或畦两侧,在瓜畦间开沟,以便浇水或排水。
供您参考
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nongye.s666.cn/js/5_6571043427.html